108心輔諮研究所考試‧完全心得分享:準備經驗區 - Medium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五、 萬一沒考上,不是你不好,只代表「今年的研究所考試不適合你」。
好的廢話終於說完了,上榜單。
貳、 個人錄取結果. 彰師大,正取. 清大(前 ...
GetstartedOpeninapp康普寧CompanySigninGetstarted35FollowersAboutGetstartedOpeninapp108心輔諮研究所考試‧完全心得分享:準備經驗區康普寧CompanyJun25,2019·42minread注意:本系列文章內容龐大,如果您正在廣泛閱讀研究所考試心得,建議您先看完前言,然後儲存此文章,留待日後慢慢閱讀。
在艱辛的考研之路上,期待本文能讓你全程受用。
PhotobyNickFewingsonUnsplash壹、前言這是一篇關於準備研究所考試的「經驗心得分享」,內容主要是我自己的一些準備經驗。
如果你想找一些心諮所的筆試面試的準備心法、時程規劃、讀書會經營方式當作參考,那麼你來的正好,這篇文章就是為現在的你而生的。
如果你要找的是教科書資訊、面試現場紀錄、心諮所錄取數據等等,請跳至另一篇文章《108心輔諮研究所考試‧完全心得分享:數據乾貨區》,那邊可能有你需要的內容。
本文目錄如下:壹、前言貳、個人錄取結果參、起點肆、筆試階段:時程規劃、學習資源的運用經驗、讀書會、生活事務、備審伍、面試階段:一般性面試、諮商演練、諮商反思、面試態度陸、結語---------------------------------------------------------------------------------------------------------前言即將進入尾聲,如果您準備關掉本文章,那麼在臨別之前,請接受以下的小小贈言:一、別排斥交朋友。
二、練習用諮商師的頭腦,來思考生活的大小事。
三、盡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坦然處理自己的劣勢。
四、再多參考心得,都不如你「勇敢決定一個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有用。
五、萬一沒考上,不是你不好,只代表「今年的研究所考試不適合你」。
好的廢話終於說完了,上榜單。
貳、個人錄取結果彰師大,正取清大(前竹教大),備7錄取市北大,備11錄取國北,未錄取政大,未錄取師大,未錄取(詳細成績單請參考另一篇文章《108心輔諮研究所考試‧完全心得分享:數據乾貨區》)參、起點首先說明一下自己的學科背景。
我畢業自犯罪防治學系,並非諮商輔導本科系出身,但應該算的上是相關科系。
由於犯防系課程很多元,我在大學時期得以廣泛接觸許多學門,心理學、諮商也是其中之一。
對自己「不是正統諮商輔導科系」的出身始終耿耿於懷,但後來卻發現:大學時期接觸的社工、法律、哲學、社會學、犯罪學等知識,都曾在這條考研之路上,間接幫助了我。
我想說的是,「非本科系」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吃虧。
只要穩紮穩打,你的特殊背景甚至能成為另外一種優勢,這在第二階段面試時尤其明顯。
不用在意自己的過去,讓以前所學過的一切都聯合起來幫助你。
肆、筆試階段必須慚愧地承認,我不算是用功聽話的學生。
在準備研究所考試前,我也參考了不少心得攻略,但我就是沒辦法好好地按照文章建議的內容照表操課。
在我自己準備考試的過程中,有很多摸索、嘗試的成分。
幸好大學時期已經有培養一點心理輔導的底子,這變相提供給我一些餘裕,可以去摸索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
一、時程規劃為了實現大學最後的夢想,我放棄了應屆研究所考試,而是到了大四畢業前夕,才開始準備隔年的研究所考試。
雖然延後了一年,但也減少了「一邊應付課業一邊準備研究所考試」的忙碌壓力,讓我能全心全意泡在諮商學問中。
至於推甄,由於在校成績不夠好,所以我毫不猶豫放棄了推甄這個選項。
(一)3月~6月:補習春季班,大學修課,A讀書會早在四月就報名了補習班。
補習班的春季班旨在帶領學員瀏覽各學科的涵蓋範圍,所以課程相對輕鬆簡單。
當時的我還有點天真。
自恃曾經學過,又加上懈怠心態的我,在讀過春季班教材,並上了幾堂雲端課程後,我覺得老師的進度對我而言有點慢。
遂決定放掉春季班課程,等到暑期班再開始加入補習進度。
另一方面,我想要善用大學最後一個學期,利用大學修課來幫助我準備研究所考試。
我選修「心理測驗實作」,在老師的一對一指導下完成人生第一份量化研究報告,過程中要決定研究主題、編寫題目、使用因素分析等,這些操作經驗都加深了我的理解,對日後準備研究法考科很有幫助。
我也選修「諮商理論」和「助人技巧」。
其實以前已經修過了,這是我第二次選修,特別選擇另外一名老師開的課程。
一方面可以複習,並在課程的進度下看完第二遍Corey;另一方面,新老師擅長的治療學派、實務背景、教學風格,也讓我用新的觀點重新認識諮商。
更重要的是,這些課程讓我找到第一批讀書會夥伴。
我在修課時認識了一群也想要攻讀心諮所的夥伴,很快便組成了A讀書會。
後來因為畢業,我在A讀書會待了半年便返鄉了。
對我而言,A讀書會提供了很好的暖身作用,讓我逐漸進入備戰狀態。
此外,在讀書會中的種種經驗,也讓我反思讀書會的意義。
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讀書會?(二)7月~10月:補習暑期班,學科理解複習,B讀書會畢業後,我便配合補習班的進度,全力複習所有學科內容。
此時我追求理解而非記憶,力圖將原本零散的資訊,整理成完整的知識架構。
詳細的筆記方式,請參考本文章【二、學習資源的運用經驗(三)個人筆記】。
然而正是此時,我開始感受到準備考試的苦悶與壓力。
每天的生活除了念書就是上課。
一方面覺得課好像永遠上不完,另一方面又自責自己的怠惰,還沒上完的課程累積的越來越多,而當時僅僅是頭一個月而已,竟已淪落至此,差點失去考研究所的希望。
所幸,在補習班的牽線下,八月找到了居住在附近的夥伴,B讀書會正式成立。
從此,B讀書會成為我最大的幫助與支持,我們成為彼此最貼心的夥伴,用真摯的情感互相撫慰準備考試的痛苦。
各讀書會的詳細運作情形,請參考本文章的【三、讀書會】。
(三)10月~12月:練習考古題此時已經確定了報考學校,各科第一輪複習也已經完成。
我們安排了考古題進度,每周寫一份考古題,並於讀書會交換討論答案。
大家的文筆和作答風格都各有特色,還蠻有趣的w(四)12月~2月筆試前:沉寂、練筆、密集討論、備審資料12月有聖誕節、跨年和各種節慶,於是讀書會順勢暫停一個月,大家依照各自報考的學校自行練習考古題。
從一月開始,讀書會夥伴開始每天見面,計時練筆考古題、討論作答架構、撰寫備審資料、集體讀書。
(五)筆試前3天:考前猜題、考場勘查在筆試之前,我會進行考前猜題,觀察該校的出題取向,有不熟悉的部分就盡快查詢複習。
詳細方式請參考本文章的【二、學習資源的運用經驗(四)考古題】。
因為自己容易緊張,我總是在筆試前一天到當地住宿,先將路線走過一遍並計時,了解考場、休息室、餐廳的位置。
二、學習資源的運用經驗(一)考試聖經所謂的考試聖經,在這裡是指公認必讀的教科書和原文書。
這些書中的內容是各研究所的出題依據,一旦少了這幾本書,你很難和其他夥伴交流討論。
我會建議考生最好都要擁有考試聖經,就算是二手的也好。
既可以隨時查閱,也可以在上面補充自己的筆記。
經歷過研究所考試的學長姊都明白,抱著屬於自己的考試聖經,那感覺是多麼令人慰藉。
如果預算有限,也可以和讀書會夥伴約定好,每個人買入幾本考試聖經,然後分享共用。
去圖書館借閱的話,我自己認為是下下策。
因為圖書館的書況有時候不太好,又有還書期限壓力。
最大的問題是:這本書隨時可能離開你,你能留下來的,只有自己的筆記。
這時就特別考驗作筆記的能力,但你又不確定哪些部分應該作筆記……以下是我推薦的5本必買書單。
如果你想要壓低預算,最少最少還是和讀書會夥伴一起把這套書單完整湊齊比較好。
這些書我都有入手,它們在整個考研生涯中都非常有幫助,使用率百分之百,堪稱教科書中的精華。
當然,考研究所不是只依賴這5本考試聖經就好了。
其他教科書的內容各有優劣,但這5本必買書單,卻是整本都很重要。
必買書單:1.《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第三版)》(2013):修蕙蘭、鄭玄藏、余振民等人譯(原作者:G.Corey)。
台北市,雙葉。
2.《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2003):田秀蘭、林美珠譯(原作者:CE.Hill)。
台北市,學富。
3.《團體諮商:理論與實務》(2009):王嘉琳、廖欣娟、吳建豪等人譯(原作者:G.Corey)。
台北市,學富。
4.《諮商專業倫理:臨床應用與案例分析》(2014):林家興著。
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5.《教育測驗與評量〈第四版〉》(1985):郭生玉著。
台北市,精華書局。
你可能已經發現,以上書單中並沒有包含普通心理學、心理教育統計、心理研究法的考科用書。
這是因為統計科目很吃重讀者的理解能力,太艱深的書會看不懂,太淺顯的書又不足以應付考試,因此統計科目的選書要依使用者的程度而定,沒有哪一本最優秀。
而普通心理學、心理研究法則是考科本身的知識內容太龐大,而作者往往是其中某個領域的專精,於是教科書出現了某些章節內容精闢完整,某些章節又貧瘠到不足以應付考試的現象。
要解決上述的狀況,就是讀越多的教科書越好。
至少同一考科要讀過兩三本教科書,互相補足內容,集眾家之長,才比較能應付研究所考試。
我自己擁有4本普心教科書,4本心理測驗教科書,2本研究法教科書,0本統計教科書(我都到處借來翻),5本輔導教科書。
詳細書單放在另一篇文章《108心理諮商研究所考試‧完全心得分享:數據乾貨區》,裡面會有我使用過的所有書籍名單、獲得方式與使用心得。
如果讀不了那麼多書……或許你可以考慮去補習班。
(二)補習班講義、課程我報名的是全科函授的補習班課程。
該補習班的每一本講義內容都是來自十幾本教科書的內容精華,還列了教科書目,我在感到知識不足時,就會依照上面的推薦尋找教科書。
而且該補習班的講義還會定期更新,根據每年的研究所考題而增加內容。
既然報名補習班,就應該盡量善用補習班的資源,尤其我沒錢也沒時間吸收太多教科書,補習班資源就變得特別重要。
當然,不同補習班、不同科目的教材,所能提供的內容不盡相同。
我覺得要搞清楚補習班能提供的幫助與限制,然後搭配其他教科書來補足,千萬別只依賴補習班教材。
以下是我自己使用補習班資源的一些經驗:1.輔導原理講義方面,內容架構明確,很適合用來考前重點回顧。
但由於諮商輔導這門學問太博大精深了,而補習班的講義力求簡潔,僅有隻字片語,絕對不足以充分理解諮商理論的內涵。
所以我會先讀考試聖經——也就是Corey那本,然後把閱讀心得補充在講義上,用來考前複習。
另外,補習班講義的章節還包含了Corey沒有提到的治療學派、學生輔導架構、團體輔導、諮商倫理等主題。
在坊間,這每一個主題就等於一本教科書。
所以我會按照講義的指引,找到適合的教科書,再將重點補充在講義上。
此外,老師提供的考古題擬達,對我而言是很重要的示範教材。
參考老師的作答方式,讓我找到適合自己的作答架構,寫申論題時會更加切中要點。
課程方面,老師在上課過程中分享不少實務經驗。
雖然這些經驗未必能立刻幫助到研究所考試,但這些故事能加深我對諮商理論的理解,並反映出老師——也就是諮商師的思考方式。
這些都是無法用書本學會的。
不過話說回來,也有讀書會夥伴曾提到自己聽完了故事,卻不了解老師想說明什麼。
我認為,最理想的順序應該是先讀過補習班講義和Corey,再聽老師的實務經驗加深印象。
聽故事的時候,要提醒自己注意:個案發生什麼事?老師對個案的看法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做會對個案有幫助?2.助人技巧講義方面,由於內容採用的是Egan的助人理論,而我在大學修課時學的卻是Hill的助人理論。
兩者差異不大,但Egan較為簡單易懂。
經過斟酌後,我決定複習自己熟悉的Hill並用在研究所筆試。
但我還是很感謝補習班講義介紹Egan給我,畢竟增廣見聞不是壞事。
課程方面,助人技巧是我唯一參加的面授課程。
老師安排每人6分鐘的現場小組練習,不過由於彼此不熟而且時間很短,有些技巧未必有機會被使用出來,也就沒練習到。
在大學修課時,教授訓練我們的方法是:固定的課後小組,每人至少諮商10分鐘,定期提交錄音與心得報告。
我明白補習班難以做到這種程度,而且這對於零基礎的學生而言也太過困難。
對了,助人技巧課程也讓我認識更多新夥伴。
在交流之後,發現面授學員的壓力其實比我們還辛苦。
聽到許多不一樣的故事,他們的來歷背景,他們的生涯規畫,他們的讀書會。
同在一條甘苦路上,大家都很願意彼此疼惜鼓勵加油打氣。
3.普通心理學講義方面,不得不說內容非常豐富完整,這讓我放棄危芷芬譯的Hilgard,直接使用補習班講義當作課本。
硬要吹毛求疵的話,「知覺」章節內容略少於Hilgard,所幸研究所筆試不常出相關題目,所以影響不大。
課程方面,老師的講解生動有趣,補充許多貼近生活例子和心理學小故事,確實讓我獲益良多,和我以前學到的枯燥普心完全不同。
4.統計講義方面,內容淺顯易懂,比坊間的教科書都還要容易閱讀。
因此我主要用補習班講義來複習統計考科。
對我而言,找到適合的理解方式(雖然未必完全正確)、熟悉如何使用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所有的例題都應該要自己重算一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發現自己的學習盲點。
統計考科有許多魔鬼都藏在細節裡,只有當我在演算時感到困惑:為什麼下一個算式長這樣?的時候,才是真正在提升統計能力的時候。
另外,補習班也有發下考古計算題本,按照統計章節編纂,並提供解答本。
這本題本也成為我日後練習統計的重要工具。
(雖然解答本未必正確,常常引發龐大焦慮……)。
課程方面,老師教學活潑,喜歡用荒謬的舉例,讓學生加深印象。
雖然有些章節快速帶過,但老師對研所考試出題方向的掌握蠻準確的,協助我打好基礎,建立「穩固且夠用的統計知識」。
不過,補習班不是萬能的。
在後來寫考古題時,我發現研究所比較常考subject系統,而不是補習班教的treatment系統;或是「中介的調節」「調節的中介」之概念。
這些都要靠個人的持續學習。
5.心理測驗講義方面,內容紮實豐富,也是我主要使用的課本。
老師有標註某些章節「可斟酌略過」,但我還是全部讀完,因為我已經沒有足夠的教科書了,再不擴充知識量就沒了。
事後發現,這些延伸閱讀對寫考古題、筆試作答都很有幫助。
課程方面,老師講解仔細清楚,但礙於時間進度,會留下許多自讀的部分,這時如果自恃有上課而忽略自讀,便會錯過許多重要的學習內容。
我自己是寧願缺課也要自讀,若是自讀不懂再去補課。
6.研究法講義方面,內容紮實豐富,為五花八門的研究方法提供完整的架構。
此外,老師也提供豐富的補充講義,內容是普通心理學裡的經典研究。
用真實研究案例,來了解研究的思維邏輯,還順便複習統計。
實在是很高竿的教學方法。
課程方面,老師除了講解研究,還會一步一步帶領學生算統計與閱讀統計報表。
研究法、普通心理學、統計的結合學習,加上大學時操作研究的經驗,讓我對研究法有更完整的理解。
7.英文講義方面,內容巧妙的設計成互動式講義,必須藉由上課,才能使講義內容完整。
內容收錄了許多實用的句型與文法。
唯獨中英翻譯的部分,既無法自讀,老師上課未提及,而近年研究所也較少出題,我認為講義可以省去這部分的篇幅。
課程方面,老師很細心的帶領學生一步一步練習考古題,讓我的英文能力得到適切的鍛鍊。
對了,該英文課程的幫助僅限於英文考科,對於「英文研究報告摘要」則幫助不大。
國北很常考「英文研究報告摘要」的閱讀,因此還是要私底下多練習考古題,熟悉英文研究的專有名詞。
(三)個人筆記讀書會夥伴曾經給我展示她的筆記。
她的筆記是我最夢寐以求的樣子:精美手寫、字體工整、各種顏色標註。
這是我做不到的漂亮筆記,而她竟然做出好多本這樣的精美筆記,全部疊在桌上時甚至比我還高。
然而她卻告訴我,她覺得這麼做其實不好。
隨著筆記越寫越多,她發現自己只是在手抄第二本Corey。
雖然內容精美,然而加起來快二十本的筆記,每一本都相當厚重,連她自己都沒有翻開第二次的勇氣,更遑論用來準備考試。
無數的活頁紙被寫滿文字後就此塵封。
大學時期曾經小小研究過作筆記的方法,也嘗試過坊間推薦的康乃爾筆記法、心智圖筆記法、方格筆記本等等。
當時很懊惱,為什麼自己怎麼就是用不習慣,後來才領悟:自己真的不需要這些時髦的筆記方式。
對我而言,它們的絢麗遠大於功用。
然而,要是沒有這些探索經驗,我可能依然對自己的筆記感到自卑,殊不知「反璞歸真」才是最適合我的。
至今我仍有在使用的,只剩下「子彈筆記法」,簡約又直觀。
如果有機會,我提議你「玩玩看」幾種不同的筆記法,看看哪一種更適合你。
就算找不到適合的筆記法也沒關係。
對了,我覺得:寫出沒有用的筆記是很正常的。
放榜後,我為了寫下這篇考研心得而整理自己的準備資料時,發現自己有一半的筆記是從來沒有派上用場過的。
「沒有派上用場」並不代表徒勞無功,而是我已經把內容深深記在腦中,自然不再需要那些筆記。
就算「真正能幫助自己的筆記」只有一半,「寫筆記」這件事依然很值得。
以下介紹一些我對「筆記」的看法,並介紹一些我在準備研考時,使用過的一些筆記型式:1.筆記心法曾看過一句很有道理的話:「筆記本身只是媒介,重點是作筆記之後的行為。
」既然要討論筆記,我認為可以先想想幾個問題:作筆記的過程中,通常哪一個環節是你印象最深刻的?你想要在什麼情況下使用筆記?作筆記的過程中,通常什麼事情是你最討厭的?接下來就以我自己為例,提供給讀者參考:(1)作筆記的過程中,通常哪一個環節是你印象最深刻的?以我自己為例,我在做筆記的時候,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典型的「圖像」或「聽覺」,而是「寫」的過程。
因此我知道,字好不好看、念起來好不好聽都不重要,重要的反而是「我寫了什麼」。
所以我作筆記的速度非常慢,我得仔細思考,如何留下最精煉、純粹的字句。
夥伴曾納悶的問我,為什麼花了一個下午看完一本教科書,竟然只寫下一頁筆記。
另一方面,我也很少無緣無故就重複閱讀自己的筆記,因為我知道「寫」本身已經讓我記住不少。
相同的時間倒不如花在讀其他教科書,思考,然後寫下更多有用的筆記。
(2)你想要在什麼情況下使用筆記?使用時機方面,我通常是為了「找答案」而翻開我的筆記本。
所以,我希望我的筆記能方便查詢,答案顯而易見,要是能把內容直接照搬到答案卷上就更好了。
(3)作筆記的過程中,通常什麼事情是你最討厭的?至於討厭的部分,我不喜歡筆記四散各處,不喜歡太複雜的筆記格式,更不喜歡整理筆記。
這些工作都會降低我做筆記的意願和效果。
我寧願花更多時間在思考,想清楚再下筆,一次就整理好到可使用的程度,然後將所有心血都集中管理,方便攜帶。
每個人的心法和需求不同,適宜的筆記風格自然不同。
這只是我自己的筆記風格,希望各位在看完文章後也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找到適合自己的筆記方法。
2.心智圖心智圖是我們讀書會報告用的教學工具。
心智圖的厲害之處在於它可以讓書中的知識系統化、視覺化,讓人快速建立知識架構、了解主要概念。
好的心智圖甚至能彌補落後的讀書進度。
有好幾次我們每個人都沒辦法讀完規定的進度,而負責報告的夥伴僅靠一張心智圖就給所有人做了完整的導讀。
透過心智圖的引薦入門,大家沒那麼害怕厚重的教科書,甚至燃起「回去補念書」的興趣。
不過除了讀書會報告之外,我就沒有再使用心智圖了。
我見過別人在筆試前看心智圖衝刺,但我自己不喜歡這麼做。
心智圖乍看之下非常雜亂,盤根錯節的內容,很容易連帶把我腦袋中的概念也弄亂。
至於心智圖軟體的部分,許多人使用XMind,但我們讀書會使用的是Coggle,色彩繽紛,操作簡單,可以雲端共享,還可以轉檔成清晰的PDF檔案。
理情行為治療REBT心智圖3.樹狀圖雖然不喜歡心智圖,但我認同「圖解型筆記」的確有快速整理知識的效果。
所以我比較喜歡樹狀圖。
樹狀圖可以很好的引導視覺方向,讓我能有條不紊的按照順序複習完所有概念。
不像心智圖,應該先從哪一條分支開始都不知道。
樹狀圖很適合用來筆試前衝刺,通常30分鐘內就能複習完某一考科的所有概念。
雖然因為時間不足,我沒有把所有章節都畫出樹狀圖,但光是僅有的6張樹狀圖,就在筆試前救了我好幾次。
快速複習用的性格測驗樹狀圖4.課本我會從每個科目中挑選一本教科書,當作主要課本。
用「畫重點」的方式,輔助日後找到關鍵答案,也省掉寫筆記的抄課文成分。
此外,把補充筆記寫在課本相關章節的空白處,就能在讀課本時一併看到補充筆記,也不會有筆記散迭的問題發生。
不過這時候,「畫重點」的功力就很重要。
要提醒自己盡可能「忍住」不畫,只塗關鍵字、定義、結論,或是你想提醒自己多看幾眼的部分。
否則下次翻開課本,一樣會迷失在文字之海,只不過這片海換了別的顏色而已。
5.筆記本當然,有些補充筆記的內容太龐大(例如補充理論),就不得不使用筆記本。
以下是我自己使用筆記本的方式:(1)筆記紙:24孔的A5活頁全白筆記紙。
我也有試過橫線、方格筆記紙,但效果都不好。
(2)資料本:選用硬板的,這樣即使沒有桌子也能寫筆記;(3)筆記格式:APA格式,我覺得APA的架構已經很清晰了,此外APA格式是研究所考試認可的撰寫架構,寫筆記時可以順便盡早習慣。
另外,我只會寫出關鍵句當作小標,不寫說明內文,因為我的筆記是為了幫助我快速找答案,如果看不懂自己寫的關鍵句,就應該趕快去翻書才對。
(4)筆記內容:補充筆記、統計公式懶人包、計算題詳解。
統計考古題答案其實不好找,所以我會把所有計算過程都保留下來,萬一與夥伴算出來的答案不一樣,就可以快速檢查算式過程中哪裡出了差錯。
6.考古題(1)考古題心法首先你得知道,第一次寫考古題時,完全不會寫是很正常的。
就算你再怎麼熟讀課本,第一次看到考古題還是會手足無措。
沒關係,當初學長姊也是這麼分享的,我自己也經歷過,巨大的挫敗感讓我陷入嚴重的撞牆期,險些失去鬥志。
寫考古題是很挫折的事,但以學習的角度來看,寫考古題確實會獲益良多。
我後來發現,倒不如把考題當成另一種教材,把寫考古題當作是大腦鍛鍊的運動,不要放棄去尋找答案。
一定要寫考古題。
當你不再覺得:「我都不會寫,我好爛。
」而是單純的想:「不會寫?那要去哪裡找答案?」那麼恭喜你,你即將突破撞牆期了。
(2)考古題的用途:A、擬答花一星期寫出一份考古題的答案,並與讀書會夥伴交換討論。
這時候旨在適應考古題、練習寫出自己的答案、透過夥伴之間的差異找到自己的盲點、腦力激盪出更好的答案。
B、練筆限時答題。
單科筆試時間通常為80~100分鐘。
計時練筆可以了解自己的筆速、練習時間的分配、在時間內寫出一份完整又夠好的答案。
字跡似乎不太影響正式筆試的評分,不用太擔心。
剛開始練筆可以開教科書,可是要慢慢脫離對書本的依賴。
C、考前猜題正式筆試前,我會把該校歷年考古題再拿出來觀察一番,了解該校的出題偏好,然後把不熟的部分再讀一遍,盡可能的補洞。
這時候,有自信能回答的題目會被忽略,沒自信的考題會被注意到並補洞。
每個人做出來的考前猜題結果會不一樣,所以只能自己來,別假手他人。
我曾經和讀書會夥伴商議要共享考前猜題,在浪費大量時間後,卻發現毫無幫助。
當然,既然是猜題,就會有猜錯的時候。
例如我在清大筆試前狂念質性研究,上場時卻發現一題質性研究都沒有考出來。
不過也沒關係,隨著筆試行程的推進,你的弱點會逐漸被補齊,往後的筆試就會越考越好的。
順帶一說,彰師這次有考一點犯罪社會學的題目,犯防系出身的我頓時備感親切。
(3)作答小提醒A、搞清楚題目想考你什麼。
下筆前習慣性地想一下:老師想看到什麼樣的內容?比方說,靈活的切換或整合觀點?用心理學分析時事議題?完整可行的應對方案?B、盡量引用理論。
筆試其實就是用考卷和老師對話,你的想法必須要有理論支持。
不過,「應該寫多少理論」則端看題目而定。
有時候老師想看的不是「你把理論記得多清楚」,而是「你如何使用理論,為什麼使用這個理論」。
其實,我們自己的想法常常會「很巧的」跟某個理論不謀而合,我們只是要找它出來支持自己。
我建議平常可以反思自己的點子是從哪裡來的,有沒有哪個大師或理論會認同你的看法。
C、善用小標題,開門見山。
最精華的牛肉請盡量安排在答案前半部。
研究所每年都有幾百份的答案卷需要批改,好的小標題、內文第一句話,就能協助老師快速決定要不要給分數。
如果鋪陳太久,老師可能會迷失在文字之海中,找不到你想闡述的精華。
因為寫字緩慢又加上肌腱炎,我在筆試時沒辦法寫出太多內容,而提綱挈領的小標題彌補了我的弱勢,幾乎所有報考學校都有晉級複試。
D、英文單字要認得。
當教科書上出現某個英文單字時,請多看它幾眼。
我在讀書或寫題目時,通常會把看不懂的單字塗上螢光筆,老老實實的查出中譯,然後註記上去。
日後複習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中、英文配對出現。
多複習幾次後,自然記就住了。
如果英文單字太長,請至少記住它的簡稱。
讀變態心理學時,我因為覺得有趣而整理了精神疾患的英文簡稱,例如重鬱症MDD、強迫症OCD、恐慌症phobia、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光是記住簡稱就有不少幫助。
E、準備自己的「答題套餐」。
這方法是從一個學姊身上學會的。
針對一些常見題型,事先想好自己的作答骨架,再根據題目需求調整內容。
這麼做的好處是:答題不容易出現缺漏、看到題目後馬上有個思考方向、有架構就能更好的掌握時間。
例如我自己就準備了研究方案套餐、學派理論套餐、治療方案套餐、團體方案套餐。
F、關心社會新聞、時事議題、心理師作家平台。
例如家暴、霸凌、自殺、重大災害、性創傷、精神疾患、藥物成癮,這些都是諮商領域持續關注的議題。
從現在開始練習看看:看到新聞後,先別急著將責任怪在誰身上,而是把自己當作諮商師,想一下:如果要幫助他好起來,第一步要做什麼?有什麼資訊也很重要,卻被新聞忽略的?心理作家通常也會關注這些時事,可以去讀讀他們發表的網路專欄文章,跟自己的想法作比較。
我的讀書會夥伴喜歡關注鄧惠文,而我自己有訂閱海苔熊、關鍵評論網、地球圖輯隊的心理文章。
三、讀書會以前參考學長姐的考研心得時,我注意到有些人會參加2個以上的讀書會,當時心想怎麼可能,念書都來不及了,還花那麼多時間參加讀書會……結果我自己參加了3個(哭笑)。
沒有任何一個讀書會是完美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組讀書會的經驗,我自己也是為了準備研考才第一次接觸這樣的團體。
在此分享一點讀書會的經驗:(一)讀書會的運作過程A讀書會:3月~6月(1)組成經過:成員5人,因為修同一門課而相識,受到邀請而組成讀書會。
見面地點有教室、系館交誼廳、圖書館討論室。
(2)運作方式:每周一次3個小時。
共同決定各科的教科書後,分配成員熟讀各科教科書的其中一章,在讀書會中作一個小時的導讀報告。
每2週一組循環,第一週報告普通心理學、統計、研究法,第二週報告統計、諮商理論。
(3)運作反思:其實大家都有修過課,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這些學科。
可是修課早已是大一、大二時期的事情了,回憶很模糊。
而且當初因為活動忙碌、學習方法不對,大家都沒能好好的讀完這些科目。
讀書會確實有喚回大家的記憶,也逐漸發現每個成員擅長的考科都不一樣。
但我們也注意到:共同教科書的內容不足、用導讀的方式複習統計好像沒什麼用、人際溝通等問題。
B讀書會:8月~3月(1)組成經過成員3人,在補習班的介紹下互相認識並組成讀書會。
見面地點有咖啡廳、圖書館討論區、麥當勞。
(2)運作方式:A、學科複習每周一次3個小時。
制定讀書進度後,每個成員都花一星期準備自己的章節,整合上課、教科書與補習班講義的內容,精心製作成心智圖,再帶到讀書會輪流報告。
每個成員都擔任教學的責任,盡力回答其他成員的疑問。
至於統計考科,則是每周檢討考古計算題本二章。
B、考古題討論每周一次4個小時,後期每天4小時。
制定考古題進度後,每個成員在一星期中作答同一份考古題,再帶到讀書會中互相討論、腦力激盪其他答案。
就算沒寫完也沒關係,但是要寫出作答方向,也要參與討論。
後期大家每天見面,一起練筆、念書,發現問題立刻討論。
(3)運作反思這次的讀書會比較重視進度設定。
我們的進度有考慮到補習班上課時程、補習班教材和教科書的內容份量。
由於發現大家光是準備讀書會進度就花掉整整一星期,自己的念書時間少之又少。
因此讀書會強調:心智圖必須整合補習班、教科書和所有相關內容,而負責該章節的成員必須教到其他成員明白為止。
這麼一來,即使成員為了讀書會報告而沒時間念書,只要參加讀書會依然能掌握每周進度的全部知識。
既是一種教學相長,也是一種補償成員對讀書會的付出。
先前發現報告統計科的作用不大,因此這次改為直接寫題本,每周討論算法。
我的統計能力是在這時起飛的。
考古題方面,聽說其他讀書會進度是每周二份以上,但我們這邊發現光是每周寫一份考古題就不堪負荷,同時覺得「討論考古題」比「交換考古題的答案」還要有幫助。
所以後來就不強迫一定寫完考古題。
隨著研究所考試逐漸接近,大家的焦慮與壓力也越來越巨大,因此到了後期,讀書會進度逐漸趨於彈性。
雖然進度鬆散,但也變相讓成員依照需求自行讀書;此外,我們有更多的見面、吃飯、談心時間,共享焦慮、彼此傾聽提醒支持,用集體行動的方式維繫讀書動力。
其實,曾經也一度懊惱,如果當初B讀書會的氣氛更嚴肅一點,我們的成績結果會不會更好?不過倘若如此,或許我就不會想將這一切寫下來。
我們的感情很深厚,在這趟既辛苦又溫馨的考試之路上,我們很慶幸當初遇見了對方。
目前我們還不想解散讀書會,正在打算轉型成私人的個案研討會。
C讀書會:2月~4月(1)組成經過成員四人,發現朋友的朋友也在複試名單上,為了練習面試而組成。
使用地點有大學教室、安靜的咖啡廳、飯店房間等。
(2)運作方式輪流擔任個案、諮商師、觀察員/教授,決定個案議題後,進行諮商演練,結束後由觀察員/教授提出二個問題。
最後再輪流分享自己剛才的感受。
(3)運作反思雖然固定成員僅四人,不過其實大家常常呼同引伴,其中不乏已經有諮商或面試經驗的好心人協助練習,很感謝每一位新朋友的支持鼓勵。
剛開始練習時,我們這些小新手常常在一結束諮商就把剛才的對話忘光,然後被觀察員問得啞口無言。
不過只要多練習幾次,就會熟練這種「快速反省諮商歷程」的技巧。
在諮商演練中,我更加了解自己的諮商風格,也藉由觀察他人的表現來增加自己的諮商策略。
可是我們忽略了一般性口試的練習。
雖然自己有準備自我介紹和面試問答,不過因為缺乏練習,正式上場時還是很容易害怕。
(二)讀書會的功能老師一再告誡我們,「需不需要讀書會」是因人而異的,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讀書會。
加入讀書會要謹記「自願、互惠」原則。
我自己是非常依賴讀書會。
我想提醒,讀書會是雙向的過程,貢獻付出的同時,別忘了想一下:自己要怎麼從讀書會中得到些什麼?懂得給也懂得要,互惠才能建立長久良好的夥伴關係。
在此列舉一些讀書會的功能以供參考:1.情感支持問過一些人,他們都說「情感支持」是讀書會最主要的功能。
要知道,這段時間考生都在閉門苦讀,社交活動幾乎全斷了。
只有在讀書會見面時,我才有「正當理由」可以走出家門,和夥伴們說說話。
如果經營得不錯,讀書會真的能帶來安慰與力量。
夥伴曾說,這個團體甚至比她的另一半更能同理她,鼓勵她繼續前進。
考試之路縱然艱辛,倘若有你相伴,這趟旅程也就不那麼孤單了。
2.教學相長如果你不是零基礎,而是早就學過一點諮商心理的考生,我尤其推薦你去加入一個讀書會。
請盡情貢獻你的所學,去教導那些有需要的夥伴。
首先,看著夥伴在你的幫助下逐漸進步,那份成就感是難以言喻的;此外,在教學的過程中,你會不斷檢驗自己的實力,而夥伴總是能找到你的盲點。
如果你是個用心的老師,你勢必會用心的備課,那些原本「看過一次就不想再碰的教科書」頓時又有了再念一遍的動機。
我很明白那種「複習再複習」的苦悶無聊,而「經營讀書會」作為一個新目標,真的讓我有「重新再讀一遍」的動力。
3.資訊、資源分享感謝讀書會夥伴的無私,一開始我們還很講究互惠原則,很認真的說好要用什麼東西互相交換;到後來,我們就很自然地把自己手上有的事物都貢獻出來了XD我們共享過的事物包含但不限於:心智圖、考古題擬答、筆記詳解、教科書代購、機車交通、校園學生證、人脈、考試資訊提醒、訂房合住、面試情報等。
曾經想過,為什麼我們讀書會這麼樂於分享呢?難道不怕自己是變相幫助競爭對手嗎?我猜,一方面是因為剛好成員們本來就是樂於付出的人,很幸運地沒有人出現佔便宜的想法;另一方面是,一路走來,我們都打從心底明白:讀書會中沒有誰能脫離誰,大家都是因為互相幫助才得以走到現在。
「把讀書會夥伴當作假想敵」的想法太狹隘也太不明智。
畢竟,真正的競爭對手其實是全台灣上千名的考生。
4.生活中的實務演練不只是諮商演練,「讀書會的經營」本身就可以當作諮商的實務練習。
在討論時事的過程中,我們總是順便談到諮商理論,找出超越新聞以外的結論;在挫折、抱怨時,我們也不會開玩笑帶過,而是認真地傾聽、探索、鼓勵。
在讀書會中,我們常常親身感受到同理心的安慰力量。
及至考試結束,我們早已學會用諮商師的眼光看待世界。
(三)讀書會的風險這是我在讀書會中的最大感悟:讀書,終究是自己的事。
唯有讀好自己那一份,讀書會才能發揮效果。
讀書會可以在其他方面幫助你,讓你放心念書複習,但讀書會無法取代你的個人訓練。
在此列舉讀書會的常見隱憂,並由衷勸告:任何事物都是雙面刃,要是無心投入讀書會,不如沒有讀書會:1.成員異質性學生/社會人士?全職考生/兼職打工?有沒有接觸過相關課程?有沒有經營額外事務?經濟能力?交通能力?感情狀態?這些或多或少會對讀書會造成影響。
通常,成員們的生活現狀越相似,讀書會的運作也會越順暢。
各自的需求與想法相近,也比較能負擔相同的標準,讓大家感到公平。
若成員們差異太大,雖然能帶來更多元的思考,但也意味著大家都必須調整自己來配合讀書會。
很慶幸自己的讀書會成員剛好都是全職考生,我們的讀書時數相近、時間較彈性容易邀約、而且都了解閉門讀書的苦悶。
這些共同點將我們緊緊凝聚在一起。
就現實而言,「挑選讀書會成員」是不太容易的,大家通常只會選擇加入或退出。
雖然如此,還是想提醒讀者:多注意這些背景差異,主動溝通、適時包容,才能減少差異帶來的壞處。
2.時間的比較利益在準備考試時,任何人都免不了會思索:我花在讀書會上的時間,值得嗎?如果相同的時間用來自己念書會不會更好?要是加上讀書會內的氣氛不理想,更容易讓人懷疑自己到底為什麼要參加讀書會。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我覺得「集思廣益」才是讀書會見面時最無可取代的功能,其他的功能幾乎都可以用網路完成。
減少不必要的見面,品質比次數重要;每次讀書會前都要先確定討論主題,既然見面了總要有點收穫;給予上次缺席的成員一點前情提要,幫助他們跟上進度,維繫參與感。
有時候,暫停讀書會也是一種好嘗試,至少讓大家能好好反思讀書會存在的意義。
記得當時有夥伴提出請假,希望自己在家裡多練習一點考古題。
由於我們都感覺到讀書會沒辦法再提供什麼幫助了,就順勢放假一個月,相約日後練筆。
結果經歷一個月的孤軍奮戰,我們都見識到自己的軟弱,好不容易再次相聚時,都等不及要互相安慰加油打氣了。
從此,讀書會已經不需要什麼具體目標了,大家都想沐浴在讀書氣氛之下,一起努力拚研究所。
3.人際影響個人認為這是讀書會最大的雙面刃:別人的認真程度會影響你的讀書態度。
放榜之後,我驚訝的發現:讀書會內的成績落點是差不多的,大家的名字總是出現在附近。
每個人都想在氣氛良好的讀書會中念書。
但現實是,我們很難掌控讀書會氣氛。
況且「改變讀書會的氣氛」這個想法有點本末倒置:我們真正的目標是考上研究所。
如果讀書會氣氛不理想,自己反而更要老老實實的努力。
還是那句心法:把自己的那一份讀好,這樣才有改變讀書會的本錢。
在此列出一些讀書會中常遇到的人際狀況:(1)無法投入心力的成員如果有成員因為沉重學業、忙碌工作,而跟不上讀書會進度或容易缺席時,這樣的狀況會在讀書會中引起不安。
具體的影響則是在任務分配方面:如果分配較少的工作給他,會不會對其他成員不公平?可是如果分配相同的工作量,他會不會無法負荷,反而拖累讀書會進度?我目前想到最適當的處理方式是,在缺席或跟不上的狀況發生幾次後,讀書會全體盡快公開討論這個問題。
了解這位成員的處境、他能夠參與到什麼程度、他能夠負擔多少工作量、其他成員又能提供多少包容與幫助,最後協調解決方案。
務必讓全體成員都出席這個討論,畢竟每個成員都有表達和討說法的資格;此外,在參與過討論後,成員通常比較能接受讀書會的做法,不再將其視為不公平。
(2)怠惰的成員我自己就是個容易怠惰的成員,真的超有感觸阿。
不同成員的怠惰方式不一樣,我的怠惰是常常遲到、課程上不完、考古題寫不完等等。
也有聽過「捨不得拒絕約會」的情形。
真的很挫折呀,非常羨慕那些生活充滿紀律的人類呀,我多麼希望自己也能每天早睡早起,專心讀滿十個小時的書,生活劍及履及,完全不被外界所干擾。
偏偏自己就是做不到……一番心理掙扎後,我給自己的答案是:我願意接納怠惰的自己,但我不能讓怠惰影響讀書會的運作。
如果進度做不完,那麼我就該準備好替代方案,讓讀書會的討論能進行下去。
我能理解,生活紀律是難以改變的,而且必須先忍受一陣適應期,也不知道要適應多久,說不定到了研究所考試結束了都還沒適應好。
但我也覺得,就是因為如此,反而要更加珍惜時光,趁能念書的時候就多念一點。
只要還有自己能掌握的時間,就要善加利用,就一定還能前進。
(3)嫌隙的成員成員彼此出現嫌隙的事情,我見識過二次,真的很麻煩。
嫌隙會導致整個讀書會的氣氛變的不安、猜疑、保守、競爭,成員不再樂意分享,對別人的回饋也會再三懷疑和過度解讀。
同樣,礙於準備研考的時間有限,且讀書會的真正目標是準備考試,我會將努力放在「維持讀書會氣氛」上,照顧好其他成員,而不是「化解嫌隙」。
人際衝突的原因有太多種了,用準備考試的寶貴時間釐清衝突很不符合效益;況且,化解心結其實是當事人的責任,沒有人有義務作他們的和事佬。
如果衝突雙方願意談談,讀書會可以善用「詮釋」技巧,協助他們互相理解對方的想法;如果他們選擇將衝突維持在檯面下,那讀書會也不需要強行介入。
四、生活事務(一)考試行程管理我發現很少有人提到管理考試行程的方法,但我自己覺得這也很重要。
「準備研究所考試」是短則半年、長則二、三年的行程,如果沒有規劃管理,就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影響準備情緒。
但話說回來,如果行程管理弄太複雜,就會變成瑣碎的行政事務,非常浪費心力,所以我會盡可能弄得簡單:我做的,僅僅只是用Excel做一張甘特圖。
以一個月為單位,標記各校的報名時段、筆試日、複試名單公布日、備審資料交件日、面試日等等。
有時會被父母碎念:「你堂堂一個考生,怎麼連考試日期都不記得?」而我總是回答:「雖然我不記得,但我一分鐘內就查的到。
」甘特圖幫我記住了重要日期、還剩下多少天,那麼我就不必在心中念念不忘,將心力保留在讀書上。
不過,自己的讀書進度的部分,我是另外寫在週行事曆上,而沒有標記在甘特圖。
因為太複雜的表格會讓我感到洩氣,甘特圖、週行事曆正好能將我的行程「切割」成大小剛好的份量,讓我看到的第一眼至少不會嫌惡。
我認為,好的行程管理是為了讓你感到比較踏實,而不是增加你的壓力。
2019.06.30補記:(一點五)讀書進度管理總是無法達成每日讀書目標,怎麼辦?「沒有達成讀書進度」大概是所有考生們最主要的挫折來源了。
那時的我也很挫折,現在的我也很難過,因為我還是不確定該怎麼辦。
只能在此提出一種可能性:或許「每日讀書進度」這方法不適合你,要不要試試看CheckList?當時我發現自己是特別隨性的人,心智能量很不穩定,有時讀書狀態很好,有時讀書狀態很差。
要求不穩定的我,去完成固定的讀書進度,仔細想想真的不太合理。
只要有一次狀態不好,書沒讀完,往後的讀書進度全部變成在還債。
後來,「讀書進度表」之於我的意義,只不過是「我今天又沒做到那些事情」。
而且彷彿活的越久,欠下的債就越多。
逐漸缺乏償還能力,越來越想逃。
再仔細想想,「讀書進度」這種規劃根本是在預支未來,這讓我感到更加哀怨。
總歸來說,那是一種失去自由的感覺。
後來我便放棄每日讀書進度,改用CheckList規劃自己的讀書進度。
1.先打開Excel表格,把所有未完成事項列出來,然後簡單標註DeadLine。
2.然後再把每個未完成事項切割、改為好幾個更小更具體的待辦事項,也全部列出來。
這樣就設定好了。
剛開始列出待辦事項時,數量通常會龐大到嚇死人。
可以多開幾個分頁,把待辦事項分到不同分頁,這樣一來,至少第一眼看起來不會太反感。
接著,我就每天挑選五個「還不太反感」的待辦事項去做。
每天的感覺會引導我該做什麼事。
當然,「DeadLine壓力」也是一種重要的感覺。
只要完成所有待辦,我的研究所考試就結束了。
我很喜歡這個方法,看著表格逐漸全部打勾,那是非常有成就感的畫面。
而且,我也找回了自由的感覺。
我可以每天做選擇,萬一狀態不好,也可以臨時改變目標。
你可能注意到,圖中「Word筆記」一欄中,完成的部分寥寥無幾。
那是因為我發現:我從來不會因為「沒做Word筆記」而感到危急,代表做Word筆記對我而言可能不太重要。
這是CheckList的另一個好處:隨時可以重新評估待辦事項的重要性。
而通常,越不重要的事情,越慢被完成。
於是你就能夠果斷的刪除那些「後來發現不重要」的事情了。
看到這裡,管理學背景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非常熟悉。
是的,本質上我就是把「考研究所」當成一個專案,借用專案管理的技巧來執行它。
在這裡,「讀書」不再是一個靜態、固定、規律的習慣,而變成動態、累積、逐步接近目標的行動。
最接近目標的人,未必是跑的最快的人,但一定是持續前進的人。
別這樣看著我呀!我當初只是單純想換方法,寫到剛才赫然發現自己過去一年來都在專案管理。
感謝大學的管理學課程。
還敢說非本科系吃虧嗎XD(二)選擇報考系所老師建議我,至少報考5間系所,通常這是錄取機會夠穩定、考試負擔還算合理的數量。
「錄取機會夠穩定」的意思是:你的表現較不會被意外影響,能力夠就會至少考上一家,不夠就不會上。
我有聽過一個學長報考了九間研究所,在考試期間累到筋疲力盡。
我曾覺得他很不明智,但輪到我報考時,頂著「萬一考不上」的壓力,我也差點報名了十間研究所……至於「選什麼系所」,這回事很吃重個人偏好。
如果你不知道應該從何選起,下方是一些我聽到的,「為什麼報考這間研究所」的理由。
你可以挑選幾個自己認為重要的,當作參考標準:1.它有我喜歡的師資、課程、或是研究強項2.它有我能拿到的獎學金制度、或是出國機會3.它目前有我認識的學長姊或人脈4.它的教學氣氛是我喜歡的5.它的名聲不錯6.它的地點方便,周圍有諮商、課程、實習資源7.它離我家近8.它好像比較好考取,拿來當保底9.它不需要繳備審資料和夥伴討論後得出一個心得,就是:報考那些「你真的願意去念的」的研究所。
考量到昂貴的學分費、沉重的課程,與其在不甘心的研究所痛苦三年,還不如寧願重考一年,還可以半工半讀,維持部分收入,而非不甘心的燒學費。
五、備審資料其他的心得文章幾乎都把「備審資料」這塊放在複試第二階段。
但實際上,老師與學長姐都建議我最好在11月就完成備審資料的初稿。
只是,怠惰的我果然沒有做到囉,現在想想挺後悔,要是我能再提早一些完成,或許就有時間潤稿,搞不好就能多錄取幾家研究所……既然是不良示範,那我也不好分享太多。
我都是在平常一邊吃飯一邊構思,想到什麼素材就寫下來,然後在期限前一周密集趕工完成的。
我認為「平常用零碎時間想備審」是不錯的,而「規劃時間寫備審」應該是用來把靈感整理成正式的備審資料——只可惜我太晚動筆。
所以,當你不想讀書又不想寫考古題時,就去做備審吧。
我覺得這是合理的藉口w據我所知,108學年度有要求繳交備審資料的研究所,有政大、清大、銘傳、輔仁、國北,國北雖然沒在簡章上要求備審資料,但有在複試通知單上要求提交三頁簡歷自傳。
如果是曾經參加過研究所甄試的夥伴,備審資料方面會比較輕鬆,因為他們在之前甄試的過程中,基本上已經將素材收集好了。
至於沒有參加過甄試的我,我想的是:既然我有報考政大,反正是一定要做備審資料了,那就老老實實的準備吧。
在所有研究所中,政大要求的備審資料最龐大、格式要求最明確。
所以我選擇先完成政大的備審資料,再以此作為藍本,完成其他學校的備審。
但我還是有依照各校特色改寫內容啦,沒有完全照抄搬過去。
以下簡介我準備各項備審的方式:1.簡歷:基本上是參考學長姐的格式,然後刪除自己比較劣勢的欄目,新增介紹自己優勢的欄目。
2.自傳:我把自傳理解成「我與諮商專業的生命故事」,會提及一些相關的過去經驗、現在的進修、未來的規劃等等。
然後會強調這些事情對我的影響、收穫、心得是什麼。
3.研究計畫:僅政大有要求書面的研究計畫,不過由於擔心其他研究所的口試會問到,所以我還是有為了每一家研究所而準備「該研究所擅長的,我自己也有興趣的」研究方向。
我的準備方法是:先看研究生畢業論文。
我會搜尋該校歷年來的畢業論文題目,用Excel整理題目、年分、指導教授、抽樣方式、研究方法等等。
原本還打算去翻閱科技部計畫,但因時間不夠而作罷。
研究生畢業論文題目可以看出很多端倪。
首先,觀察「同一個指導教授,歷年指導的畢業論文」,可以看出指導教授偏好的研究主題、擅長的研究方法、樣本取得的人脈管道等等。
其次,觀察「歷年的畢業論文數量」,可以看出「每年有多少學生從這位教授手下畢業」,這反映出「教授可能願意收多少指導學生」、「容不容易畢業」等等。
這些資訊都能協助你找到適合的指導老師。
對該校的畢業論文有一番了解後,我就會挑選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和指導教授,開始量身打造研究計畫。
剩下的就輕鬆多了。
伍、面試階段說實話,我覺得自己沒資格分享面試經驗。
我通過了不少筆試,卻幾乎沒通過複試,只有一家正取。
所以我的面試表現大概很不好吧嗚嗚。
為了不要陷害讀者,關於面試我只分享比較有把握的部分。
以下是我準備面試的經驗,若想知道面試現場的實際情形,請空降至《108心理諮商研究所考試‧完全心得分享:數據乾貨區》:一、一般性面試一般性面試通常分成三大部分:自我介紹、研究興趣、問題集。
(一)自我介紹:我有準備3分鐘的自我介紹,實際面試時我可能會因為緊張而講少一點。
自我介紹會提到自己的生命經驗、相關經歷、報考動機等等。
(二)研究興趣:根據先前對該研究所的了解,設定一個「如果自己錄取這裡後」想做的研究方向,為什麼感興趣,想找誰作指導老師等等。
(三)問題集:收集網路上以前大家面試遇到的提問,事先寫出自己的答案,然後在正式面試前複習。
我是抱著「訓練大腦思考,順便補洞」的心態做的,希望在面試時保持大腦靈活。
二、諮商演練為了避免諮商演練時,自己太緊張而腦袋空白,我有事先準備一些諮商的萬用句型,我稱為「提問百寶箱」。
在正式面試前複習一下百寶箱,但不會刻意背起來。
這樣一來,即使自己非常緊張,還是能在潛意識中想到一些探索、反映的問法。
應不應該使用特定諮商學派的問句呢?(例如SFBT的量尺問句、完形的空椅法)我自己的答案是不要,盡量準備一些通用的問句。
一來,研究所考諮商演練,目的只是想了解考生能不能做到基本的同理和拓展對話,在短短幾分鐘的諮商內就急著使用學派技術,反而未必是好事。
其次,聽說有些教授不喜歡特定的學派。
也有些教授會在演練後深入問該學派的事情,這時如果你不夠熟悉學派內涵就糟糕了。
三、諮商反思諮商演練後,考官通常會問3種問題,我稱為「反思三件套」:諮商回顧、個案概念化、後續計畫。
(一)諮商回顧:有點像是口述的個案紀錄,客觀說明剛才的諮商提到哪些內容。
(二)個案概念化:類似對個案的暫時診斷,認為個案的主訴是什麼、和哪些議題有關。
(三)後續計畫:則是下次晤談時的探索方向。
對了,針對諮商反思的提問,我也有準備問題集。
我覺得諮商反思是一定要事先練習的,它很考驗臨場反應,需要很快的整理幾分鐘前的諮商狀況。
事先練習可以幫助你適應這種緊湊的節奏。
四、面試態度關於「面試時該表現出什麼態度」,我無法給出太好的建議,因為我的面試成績不好,我沒辦法確定自己做對了或是做錯了什麼。
在這裡我只能總結前人的共同經驗:真誠、開放、自我反省。
研究所面試有沒有偏好的學生特質呢?我相信是有的,但我認為迎合偏好太不實際。
研究所很多,哪個教授負責面試也是未知,要掌握所有教授的喜好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說,還是保持真誠吧,不是為了面試,而是為了讓自己不後悔。
萬一被刷掉,至少代表你真的不是那位教授喜歡的類型,縱然你進了那間研究所也不會快樂的。
記得是清大面試吧,結束後我們一群人疲憊的吃著午餐。
夥伴問我:「欸,如果清大錄取了,剩下的面試還去嗎?」我說:「當然要去啊!而且我們都要去,都要努力面試。
因為你想想看喔,只要正取的人多拿幾個正取名額卡位,備取的人盡量備前面一點,然後我們就可以分配錄取名額了阿,就可以確保大家都考上了~我們是在幫讀書會爭取名額呢。
搞不好還可以商量一下大家想念哪裡~」大家開始七嘴八舌的討論要安排誰去念哪家研究所,彷彿要把夥伴們「部署」到全台灣似的XD好吧,當初有點一廂情願。
後來誰也沒能分配名額給誰。
不過後來大家都考上了。
陸、結語辛苦了~~非常感謝你讀到了這篇文章的結尾。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其實方才讀完了一篇長達23頁的個人回憶錄。
希望這篇心得文沒有害你累垮,也沒有把你嚇倒。
之所以會寫下這篇完全心得分享,是因為:在準備碩士班考試的過程中,我非常害怕。
這世界上有太多的理由,說服著你:成功的方法只有一種,你自己的方法絕對不可行,你活該失敗。
但事實從來不是如此。
進入研究所後發現:同學們來自各行各業,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考上了研究所。
所以,我才想要寫下這一系列集大成的文章。
希望藉由公開我自己所收集的資料、看法、方法與結果,讓讀者了解完整脈絡,進而思考更多選擇,找到適合自己的考試方法。
如果你認同文章內容,那麼很歡迎你試試看;如果你不認同,那麼恭喜你,你很可能找到另一種成功的方法。
如果有任何疑問或是心得經驗,非常歡迎留言或是私訊我,我會盡快回覆或是更新文章內容。
希望這篇完全心得分享文能越來越好,幫助更多那些想勇敢卻還不知道該怎麼辦的助人初心者。
感謝閱讀!更多本系列文章:《108心輔諮研究所考試‧完全心得分享:數據乾貨區》《108心輔諮研究所考試‧完全心得分享:Q&A專區》康普寧Company我們總是在不停地救人與被救Follow4302430 4302心理諮商研究所心得Morefrom康普寧CompanyFollow我們總是在不停地救人與被救
延伸文章資訊
- 1考取【台師大心輔所諮商組】教育研究法、普通心理學
在書單方面幾乎每位考生準備的都大同小異,但由於近來心輔所出題方式有越來越活的趨勢,以至於很多考題並非能在特定幾本教科書上找到的,所以除了先把基本考試知識掌握 ...
- 2109年社教所/心輔所投考組合分析 - 高點研究所
高點研究所提供研究所考試,研究所甄試,在職專班EMBA最新考試資訊!輔考類科包含:商管所,財金所,會計所,財稅所,法律所,政公所,化材所,土木所,資工所,資管所,化學所, ...
- 3教育家-心輔所
下列為心輔所考試科目,以及心輔所招考大學的資訊,心輔所招考大學較心理所來的多,不過心輔所沒有組 ... 師大心輔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諮商組
- 4【科系聊聊】教育心輔研究所簡介/各科目準備要領/口試問題彙整
大碩研究所補習班部落格研究所考試、研究所甄試、研究所在職專班、EMBA專業輔考第一 ... 因為考上了心輔所,就有機會成為一位合格的「諮商心理師」,到時候要選擇從事 ...
- 5師大心輔所考古題解答 - 蝦皮購物
【考生背景】 108年正取清大心諮所清大/彰師/政大/台南/東吳皆通過筆試門檻【商品詳情】 這次販售的只有解答(不含題目喔)選擇題部分只有答案,申論題為詳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