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孤獨等級量表」第幾級?小心太孤單容易生病 - 康健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孤單的人容易生病。

不過,孤單是可以改變的,在生活中做到這6件事,有助減輕孤獨感。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大人社團 康健知識庫 癌症問康健 康健線上學習 康健嚴選 康健出版 康健影音 書香花園 天下網路書店 康健好書 雜誌 訂閱康健雜誌 訂閱電子報 首頁 看文章 心靈 人際交往 你在「孤獨等級量表」第幾級?小心太孤單容易生病 收藏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瀏覽數211,668 2016/06/17· 作者/宛家禾 ·出處/Webonly 放大字體 孤單的人容易生病。

不過,孤單是可以改變的,在生活中做到這6件事,有助減輕孤獨感。

你知道自己的孤單等級嗎?最近網路上流傳一張「孤獨等級量表」,有網友說,前面九級都只能算「獨立」,不算「孤獨」,甚至有網友「自豪」地說他們「完封」這張量表。

這麼「獨立」到底好不好?如果你覺得孤單就得注意。

長期覺得孤單的人會影響免疫系統,心臟病、中風、憂鬱症、失智症的風險都會增加;孤單也被認為可能會造成失眠。

美、英兩國的學者曾進行了一項涵蓋18萬名成人的跨國研究,並發現,常常感覺孤單的人,心臟病的風險比不感覺孤單的人高出29%,中風的機率則是高出32%。

這項刊登在《心臟醫學期刊(Heart)》的研究便提出,孤獨對心血管健康造成的影響,不亞於焦慮和一份充滿壓力的工作。

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HeartFoundation)的解釋是,自覺孤獨的人生活型態可能相對不好,這意味著他們或許更容易有菸癮或其他不良的生活習慣,這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

想排遣孤單就這樣做首先,孤單與否取決於自我的感知。

許多享受獨處的人並不因此感到孤單,而另一些身處群體的人,卻會在其中感到孤單。

因此,先要認識自己,分辨哪些情況在自己看來是孤單的,才能找到適合的排遣之道。

人際關係類暢銷書作家瑪格莉特保羅(MargaretPaul)針對消除孤獨感,有下列幾點建議。

廣告 1.認識自己,敞開心門保羅認為,人們要先能認識內在的自己,了解自己偏好獨處或享受人們的陪伴。

如果自己是屬於喜歡多人陪伴的類型,那麼第一步就是要先能敞開心胸,主動與他人做連結,若是因為害怕被人拒絕,而關閉心門,就會產生孤獨感。

2.飼養寵物相較於跟人相處,跟毛小孩們相處要簡單許多。

一回家就看到寵物向你搖尾巴,或靠過來跟你撒嬌,可以去除很多的孤獨感。

3.加入社團主動尋找與自己氣味相投的人,加入非網路社群的實體社團,如宗教團體、專門課程(如烹飪或語文)、運動或其他團體,都可減輕孤獨感。

4.專心投入一件事覺得孤寂無聊?自己找件事來做。

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情,無論是關於社區的或是本身一直想做的事情,可以將活力帶入你的生活,做一件自己覺得有趣的事情,將全部的精神集中在事情上,腦袋便無暇東想西想。

5.幫助他人消除孤獨感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助人,社會的角落中總會有人需要被幫助,固定到養老院、孤兒院,或其他社會福利機構探訪、陪伴,甚至成為志工,不但可消除孤獨感,也讓被陪伴者感到開心。

6.避免獨居年屆60以上的黃金女郎、黃金男士們,要儘量避免獨居,找幾個伴大家住在一起,就像美國老影集「黃金女郎」那樣。

不過,找室友也是大學問。

保羅指出,孤獨感的消除在於心靈能相通,生活上如果時常觀念相左,習慣差異太大,也無助於孤獨感的消除。

編按:此文為2016年發表,文中人、事、物背景或已有調整、變動,造成不便還請見諒。

推薦閱讀:不想等到另一半過世後只能孤單生活!她50多歲開始學獨立現成為3群組版主...旅伴逾300人中年不代表貶值、單身絕非悲劇!一個人過日子12項快樂祕訣你要知道避免孤獨變老你該提早收編「老伴」 廣告 看更多 文章關鍵字 中風 失智 孤獨 孤獨等級量表 心臟病 分享 收藏 訂閱 重點分享 加入康健Line好友 看下一篇文章 肺癌治療超前佈署,延長存活期關鍵策略|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崇裕 熱門文章 1. 猴痘疫情拉警報!邊境發現第一起猴痘境外移入案例 4. 用盛裝赴宴的心情服藥,陳文茜:生病雖苦,美好生活並沒有離開 2. 兒女爭產 指揮三軍的羅總長,為什麼搞不定身後事? 5. 甲狀腺亢進症狀?如何治療?甲狀腺亢進飲食禁忌一次看 3. 擔心記憶衰退、防失智 這5種精油有效! 6. 九成膝蓋痛不需手術 1招強化大腿肌力改善膝蓋疼痛 推薦文章 活動看板 推薦閱讀 其他疾病 數字看健康/汗皰疹與汗無關,青壯年更要小心 最新專題 中年後重新愛父母 6個名人故事一起迎接新時代孝順之道 新冠確診、快篩陽怎麼辦?從預防感染到康復完全教戰 新冠復原指南 北榮專家說|讓醫療新知變得更簡單清楚 染疫醫生的確診日記 【母親節特輯】今年,不再與媽媽有距離 測測看,你有沒有心血管疾病?2022心腦血管就醫指南|康健雜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