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事分輕重緩急,但人們往往先做急事 - 關鍵評論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要成為「緊急」的奴隸,事分輕重緩急,這裡面的「重」和「急」是不一樣的,例如「準備明天的考試」是「急事」,而「培養自己的積極性」是「重要事」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商益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達思智能科技士奇傳播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 2015/05/27,名人PhotoCredit:Corbis/達志影像李開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電腦系畢業、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電腦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榮譽博士、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院士。

於2009年9月在北京創立創新工場,幫助青年創業。

創新工場立足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等領域。

曾就職於谷歌、微軟、蘋果等世界頂尖科技公司,並分別擔任全球副總裁職務。

《時代週刊》評選李開復博士為2013年全球最有影響力100人。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人的一生兩個最大的財富是-你的才華和你的時間。

才華越來越多,但是時間越來越少,我們的一生可以說是用時間來換取才華。

如果一天天過去了,我們的時間少了,而才華沒有增加,那就是虛度了時光。

所以,我們必須節省時間,有效率地使用時間,如何有效率地利用時間呢?我有下面幾個建議:不要成為「緊急」的奴隸,事分輕重緩急,這裡面的「重」和「急」是不一樣的,例如「準備明天的考試」是「急事」,而「培養自己的積極性」是「重要事」。

人的慣性是先做最緊急的事,但往往因為這麼做而致使重要的事被荒廢。

大部分緊急的事情其實是並不重要的,而許多重要的事情並不緊急;因此,不要把全部的時間都去做那些看起來「緊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時間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打好知識基礎,學習做人等等。

每天管理時間的一種方法是早上決定今天要做的緊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顧這一天有沒有做到兩者的平衡。

分清楚「必須做」的事和「不必須做」的事,做到「足夠好就好」的事和「足夠好仍不夠好」的事。

有那麼多的「緊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都做到最好是不實際的。

「足夠好仍不夠好」的事要做到最好,但是「足夠好就好」的事盡力而為就可。

建議你用良好的態度和胸懷接受那些你不能改變的事情,多關注那些你能夠改變的事情。

雖然我提倡「追隨我心」,但是在追隨你的興趣的同時,一定要把必須做的事做好。

這是一種基本的責任心。

以終為始,做一個長期的藍圖規劃,一步一步地向你的目標邁進,這樣你就能一步步地看到進展,就會更有動力、更自信地繼續做下去(請看看我的《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

時間管理與目標設定、目標執行具有相輔相成的關係,時間管理與目標管理是不可分的。

每個小目標的完成,會讓你清楚地知道你與大目標的遠近,你每日的行動承諾是你的壓力和激勵,而且行動承諾都必須結合你的長遠目標。

所以,要想有計劃地工作和生活,需要你管理好自己的時間,知道你的時間是如何花掉的。

挑一個星期,每天記錄下每30分鐘做的事情,然後做一個分類(例如讀書、準備GRE、和朋友聊天、社團活動等)和統計,看看自己什麼方面花了太多的時間;凡事想要進步,必須先理解現狀。

學會使用時間碎片和「死時間」,如果你做了上面的時間統計,你一定發現每天有很多時間流失掉了,例如等車、排隊、走路、搭車等,可以用來背單字、打電話、溫習功課等。

大家喜歡用手機聽音樂,但是為什麼不把一些學習的內容(英語會話、生字和錄下來的廣播新聞等)放入你的手機呢?比如說,我以前和同事一起出差,他們都很驚訝為什麼我和他們整天在一起,但是我的電子郵件都可以即時回答?後來他們發現,當他們在飛機上和汽車上聊天、讀雜誌和發呆的時候,我就把電子郵件全回了。

重點是,無論自己忙還是不忙,你要把那些可以利用時間碎片做的事先準備好,到你有空閒的時候有計劃地拿出來做。

每天一大早把一天該做的事排好優先次序,按照這個次序來做,並要求自己這天把最重要的三件事做完。

我感到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有幹不完的事,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分清輕重緩急。

有的年輕人會說自己沒有時間學習,其實,換個說法就是學習沒有被排上優先順序次序。

PhotoCredit:Corbis/達志影像曾經有一個教學生做時間管理的老師,他上課時帶來兩個大玻璃缸和一堆大小不一的石頭,他做了一個實驗,在其中一個玻璃缸中先把小石、砂倒進去,最後大石頭就放不下了。

而另一個玻璃缸中先放大石頭,其它小石和砂卻可以慢慢滲入,他以此為比喻說:「時間管理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優先順序,若顛倒順序,一堆瑣事占滿了時間,重要的事情就沒有空位了。

」運用80%—20%原則,人如果利用最高效的時間,只要20%的投入就能產生80%的效率。

相對來說,如果使用最低效的時間,80%的時間投入只能產生20%效率。

一天頭腦最清楚的時候,應該放在最需要專心的工作上;與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時間,相對來說,不需要頭腦那麼清楚。

所以,我們要把握一天中20%的最高效時間(有些人是早晨,也有些人是下午和晚上;除了時間之外,還要看你的心態,血糖的高低,休息是否足夠等綜合考量),專門用於最困難的科目和最需要思考的學習上。

許多同學喜歡熬夜,但是晚睡會傷身,所以還是儘量早睡早起。

面對誘惑一定要堅持住,多餘的時間應該用在能讓自己不斷提高的事情(像上網看資料、新聞)上。

在我的《給中國學生的第四封信》中曾建議:「大學四年的關鍵時刻是最容易迷失的時候,你必須有自控的能力,讓自己交些好的朋友,學習些好習慣,不要沉迷於對自己沒有用的習慣(像網路遊戲)裡。

一位自主積極的中國同學給在我的網站上勸告其他同學:『不要玩遊戲,至少不要玩網路遊戲。

我認識專業比較好的大學朋友中沒有一個玩遊戲的。

』」沉迷網路遊戲的同學是一種對於現實的逃避,不願意面對自己不足的一面。

我認為,要脫離網路遊戲,就得珍惜自己寶貴的在大學的時間,找到自己興趣的方向,做一些有意義並能給自己滿足感的事情。

12»全文閱讀不想分頁?試試看我們的新服務猜你喜歡Tags:壓力工作態度才華效率時間時間管理沉迷目標管理緊急習慣興趣規律計畫輕重緩急More... BrandStudio2022/06/30,醫療關鍵特務關鍵特務為關鍵評論網與讀者溝通品牌形象及表達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專區,內容由BRANDSTUDIO團隊製作。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統計,2000至2014年全台第2型糖尿病人口由84萬人逐步上升至220萬人,且以每年約1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

若以此成長趨勢來看,保守估計台灣目前糖尿病人口約有250-300萬人左右,數量相當驚人。

而台灣糖尿病人口逐年攀升的結果,也反映於國內健保給付支出上。

根據健保署統計,2019年用於糖尿病的醫療費用,包括藥物、總診療費、住院費、其他醫材等治療費用,總支出近310億元,名列健保十大支出第二名。

血糖失控影響全身器官!糖尿病心腎共病增健保財務負擔除了糖尿病本身健保支出醫療費用極高外,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台大醫院內科部臨床教授李弘元醫師表示,「糖尿病同時也是很多疾病的根源,若血糖控制不佳,將進一步影響全身血管與器官。

」尤其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可謂造成國人洗腎最大元兇之一,而腎臟病更是健保「最燒錢」的疾病,根據健保署2019的統計,慢性腎病治療費用高居「10大燒錢國病」之冠,全年度支出高達533億元。

根據統計,台灣有超過三成的糖尿病患者同時併有心血管疾病,健保署同年統計也發現,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治療費用全年度達122.66億元。

綜合上述可知,光是將糖尿病與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慢性腎病的健保支出加總,費用就相當可觀,足見糖尿病防治刻不容緩!想減少健保負擔?糖友控制血糖更要盡早保護器官預防共病有鑑於此,想要減少健保負擔,及早介入糖尿病患用藥與治療,避免血糖失控引起後續共病的發生非常重要。

李弘元醫師指出,「近年來國際上對於糖尿病治療觀念有大幅度的轉變,不再是單純控制血糖,更要盡早保護器官。

」 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最新公布的治療指引,便建議醫師應從糖尿病患者治療初期就評估心血管疾病與腎臟病等共病風險,而腸泌素(GLP-1RA)與排糖藥(SGLT2抑制劑)即為指引建議優先考慮使用的藥物。

腸泌素不只穩定血糖、體重,研究:更能減少心腎共病風險其中,腸泌素在穩定血糖、減重、減緩共病上都有優異表現。

但到底什麼是腸泌素呢?李弘元醫師解釋,腸泌素是人體腸道原本就會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激素,能促進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並抑制升糖素分泌,達到調控血糖的作用。

腸泌素同時還能進一步作用在人體胃部,抑制胃的排空(胃的排空速度變快便容易產生飢餓感);並促進大腦中樞神經產生飽足感,對於體型較胖(糖胖症)的糖友也有輔助控制體重的益處。

且國外大型研究數據顯示,在血糖控制相同的狀況下,相較其他控糖藥物者,選用腸泌素治療可減少14%的心血管疾病風險、21%的腎病變發生及12%死亡率。

因此,腸泌素自然也成為近年來全世界的各大糖尿病學會指引建議的優先治療選擇。

台灣腸泌素藥物健保給付有多嚴格?為何糖友看得到用不到?雖然腸泌素在臨床益處顯而易見,可受到健保財務吃緊,2019年起健保給付限縮影響,目前國內腸泌素健保給付僅限於糖化血色素達到8.5%,且時間持續長達6個月;或已發生如心肌梗塞、缺血性腦中風等重大心血管疾病者。

但因為多數醫師不會眼睜睜看著病人血糖持續居高不下,大部分在糖化血色素超標但未達8.5%之前就會調整藥物,導致健保給付門檻和臨床狀況有極大落差,使糖友們看得到卻用不到。

糖化血色素換算平均血糖值 正常血糖控制目標:空腹血糖130mg/dL、餐後血糖160-180mg/dL、糖化血色素7%以下(根據不同年紀與臨床狀況,控制目標會有些微差異)。

糖化血色素8.5%時:平均血糖在200mg/dL以上,相當於空腹血糖接近200mg/dL、餐後血糖250-260mg/dL,而這樣的數值離建議目標有一段距離。

李弘元醫師指出,如不符合上述健保給付標準者須自費使用腸泌素,每個月平均要花上3000至4000元的藥物支出,還不含門診掛號、診療、照護等相關費用,長期累積下來金額相當可觀。

因此在現行健保給付條件下,造成很多糖友即使血糖控制不佳,卻因經濟不允許,無法及早使用腸泌素治療,進一步增加衍生心腎共病的風險。

此一結果不僅對糖友病情控制是一大打擊,長期也反而更無助於降低整體健保財務支出。

3年就回本!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盼下修腸泌素健保給付條件打造雙贏局面而對於此一現況,李弘元醫師強調,雖然他認同為維持台灣醫療體系長久運作,健保財務考量有其必要性。

但就長遠目標來看,腸泌素現有的健保給付標準不僅在臨床實務上有違常理,更不符合國際現況。

李弘元醫師進一步分享,綜觀亞洲地區鄰近國家的藥物給付標準,在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都沒有針對腸泌素訂定類似的使用限制;全世界目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台灣一樣,必須糖化血色素超過8.5%以上,且持續長達半年才能開立。

同時,李弘元醫師表示,根據糖尿病學會與醫療經濟學專家的計算數據顯示,若能將腸泌素給付標準從糖化血色素8.5%下修到7.5%,雖然短期內藥費支出會增加,但在第三年起即可因減少重大心腎併發症支出,減輕約2300萬點健保支出,相當於前兩年增加藥費支出的總和;且於第四年與第五年分別可節省約6800萬與1億2400萬點,長期下來,有望減少的健保支出花費將相當可觀。

總結來說,如未來相關單位有機會放寬給付標準,幫助糖友盡早使用腸泌素介入治療,不僅有助節省健保開銷,對糖友來說也有器官保護、降低死亡率的益處,是患者與社會皆能受惠的雙贏局面。

猜你喜歡Tags:糖尿病治療糖尿病藥物腸泌素健保血糖控制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小兒麻痺症如何從無法治癒的全球浩劫,到如今僅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仍未消滅?1則觀點《青年路德》導讀:品嘗心理與宗教間的辯證性關係1則觀點推翻墮胎權恐產生骨牌效應?美大法官:最高法院應「重新考慮」保障同性婚姻、避孕的判決先例1則觀點泰國大麻合法化改變了什麼?民眾買賣不再遮遮掩掩,還自蓋「開心農場」收入多元化1則觀點【淺談初音未來】為什麼你應該花點時間,認識這位綠色雙馬尾的虛擬歌姬?1則觀點香港地標「珍寶海鮮舫」被拖離,港人不捨送別:「一個時代的終結」1則觀點連續兩週的國際羽球賽事掀起印尼「國球熱」,也為雅加達迎來新冠疫情後最熱鬧的景象1則觀點校長畢業有感:「校長致詞」是種必要之惡,所以我訂下五個盡量不落俗套的自我要求1則觀點魏晉風雲:隱藏在「周處除三害」神話背後的政治意涵1則觀點Google工程師聲稱聊天機器人LaMDA「擁有知覺」,公布完整對話紀錄:「其實我非常害怕被關掉」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