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行政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依憲法之相關規定向立法院負起政治責任。

簡稱行院。

一般所稱的「行政院」,狹義上僅指行政院本部,主要功能為協助行政院院長處理各項 ... 行政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文內容是關於2012年1月1日起分階段實施的行政院組織改造。

隨著實施進程的推進,部份資料可能尚未修正,詳見Wikipedia:中華民國政府專題。

  此條目介紹的是行政院本部。

關於「行政院」的其他意思,請見「行政院(消歧義)」。

關於中華民國國家行政機關的整體概況,請見「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

行政院 (國家語言院名列表) 阿美語:sincenyin排灣語:sincengyen泰雅語:pglenglinhoyan布農語:mumutusingcngin卑南語:singcengyuan魯凱語:tangadranekikungkwane賽夏語:kamasempengkapatawawto'oya'鄒語:tumuoteunano'oyonatmopsʉ達悟(雅美)語:kabedbedannoseyvo邵語:sintsungyan噶瑪蘭語:paqiRiantulawlaw太魯閣語:pnstamaqpahanklwaan撒奇萊雅語:satalakawayay賽德克語:mdudulooda拉阿魯哇語:langicaparanasipiatʉtʉrasipakatʉra卡那卡那富語:singcʉngien ExecutiveYuan(英語)中華民國政府機構基本資訊機關類型中央一級行政機關員額737人年度預算額新臺幣12.86億元(110年度)授權法源中華民國憲法、行政院組織法主要官員院長蘇貞昌( 民主進步黨)副院長沈榮津(無黨籍)秘書長李孟諺(無黨籍)副秘書長何佩珊( 民主進步黨)(政務)李國興(無黨籍)(常務)任命者總統任期除獨立機關首長或任期制首長外,無任期保障組織編制內部單位16處、2室、1會附屬機關二級機關:12部、8會、3委員會、1署、4獨立機關、1行、1院、2總處三級機關:2獨立機關任務編組2室、4中心(常設性)8會、4小組、3會報成立沿革成立日期1928年10月25日,​93年前​(1928-10-25)聯絡資訊行政院中央大樓地址100009臺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1段1號25°02′47″N121°31′15.5″E/25.04639°N121.520972°E/25.04639;121.520972座標:25°02′47″N121°31′15.5″E/25.04639°N121.520972°E/25.04639;121.520972電話+886 2 3356-6500網站www.ey.gov.tw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政府與政治系列條目 政府(沿革) 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憲政史)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直接選舉與罷免 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國民大會(已凍結) 一府五院 總統 總統:蔡英文 副總統:賴清德 總統府 秘書長:李大維 國史館 中央研究院 國家安全會議 主席:蔡英文 秘書長:顧立雄 國家安全局 行政 行政院(內閣) 院長:蘇貞昌 副院長:沈榮津 秘書長:李孟諺 政務委員 行政院會議 中央行政機關(部會) 立法 立法院(國會) 院長:游錫堃 副院長:蔡其昌 秘書長:林志嘉 立法委員 立法院會議 司法 司法院 院長:許宗力 副院長:蔡炯燉 秘書長:林輝煌 司法院大法官 憲法法庭 司法院會議 最高法院 最高行政法院 懲戒法院 考試 考試院 院長:黃榮村 副院長:周弘憲 秘書長:劉建忻 考試委員 考試院會議 考選部 銓敘部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 監察 監察院 院長:陳菊 副院長:(待提名) 秘書長:朱富美 監察委員 監察院會議 審計部 國家人權委員會 地方自治 行政區劃(沿革) 地方政府 省(已虛級化)/直轄市 縣/市 政治 政黨 中華民國政黨(列表) 立法院政黨: 民主進步黨 中國國民黨 台灣民眾黨 時代力量 選舉與罷免 中央選舉委員會 中華民國選舉 總統、副總統選舉 最近選舉:2020年 立法委員選舉 最近選舉:2020年 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最近選舉:2018年 中華民國罷免 最近罷免:2021年 中華民國公民投票 全國性公民投票 地方性公民投票 最近投票:2018年 其他相關條目 中華民國外交 中華民國軍事 海峽兩岸關係(關係史) 臺海現狀 臺灣問題 政治主題中華民國主題中國主題臺灣主題閱論編 行政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依憲法之相關規定向立法院負起政治責任[1]。

簡稱行院。

一般所稱的「行政院」,狹義上僅指行政院本部,主要功能為協助行政院院長處理各項行政事務[a],廣義上則涵蓋各中央行政機關,即俗稱之「部會」(均由行政院管轄),端看使用的場合而定。

需要注意的是,「院本部」並非法定名稱,乃為了區別行政院內部單位與各部會而使用[2]。

同樣是非法定名稱,行政院通常被視為中華民國的內閣,院長、副院長、秘書長、副秘書長、政務委員與各部會首長則為內閣閣員[3],並定期召開行政院會議以議定國家重大政事。

目次 1沿革 2院本部 2.1業務單位 2.2幕僚單位 2.3常設性任務編組 2.4任務編組 3行政院所屬機關 3.1中央二級機關 3.2中央三級機關 4院址 4.1院本部 4.2合署辦公大樓 5參見 6注釋 7參考文獻 7.1引用 7.2來源 8外部連結 沿革[編輯] 行政院是根據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之五權憲法理論,所設立的國家最高行政機關。

1928年,國民政府在完成北伐,在名義上統一中國後,於同年10月3日通過《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並依此法設置行政院(國民政府行政院)。

同年10月8日,國民政府通過譚延闓為首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

當時的行政院設有內政、外交、軍政、財政、農礦、工商、教育、交通、鐵道、衛生等10部[4]。

同年10月25日,行政院院長及十部部長宣誓就職,行政院正式辦公。

《中華民國憲法》於1947年元旦公布施行後,續定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5];同年3月31日,《行政院組織法》公布。

1948年5月,初設15部3會1局。

1949年1月7日,行政院邀集相關部會首長會商政府機關疏散事宜,決定將各機關核心移至廣州,將大部份人員疏散於各地或南京以外各附屬機關。

[6]。

2月5日,行政院在廣州辦公[7]。

3月,整編為八部二會一處。

12月9日,行政院在臺北舉行遷臺後首次政務會議[8],正式在臺北辦公。

[9] 2006年,行政院已經擴增為8部、2會、18委員會、3署、1處、2局與2直屬機構。

2012年起,行政院本部與所屬部會機關逐步實施「行政院組織再造」,院本部自該年1月1日起從11室、8組、2會調整為16處、2室、1會[10]。

目前行政院之直轄機關[b]共有12部、8會、3委員會、1署、6獨立機關、1行、1院、2總處[c],未來將逐步改組為14部、8會、6獨立機關、1行、1院、2總處[11]。

備考 99年2月3日總統令修正公布,並於101年1月1日開始施行(新部會名稱,尚需配合各組織法之修正施行)。

修正內容: 明定行政院下設之部及委員會。

(修正條文第三、四條) 增強「傳統八部」核心職能:設內政部、外交部、國防部、財政部、教育部、法務部、經濟及能源部、交通及建設部。

因應新興業務需求,新增六部:設勞動部、農業部、衛生福利部、環境資源部、文化部、科技部。

強化「八會」政策協調統合能力:設國家發展委員會、大陸委員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海洋委員會、僑務委員會、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因應性質特殊業務,設附屬之機關(構)。

(修正條文第六條至第八條) 為襄助院長落實預算及會計管理、公務人力政策及管理,於行政院下設行政院主計總處及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

因應性質特殊業務,行政院設中央銀行及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定行政院設獨立機關(修正條文第九條):設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平交易委員會、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提升「行政院院本部」政策規劃量能,重新檢討「行政院院本部」組織設計:(修正條文第五條、第十二條) 為因應政務需要,強化行政院政策協調、統合功能,將政務委員人數由現制五人至七人修正為七人至九人。

鑑於行政院政務日趨繁重,行政院副秘書長由現制一人修正為二人,其中一人職務比照簡任第十四職等,襄助秘書長處理行政院幕僚事務;另明定行政院置發言人,為政務職務,處理新聞發布及聯繫事項。

[12] 院本部[編輯] 領導人員 院長 副院長 秘書長:行政院秘書長為院之幕僚長,督導及統合有關幕僚機關之業務。

副秘書長:行政院副秘書長為院之副幕僚長,設有常務與政務兩人。

政務委員(此為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共7至9人;並得兼任委員會主任委員) 發言人 輔助人員 顧問 參事 參議 政務顧問(無給職外部顧問) 決策單位 行政院會議 業務單位[編輯] 綜合業務處 內政衛福勞動處 外交國防法務處 交通環境資源處 財政主計金融處 經濟能源農業處 教育科學文化處 消費者保護處[d] 性別平等處[e] 新聞傳播處[f] 資通安全處 國土安全辦公室 災害防救辦公室[g] 法規會 幕僚單位[編輯] 公共關係處 祕書處 人事處 政風處 主計處 資訊處 常設性任務編組[編輯] 科技會報辦公室[h] 食品安全辦公室 中部聯合服務中心[i] 雲嘉南區聯合服務中心 南部聯合服務中心 東部聯合服務中心 金馬聯合服務中心 任務編組[編輯]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由衛福部社家署推動) 中央廉政委員會(由法務部推動) 行政院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推動委員會(由財政部推動促參司推動)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 行政院節能減碳推動會(由經濟部能源局推動) 行政院原住民族基本法推動會(由原民會推動) 行政院科技會報 行政院中央災害防救會報 行政院國家搜救指揮中心 行政院國家資通安全會報 行政院人權保障推動小組 行政院海洋事務推動小組 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 行政院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業務會報(由國防部推動) 行政院花東地區發展推動小組(由國發會推動) 行政院體育運動發展委員會(由教育部推動) 行政院洗錢防制辦公室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 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 國家金融安定基金管理委員會 行政院所屬機關[編輯] 行政院中央大樓 主條目: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 中央二級機關[編輯] 中華民國中央二級行政機關[13]: 部 內政部、外交部、國防部、財政部、教育部、法務部、經濟部(組改後:經濟及能源部)、交通部(組改後:交通及建設部)、勞動部、衛生福利部、文化部、科技部 會 國家發展委員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僑務委員會、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客家委員會、海洋委員會(組改後可能升格為:海洋及漁業部)、大陸委員會 委員會(名義上為行政院附屬機關,尚未組改)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組改後:農業部)、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組改後:核能安全委員會)、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組改後:併入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共發展處) 署(名義上為行政院附屬機關,尚未組改)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組改後:環境資源部) 獨立機關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平交易委員會、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行(行政院附屬機構) 中央銀行 院(行政院附屬機構) 國立故宮博物院 總處(行政院附屬機關) 行政院主計總處、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 中央三級機關[編輯] 行政院直轄的中央三級機關,不納入內閣序列,首長亦沒有參加行政院會議的義務。

獨立機關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 院址[編輯] 行政院中央聯合辦公大樓 行政院新莊聯合辦公大樓 院本部[編輯] 參見:國民政府行政院舊址、重慶國民政府行政院舊址和行政院中央大樓 行政院在民國17年(1928年)成立後,設於南京市國民政府辦公區(即南京總統府舊址)之內;抗戰爆發後,民國26年(1937年)隨國民政府各機關遷至重慶(後曾為重慶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址)辦公[14]。

民國34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遷至南京市中山北路61號(今中山北路254號)原鐵道部舊址辦公[15]。

民國38年(1949年),行政院遷臺後由閻錫山召開的首次院會中,決議總統府與行政院以「介壽館」(今總統府廳舍)為辦公場所,於是確定行政院與總統府共署辦公。

此共署情形直至民國46年(1957年)後行政院遷出為止。

行政院於1957年遷入目前的院址行政院中央大樓(通稱行政院院區)辦公,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與中山北路交叉口(此路口亦為臺灣公路原點),與監察院隔街相望。

院區原為日治時代的臺北市役所(臺北市政府前身)辦公廳舍。

合署辦公大樓[編輯] 中央聯合辦公大樓: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建有南、北兩棟。

有內政部、公平會、中選會、僑委會、陸委會、教育部青年署、外交部領務局和人事行政總處進駐。

行政院新莊聯合辦公大樓:位於新北市新莊區,建有南、北兩棟。

有文化部、原民會、客委會、勞動部部分所屬機關、國發會檔案局以及財政部、內政部、法務部的相關機關進駐。

參見[編輯] 中華民國主題 政治主題 台灣主題 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 中華民國內閣列表 中華民國政府首腦列表 行政院院長 行政院會議 立法院對行政院院長之不信任案 行政院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 注釋[編輯] ^鄰國類似職能的政府機構,有日本的內閣官房與內閣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務院辦公廳等。

^非隸屬於行政院的中央政府行政部門共有3個:考試院考選部、考試院銓敘部、監察院審計部。

^此統計包含二級和三級機關,並隨行政院組織改造進程而改變。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的幕僚單位。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的幕僚單位。

^行政院發言人的幕僚單位。

^中央災害防救會報的幕僚單位。

^統籌規劃國家科技發展政策、資源分配、重大計畫審議與管考及籌辦重大科技策略會議。

^整合行政院所屬機關(構)當地現有資源,以單一窗口提供各該地區民眾便捷服務。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中華民國憲法》第53條:「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行政院依左列規定,對立法院負責,……」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認識行政院>組織與職掌>行政院院本部.[2018-12-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7).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認識行政院>內閣閣員.行政院.[2017-08-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0)(中文(臺灣)).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行政院組織法之制定及修正經過.[2018-12-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8).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行政院之設置依據.[2015-07-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7).  ^蔣永敬、劉維開著,《蔣介石與國共內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第228頁。

^蔣永敬、劉維開著,《蔣介石與國共內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第230頁。

^蔣永敬、劉維開著,《蔣介石與國共內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第226頁。

^蔣永敬、劉維開著,《蔣介石與國共內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第239頁。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行政院院本部及所屬7個新部會於101年1月1日起陸續啟動.[2018-12-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5).  ^曾韋禎、范正祥.政府再造4法通過2012實施.自由時報.2010-01-13[2010-01-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6).  ^存档副本.[2020-11-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0).  ^行政院-認識行政院-組織與職掌-行政院直轄機關.Ey.gov.tw.[2014-08-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3).  ^陪都遺址溯蹤-國民政府行政院遺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三峽博物館,2010-1-21 ^國民政府行政院1946-行政軍政篇-民國南京建築網[永久失效連結] 來源[編輯]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行政院組織法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 行政院處務規程 行政院會議議事規則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新聞專題報導:中華民國行政院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行政院 (繁體中文)(英文)行政院官方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行政院-台灣好政點的Facebook專頁 YouTube上的行政院開麥啦頻道 YouTube上的行政院影音快遞頻道 前任: 中華民國國務院1912年-1928年(1914年-1916年為總統府政事堂)  中華民國最高行政機關行政院1928年至今 閱論編中華民國國家最高機關一府 總統 副總統 總統府 國家安全會議 五院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參見:五權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閱論編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行政院/內閣(現任:第二次蘇貞昌內閣)院本部行政院院長·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秘書長·政務委員·行政院會議二級機關部國防部·外交部·教育部·法務部·內政部·財政部·經濟部·交通部·衛生福利部·勞動部·文化部·科技部會國家發展委員會·大陸委員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海洋委員會·僑務委員會·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客家委員會委員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署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總處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行政院主計總處獨立機關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平交易委員會·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其他機關中央銀行·國立故宮博物院三級機關獨立機關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參見:中華民國內閣(北洋時期 –國府時期 –行憲後)·行政院組織改造 閱論編中華民國內閣臨時政府時期 孫中山(臨) 唐紹儀① 陸徵祥① 趙秉鈞 段祺瑞(臨) 熊希齡 北洋政府時期 孫寶琦(臨) 徐世昌① 陸徵祥② 徐世昌② 段祺瑞① 改 伍廷芳(臨) 江朝宗(臨) 李經羲 段祺瑞② 王士珍 段祺瑞③ 錢能訓(臨) 錢能訓 龔心湛(臨) 靳雲鵬(臨) 靳雲鵬① 薩鎮冰(臨) 靳雲鵬② 靳雲鵬③ 梁士詒 顏惠慶(臨) 周自齊(臨) 顏惠慶① 唐紹儀② 王寵惠 汪大燮 王正廷(臨) 張紹曾 高凌霨(攝) 高凌霨(臨) 孫寶琦 顧維鈞(臨) 顏惠慶② 黃郛(攝) 臨時執政 許世英 賈德耀 胡惟德(臨攝) 顏惠慶(攝) 杜錫珪(臨攝) 顧維鈞(臨攝) 顧維鈞(攝) 潘復 國民政府時期 譚延闓 蔣中正① 孫科① 汪兆銘 蔣中正② 孔祥熙 蔣中正③ 宋子文 張群 中華民國政府時期 翁文灝 孫科② 何應欽 閻錫山 陳誠① 俞鴻鈞 陳誠② 嚴家淦 蔣經國 孫運璿 俞國華 李煥 郝柏村 連戰 蕭萬長 唐飛 張俊雄① 游錫堃 謝長廷 蘇貞昌① 張俊雄② 劉兆玄 吳敦義 陳冲 江宜樺 毛治國 張善政 林全 賴清德 蘇貞昌② ※備註:人名之後的數字指組閣次數,「臨」代表為臨時內閣,「攝」代表為攝政內閣,「改」代表為改組內閣,「改」之後的數字代表改組次數。

閱論編→中華民國政府首腦 總統 副總統 國務總理 行政院院長 立法院院長 司法院院長 考試院院長 監察院院長  北洋政府(1912–1928)國務總理1912–1914唐紹儀→陸徵祥(代)→陸徵祥→趙秉鈞(代)→趙秉鈞→段祺瑞(代)→朱啟鈐(代,未就任)→段祺瑞(代)→熊希齡→孫寶琦(代) 政事堂國務卿 1914–1916徐世昌→陸徵祥(代)→陸徵祥(二次)→徐世昌(二次)→段祺瑞國務總理1916–1928段祺瑞(二次)→伍廷芳(代)→李經羲→江朝宗(代)→段祺瑞(三次)→汪大燮(代)→王士珍→錢能訓(代)→段祺瑞(四次)→錢能訓(代)→錢能訓→龔心湛(代)→靳雲鵬(代)→靳雲鵬→薩鎮冰(代)→靳雲鵬(二次)→靳雲鵬(三次)→顏惠慶(代)→梁士詒→顏惠慶(代)→周自齊(代)→顏惠慶→王寵惠(代)→唐紹儀(未就任)→王寵惠→汪大燮→王正廷(代)→張紹曾→李根源(代)→高凌霨(代)→孫寶琦→顧維鈞(代)→顏惠慶(二次)→黃郛→不設國務總理→許世英→賈德耀(代)→賈德耀→胡惟德(代)→顏惠慶(三次)→杜錫珪(代)→顧維鈞(代)→顧維鈞→胡惟德(代)→潘復 國民政府(1928–1948)行政院院長1928–1948譚延闓→宋子文(代)→蔣中正→陳銘樞(代)→孫 科→汪兆銘→宋子文(代)→孔祥熙(代)→蔣中正(二次)→孔祥熙(代)→王寵惠(代)→孔祥熙→蔣中正(三次)→宋子文(代)→宋子文→蔣中正(代)→張群 偽國民政府(1940–1945)行政院院長1940–1945汪兆銘→陳公博 中華民國政府(1948年至今)行政院院長1948年至今國民黨第一次執政(1948–2000)翁文灝→孫 科(二次)→何應欽→閻錫山→陳誠→俞鴻鈞→陳誠(二次)→王雲五(代)→嚴家淦→蔣經國→徐慶鐘(代)→孫運璿→俞國華→李煥→郝柏村→連戰→蕭萬長民進黨第一次執政(2000–2008)唐飛→張俊雄→游錫堃→謝長廷→蘇貞昌→張俊雄(二次)國民黨第二次執政(2008–2016)劉兆玄→吳敦義→陳冲→江宜樺→毛治國→張善政民進黨第二次執政(2016–)林全→賴清德→蘇貞昌(二次) 閱論編中國歷代政府首腦宰相(列表)先秦:商周至春秋戰國冢宰·卿士(周)·太宰·左師·右師·司城(宋)·令尹(楚·徐·越·巴)·中軍將(晉)·司徒(魯)·當國、為政(鄭)·相·相邦秦漢至南北朝的宰相相國·丞相·三公:丞相→大司徒→司徒;太尉→大司馬→太尉;御史大夫→大司空→司空·三師:太師、太傅、太保·大將軍漢魏的尚書至隋唐的三省尚書省:錄尚書事、尚書令、尚書僕射·中書省:中書監、中書令(內史省:內史令)·門下省:侍中(納言)唐宋的同平章事等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門下)·同平章事(政事堂)·參知政事·樞密使(樞密院) 北宋元豐改制至元末 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太宰)·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少宰)·尚書省或中書省左、右丞相·平章軍國事明清輔政大臣1明朝丞相(中書省)·首輔大學士(內閣)清朝議政大臣(議政王大臣會議)、大學士(內閣)、軍機大臣(軍機處)現代內閣總理大清內閣總理大臣(內閣)中華民國國務總理2(國務院)→行政院院長(行政院,今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務院總理(政務院)→國務院總理(國務院,今制)注1:明太祖廢相後,皇帝自兼相權、親轄六部、皇權大增,大學士和軍機大臣等的職權與前朝宰相實有差距。

注2:袁世凱大總統時期(1914年-1916年)改為政事堂國務卿。

閱論編亞洲各國家和地區內閣聯合國會員國 阿富汗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巴林 孟加拉 不丹 汶萊 柬埔寨 中華人民共和國 賽普勒斯 埃及 喬治亞 印度 印尼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日本 約旦 哈薩克 北韓 南韓 科威特 吉爾吉斯 寮國 黎巴嫩 馬來西亞 馬爾地夫 蒙古國 緬甸 尼泊爾 阿曼 巴基斯坦 菲律賓 卡達 俄羅斯 沙烏地阿拉伯 新加坡 斯里蘭卡 敘利亞 塔吉克 泰國 東帝汶 土耳其 土庫曼 阿聯 烏茲別克 越南 葉門 聯合國觀察員 巴勒斯坦 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 阿布哈茲 阿爾察赫 北賽普勒斯 南奧塞提亞 中華民國(臺灣) 屬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阿克羅蒂里和澤凱利亞 英屬印度洋領地 聖誕島 科科斯(基林)群島 香港 澳門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行政院&oldid=68907738」 分類:行政院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機構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臺北市中正區的政府機關各國最高行政機關各國內閣內閣辦公廳1928年建立政府機構隱藏分類:自2018年6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含有非中文內容的條目含有噶瑪蘭語的條目頁面均未使用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維基數據不存在坐標數據的頁面含有電話號碼的條目不在維基數據的YouTube視頻不在維基數據的YouTube頻道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CatalàDeutschEnglishEspañolFrançaisहिन्दी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BahasaMelayuNederlandsSimpleEnglishСрпски/srpski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