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聽幻覺但是我沒有思覺失調症| 李政洋身心診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般我們聽到外界的聲音,就是透過耳朵,經由神經傳遞到我們腦部,所以我們會感覺聲音是從環境中(腦部之外)傳過來的。

而假性幻聽,可能與我們正在思考的情況有關,想到好像 ... 孩子 親師溝通 親子溝通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青少年憂鬱症 拒學 網路成癮 妥瑞氏症 婦女 更年期 懷孕 生理期 離婚與單親 婦女藥物資訊 銀髮 長者用藥安全 老年憂鬱症 失智症 瞻妄 音樂 課程分享 藝術 藝療小說 藝療文章分享 心理創傷 心理創傷 創傷後壓力症 解離 邊緣性人格 創傷知情 EMDR EMDR介紹 經驗分享 文獻分享 講座活動 情緒 焦慮 憂鬱 躁鬱 強迫症 恐慌 自律神經 失眠 癮 酒癮 網路成癮 賭博 戀物癖 Searchformisempty! WHAT'SNEW? Loading...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我有聽幻覺但是我沒有思覺失調症 李政洋身心診所 內在小孩, 心理創傷, 多重人格, 李政洋, 李政洋醫師, 創傷後壓力症,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解離, 邊緣性人格 聽幻覺,在很多中的精神疾患中,都有可能會出現。

像是憂鬱症、躁鬱症、或是與心理創傷有關的,創傷後壓力症、邊緣性人格疾患、解離性人格疾患,甚至是在哀慟的時候,都可能會有一段時間,經驗到聽幻覺。

平平都是聽到聲音,這些"聲音",是否有些區別呢? 西班牙與德國的治療師,嘗試探討這個問題。

她先將問題設定在,討論思覺失調症,與解離性疾患的差別。

會這樣分,是她將創傷後壓力症與邊緣性人格疾患,在本質上歸類在解離裡頭,當然這樣的分法,或許仍有些爭議。

解離是什麼 比較狹義的解離,指的是人格部份的結構解離。

這個概念,從講創傷的Pierre Janet而來,認為是創傷經驗,造成人格分成了幾個不同的部份。

比較廣義的解離,則包含了一些意識上的改變,像是非常專注在目前的經驗。

(有診友說她很投入閱讀的時候,曾經房間裡面有人進來,到那個人出去的時候,她看到那人的背影,才發覺剛才有人走進來。

) 或者是失自我感 (可能會感覺到,身體的一部份不是自己的,或是身體出現一些麻木的感覺。

)這樣廣義的解離,則不一定會牽涉到人格部份。

PierreJanet 一個人有好幾個不同的部分 關於人格結構解離的理論,將人們因著創傷,所分出來至少兩個部份。

其中一個部份(情緒部分,emotional part),相信創傷發生在此時此刻,使用一些特定的防衛機制來保護自己。

另外一個部份,則試著維繫日常的工作,避免去觸及創傷(看起來正常的部份,apparently normalpart)。

這兩個部份,彼此跟對方疏遠,同時可能還有點害怕對方。

另一方面,邊緣性人格疾患雖然比較不常被視為,是一種解離。

不過長期的孩童時期創傷,確是在他們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裡,常常被提起。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的作者貝賽爾。

范德寇醫師,認為很大一部份的邊緣性人格疾患患者,呈現一種比較複雜形式的人格結構解離。

其中包含了一個看起來正常的部份,以及好幾個情緒部分。

有人將此歸類在次級結構解離,跟複雜性的創傷後壓力症同屬於此類。

與此相對,思覺失調症則普遍的,被認為不是解離性疾患。

即使在患者的生活史,可能也常見會有孩童時期的創傷。

這邊看起來有點矛盾,我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一方面也從腦部的生理來了解,在思覺失調症比較是屬於生理性因素,佔了大部份的原因。

而解離症者,則是心理來影響生理。

一般我們聽到外界的聲音,就是透過耳朵,經由神經傳遞到我們腦部,所以我們會感覺聲音是從環境中(腦部之外)傳過來的。

而假性幻聽,可能與我們正在思考的情況有關,想到好像彷彿真的有聽到聲音,也有人說其實大概可以知道是自己的"想法",是屬於在腦中的。

幻聽/假性幻聽 雖然過去,曾有一段時間,會以是否是耳朵聽到外在聲音,來做區別。

是幻聽,還是假性幻聽。

但是有研究發現,許多的情況,甚至是一些沒有診斷的人,都有可能會聽到聲音。

就像在實習的時候,值班睡覺到一半,也好像有聽到手機響起,起來看看才發現根本沒有響。

對於幻聽/假性幻聽,在臨床上如何應用,都還有討論的空間。

或許從幻聽本身,對於生活、情緒上的影響,是一個讓我們能夠更加了解患者的窗口。

思覺失調症診斷的歷史演變 在DSM診斷之前,有幾個很重要,值得一提的人們。

一位是瑞士的尤金。

布魯勒醫師,是知名的研究精神病的精神病學家,思覺失調症的病名,schizophrenia,就是由他所提出。

他的觀點,並不強調幻覺經驗。

EugeneBleurer 後續有庫爾特。

施耐德,德國的身心精神科醫師。

他認為有一些症狀,會與思覺失調症有很強的關聯性。

其中有10項,稱為「首級症狀」( first-rank symptoms)或「施耐德主要症狀」(Schneider's first-rank symptoms)。

其中有兩項與聽幻覺有關,一項是有人隨著患者的行為,即時在批評患者的所作所為。

另一項是,有兩個或更多的聲音,互相彼此交談。

在李醫師當年,第一年住院醫師時,也曾努力將10項診斷背起來。

從DSM-III 到 DSM IV-TR的診斷準則,被精神科醫師使用的期間,這兩項症狀出現,就可以用來診斷有思覺失調症。

一直到了近幾年,DSM 5出來之後,才不再強調這種特定形式的幻覺,可以用來做為診斷。

不過幻覺,仍然是診斷的主要核心之一。

聽幻覺有多常出現 **90%的解離性人格疾患患者,在18歲之前就聽到聲音,也比較會出現孩子的聲音、憤怒的聲音。

這麼早就出現的症狀,與童年的創傷和解離經驗有關。

*甚至有33%的解離性人格疾患患者,在12歲之前就會聽到聲音。

* 聽幻覺即時的批評患者,以及聽幻覺的聲音之間彼此互相討論,在解離性人格疾患診友身上,比思覺失調症患者還要常見到。

(97% vs6%) 所以,怎麼做區別呢? 我是屬於有心理創傷, 還是我真有精神病? 德國烏爾姆大學精神部,2014年比較,23位邊緣性人格疾患患者,和21位思覺失調症患者。

比較有顯著差異的部分。

在邊緣性人格疾患患者,比較常會有童年創傷經驗。

在思覺失調症患者,比較常會見到妄想、想法上的混亂(這個部分在精神評估中,除了評估內容,很重要的是思考的過程。

)、以及負性症狀。

有趣的是,在常在研究中用來評估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正性與負性症狀評量表,關於幻覺的部分,在兩組沒有差異。

所以,大概沒辦法,只用有沒有幻覺,或是什麼樣的幻覺,來區別一定是哪一種疾病。

做這些區別, 對我有什麼幫助嗎? 傳統在精神醫療的訓練中,針對幻覺的經驗。

不論是治療思覺失調症、憂鬱症合併有幻覺,在治療上多會透過精神調節劑,來減少幻覺的干擾。

會許對於很多的患者都有相當程度的效果。

但是在有高度創傷經驗的患者,對於藥物的反應可能就沒有那麼好。

這個時候,或許透過對於特定聲音的了解(如比較嚴厲的、比較有敵意的),可以讓我們有機會,更加貼近個案的生命經驗。

文中有建議,可以從幾個關鍵點著手: 1.每一個不同的聲音,第一次是甚麼時候開始聽到? 2.當時或現在,是在什麼樣的情緒、跟誰再一起、什麼情境下出現。

3.這些聲音,試著藉由他們的行動,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

我很害怕,我不想多了解 我怕一旦承認了, 好像會發生..甚麼可怕的事情 許多的診友,對於討論這些部份,好比這些聽到的聲音,或者過去不愉快的記憶。

尤其有時候聽到的聲音,就像是有人在碎念,或者只是反復傳達同樣的訊息(例如:重複的批評患者,或是叫患者做些危險的事情) 有時候,光是去想這些經驗,就已經足夠讓患者覺得不舒服了,要再進一步探詢,需要花比較大的力氣(或是勇氣) 貝賽爾。

范德寇醫師將此種,對於了解解離經驗的困難,稱之為對於解離的畏懼(dissociative phobia) 就像是怕高的人,大概不會去走天空步道,有些人甚至連想都會覺得不舒服。

助人工作者,可以試著協助,讓患者了解可能是發生了甚麼樣的情況,邀請患者,用一個不一樣的角度,來了解這些聲音和經驗。

有的時候,改變就從了解開始,慢慢發生。

曾有一個小姐,一開始告訴我,有一個長的很像她,但是看起來比較兇狠的小姐,會在與伴侶爭執時出現,痛罵對方。

初次提及的時候,她難掩害怕的神情。

後來經過慢慢嘗試去做了解跟溝通,她想起來這位小姐,在她年紀很小的時候,就陪伴她度過很多一個人的時間。

現在這個小姐會出來,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擔心她會被伴侶欺負,試著代替平常的患者,來協助面對她與伴侶的爭執。

從一開始的害怕,到理解對方是為了保護自己,到可以在心中嘗試與對方溝通。

她在心中告訴對方:謝謝妳,我還行,這個情況我可以自己來處理。

這個小姐似乎在旁邊觀察了一陣子,確認情況安全,慢慢的在後續的回診中,比較沒有提及她的出現。

妳不要去看那個醫師,他會試圖消滅我們 很多診友一開始,會認為不要與治療者討論這些聲音。

根據參考文獻中,作者的自身經驗。

任何想要"消滅"聲音,或是要忽略他們的嘗試,常常都會在內在,引起更多的衝突,惡化與他們的關係。

李醫師自己,就曾經在看診中,突然被患者指著鼻子。

患者:你不要多管閒事。

患者男友:這個是常常跟我吵架的另一個人 李醫師:謝謝妳今天來這邊,我是李醫師,請問怎麼稱呼.. 如何改善與這些聲音的關係 1.請患者聽聽看這些聲音要說些什麼。

2.促進患者和這些聲音,彼此間的同理。

3.當患者可以試著聽,進一步可以了解看看,這些聲音想要透過他們的評論,達到甚麼樣的目標。

4.試著辨認看看,每個聲音,他們的功能,和他們可以提供甚麼樣的協助(例如提醒,過去曾經在類似情境中,發生過一些衝突。

也有的聲音,會在患者工作中,幫忙加油打氣。

) 5.試著去探索,在患者和這些聲音之間,有沒有甚麼可以共享的一些資源,或者一些合作的方式。

例如有的比較兇,可以保護患者不受欺負,有的對一些專業知識很了解,在工作中可以發揮得很好。

有的很外向活潑,在社交上很有幫助。

6.嘗試在患者和所有的聲音之間,達成一些共識或是妥協,看看怎麼樣對於整體來說,是最有益處的。

(畢竟身體只有一個,船沉了大家都沒有好處。

) 7.建立一些自我情緒調適的技巧,和促進安全的生活方式。

常會出現的聲音 聲音 可能的功能/目的 不信任 警告可能會有的危險,避免受傷害。

批評 內化來自過去,別人的批評;試圖找回控制感;與加害者的依附 攻擊性 引起對於可能威脅來源的關注;或是一些沒有被注意到的憤怒。

服從 常與習得的無助感有關,或是希望借由服從來保護自己,避免進一步的受傷。

結語:聲音不是唯一,要了解內在孩子的心意 有研究,特別針對孩子的聲音,有多常出現在解離性人格疾患和思覺失調症患者身上。

結果在幾乎所有(96%)的解離性人格疾患患者,都有聽到孩子的聲音,而思覺失調症患者,僅佔6%。

李醫師自己遇過的,即使一開始沒有出現,常常隨著治療的進行,慢慢有些躲起來的孩子,開始會願意現身,讓我們有機會來關心和協助。

看看七月今周刊,對於台灣受虐兒的報導。

其實,很多隱形的受虐兒,好不容易長大,來到了診間。

在他們的心理,童年那個沒有受到好好照顧的孩子,還在那裏,等著有人來發現,有人來關心。

或許,聲音就是他們發出的,一個求救的訊息。

參考資料: Auditory vervalhallucinationsandthedifferentialdiagnosisofschizophrenia anddissociativedisorders:Historical,empiricalandclinical perspectives(2017)EuropeanJournalofTrauma&Dissociation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fbshare 李政洋身心診所 0 意見: 張貼留言 Follow: 門診表 111年1月門診表 課程。

檢測 音樂舒壓課程 自律神經檢測 聯絡我們 1.電話: 27620086 [email protected] 夥伴的園地 藝術治療師徐玟玲的榮格心理花園 藝術治療師周大為的藝想世界 HowArtYou?-黃暄文心理師/藝療師 人生事務所~吳立健心理師 黃詠恩音樂治療師 Lily心理話-吳姝俐諮商心理師 行動心理師的垃圾車-李汶軒心理師 身心·精神陳長聖醫師 頂溪心理諮商所 華人正念減壓中心 李政洋身心診所©2015.AllRightsReserved. CreatedbyThemeXpos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