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青少年網路成癮專家:父母詢問與引導助溝通 - 蘋果日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而親子溝通也是關鍵,若是彼此關係惡劣,父母就無法從旁協助孩子走進現實世界。

案例故事 婷婷是高一學生,最近爸媽發現婷婷使用手機的時間愈來愈長,有 ... 出版時間2019/09/21 父母如果老是重複對孩子說一樣的話,不但容易引發衝突,也無法與孩子良好溝通。

網路逐漸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需求,許多父母自己工作、生活也都離不開手機,而自我控制能力尚未成熟的孩童,更是從小就頻繁接觸手機、網路,去年六月,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許多青少年視手機如生命般重要的新聞也時有所聞,其實,網路成癮有其醫學上的定義,醫師表示,臨床上網路成癮案例並不多,多數青少年只能算是網路重度使用,但其中會牽扯許多複雜關係,例如親子、人際關係等等,應該先釐清原因,嚴重可先就醫諮詢。

而親子溝通也是關鍵,若是彼此關係惡劣,父母就無法從旁協助孩子走進現實世界。

 案例故事婷婷是高一學生,最近爸媽發現婷婷使用手機的時間愈來愈長,有時甚至會熬夜玩手機,於是便開始規範婷婷使用手機的時間,晚上到了就寢時間也會希望婷婷把手機交出來,避免半夜偷偷玩手機,沒想到婷婷的反應相當激烈,爸媽強硬要拿走手機時,婷婷竟然拿美工刀割自己的手臂,以自殘的行為表達抗議,爸媽當場嚇呆了,只好趕緊先把手機歸還給婷婷,於是自此之後,只要爸媽和婷婷因為手機使用問題起爭執,婷婷就會用同樣方式嚇阻爸媽,爸媽試著和婷婷溝通,婷婷卻表示自己就是沒辦法失去手機,爸媽認為婷婷似乎已經網路成癮,於是計畫帶著婷婷就醫諮詢。

 是否網路成癮 3重點來判斷 婷婷從國中開始自己通勤上下學,為了方便隨時聯絡婷婷,爸媽讓婷婷擁有自己的手機,但卻是惡夢的開始,婷婷開始手機不離身,就連洗澡都會將手機放在浴室,深怕錯過任何一個訊息,有時候爸媽看不下去,會阻止婷婷繼續使用手機,親子之間衝突也愈來愈大,從一開始爸媽念婷婷、婷婷表情不悅,到後來爸媽開始怒吼、婷婷也高分貝頂嘴,最後終於爆發婷婷自殘的行為,現在婷婷只要一感到憤怒,就會拿美工刀劃傷自己,爸媽認為婷婷已經網路成癮,所以決定帶婷婷就醫。

 身心科醫師李信謙表示,國衛院曾經針對台灣169所各級學校,共8110位10~18歲學生進行的調查,大約有3.1%有「網路遊戲成癮」,其實數字比想像中低,另一項針對「網路成癮」的調查,則顯示有2~3成青少年有此問題。

是否網路成癮?有一些依據可以判斷,第一個是觀察使用網路的頻率跟量,時間愈長愈可能上癮;其次是依賴性,不使用網路時是不是會出現一些戒斷症狀如焦慮、不安、生理症狀;第三是耐受性,例如以前只要上網半小時就滿足,但現在需要更長時間才滿足。

 藥物先緩解症狀 放鬆心情 如果父母懷疑孩子有網路成癮問題,可以先就醫諮詢,由醫師來判斷孩子目前的狀況、以及治療方式,如果孩子有出現焦慮、失眠、不安等症狀,可以先以藥物緩減症狀,至少先讓孩子的生理狀況穩定、心情放鬆,同時再幫忙找出孩子其他感興趣的事物,並且協助孩子轉移注意力,例如孩子喜歡運動,父母就多與孩子一起打籃球、從事戶外活動,讓孩子的生活重心轉移到其他方面,然後設定目標逐步減少使用手機、網路的時間,最後達到能夠自我控制的目的。

 孩子拿手機躲房內 父母先不要過度焦慮 婷婷擁有自己的手機之後,爸媽覺得她使用手機的時間愈來愈長,尤其放學後婷婷回到自己房間時,爸媽更會擔心她是不是都在玩手機,所以有時候會突擊檢查闖進婷婷房間,有時會看到婷婷正在玩手機,爸媽就會覺得「抓到了」,開始指責婷婷沉迷手機;而婷婷也非常憤怒,認為爸媽不信任自己,也不尊重自己的個人隱私,所以婷婷有時也會鎖門,但卻讓爸媽更加生氣,甚至將門把撬壞,讓婷婷沒辦法鎖門。

 身心科醫師李信謙指出,很多父母對於孩子拿手機關在房間有很大的焦慮感,其實現在是網路時代,網路已經是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人際社交、或是找資訊,甚至就連討論功課也可能在網路上進行,就如同當年剛發明電話時,許多人會排斥一樣,以父母的角度來看,可能會覺得孩子沉迷於網路,但事實上孩子可能是利用網路進行社交行為,這可能也正是未來趨勢,所以父母不必過度擔憂孩子使用網路或手機,而是應該先了解「孩子的網路活動是否必要?」 網路無所不在 難以完全杜絕 其實網路是否必要也難定義,可能孩子覺得有必要,但家長卻不認為孩子覺得有必要,但家長卻不認為,雖然現在常聽到網路成癮的議題,許多父母也經常這樣說自己小孩,但實際上真正網路成癮的例子不多,大多數孩子屬於重度使用網路的情況,分析原因可能來自於人際關係、親子關係等問題,如果想要降低孩子使用網路的頻率,還是必須先釐清原因,找出孩子躲在網路世界的原因,並陪伴孩子一一解決,再進而訂定規範使用網路的方式,才能真正杜絕網路濫用的問題,因為網路實在是無所不在,不可能完全隔絕,只能學習控制自己。

 父母不說無效的話 詢問與引導助溝通 因為手機、使用網路的問題,婷婷與爸媽的關係日漸緊張,爸媽總是一直叮嚀婷婷少玩手機,而婷婷也對爸媽的話語愈來愈厭煩,因此親子經常發生爭吵,為了避免爸媽責罵,婷婷就變成偷偷玩手機,但爸媽偶爾發現又會更加深對婷婷的不信任感,於是親子之間幾乎沒有信任基礎可言,婷婷與爸媽彼此也常常說出互相傷害的話語,事後彼此都很後悔。

其實婷婷的爸媽很希望改變這樣的相處模式,希望能跟婷婷好好溝通,但每次一跟婷婷說話,最後總是因為婷婷語氣不耐煩,而讓爸媽動了肝火,於是又開始爭吵。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表示,隨著孩子長大,親子之間的溝通技巧也要逐漸進化,溝通第一件事就是要靜下心把對方的話聽懂、聽進去,父母往往都希望孩子要聽自己的話,但當孩子年紀愈大、父母就要說愈少,因為父母說的常常都是同樣的話,例如「功課寫了沒?」「不要一直玩手機!」等等,孩子如果聽懂,早就知道怎麼做,何必一再重複講?父母老是重複講一樣的話,就代表這句話是無效的。

 丟出問題讓孩子去思考 父母到底該如何跟孩子說話?這是需要學習的,比較好的溝通方式是詢問、引導,如果你想跟孩子說「不要再滑手機了」,不如改成「手機很好玩嗎?」、「為什麼你要玩手機呢?」、「你覺得應該要玩多久?」、「如果你一直玩下去,會不會影響你的課業?」父母如果改用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來回答,可能會比一職嘮叨更有效一點,因為孩子為了要回答問題,就會去思考,這無形之中也是在刺激孩子的認知發展,當孩子回答時要傾聽,不能直接否定他,否則這個詢問就失去效果。

當孩子開始去思考之後,父母就要從旁引導,當然有可能引導結果不佳,那就持續慢慢引導,如果在法律、規範範圍內,父母也可以給孩子空間、彈性去嘗試,孩子自己親身試過、失敗過,最後的收穫才是他自己的。

(副刊醫療組/綜合報導) 【醫師檔案】雙和醫院身心科主任李信謙醫師,專長為精神疾病、焦慮等精神官能症、憂鬱與躁鬱症、各樣睡眠障礙 【專家檔案】諮商心理師、作家陳志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曾任國立彰化高商輔導教師、輔導主任近10年,專長為親職教育。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蘋果「升級壹會員」閱覽,版權所有,禁止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在紙本或網路部分引用、改寫、轉貼分享,違者必究。

最Hit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