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孤獨以外還有什麼? - 痞角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蔡明亮坦承拍攝「你那邊幾點」時,不斷有楚浮「四百擊」的影子浮現出來,後來這部片對「你那邊幾點」的影響也愈來愈深:當台北的李康生在房間裡看著「四百 ... 痞角度 跳到主文 有人是流沙有人是陷/有人是拉有人是大便/有人是花有人是戀/有人是散有人是不見/有人是謊言有人是騙 部落格全站分類:藝文情報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Aug31Thu200611:05 除了孤獨以外還有什麼? 探尋蔡明亮「你那邊幾點」的詩意起源 「只要你認真看,總有一天會看見。

」(「亞特蘭大號」,尚維果JeanVigo,1934) 在「你那邊幾點」裡,每一個場景鏡頭、每一個人物角色、每一個動作眼神都傳達著導演所要呈現的「孤獨」這個主題。

而由於「時間」這個核心意念被掌握得如此徹底實在,這個「孤獨」的主題又被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加上其他衍生或輔助的意象又是如此清晰準確,使得這部片的每一篇評論分析看來都相當具有說服力,而他們之間卻又是如此相似,幾乎無不圍繞著「時間」、「孤獨」及相關的語詞或概念來進行論述。

然而,蔡明亮在接受訪問時曾自承「你那邊幾點」是總結他之前的幾部電影,這使我認為或許還有其他重要的意義沒有被論及,尤其是風格。

一部這樣的電影,如果它真的是一個傑出導演所有優秀作品的總結,那一定會有相當風格化的東西被更突顯出來(比如周星馳的「食神」或是惹內的「愛蜜莉的異想世界」)。

對許多觀眾而言或許影片本身才是重點,但是當對影片的解讀已經非常充分完全之時,我會忍不住多問一句:難道,除了這些就沒有別的了嗎?本文並非企圖為蔡明亮的所有作品做一個整體剖析並下出結論,只希望能提供另一種觀看的角度,作為理解其作品的出發點。

很多影評都曾提及,從人物角色甚至場景的設定上來看,「青少年哪吒」、「河流」及「你那邊幾點」,很像是苗天、陸筱琳、李康生這一家三口的三部曲;但我甚至認為「河流」和「你那邊幾點」根本就是上下集,因此要談「你那邊幾點」,就不能不提到「河流」。

看過「河流」的人應該還記得這一幕:西門町圓環的麥當勞裡人滿為患,但靠門的那一排坐著的全是上了年紀、無所事事的老先生們,他們只點一杯飲料而且一坐就是個把小時;你一定也看過這樣的報導,說這裡是所有西門町的少女少男同志援交的據點,那些老先生們其實是在物色對象。

苗天坐在這些老先生之中,完全就像個殺手級的人物,當年輕俊美的陳昭榮在窗外梭游時,他很快就盯上他,然後展開行動,果然一舉成交。

但是蔡明亮在處理這個場景時,用的是寫實的手法,卻拍得非常不寫實:他讓所有不相關的路人都擠在麥當勞裡面,麥當勞外除了陳昭榮一個人都沒有。

熟悉西門町這個城市空間──即使當時是1997,現在已經變成誠品,麥當勞搬到隔壁的二樓去了──的人都知道,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白天,那個麥當勞裡外到處都是人。

這種與現實不符的狀況,與其說是導演昧於現實,不如說是他刻意如此,讓不相干的人全部消失。

這種處理方式在「河流」裡不是只有一次,馬上你就會發現,在台北火車站前天橋上的那場戲,出現完全一樣的情形:痛苦地歪著脖子的李康生和剛離開苗天身邊的陳昭榮,兩人一前一後走過這座現在同樣也已消失了的天橋,雖然已經入夜,橋下仍然是車水馬龍,而橋上除了他們,沒有出現任何路人。

這可能嗎? 同樣是拍台北火車站前的天橋,在「你那邊幾點」裡,李康生在天橋上賣手錶的呈現就是完全寫實的狀態。

蔡明亮這樣拍「河流」的企圖很明顯,這兩個場景其實並不是故意排除路人,而是他選擇讓觀眾參與這兩場戲成為路人。

他以旁觀者的鏡位拍攝,其實呈現的就是一個路人的主觀鏡頭,坐在戲院裡的觀眾就是最好的臨時演員。

如果完全寫實,讓陳昭榮在麥當勞外的人群中出現,然後他和李康生一起在天橋上的人群中消失,那麼從頭到尾都是這樣理所當然的寫實場景,將使得觀眾與敘事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處理未必不好,但蔡明亮當時的選擇顯然另有用意。

在這兩場戲的吸引牽動下,觀眾已經不只是觀眾,而是被吞進劇中人的世界,和他們發生關係。

我們被要求以更近的距離觀看這些人物的日常行動,看著他們的慾望在空間中流竄,也看著他們被巨大的孤寂所包圍。

然而最後當我們被吐出來,走出戲院發現自己身處在一樣陰暗污穢的城市時,我們對社會的現實認知便發生了混淆:究竟是人群聚集的西門町符合現實,還是空無一人的西門町才是真實?這種錯愕導致我們一方面在理智上覺著慶幸,因為自己和在那三溫暖中發生的父子亂倫悲劇沒有絲毫干係;但在情感上卻又被深深地被搖撼著、牽引著,甚至被撕裂,任由自己心底的慾望暗流滿溢洩出,彷彿要將自己推定論罪,成為下一個命運的受害者。

「河流」利用不同的觀看位置,將觀眾吞進影片的現實再吐出,所產生的震撼力道雖然是「你那邊幾點」所看不到的,但是整體風格也相對混亂,比如開始有一場許鞍華導演客串的戲,就是用紀錄片的方式拍攝,這跟整部片的風格完全不同。

「你那邊幾點」卻不致如此,蔡明亮大量運用固定鏡位、中景或長鏡頭交錯、延遲關機的空鏡,產生像詩一般的深刻感受,全片的風格一致,確實可以看成是前作的集大成作品。

這種「詩意寫實」的手法,其根源可以上溯到60年代的楚浮,甚至30年代的尚維果及尚雷諾去。

蔡明亮坦承拍攝「你那邊幾點」時,不斷有楚浮「四百擊」的影子浮現出來,後來這部片對「你那邊幾點」的影響也愈來愈深:當台北的李康生在房間裡看著「四百擊」裡,13歲的尚皮耶李奧蹺課到遊樂場,藉著逃逸與身體的快感來釋放學校與家庭的壓力時,李康生看到的是自己與李奧的孤獨;現已年老的李奧在巴黎墓園遇見了正在翻皮包的湘琪,他問她找什麼,她說一個電話號碼,於是他給了湘琪他的電話號碼,李奧看到的則是湘琪與自己的孤獨。

同一個李奧,雖然有年輕年老之別,卻同時將分隔於台北巴黎兩地、李康生與湘琪的孤獨給連結了起來;從另一層意義上來講,也等於把「你那邊幾點」和「四百擊」連結了起來。

尚皮耶李奧13歲時主演的「四百擊」,讓他不斷在學校、家庭、警察局、感化院中出入,少年對此種種制度化的框限幾乎找不到任何出路,只能憑恃著生命本能反抗這一切;影片最後他逃出感化院,一路奔跑到海邊,然後不經意地回頭,攝影機停格,影片結束,成就了此一經典畫面(記得「愛情萬歲」的楊貴媚那一鏡到底的邊走邊哭?)。

這不經意地回頭一望,電影是結束了,可是留給觀眾的卻是餘味無窮。

「你那邊幾點」也是讓苗天不經意地回頭一望而結束影片,這個回頭一望可以看成是對個體孤絕狀態的凝視;這種如同照片一般的定格畫面,由於其瞬間即永恆的本質,使觀眾取得某種情感與理智的平衡,從而深刻地定影烙印在記憶之中,久久揮散不去,這與觀看「河流」時那種人性被撕裂的震撼完全不同。

2002的「你那邊幾點」如此,1959的「四百擊」也是如此;再往上推,1934尚維果的「亞特蘭大號」也是如此。

楚浮毫不諱言他的「四百擊」有許多鏡頭是向尚維果的「亞特蘭大號」致敬,包括李奧在海邊回頭一望的經典畫面。

而所謂「詩意寫實」的影像風格,也正好在這三部彼此致敬的影片中看到了傳承。

多次名列電影史上十部最偉大作品之一的「亞特蘭大號」,雖然尚維果因病無法自己剪輯,結果此片經過多次修補重剪,變成了一部愛情通俗劇。

但其不朽之處正在於它所樹立的「詩意寫實」風格:幾乎每一場戲,當劇情或人物動作走完之後,尚維果總讓攝影機多拍個5秒,這種延遲關機的空鏡,配合中景與長鏡頭的運用,延伸了觀眾的期待並且令其落空,居然令寫實的敘事產生詩意的感受。

這種影像風格與味道,在「四百擊」與「你那邊幾點」裡都曾被數度運用,是以毫不陌生。

正是這種延長的失落、延長的感傷與延長的孤獨,串接起每一個緲遠的無奈與暫瞬的驚喜,感動了楚浮(開啟了新浪潮),感動了蔡明亮(將會開啟什麼?),也感動了我們。

從「青少年哪吒」到「河流」,我們不斷看到蔡明亮為了表達「孤獨」這個主題,反覆地操作著各種手法,試圖抓出自己的風格和調子;之後的歌舞片「洞」雖然有趣也看得見創意,但蔡明亮自己並不滿意,認為是一種「節外生枝」(見遠流電影館「蔡明亮」一書,謝明昌訪問稿);只有到了「你那邊幾點」,我們才算是真正看到了大師的身影。

值得附帶一提的是,在重慶南路那個老闆長得跟阿扁幾乎一模一樣(他也姓陳)的攤子上,這篇文章談到的所有片子都可以在他那裡找到,你甚至可以在「你那邊幾點」看到他軋的一場戲。

如果你認真看的話。

本文刊於2002年6月號張老師月刊之「電影心理學」專欄 P.S.: 記得蔡明亮「河流」的最後一幕:在小旅館裡從前景苗天打電話開始一鏡到底,接著苗天出門,李康生慢慢起床,打開陽台的門走出,站在陽光下望著天空,然後電影結束。

接著這個結尾,「你那邊幾點」一開始也是個長鏡頭:場景是李康生家中的長廊,苗天從後面端了一盤水餃走到前景的飯桌坐下,點了根煙抽了兩口,然後走到後景去叫李康生起床,再走回前景呆坐半晌,最後走到後面推開紗門出到陽台,隔著紗門,苗天整理了一下盆栽,繼續吞雲吐霧──之後苗天就死了。

這種拉大景深以長鏡頭呈現複雜的影像層次,正是承繼自尚雷諾的電影手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686 痞角度 686發表在痞客邦留言(3)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不設分類個人分類:影想此分類上一篇:從藏族的帝王學到建構西藏的國族想像 此分類下一篇:揭穿「美麗天堂」裡的美國夢 上一篇:縣道193──我的消失點 下一篇:揭穿「美麗天堂」裡的美國夢 歷史上的今天 2009:從眾聲喧嘩到繁華落盡──台灣新電影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最新文章 最新迴響 文章分類 短評(58)誌告(3)影想(157)戲說(10)遠遊(15)賽報(5)往鑑(5)雜作(4)書鳴(15)河況(57) 熱門文章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17十二月(1) 2017十月(1) 2017七月(2) 2017四月(1) 2017二月(1) 2017一月(1) 2016十二月(1) 2016十一月(1) 2016十月(1) 2016九月(1) 2016六月(1) 2016五月(2) 2016三月(1) 2016一月(1) 2015十一月(1) 2015九月(1) 2015八月(1) 2015七月(2) 2014十二月(1) 2014十月(1) 2014八月(1) 2014六月(2) 2013十二月(1) 2013二月(2) 2012十月(1) 2012六月(2) 2012一月(1) 2011十二月(1) 2011十一月(2) 2011十月(3) 2011八月(1) 2011七月(4) 2011六月(1) 2011五月(1) 2011四月(2) 2011三月(2) 2011二月(6) 2010十二月(4) 2010十一月(2) 2010十月(3) 2010九月(9) 2010八月(2) 2010七月(1) 2010六月(3) 2010五月(2) 2010四月(9) 2010三月(1) 2010二月(5) 2010一月(2) 2009十二月(1) 2009十一月(3) 2009十月(4) 2009九月(1) 2009八月(2) 2009七月(2) 2009六月(2) 2009五月(3) 2009四月(1) 2009三月(3) 2009二月(2) 2009一月(2) 2008十二月(3) 2008十一月(1) 2008十月(2) 2008九月(3) 2008八月(5) 2008七月(4) 2008六月(4) 2008五月(2) 2008四月(2) 2008三月(3) 2008二月(3) 2008一月(3) 2007十一月(5) 2007十月(4) 2007九月(2) 2007八月(3) 2007七月(3) 2007六月(5) 2007五月(4) 2007四月(3) 2007三月(5) 2007二月(3) 2007一月(2) 2006十二月(3) 2006十一月(2) 2006十月(24) 2006九月(15) 2006八月(13) 2006七月(14) 2006六月(10) 2006五月(8) 2006三月(1) 2006二月(1) 2006一月(3) 2005十二月(3) 2005十一月(1) 2005十月(5) 2005九月(2) 2005八月(4) 2005七月(1) 2005六月(5) 2005五月(1) 2005四月(1) 2005三月(1) 2005二月(2) 2005一月(2) 2004十二月(5) 2004十一月(1) 2002三月(1) 2001六月(1) 所有文章列表 文章搜尋 新聞交換(RSS) 誰來我家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