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 - 護理專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焦慮的定義: 一種即將面臨不幸的模糊感覺、一種不安或害怕的感覺且似乎並無現實依據;當個體經驗到焦慮時,常無法分辨焦慮與恐懼的不同,恐懼是對一特定、可確認的 ... | 首頁 |  回護理專欄 | 焦慮症 台北榮總護理部侯菊鸝   現代人由於社會日漸複雜,不論生活環境、政經情勢、人際關係或天然災害等壓力漸增,幾乎每個人都有焦慮的感覺;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狀況下使用各種心理防衛機轉,並非每個人都能成功的調適焦慮,根據Noyes andHolt(1994)的研究顯示焦慮症(AnxietyDisorder)的終生盛行率為10-30%,Billings(1993)更提及約67%的恐慌症(Panic disorder)的病患因疾病影響無法工作、約50%的病患幾乎不敢出門,因此,在這個「焦慮的時代」(theageofanxiety),護理人員如何發揮專業的角色功能來幫助這一類病患,實為一項新的挑戰。

焦慮的定義:   一種即將面臨不幸的模糊感覺、一種不安或害怕的感覺且似乎並無現實依據;當個體經驗到焦慮時,常無法分辨焦慮與恐懼的不同,恐懼是對一特定、可確認的環境威脅做出反應的一種感覺狀態,個體在恐懼狀況下,常會藉由「戰或逃」(fight orflight)來因應,而焦慮則無法使用此方法來宣洩。

焦慮的症狀:   焦慮的症狀可分生理及行為的改變,生理反應基本上受自主神經系統所控制,其中交感神經系統反應屬啟動戰鬥反應、刺激腎上腺素分泌,但也有人會合併出現副交感神經系統反應、主要為保存體力(逃避反應);焦慮在改變個案行為方面則有躁動不安、協調度障礙、逃避人際關係等。

焦慮的分期: 1.輕度焦慮(Mildanxiety)-對外界的知覺能力及靈敏度增加,有助於學習並刺激成長和提升創造力 2.中度焦慮(Moderateanxiety)-注意力集中在目前所關心的事情上,對外界的知覺能力及靈敏度稍為下降,引導下仍能遵從指令行事 3.重度焦慮(Severeanxiety)-對外界的知覺能力及靈敏度明顯下降,只能注意某些特定的情境,無法關心其他事情,須要極大得努力才能轉移注意力 4.恐慌(Panic)-非常害怕及會使人完全失去控制力,即使在引導下也無法做其他的事且有人格崩潰、認知扭曲等情形,長期處於此階段有可能因心力耗竭致死 焦慮的調適: (一)自我防衛機轉(defensemechanism):是一種常用的心理機轉,當個體潛意識中經驗到本我衝動與超我的要求之衝突時,自我防衛機轉即被使用,從而減輕焦慮;這些機轉源自於潛意識,各機轉間並無明顯的界線劃分,也幾乎不會只以一種類型出現。

(二)安全措施(securityoperation):是抵抗焦慮的保護方法,安全措施的種類有- 1.冷漠(apathy):個體不讓自己對會引起焦慮的事件有所感受以保護自我,因此會以冷漠來面對事件而顯得漠不關心。

2.昏睡式的脫離(somnolentdetachment):個體面臨高度威脅性的或引發焦慮的經驗時即進入昏睡狀態。

3.選擇性的不注意(selectiveinattention):個體雖然處於特定狀況中,但不去注意該狀況會引發焦慮的層面,使個體能維持適當的系統動態平衡。

4.全神貫注(preoccupation):專心或全神貫注於自己的思考,通常到達一種阻礙自己與外在現實狀況做有效接觸或關聯的程度,亦即專注於某人、某想法或某事件而忽略了引發焦慮的現實狀況。

(三)因應機轉(copingmechanism):是較健康的調適方法- 1.短期的因應機轉(short-termcopingmechanism):規避或逃避的行為,另外,常用的短期因應機轉有抑制(suppression--有意識的企圖將不被個體接受或不愉快的衝動、感覺和想法抑制到前意識中)或焦慮時大吃大喝、藉口生病以逃避衝突性的情境;常常使用一種短期的因應機轉結果會形成另一種壓力源,所以對以後有效處理類似事件並無幫助。

2.長期的因應機轉(long-termcopingmechanism):其特徵是個體努力找出焦慮的來源,因此焦慮無法立即獲得減輕,但不至於引起太嚴重的系統失衡,長期的因應機轉能使個體表現出提高自尊的行為型態,並能於日後一再運用以為因應焦慮的機轉。

相關的護理措施 (一)建立治療性人際關係:護理人員需與病患建立開放信任的關係,鼓勵並傾聽病患表達其感受,注意自己的語言及非語言訊息,讓病患感受到護理人員對其接納之態度。

(二)護理人員的自我察覺:面臨此類病患時,護理人員有時會出現失去耐心、感到挫折,但應避免將此情緒傳給病患,以建立真正的護病關係。

(三)維護病患的安全:注意病患的安全,讓病患選擇目前所能承擔的壓力程度可減輕其焦慮,如立即中斷強迫症病患的儀式化行為反而增加其焦慮,避免和其爭辮,而是漸進式限制其行為的時間。

(四)修正環境:注意減少外界環境刺激,以減輕病患的焦慮;採取支持性的措施如溫水浴、按摩等也有助於減輕病患的焦慮。

(五)鼓勵參與活動:減少花在非建設性的行為的時間,一些簡易的活動安排,其目的在宣洩情緒減輕病患的焦慮。

(六)監測用藥效果:抗焦慮劑、抗憂鬱劑等藥物的使用,護理人員須注意各類藥物的副作用,給予病患衛教以免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七)辨識焦慮、協助病患瞭解個人對焦慮的阻抗模式:當個案出現阻抗行為時,護理人員應能辨識個案目前的焦慮狀況是否可再繼續討論,或改以較不會引發焦慮的話題再慢慢進入問題的核心。

(八)因應焦慮:認知行為治療的目的在於降低焦慮、認知重建及學習新的行為。

登錄時間:93年5月28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