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關係的建構(上) - Medium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意即,當建立關係的人在缺乏其他誘因(如對於成家的渴望、社會與家庭壓力、經濟考量)下,仍能從關係本身獲益(將關係視為目的,而非手段),因此建立起的關係,就稱為純粹關係 ... GetstartedOpeninapp劉昌豪SigninGetstarted28FollowersAboutGetstartedOpeninapp純粹關係的建構(上)浪漫愛與可塑的性共同型塑的當代台灣社會劉昌豪Oct31,2019·4minread在朋友推薦下一週啃完《親密關係的轉變》及其他談關係的書籍。

除了消化不良(有些書真不適合囫圇吞棗)外,意外發現從未見過的一片關係花園(?)。

除了試著用文本解構自己經營過的關係,也找回2年前啃原文《照護的邏輯》薛丁格的理解(同時存在理解與不理解的疊加態)。

其中,書中提到「純粹關係」、「親密關係的民主化」,解構當代社會中,親密關係漸漸脫離婚姻的制約,婚姻由承諾的因素轉變為承諾的意符(signifier),由浪漫愛轉向匯流愛(Confluentlove),當代社會因而呈現出的張力及矛盾。

以下我試著跟風一波萬聖節(X)彩虹遊行(O),將書中這幾個喜歡的概念稍作整理,並加上簡單的個人反思:何謂純粹關係?「純粹關係(purerelationship)和性的純潔與否無關,當個人不為任何外在原因,只為了藉著和他人之間某種持續的關係而獲益,而且只有在雙方都覺得這個關係帶來足夠的滿足時才維繫這個關係。

」意即,當建立關係的人在缺乏其他誘因(如對於成家的渴望、社會與家庭壓力、經濟考量)下,仍能從關係本身獲益(將關係視為目的,而非手段),因此建立起的關係,就稱為純粹關係。

現代社會驅使浪漫愛削弱關係的純粹性「以往,大多數人需要透過婚姻才能結合愛和性,但現代的性和愛結合越來越透過純粹關係,對許多人來說,婚姻也越來越轉向純粹關係的形式。

」乍看之下,所謂純粹關係似乎等於自由戀愛+婚前性行為,然而浪漫愛在現代女權意識日益高漲的壓力下,和純粹關係的衝突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呈現。

「浪漫愛靠的是投射式的認同,透過投射,產生擁有對方才能自覺完整的感覺。

這種感覺會被已經建立起來的,被定義為截然對立的男性陽剛和女性陰柔區分所強化。

」在性別光譜逐漸取代性別刻板印象的現代社會,浪漫愛對於投射式認同與結合的假設便會產生矛盾。

「在權力這方面,浪漫愛是完全不平等的,因為對女人來說,浪漫愛的夢想往往通向嚴酷的家庭內宰制。

任何一份特別的愛越是接近純粹關係的原型,就越需要平等。

」這些存在於浪漫愛與純粹關係的矛盾,直指向浪漫愛此一理型出現的歷史脈絡下的根本假設。

「浪漫愛首度把『敘述』的觀念引介到個人生活中。

說故事原本就是『羅曼史』的一種意涵,但是這個故事現在個人化了,在個人的敘述中插入自我和他者,而並不特別指涉到更寬闊的社會過程。

」亦即,浪漫愛的出現使得理想愛情成為一種普遍的個人化敘事,而這樣的趨勢賦權個體編織屬於自己與他人的一對一愛情觀。

「浪漫愛假設了心靈的溝通、兩個靈魂相遇相合,而有互補的特質。

浪漫愛的對象滿足了個人的一種缺憾,一個本身可能不一定察覺到,直到愛的關係開始後才體會到的缺憾。

而這個缺憾直接關係到自我認同:就某種意義而言,個人的缺憾因著浪漫愛而完整了。

」浪漫愛的出現讓更早之前基於經濟考量,以組織農業勞動力為主要目的構成的婚姻和家庭脫離其建立關係的外部動機,此階段中,浪漫愛確實助長自由戀愛與純粹關係的生成。

隨著現代性及性別光譜概念的普及,預設一對一長久關係的浪漫愛反而綑綁了純粹關係的發展,讓幾乎所有關係都被預設成浪漫愛的標準敘事。

當代台灣的主流愛情觀:性別多元的浪漫愛嘗試解構浪漫愛後,除了驚覺筆者過去對於親密關係的想像幾乎全然奠基於浪漫愛的理型外,也不禁反思:在同婚合法化的台灣,儘管支持同婚漸成主流意見,多數人對於親密關係的想像是否仍以一對一長遠關係作為基礎?即使愈來愈多人在選擇伴侶時能撇除生理性別的限制,能忠於自身的感受與性向選擇,倘若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中任一方發生「出軌」行為(至於甚麼行為才算出軌又因人而異)便是一種對於關係的「褻瀆」、對於承諾的「破壞」,乃至於另一方必須(或者說,被期待)透過關係的傷害甚至是斷絕作為「正當」的回應方式──這顯然點出在性別多元化的當代台灣社會,「浪漫愛」仍舊是主流的親密關係,致使純粹關係仍舊囿限於一對一浪漫愛的敘事當中而不再純粹。

除了浪漫愛之外,《親密關係的轉變》還介紹了另一種更基於純粹關係所建構出的愛情觀念──匯流愛。

劉昌豪Follow1212 12SociologyLovePureRelationshipRomanticMorefrom劉昌豪Follow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