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你是「定型心態」多一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些人相信素質是無法改變的,這是「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這種心態使你總是急切於一再證明自己。

若你只有一定程度的智力、一種特定性格、一種特定 ... GetunlimitedaccessOpeninappHomeNotificationsListsStoriesWritePublishedin德瑞克的敏捷咖啡《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你是「定型心態」多一點,還是「成長心態」多一點?原文書名:Mindset:TheNewPsychologyofSuccess中文書名: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推薦指數:★★★☆☆這本書在說什麼?本書作者杜維克博士為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在性格、社會心理學及發展心理學等領域,是全球最頂尖的研究學者之一。

作者經過長年對不同群體的研究,發現人有兩種心態:「定型心態」和「成長心態」。

擁有「定型心態」的人,總是急於追求證明自我,將所有成果二分為成功或失敗。

擁有「成長心態」的人,則是樂觀看待自己的所有特質,將個人的基本素質視為起點,可以藉由努力、累積經驗和他人的幫助而改變、成長。

本書前三章帶大家認識這兩種心態,各自有什麼特質,並回答讀者經常詢問的問題。

接著在第四章到第七章,分別從不同的領域中引用大量的實際例子,讓讀者明白,只是心態上的差異,最後在該領域的表現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

最後在第八章提供具體的步驟,幫助讀者從「定型心態」轉變成「成長心態」。

「定型心態」與「成長心態」定型心態vs.成長心態你本身採納的觀點,將會顯著影響你的生活方式。

它可能決定你是否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也決定你能否達成自己重視的事情。

有些人相信素質是無法改變的,這是「定型心態」(fixedmindset)這種心態使你總是急切於一再證明自己。

若你只有一定程度的智力、一種特定性格、一種特定品行,那你最好證明自己的這些基本特質有「足夠」程度,要是看起來或感覺起來程度不足,那可大事不妙。

還有一種心態是「成長心態」,它的基本信念是:你可以透過努力、策略與他人的幫助,培養與加強你的基本素質。

雖然每個人初始的天賦、資質、興趣或性格可能不同,但人人都能透過用功和累積經驗而改變、成長。

如果你相信重要素質是可以培養、發展的,這種信念將使你產生學習的熱情。

如果你可以變得更好,何必放費時間一再證明自己有多出色?與其掩飾自己的不足,何不設法克服自己的不足?為何總是尋找那些已經嘗試過的穩當途徑,不去接受能夠延伸你的能力的挑戰?心態問卷PhotobyMarkusWinkleronUnsplash你或許會很好奇,你自己是哪種心態,請回答下列有關「智力」的問題,回答你大致上同意或是不同意。

1.智力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無法有多大改變。

2.你能夠學習新的東西,但實際上無法改變你的智力水準。

3.不論你的智力水準如何,你總是能夠多少改變它。

4.你總是能夠明顯改變你的智力水準。

第1題和第2題反映出定型心態,第3題和第4題反映出成長心態。

你更贊同哪一種心態呢?你可能是混合型,但多數人傾向定型心態或成長心態。

你對自己的其他能力也有信念,你可以把上述四道題目中的「智力」改為「藝術天份」、「運動能力」或「工作技能」等,再做一次測驗。

以我自己為例子,在「智力」能力中,我偏向成長心態;但是在「藝術天份」裡,我幾乎是定型心態,從小到大,我都屬於很不會畫畫的一群人,也不具備什麼美感,所以總是認為藝術天份是天生的。

在「工作技能」中,我可能屬於混合型,有些技能覺得是天生的,有些技能是後天可以努力學習的。

你喜歡當兔子,還是烏龜?龜兔賽跑(圖片來源)我很喜歡這本書把「龜兔賽跑」這個故事做了重新的詮釋。

小時候,父母可能給我們一個選擇:選擇能力好,但愛耍小聰明的兔子,抑或選擇蹣跚而行,但穩定建議的烏龜呢?這原本是要讓我們知道:緩慢但堅定者最終獲勝出,但我們當中真得有人想當烏龜嗎?龜兔賽跑的故事想凸顯努力的效用,但在此同時,也對努力貼上了一個不好的標籤,令人感覺只有笨拙、遲緩者才需要努力。

這個人人從小聽到大的故事也暗示,只有在聰明、能幹者疏忽時的少數情況下,笨拙、遲緩者才可能奪得勝利。

類似這樣的故事很多,但這些故事的問題在於編造出「非黑即白」的二擇一選項:你要不就是有能力,要不就是必須努力。

這是定型心態的觀念,那些沒能力的人才要努力。

定型心態者告訴我們:「如果你需要在某件事上作出努力,那必然代表你不擅長這件事」,他們還說:「真正有才能的人,做起事來輕鬆、容易」。

作家Gladwell在一場演講中指出:我們的社會看重自然、不費力的成就,勝過努力獲得的成就。

Jordan一出生就會運球,Picasso一出生就會塗鴉。

這就是道道地地的定型心態,隨處可見。

但是,成長心態的信念很不一樣,他們相信天才,也必須努力,才能擁有一番成就。

他們會說,擁有天賦有什麼了不起?他們或許欣賞天賦,但他們更欽佩努力,唯有努力才能點燃那些能力,把它們轉化為真正的成就。

關於能力與成就的真相PhotobyDaniilKuželevonUnsplash愛迪生是我們熟知的發明大王。

現在,請盡你所能,想像他現在身處何處,在做什麼。

在你的想像畫面中,他是獨自一個人嗎?他處在一個昏暗的地下室,桌面上擺放雜亂的實驗用品嗎?事實上,愛迪生跟我們多數人想像的,很不一樣。

愛迪生不是一個獨行俠,就拿發明燈泡這件事情來說吧。

他雇用了三十名助理,其中包括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在一個由企業資助的先進實驗室裡,他們往往是24小時不間斷的輪流工作。

愛迪生不是純樸的工匠或是書呆子,他其實是個聰敏的創業家。

他懂得如何討好媒體,有時因為他懂得如何宣傳自己,使他得以擊敗同期也得出類似發明的對手,成為這項東西的正式發明人。

讓愛迪生與眾不同的,是他的心態與幹勁。

他是個充滿好奇心、愛修修補補,尋求新挑戰的男孩,而這些特質從未停歇。

他努力自學,後來成為電報員,進而展開發明的生涯。

關於能力與成就的迷思很多,特別是這一點:某個獨來獨往的鬼才,突然想出驚天動地的好點子,或是做了一件改變全世界的事。

但是,你知道嗎?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並不是閉門造車、短時間得出的傑作,他花了很多年的時間,與團隊實地研究,和同事與良師益友進行了無數次的討論、探索,寫了很多份的初稿,投入了大半輩子,才得出這份成果。

莫扎特努力了十多年,才開始創作出受到現今世人讚賞的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作曲並非那麼原創或有趣,那些作品往往是擷取其他作曲家的作品片段拼湊而成的。

過度「讚美」孩子的危險PhotobyRobertCollinsonUnsplash有超過八成的家長告訴我們,必須讚美孩子的能力,以提升他們自信與成就。

你大概也贊同這個方法,因為很有道理。

然而,我們也不免開始擔心,因為定型心態者已經太過聚焦在他們的能力上。

作者針對數百名的學生進行了研究,他讓每個學生回答十道相當有難度的題目,他們大多在此測驗中表現得相當不錯,完成後,我們讚美他們。

對其中一些學生,我們讚美他們的「能力」,告訴他們:「哇,你答對八題耶!很棒的分數,想必你很聰明。

」對其他學生,我們讚美他們的努力:「哇,你答對八題耶!很棒的分數,想必你很怒力。

」這樣的讚美,不是使他們感覺自己有某種特殊才能,而是讚美他們為成功所做的努力。

這兩組學生的出發點相同,但在獲得讚美後,他們開始表現出差異。

讚美能力使得學生進入定型心態,當我們給他們新的事物時,他們拒絕了富挑戰性、可以從中學習的新事物,不想做任何可能會暴露缺點、使才能受到懷疑的事情。

若父母想賜予孩子一份禮物,最好的做法是教導孩子喜愛挑戰,被錯誤引發好奇,享受努力的過程,尋求新挑戰,持續學習。

這樣,孩子就不必成為讚美的奴隸,他們可以靠自己建立自信心。

邁向成長心態的方法PhotobyFrancescoGallarottionUnsplash那是不是有什麼具體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從定型心態轉變成成長心態呢?有的,可以透過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步是擁抱你的定型心態我們必須面對事實,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定型心態,我們全都混合了兩種心態。

我們必須認知這一點,這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情。

儘管我們認知自己存在某種程度的定型心態,卻不必接受它的出現次數,或者它帶來的蹂躪與傷害。

第二步小心別觸發你的定型心態你的定型心態什麼時候會出現呢?可能是當你考慮接受一項新的重大挑戰時;可能是當你為某件事掙扎奮鬥;可能是當你覺得自己徹底失敗時;可能是當你遇到某個在你自豪的領域遠比你優秀的人時;可能是我們不經意用定型心態來對待他人時。

在你充分了解你的定型心態及出現時機之前別做出批判,只要觀察就行了。

第三步是請為你的定型心態「人物」取個名字花點時間仔細想想你的定型心態人物,你想以人生中的某人來為它命名嗎?抑或一本書或一部影片中的某個角色?還是用你的小名,因為它只是你的一部分,不是主要部分?或者,你可以給它取個你不喜歡的名字,好提醒你,你不想成為這樣的人。

第四步請試著教育它,帶它一起走上你的成長旅程你愈警覺於定型心態何時出現,就愈能避免它對你產生影響。

若你正要踏出安適區,請留意它可能會現身,警告你停止腳步,別踏出安適區。

謝謝它的意見,但告訴它,你為何會想要踏出這一步,邀請它和你同行。

當你遭遇挫折時,他極可能又會現身,別壓抑它或禁止它,就讓它做它想做的事情吧!讓它唱歌跳舞,等它稍微安靜下來時,告訴它,你打算從挫折中學習,繼續前進。

後記:我喜歡「定型心態」與「成長心態」的概念,但是…PhotobyThoughtCatalogonUnsplash翻閱這本書的前三章時,也是我第一次聽到「定型心態」與「成長心態」的概念,這個想法讓我覺得非常驚艷,讓我一直想要往書本後面繼續閱讀下去,看看作者究竟會說些什麼?閱讀到第四章到第七章時,作者引用大量的例子,但是這些例子都描述得比較淺薄,大多沒有做深入的研究與討論。

看完這本書以後,只有很少數的案例停留在我的腦海裡,幾乎是一看就忘記的程度。

另外,這本書不斷重複的描述「定型心態」與「成長心態」的特質,這種撰寫方式讓我感到有點疲憊與厭倦,甚至需要壓抑跳過章節的衝動。

作者將不好的特質歸類於「定型心態」,把好的特質歸類於「成長心態」,這種過於簡化的二分法方式,我個人也不是那麼的認同。

一本書如果在描述一個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時,通常,會提出具體的步驟,告訴讀者可以怎麼做改變。

這本書的確在最後一章有提出四個步驟,告訴我們如何改變,但是我覺得有點輕飄飄,沒那麼落地的感覺。

換一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說「定型心態」與「成長心態」是在描述「天賦」與「學習」。

我們的能力到底是天生就具備的,還是可以靠後天努力學習而習得呢?關於「天賦」與「學習」的討論,讓我聯想起《刻意練習》,這本書是在描述如何透過目標練習法,幫助我們提升能力,最後達成我們想要去的地方。

可以參考我寫的讀書心得。

《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medium.com「定型心態」與「成長心態」的想法,很容易貼近我們身邊的實際例子,並且引起讀者共鳴。

但這本書相當的厚,將近有400頁。

如果作者把這本書濃縮成三分之一,並且提出更具體的實踐方法,我會給予這本書五顆星。

目前,我只能給予三顆星的評價,有興趣的朋友還是可以讀一遍。

相較之下,我更推薦閱讀《刻意練習》。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拍手」給我支持,或是「Follow」我,讓我提供更多的優質文章給你。

Morefrom德瑞克的敏捷咖啡一起喝杯敏捷咖啡吧!Readmorefrom德瑞克的敏捷咖啡AboutHelpTermsPrivacyGettheMediumappGetstarted德瑞克Derek914Followers敏捷的熱愛者與傳教士,致力於推廣敏捷實踐,多次分享敏捷心得。

目前在通訊軟體公司擔任ScrumMaster,協助團隊進行敏捷轉型,在導入Scrum、大規模Scrum、看板方法上有豐富的經驗。

同時也是閱讀的愛好者與分享人,持續進行一年讀五十本書計畫,目前進入第三年。

FollowMorefromMediumNeerajPYListenToYourHeart’sWhisperLauraEvans-HillNeedtomakeacomplexideasimplebutvisualstoriesfeeltoomuch?PrashanthRaiInterestingcontentfortheweek — 23-May-2022DanValeAreYouPreparedforaProlongedPowerBlackout?HelpStatusWritersBlogCareersPrivacyTermsAboutKnowabl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