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社會控制理論(Social Control Theory) - 晴天社會福利協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社會控制理論是1950~70年代所盛行的一種犯罪學理論,主要在於解釋青少年犯罪的形成,其基本假設是人性本惡,認為偏差是必然存在的,順從反而需要加以解釋 ... 捐款資訊:台灣銀行(004)內壢分行|帳號:144-00101382-5|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 176.社會控制理論(SocialControlTheory) Previous Next 176.社會控制理論(SocialControlTheory) 社會控制理論(SocialControlTheory) 社會控制理論是1950~70年代所盛行的一種犯罪學理論,主要在於解釋青少年犯罪的形成,其基本假設是人性本惡,認為偏差是必然存在的,順從反而需要加以解釋,因此,控制理論認為沒必要研究「造成犯罪的原因?」,而是應該要探究「什麼因素使人不犯罪?」。

社會控制理論是多人相繼完成的理論,主要代表人物為TravisHirschi,在其1969年出版的<犯罪之原因>(CausesofDelinquency)中,承襲法國學者EmileDurkheim迷亂(Anomie)理論的觀點,指出人們如果未受到外在法律控制和社會環境的教化,便會傾向於犯罪,反觀之,人們之所以不犯罪,乃是因為受到外在的法律控制和社會環境的教化約束,而這份約束的力量則是來自於個人與社會的連結,這個連結Hirschi稱之社會鍵(socialbonding),換言之,社會鍵連結越強,越不容易犯罪。

對此,Hirschi亦於該書中提出影響個人順從社會的四個社會鍵,分別為:(一)依附(attachment):係指個人對其他人或團體情感的附著,而此情感之附著是防止犯罪的主要因素,對此,倘若個體愈是附著父母、學校、同輩團體與社區,愈不可能從事犯罪行為;(二)參與(involvement):個人參與傳統的活動(如學術活動、運動休閒活動、社區組織活動以及宗教活動時),則其犯罪的可能性自然減少,因無空閒時間從事犯罪行為;(三)奉獻(commitment):若個人投入相當的時間與精力於追求較高的教育、職業與未來事業,則從事犯罪或偏差行為的機會降低,因為會考慮所需付出的代價;以及(四)信念(belief):相信社會公民共享的價值觀及道德標準,健全信念能強化個人的自我控制力,減少犯罪的機會。

資料來源:陳景圓(2005)。

<家庭、學校及同儕因素與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延伸概念:順從、社會規範、迷亂 (本則小百科由貓頭鷹整理) 2016-08-03T10:55:36+08:002016-08-03|Categories:晴天詞彙|Tags:SocialControlTheory,社會控制理論|0Comments ShareThisStory,ChooseYourPlatform! LeaveAComment取消回覆 Pleaseenterananswerindigits:16−12= 晴天消息 「退不了、進不來,中小學『老』老師惡化」 2022-09-28 「新北幸福晨飽餐券,兌換品項少惹怨」 2022-09-28 「全台首例,高市通過『弱勢族群投保微型保險自治條例』」 2022-09-28 關於『幸福』、『晨飽』之於幸福晨飽早餐補助計畫的延伸性發想 2022-09-28 「2023年補助地方財源分配,中央用『顏色』差別待遇」 2022-09-28 Facebook粉絲團 訂閱晴天電子報 標籤雲COVID-19 人口海嘯 人群服務 保母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兒童權利公約 兒童福利 公民政治 勞動基準法 家庭 家庭暴力 少子女化 性別主流化 政見 最佳利益 次文化 武漢肺炎 死刑 照顧管理 疫情 疫苗 社區工作 社工 社會安全 社會安全網 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師 社會救助 社會福利 社會連帶 福利津貼 私有化 經濟安全 老人 超高齡社會 身心障礙者 酒駕 長期照護 長期照顧 長照家庭 階層化 非營利組織 風險 高等教育 高齡社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