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安全感」怎麼辦?專家建議:4 個方式開始練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但事實中創辦人是焦慮的承擔者,每天都要在不確定性中做決策,後來張一鳴認識到,原來人生是“ 冪定律分布” 。
也許別人的感觸,你內心毫無波瀾,但至少可以 ...
缺乏「安全感」怎麼辦?專家建議:4個方式開始練習!
作者
虎嗅網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虎嗅網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Twitter
複製文章連結
已複製文章連結
人生職場 缺乏「安全感」怎麼辦?專家建議:4個方式開始練習!
2021年10月2日
作者
王智遠
文章來源
虎嗅網
展開
人的安全感歸根究柢有兩種:
物質
感情
它是多數人內心訴求,但其實是“偽命題”。
比如:可能來自一份穩定工作帶來的收入,某段感情的投入彼此產生的依賴,或是“忙起來什麼都不想的狀態”,你知道這一切意味著什麼嗎?穩定工作意味一成不變,得到這份“穩定”卻失去自由愛冒險的心性,把自身變成日覆一日的機器人。
對於感情,你會發現人會成長,會改變,誰也不能保證一份情感永遠留在你身邊。
忙起來就會有安全感嗎?它也許是自身回避某種狀態的方式;因此,真正的安全感不過是自身一直生活在“物質”與“感情”的安全圈,它代表一種“確定性與非確定性”。
在《財經》對張一鳴的採訪中,他說:曾經我特別不喜歡“不確定性”,這與我工程師出身有很大關係,因為程式是“確定”的。
但事實中創辦人是焦慮的承擔者,每天都要在不確定性中做決策,後來張一鳴認識到,原來人生是“冪定律分布”。
也許別人的感觸,你內心毫無波瀾,但至少可以掌握自己的確定性。
那“不確定與確定”中間究竟存在什麼,讓內心始終產生遊走的狀態呢?源於一個詞匯,叫做“灰度空間”。
一、灰度掌控
開門見山,什麼是灰度空間?世間萬物的發展,每個人的特質情況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是介於黑與白之間的某種狀態,隨時處於圓潤、混沌、無常,白中有黑,黑隨時變白的可能。
舉個例子,西方人處理吵架總會把對錯分得很清楚,而我們吵架不會把對錯放第一位。
兩兄弟吵架,即使把“對錯”弄清楚,贏了結果,可感情會出現縫隙,那還有什麼意義?再比如,情侶之間把界限劃分清楚,可能你就成為那隻“單身狗”了。
再或者公司戰略,一個清晰方向絕不是一拍腦袋就想出來的;它是在混沌中從灰度空間脫穎而出,方向是隨時間與空間而變,並非開始就清晰明朗,非此彼此。
所以,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真真假假,都可以隨時轉化的,對裡往往有錯,錯裡往往有對,中間的不確定性就是“灰度”。
那它放在安全感中又說明什麼呢?要知道人類本能是盡盡可能地“掌控”,付出行動追求安全感是為得到對“未來的確定性”;可往往過程中會伴隨無數掙扎,也許你折騰很久最後得到答案都不是“自身想要的”,為什麼?
我們在掌控中執行,多數人會戴著有色眼鏡把“情緒”、“對錯”、“欲望”融為一起,因此產生偏差。
進一步說,這背後慣思維的根基形成主要分為兩類:
情緒性安全(emotionalsafety)
控制性安全。
先說前者:情緒安全是什麼?心理學中稱之為:在關係中的每個人達到的情緒狀態是開放並且脆弱的(Catherall,2007)。
它意味著你和另一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是放鬆狀態,可以毫無恐懼地和同伴分享感受,展示真實的我。
不論悲傷,欲望或憤怒,就算有什麼問題產生分歧,也會坦誠布公,即使不同意對方觀點也會對彼此尊重。
而這一切的底層構成來源於兩個方面:依戀(attachment)和自尊(esteem)。
最初主要在“母親的懷抱”中養成,為什麼有的孩子斷奶在8個月~1歲即可完成,有的則需要2年之久,雖嬰兒不懂,但這種間接強化會成為“基礎控制欲”。
嬰兒一鬧就可以得到“回饋”,實則為依戀;隨著時間拉長孩子進入學校,開始在“自我勝任,認知取向,感情取向,自我內涵結構取向”四個方面塑造完善自尊能力。
譬如兒時,小康家庭在教育孩子上有種“我家條件好”,想吃想要什麼就給買;表面看似給孩子提供優越環境,在孩子眼裡,實則是另外一種心理強化。
再或者,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為何“發憤圖強”,長大後有些機率爆發成事呢?源於從小被刺激“要努力,才有機會”。
進一步說自尊對情緒安全來說非常重要,一方面來源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也來自對方對我們的看法;進而在此維度上最終實現“自我評估”。
若對自身評價較低,就很難獲得情緒安全,也很難打開心扉與人坦然相處。
而即便我們自己覺得不錯,但後期關係中的另一面對自我評價似乎很低,如“他家庭條件不好,不要跟他玩”,“他是單親家庭”等,一樣會影響到人的情緒安全。
因此,在明知道對方對自己評價不錯的人面前,我們會感受到情緒安全,這來源於身邊相處的朋友是什麼樣。
在明知道對自己評價很低的人面前,我們則很容易感到“情緒不安全”,進而有種自我保護的感覺。
由於每個地方家庭條件因素與教育基礎設施的完善度不同,所以人會在此產生偏差,後期就會容易在情緒感中缺失,產生“控制性安全”心理,也屬於正常情況。
再說後者:什麼是控制性安全?當外界關係不能依賴時,我們只能依賴自身能力來達到內心的滿足欲。
比如要求自身把一切弄清楚,要求控制別人聽話照做,要求自己必須對別人有用,產生這一切核心根本原因在於“對關係的無法信任和不能依賴”。
你看到的多數男女關係為建立安全感,習慣於了解彼此行蹤,在做什麼事情等。
進一步而言,控制是“內心恐懼”的放大;當然這並不是壞事;當出現恐懼人們習慣於防禦,過程中可能會取得很大成就,透過外界環境刺激也許會成為非常優秀的人。
可是要知道,它的負面性作用也非常大,內心的不穩定極具有“隨時爆發”的可能,我把這類型人稱之為“高功能患者”,屬於外強中乾、內心非常脆弱。
為了控制某件事甚至在休息時都非常敏感緊繃,雖恐懼推動取得一堆外在成就,從心態角度而言依然沒有馴服心中“隱藏的老虎”,本質還是個害怕的孩子。
除此外,還有很多人不具備高功能患者的能力,這會直接影響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進而造成精力的消耗,把導向放在錯誤的地方。
譬如,你在工作中總能看到有幾位“和稀泥”者,嚼舌頭踩腳後跟,原因在於他們怕事情超出自我範圍,以導致自身無法面對場面而失控,當事情出乎意料時從而陷入恐懼狀態。
那這種掌控欲真的可能給我們帶來安全感嗎?其實未必。
某些時刻,我們都會短暫得到對自己命運的掌控,看似安全,當時間拉長其實這種安全顯得不堪一擊。
反過來,情緒性安全(emotionalsafety)與控制性安全是人之天性。
前者是不斷在與外界碰撞中讓自己變的更好,能夠合群;後者的控制源於內心缺乏“愛”,透過霸占欲來豐富內心的富足。
因此這兩者最大的BUG是尋找“確定性”;那尋找確定性一定是對的嗎?其實未必。
原因除物品(金錢)以外,其他身邊一切都是動態的,我們無法絕對掌控,只能在進行時的灰度空間中做出價值(利益、博弈)最大化。
所以把兩者寄托在別人身上是不穩定又危險的,換句話說:這意味著對方有了傷害你的“權利和武器”。
二、情感成熟
從心理學角度而言,解決內心安全感的根本原因不是“物質”;一個人若精神上不能獨立自主,物質條件是無法擁有質的飛躍。
因此,如何讓自己更加有安全感,最本質的是“內心的充盈與平靜”,而這一切背後則是培養自身情感成熟度(emotionalmaturity)。
它意味著一個人可根據不同環境,臨時事件做出適當積極的反應,成熟的人相對於三個特徵:
負責
有適應能力
給予
先說負責:不妨我們說下什麼是“責任缺失”?通常指不願意做出選擇,過度依賴別人,擔心自身選擇會帶來負性結果,所以將選擇權力交給他人,指他人代替自己承擔選擇的後果。
主要表現在“推卸責任,逃避決定和責備他人”三者上面。
譬如,身邊總有一些朋友,每當我問他們為什麼選擇自身專業時,得到的答案通常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隨父母認為有前途的專業做出決策”。
但上大學後並不喜歡,渾渾噩噩堅持三年,畢業後工作自然不順心。
最常與人抱怨的是:“都怪父母讓我選擇此專業”;其實在當初要做決策時是自己把選擇權交給父母,也許是沒想清楚,進一步說是自己在拒絕為人生負責。
生活與工作中責任缺失常常會伴有選擇恐懼,拖延等表現,但當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會變成“責任缺失障礙”(ResponsibilityDeficit)。
原因很簡單,依賴別人幫助自身做出選擇,卻又常常對客觀結果不滿意而產生痛苦喪失安全感,這猶如:我怎麽這麽倒黴,感覺人生一團糟。
然而當你把人生決定權拿回時,他們會說“隨便吧,我也不知道”從而更焦慮;那責任缺失者怎麽想的呢?有四個維度表現:
甩鍋,若事情沒有按照預期發展,肯定有人要承擔責任,不能是我;
這樣能減少我在眾人中的地位;
做錯時別人排斥的是他,不是我,我就不會有被排斥,責備,諷刺的可能;
我不想承擔重要責任,只想做老好人。
因此,一旦你把選擇權與責任持續推給別人,甚至還因錯誤而責備別人時候,才真的開始變成一位“不負責任者”。
其次有適應能力:“軍工六性”其中一條為適應能力,在各種極端情況下,如寒極,高山與沼澤中一把槍,一門炮都能使用,這就適應性。
這種場景換在工作中就變成另一個變量,工作要求“協助”,不僅是同事,還有供應商,用戶,技術等等。
換句話說,一個組織中同事不同,它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那適應能力差的本質是什麼呢?我把它總結為四個維度:
心理能量
個人能力
事情難度
良性循環
一個人到某個新環境中,心理狀態是做事最主要推動力,決定在面對困難時是選擇堅持還是放棄,以及自身能達到什麼程度;而個人能力決定面對事情時所產生的心理壓力大小。
對於事情難度,直接決定個人需要具備的心理能力與個人能力的大小和完成事件所獲得的收益。
打個比方:
你到職新公司一周,當身邊同事對你不理不睬,然後主管安排的新工作又超出自身能力範圍,你就會內心排斥這家公司,從而打心底認為不是自身想要的狀態,最終選擇離去。
進一步說:心理狀態與事情難度和環境三者差距過大時,人的內心波動是巨大的;進而產生本能會告訴你“想要逃避”。
若再不能進入正面回饋,就會形成惡性循環進而缺失“安全感”。
再說給予:它的本質依然是圍繞物質和感情展開,核心是“付出”,不妨思考下長大後的人為什麼很少願意付出了?原因在於:
損失厭惡
缺乏耐心
心理學當中有個名詞稱之為“囤積性伴侶”(hoarding-orientation),主要指與人相處中非常吝嗇自己情感的人。
他們不是不願意付出自身的社交情感,而是把付出當成一種資源,認為付出會消耗自身資源。
要知道,這種性格主要分為生產型與非生產型兩種,而囤積型就隸屬於非生產型性格。
囤積取向的人,安全感建立在囤積和節約的基礎上,他們認為付出得不到收獲是一種威脅,很大程度是由於嬰兒時期沒有得到照料或無條件的關注與愛。
譬如:兒時想第一次想給予父母一點東西(賀卡、一幅畫)來表達愛時受到拒絕或忽略,進而導致自己認為就算付出,也不一定有回應,久而久之也就不再願意付出。
另一種情況為,成年後在社會中與同事相處,發現每一次的付出在別人那裡得不到信任的回饋,難以建立長期的關係,也就擁有損失厭惡心理,每當想付出時內心還是表現出“算了”的狀態。
進一步而言,囤積型的人從未想過創造雙贏局面,只想玩“零和遊戲”,我付出必須有收獲,自己一定是贏家,必須獲得對方尊重或同等價值交換。
這就會造成我們只能以一種暫時而脆弱的方式與他人交換感情,但給予又是相互的,一旦自身不能夠主動,那朋友會認為你在冷落別人,也很可能不再付出。
因此囤積型的人就是這樣把自身陷入“負循環”中的,他們對於回憶有種特殊的忠誠,常常抓住過去的一切不放,並沈迷於曾經。
那麽我們該如何走出這種狀態,使自己成為精神上獨立自主、內心豐裕、情感成熟的人呢?我把它簡單叫做“打開自我”。
三、打開自我
你要知道,所面臨的未來是當下的選擇所決定的,而決策最佳路徑是“冪定律”。
換言之,從確定性角度,做好當下每一個臨危不懼的選擇才是對明天負責;其次是讓自身變得更強大,這裡有幾個方法可能適合你:
首先:調整認知偏差
什麼是認知靈活性?它是心理學中重要調解能力,主要指一個人心智,在不同概念、視角下來回切換的能力,換言之,能夠脫離舊狀態,適應新狀態。
嚴格來說我們的大腦本質上是一個並行任務系統,無時無刻在處理多個任務。
我們在呼吸,心跳的同時還在聽或看,並且還要接受來自於觸覺對問題的感知;此外,我們還需要進行思考和預測,並進行情緒的處理。
因此,大腦的神經元會形成固定的路徑;對於熟悉的場景甚至事情會喜歡採用“傳統路徑依賴”方式決策,進而減少效率成本,但這意味著它習慣待在舊區域,懶得開發新路徑。
譬如:上述中當別人問到你大學所學專業時,有人搖搖頭後悔四年的付出在“工作後”完全沒有得到受用,這就成為固定思維。
那調整認知偏差為自己負責如何做呢?我把它總結為四個字,即:“感受當下”。
這就像你手中拿到一副爛牌,抱怨是沒有任何作用,怎麽配合自己搭檔打贏對方很重要。
所以下次在遇到工作與生活中的問題時,你不妨主動選擇並為“行為負責”。
責任感的本質意義是一種自願行動的能力,不因遇到問題怕結果不滿意而推脫給別人,甚至用撒謊、否認等方式回避,這樣能讓自己得到更多機會的同時鍛煉自己的主動性。
再者:適應變化
我見過很多人因外界的不可控變的極沒有安全感,譬如:焦慮工作邊緣化,35歲失業,相戀5年失戀,扛不住房貸壓力等;那怎麽辦呢?我始終說:回不去的過去,不如隨它而去;抱怨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面對才是根本。
妥協與接受兩者的本質是“阻力的平衡”,前者是被迫無奈認為不得不做,但行動時心中就會擁有“怨氣”所在,持續不久始終還會放棄;後者是轉化內心,以更樂觀的形式積極應對。
譬如:當面對與人意見不同時,有適應能力的人會考慮多種辦法來應對衝突;如可不可以利用利益交換,行不通換成雙方妥協等。
那相反的人則會被情緒控制,一發生衝突就暴跳如雷,甚至用曾經的那戶思維來應對問題,在和不同的人有分歧時一律討好等。
在接受過程中,我常用調整自我方法論,它有三個步驟:慢下來、強溝通、找解構。
你遇到的所有問題阻力無非這三種,要麽自己太著急,要麽沒有溝通到位,再或者沒有找到問題拆解的步驟;把此步驟進行刻意練習,你便可從舊環境模式中走出去,進而形成新的狀態。
其次:給予付出,捨滿取半
有句話叫做:越付出越快樂,越旁觀越冷漠,為什麼?原因在於付出能夠讓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滿足,而旁觀的人感覺事不關己就越冷漠。
要知道,並不是“所有付出都一定有回報”,我們不應該要求自己的每次付出都帶有目的性。
生產型性格的人會把“囤積取向”變成主動付出,它要求我們首先要學會兩點:
深入了解
捨滿取半
要嘗試在社交中了解對方真實狀態,而不是只淺顯的停留在“零和遊戲”中;透過一兩次社交認為此人交往價值不大就慢慢放棄。
一方面,人是相互幫襯的,試著告訴自己,即便他人不如我,也要贈人玫瑰手留餘香;舍不是被人奪走或犧牲,而只是透過付出體現出自身力量,產生充裕和活力。
另一方面而言,讓對方感受到自身生命力,你會欣喜萬分,他也會以另一種方式回饋你的付出。
此外還有重要一點,當你與人分享時,試著將注意力集中在“我獲得了什麼上”,而不是“我損失了什麼上”,把付出當成長期投資,而不是一種對他人的索取。
然後:打開自我,積極探索
如開始所述,我們都在灰度空間中做決策,確定性與不確定的根本是機率性事件,這也是普通人和巨頭的根本區別,前者在追求安全感,後者在擁抱不確定性。
我們要放棄太重的行動就要有結果的思維;培養一種我為達到目標需要付出什麼來攻克它的方法,我把它稱之為“探索模式”。
探索意味自由地敞開去追求,去發現美好的事物;當自身發現美好之後,不是去擁有它,而是去欣賞它,只有這樣才有無窮無盡的動力去追求,其對應的指令有5個步驟:
打開自己
主動接受
調整方向
正向回饋
提升機率
說到這裡,什麼是確定的呢?變化。
我們的很多痛苦和無謂的擔憂,不是來自問題和困難本身,而是來自不切實際的假想和預設,來自對規律的對抗。
當想通“不確定性”才是世界的法則,並且接受這一點之後,你便不再害怕了。
這四者匯總,我把它稱之為情感成熟度管理,希望我們都能依靠自身力量,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全感;當個人心智成熟,那技能的提升也隨之而來。
總結一下:不要把所有寄托都放在他人身上,也一定不要想著取悅他人,甚至委曲求全的斟酌別人想法與意圖,這一切並無意義。
每個人最關心的始終是自己,缺乏安全感是普遍存在的;你不需要把它看成一把枷鎖,所以不能急,慢慢調整。
這才是不確定中最重要的“確定”,要記得,安全感是自己給的,不是嗎?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不論選股或找對象都適用!搞懂3件事,投資後睡得安穩
小資族不想再當無殼蝸牛?要翻身,先從「理財」談起
週餘
篇
註冊/登入會員
免費註冊
154052
分享文章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Twitter
複製文章連結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虎嗅網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Twitter
複製文章連結
追蹤股感
@stockfeel
詼諧輕鬆看時事
股感,來自生活
影像中的股感
每日知識發送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1
捨棄物質、整理思緒,3招開始「斷捨離」新生活
人生
2
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怎麼辦?5步驟教你快速化解!
人生
3
聰明人也會犯的7個情緒錯誤
人生
4
痛苦竟然是一種幸福?為什麼不能太依賴感受去做事?
人生
5
常常被說不合群嗎?那你可能是真正優秀的人!
人生
6
距離成功你只差一點信心,7種建立自信的方法
人生
7
《SkinintheGame》不對稱陷阱
財商
8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信「37句家訓」讓家族富過六代
財商
9
稻盛和夫:我人生巨大的財富,就一句話
財商
10
為什麼你不敢閒下來?忙碌竟變成一種「當代價值」?
人生
11
人生遭遇瓶頸,如何在低谷與徬徨共處?
人生
12
自律的人都會避免的4個壞習慣
人生
13
如何從過度思考的內耗中解脫出來?
人生
14
道理都懂,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怎麼辦?
人生
15
名利雙收≠成功人生!達里歐:成功人士具備7特質
人生
16
總是不敢爭取機會?教你擺脫自我懷疑的10種方法
人生
17
清醒花錢怎麼就那麼難!為何我們總是不理智消費?
財商
18
值得你思考的,蒙格二十條人生金律
財商
19
馬斯洛需求金字塔,你在哪一個層級?
財商
20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做什麼都提不起勁?
人生
延伸文章資訊
- 1缺乏「安全感」怎麼辦?專家建議:4 個方式開始練習!
但事實中創辦人是焦慮的承擔者,每天都要在不確定性中做決策,後來張一鳴認識到,原來人生是“ 冪定律分布” 。也許別人的感觸,你內心毫無波瀾,但至少可以 ...
- 2沒安全感?! 試著相信自己,妳會找回更多愛情
Dr. Gracie許藍方博士#陪你談情說愛#愛情#戀愛#關係#安全感 #焦慮#相信 ... 內心的肯定自己,; 也無法相信自己值得對方為彼此努力,; 因你不相信自己 ...
- 3沒安全感,是因你下意識有不滿想離開。怎樣才能真正增加你對 ...
所以他應該沒安全感才對,因為你是隨時會拋棄他的呀。 我那些較敏感的案主會覺察到自己內心的這些想法。不太敏感的人則會急著辯駁:我 ...
- 4心理學——缺少安全感引起人格深處的不安全 - 每日頭條
所以說父母每次的決定都在影響著孩子安全感的高低。 從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大腦意識和理性層面上,孩子都願意相信父母是愛自己的。但是有時孩子內心的 ...
- 5安全感到底要怎麼給?心理師一席話,道出了女性內心最真實想法
其實真正缺乏安全感的女人,是不相信這些可以保護到她的。 於是,她在生活中會小心翼翼,會特別在意存錢、囤物,以備不時之需;會用各種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