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鋼琴奏鳴曲(貝多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而「月光」(英語:Moonlight Sonata)一名來源於音樂評論家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在1832年(貝多芬逝世5年後)撰寫的一篇評論,他說第一樂章的朦朧氣氛有點像琉森湖夜晚的月 ... 第14鋼琴奏鳴曲(貝多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第一版樂譜的扉頁,由GiovanniCappieComp於1802年8月2日在維也納出版 《C♯小調第14號鋼琴奏鳴曲》,作品27之2,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於1801年在匈牙利創作的獨奏鋼琴作品,並於1802年題獻給貝多芬的學生裘莉塔·圭齊亞蒂(英語:JulieGuicciardi)(GiuliettaGuicciardi)伯爵夫人[1][2]。

流行的別稱「月光奏鳴曲」(英語:MoonlightSonata,德語:Mondscheinsonate)來自貝多芬去世後評論家的評論。

該作品是貝多芬最受歡迎的鋼琴作品之一。

目次 1背景 1.1名字來源 2分析 2.1第一樂章的踏板記號 2.2結構 3影響 4參考來源 5參見 6外部連結 背景[編輯] 貝多芬將「月光奏鳴曲」於1802年題獻給貝多芬的學生裘莉塔·圭齊亞蒂(英語:JulieGuicciardi)(GiuliettaGuicciardi)[1][2],據說貝多芬曾與她有過一段戀情[3]。

但據稱,題獻給圭齊亞蒂其實並非貝多芬的原意,在該曲的創作過程中,貝多芬並未考慮到圭齊亞蒂。

在亞歷山大·會德豐·泰勒(AlexanderWheelockThayer)所撰的《貝多芬的一生》(LifeofBeethoven)一書中表示,貝多芬原本要題獻給圭齊亞蒂的作品是《C大調輪舞曲作品51/2》(RondoinGmajor,Op.51,No.2),但該作品由於某些原因已經題獻給里奇洛烏斯基(Lichnovský)伯爵夫人。

貝多芬於是在出版的最後一刻撰文,將「月光奏鳴曲」改爲題獻給圭齊亞蒂[4]。

名字來源[編輯] 該作品的首版被命名為「幻想曲式的奏鳴曲」(義大利語:Sonataquasiunafantasia),與貝多芬的前一首作品《降E大調第十三鋼琴奏鳴曲作品27/1》(PianoSonataNo.13inE-flatmajorOp.27,No.1)採用相同的標題[5]。

而「月光」(英語:MoonlightSonata)一名來源於音樂評論家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在1832年(貝多芬逝世5年後)撰寫的一篇評論,他說第一樂章的朦朧氣氛有點像琉森湖夜晚的月色。

[6]。

在此後十年閒,德國[7]與英國[8]出版物普遍採用「月光奏鳴曲」作爲該曲的標題。

該奏鳴曲在十九世紀後期便以此標題聞名於世。

但許多批評家對於「月光」標題所表達的浪漫性質表示反對。

他們認爲「月光」這一標題很荒誕[9],且會有將此作品誤導成葬禮進行曲之嫌[10]。

據評論家費舍爾所說,「月光」這個標題極具誤導性,並非貝多芬本意。

[11]他更指出貝多芬在手稿上有對莫扎特《唐·喬望尼》的備註,其中點明唐璜殺人後的音樂也是升C小調,且與貝多芬作品的第一樂章有相近之處。

亦有人稱此樂曲表達了對裘莉塔·圭齊亞蒂的愛意,甚至稱後者即是所謂「不朽的愛人」[12][13]。

而其他批評家則表示接受「月光」這一稱呼,認爲這個名字令人回味[14],而且與該曲自身所表達的含義相符[15]。

後人根據「月光」的名字編纂出許多傳說,其中一篇名為《月光曲》的文章被收錄入中國大陸的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16][17] 分析[編輯] 對於本曲,尤其是第一樂章,歷來有著不同的解讀,包括對自然景色的描摹、對朋友的追思和對女學生單戀的宣洩等。

柏遼茲認為其氣氛如哀歌一般。

費舍爾也認為第一樂章是葬禮上的歌。

[11]貝多芬的一位傳記作者阿諾德·謝靈(英語:ArnoldSchering)則稱此作品與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在情緒上有所關聯。

[18]在具體內容的詮釋上,並沒有共識。

此曲在結構上頗有革新之處:並沒有遵照傳統的規矩,採用「快—慢—快」的結構,其第一樂章也並非奏鳴曲式;反而該曲的重心和高潮部分都在最為戲劇性第三樂章。

這種突破是貝多芬所追求的。

德國評論家保羅·貝克撰文稱:「如果一部作品以奏鳴曲式的快板樂章起頭,那麼一上來就定下了基調,讓後面的樂章只能補充而不能改變;但貝多芬想要的是一個前奏曲、一個序幕、一個引言,而非一個概括性的呈示。

」[19] 該曲第三樂章充分利用了「sforzando(突強)」的力度記號。

貝多芬經常使用這個記號來表達激烈、跌宕的情感起伏,以增強樂曲的戲劇性。

因而雖然第三樂章還是以「piano(弱)」為主,但卻有著很強的衝擊力。

全曲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小節,但大多都有著緊密的關聯,例如第一樂章中的固定節奏型,以及第三樂章中類似但有所變化的上行音組。

這樣的處理增強了張力和多樣性。

第一樂章的踏板記號[編輯] 貝多芬在樂曲開頭寫有義大利文提示「Sidevesuonaretuttoquestopezzodelicatissimamenteesenzasordino」,意為全樂章都應當踩延音踏板。

然而這一指示是針對當時的鋼琴而言的;現今鋼琴的延遲音已經長得多,如果全程踩踏板,會造成極其不和諧的混雜聲響。

有些演奏家特地使用復古的樂器,以營造貝多芬原設想的效果。

對於現代鋼琴演奏而言,大多數演奏家都儘量多地踩踏板,只要不造成負面效果即可。

也有使用「半踩踏板」的,這樣可以避免太過分的混音。

[20]巴諾維茨(Banowetz)提出了另一個建議:在第一樂章開頭輕輕按下最低的幾個音,並固定使之持續整個樂章,以達到共振的朦朧效果。

[21] 結構[編輯] 貝多芬的手寫原稿。

第一頁已不可考。

點擊圖片查看所有內容。

該作品由3個樂章組成: 遲延的柔板 小快板 激烈的急板 全長約14到20分鐘。

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遲延的柔板 (以MIDI合成器創建並通過數碼鋼琴錄製) 第一樂章:遲延的柔板 (6:03,由保羅·皮特曼(PaulPitman)演奏,源自Musopen) 播放這些檔案有問題?請參見媒體幫助。

首樂章(遲延的柔板,Adagiosostenuto),升c小調,二二拍,十分粗糙的奏鳴曲式(其第二主題並非在屬調上,而是在不相關的b小調上)。

樂章以左手的八度音和右手的三連音琶音開頭,漸漸引入右手的主旋律;同時,右手的三連音固定節奏型依然不停,一直貫穿全曲。

力度非常弱,多標註有「pp(很弱)」,最響處也不過是「mf(中強)」。

該樂章時長約6分鐘。

該樂章氣氛沉著、朦朧、有著靜想的意味,令人印象深刻。

柏遼茲評論說:「這是人類語言所不能描述的詩篇。

」[22]他亦將右手的旋律稱為「追悼」,這與「月光」的解讀大相逕庭。

即便在貝多芬的時代,該樂章也享有盛名,甚至到了令貝多芬煩惱的地步——他對自己的學生卡爾·車爾尼說:「我絕對寫過更好的東西。

」[23]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稍快板 (以MIDI合成器創建並通過數碼鋼琴錄製) 第二樂章:稍快板 (2:12,由保羅·皮特曼(PaulPitman)演奏,源自Musopen) 播放這些檔案有問題?請參見媒體幫助。

第二樂章(稍快板,Allegretto),降D大調,三四拍。

是較常規的諧謔曲,包括諧謔曲主題和三聲中部,之後諧謔曲主題再現一次。

採用了升c小調的和聲大調降D大調(之所以稱「降D」是為了記譜識譜上的方便)。

樂章時長僅2至3分鐘。

該樂章篇幅短小,主題簡短(四音固定音型),有多次重複;較為平靜、優美,充當前後兩樂章之間的橋梁作用。

李斯特稱之為「兩道深邃的鴻溝間的一朵小花」。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激烈的急板 (以MIDI合成器創建並通過數碼鋼琴錄製) 播放此檔案有問題?請參見媒體幫助。

末樂章(激烈的急板,Prestoagitato),升c小調,四四拍,奏鳴曲式。

該樂章是全曲的重心,也是貝多芬實驗性質的一曲。

第一主題是右手爬升的琶音,左手是強烈的斷奏。

第二主題較如歌,與第一主題交織細密。

[11]發展部開頭回顧了兩個主題,並在再現部結尾處達到戲劇性的高潮進入華彩樂段部分,然後再由主調的第二主題動機漸強到連串快速琶音高潮,之後音階下行到寂靜無聲,最終又一次漸強結束。

該樂章時長約5至6分鐘。

該樂章情感爆發十分激烈,有許多快速的琶音、顫音和誇張的表情記號,對於演奏者的技巧和情感體驗有著很高的要求。

查爾斯·羅森(英語:CharlesRosen)曾就該樂章說過: “ 這是對情感的不羈表達,直至二百年後的今天,其激烈程度依然令人驚詫。

” 影響[編輯] 波蘭作曲家蕭邦的《幻想即興曲》從該作品(尤其是第三樂章)中汲取了靈感。

前者也是在升c小調寫成,中段進入降D大調,恰與《月光奏鳴曲》的三個樂章相同。

[24] 披頭四的歌曲Because也由該奏鳴曲引發。

約翰·列儂當時正聆聽妻子演奏第一樂章;他要求將原來的和弦倒過來彈一遍,並據此創作出此歌曲。

[25] 該曲(尤其是第一樂章)亦常被電影電視作為背景音樂使用。

《名偵探柯南》漫畫第62至67話及動畫第11集《鋼琴奏鳴曲〈月光〉殺人事件》中,該曲貫穿整個故事情節;該集也於2021年3月6日和13日播出重製版本,以紀念《柯南》動畫集數達到1000集,重製版中的《月光奏鳴曲》由日本鋼琴家小林愛實(日語:小林愛実)演奏[26]。

參考來源[編輯] 參照 ^1.01.1Rudall,H.A.Beethoven.NewYork:SampsonLow,Marston&Co.1903:71.  ^2.02.1Matthews,MaxWde.TheencyclopediaofMusic.2002:335.  ^Morris,Edmund.Beethoven:TheUniversalComposer.HarperCollins.2005:93–94.ISBN 0060759747.  ^Thayer,AlexanderWheelock.Elliot,Forbes,編.Thayer'sLifeofBeethovenrevised.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21.p.291andp.297(1967).ISBN 0-691-02702-1.  ^LudwigvanBeethoven,SonatefürKlavier(cis-Moll)op.27,2(Sonataquasiunafantasia),Cappi,879.Beethovenhaus.[January12,2012].  ^Beethoven,Ludwigvan.Beethoven:TheManandtheArtist,asRevealedinHisOwnWords.1stWorldPublishing.2004:47.ISBN 1595401490.  ^See.e.g.,AllgemeinermusikalischerAnzeiger.Vol.9,No.11,TobiasHaslinger,Vienna,1837,p.41. ^See,e.g.,IgnaceMoscheles,ed.TheLifeofBeethoven.HenryColburnpub.,vol.II,1841,p.109. ^"MoonlightSonata",fromGrove'sDictionaryofMusicandMusicians.J.A.FullerMaitland,ed.,MacmillanandCo.,London,1900,p.360. ^Kennedy,Michael."MoonlightSonata",fromOxfordDictionaryofMusic2ndedi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Oxford,2006rev.,p.589. ^11.011.111.2BeethovenandtheMoonlightSonata-BeethovenSonatainCsharpminorop.27no.2.  ^CountessGiuliettaGuicciardi.(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9).  ^Ltd,NotPanicking.h2g2-Beethoven's'Moonlight'Sonata-EditedEntry.  ^Dubal,David.TheArtofthePiano.AmadeusPress,2004,p.411. ^See,e.g.,Wilkinson,CharlesW.Well-knownPianoSolos:HowtoPlayThem.Theo.PresserCo.,Philadelphia,1915,p.31. ^《月光曲》课文原文.2009-12-07[2021-11-15].  ^贝多芬名曲《献给爱丽丝》中的爱丽丝是谁?.京九晚報.2020-04-15[2021-11-15].  ^Newman,W.S.1963.Thesonataintheclassicera.ChapelHill,NC: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504-505 ^MaynardSolomon,Beethoven(NewYork:SchirmerBooks,1998),139 ^CharlesRosen.Beethoven'sPianoSonatas:AShortCompanion.YaleUniversityPress.2002.ISBN 0300090706.  ^Banowetz(1985),p.168. ^Swafford,Jan.InSearchofLostSounds.2010-03-02–透過Slate.  ^LifeofBeethoven,AlexanderWheelockThayer,ed.ElliotForbes,Princeton1967 ^FelixSalzer,AspectsofSchenkerianAnalysis,DavidBeach,ed.YaleUniversityPress,1983 ^www.bbc.co.uk/dna/h2g2/A14042116 ^名探偵コナン、神回「ピアノソナタ『月光』殺人事件」をリブート!1,000回記念で.CinemaToday.2021-02-03[2021-02-05](日語).  參見[編輯] 古典音樂主題 貝多芬作品列表 外部連結[編輯] 對該作品的詳細分析和錄音資源 錄音 MoonlightSonataAdagiosostenutoplayedbyArmenGhazaryan FormalanalysisofBeethoven'sMoonlightSonata AnalysisandrecordingsreviewofBeethoven'sMoonlightSonata YouTube上的1stmovementforpianoandorchestra,arrangedbyGeorgiiCherkin AlecturebyAndrásSchiffonBeethoven'spianosonataOp.27,No.2 YouTube上的LectureandperformanceoftheworkbyAndrásSchiff YouTube上的ThirdmovementbyWilhelmKempff Beethoven'sMoonlightSonataonSynthesizersbyLouisCapetXXVI RecordingbyGlebIvanov,pianofromtheIsabellaStewartGardnerMuseum 樂譜 PianoSonataNo.14:國際樂譜典藏計劃上的樂譜 Ricordiedition,TheWilliamandGayleCookMusicLibraryattheIndianaUniversitySchoolofMusic 閱論編貝多芬鋼琴獨奏曲鋼琴奏鳴曲早期 f小調第1號,作品2/1 A大調第2號,作品2/2 C大調第3號,作品2/3 降E大調第4號「大奏鳴曲」,作品7 c小調第5號,作品10/1 F大調第6號,作品10/2 D大調第7號,作品10/3 c小調第8號「悲愴」,作品13 E大調第9號,作品14/1 G大調第10號,作品14/2 降B大調第11號,作品22 降A大調第12號,作品26 降E大調第13號,作品27/1「幻想曲似的」 升c小調第14號「月光」,作品27/2 D大調第15號「田園」,作品28 中期 G大調第16號,作品31/1 d小調第17號「暴風雨」,作品31/2 降E大調第18號,作品31/3「狩獵」 g小調第19號與G大調第20號,作品49「兩首簡易奏鳴曲」 C大調第21號「華爾斯坦/黎明」,作品53 F大調第22號,作品54 f小調第23號「熱情」,作品57 升F大調第24號,作品78「特蕾絲」 G大調第25號,作品79 降E大調第26號「告別」,作品81a e小調第27號,作品90 晚期 A大調第28號,作品101 降B大調第29號「槌子鍵琴」,作品106 E大調第30號,作品109 第31號降A大調,作品110 c小調第32號,作品111 變奏曲 英雄變奏曲,作品35 迪亞貝利變奏曲,作品120 變奏曲,WoO80 小品 7首小品,作品33 11首小品,作品119 6首小品,作品126 致愛麗絲,WoO59 其他 綺想輪旋曲,作品129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E:XX2241997 BNF:cb13908188k(data) GND:300016670 LCCN:n82028186 NLA:35473249 SELIBR:300172 VIAF:184686463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第14钢琴奏鸣曲_(贝多芬)&oldid=69048164」 分類: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月球題材作品升c小調作品隱藏分類:CS1日語來源(ja)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德語的條目含有義大利語的條目嵌入hAudio微格式的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CatalàCebuanoČeština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añol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עברית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ietuvių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Sloven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