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與情感- 奧斯汀著小說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理智與情感》是簡·奧斯丁富于幽默情趣的處女作。
埃諾莉和瑪麗安娜兩姐妹生在一個英國鄉紳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來控製情感,妹妹的情感卻毫無節製,因此面對愛情時, ...
理智與情感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著小說 更多義項▼ 收起更多▲ 1995年李安導演電影1971年英國電視電影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著小說2008年英國迷你電視劇1981年英國迷你劇1994年李安導演的影片2012年奧斯汀編著圖書2011年1月圖書2010年1月圖書1998年中國中醫葯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簡.奧斯丁(JaneAusten)編著圖書2014年同心出版社出版社出版奧斯汀(AustenJ.)編著圖書《理智與情感》是簡·奧斯丁富于幽默情趣的處女作。
埃諾莉和瑪麗安娜兩姐妹生在一個英國鄉紳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來控製情感,妹妹的情感卻毫無節製,因此面對愛情時,她們作出了不同的反映……小說以這兩位女主角曲折復雜的婚事風波為主線,通過"理智與情感"的幽默對比,提出了道德與行為的規範問題。
本書和作者的《傲慢與偏見》堪稱姐妹篇,同樣以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對白敘述沒有富裕嫁妝的少女戀愛結婚的故事。
《理智與情感》雖是簡·奧斯汀的第一部小說,但寫作技巧已經相當熟練。
故事中的每一個情節,經作者的巧妙構思,表面的因果關系與隱藏在幕後的本質緣故均自然合理。
女主人公根據表面現象產生合情合理的推測和判斷,細心的讀者雖然不時產生種種疑惑,但思緒會自然而然隨著好的觀察而發展,等著最後結果出現時,與表面現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劇效果。
如果反過來重讀一遍,會發現導致必然結果的因素早見于字裏行間。
中文名稱理智與情感國家英國體裁小說作者簡·奧斯汀內容梗概小說的情節圍繞著兩位女主人公的擇偶活動展開,著力揭示出當時英國社會潮流理智與情感 理智與情感中,以婚配作為女子尋求經濟保障、提高社會地位的惡習,重門第而不顧女子感情和做人權利的醜陋時尚。
小說中的女主角均追求與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與溝通,要求社會地位上的平等權利,堅持獨立觀察、分析和選擇男子的自由。
在當時的英國,這幾乎無異于反抗的吶喊。
如同書名裏所體現的那樣,故事集中表現了"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沖突。
以瑪麗安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餘;以約翰·達什伍德夫婦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餘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虛偽,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實際上卻冷漠無情,自私透頂。
作者在故事裏對珍重感情的人報以贊揚,盡管對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時加以諷刺,然而對缺少感情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虛偽的人,卻表現出了鄙夷的態度。
作者最終贊賞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諾,因為她既重感情又有理智。
這裏表現了作者在這個問題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沒有感情,但感情應受理智的製約。
埃麗諾是個"感情強烈"而又"頭腦冷靜"的年輕姑娘。
她在選擇對象時,不重儀表,而講人品,愛上了為人坦率熱忱的愛德華。
後來發現愛德華早已同露西訂有婚約,她盡管極為傷心,卻能竭力克製自己,交際應酬,行若無事。
最後,愛德華相繼遭到母親和露西的遺棄,埃麗諾對他依然一往情深,與他結為終身伴侶,獲得了真正的愛情。
同埃麗諾適成對照的,是妹妹瑪麗安。
她雖然聰明靈慧,但過于多情善感,對愛情抱著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一心要嫁個"人品出眾,風度迷人"的如意郎君。
三十五歲的布蘭登上校對她表示好感時,她覺得他太老了,因而不屑一顧。
隨後,她意外地遇見了"風度翩翩"的輕薄公子威洛比,當即陷入熱戀之中。
不久被對方拋棄,她又悲痛欲絕,自我作踐,差一點送掉性命。
沉痛的教訓,姐姐的榜樣,使她終于變得理智起來,最後還是嫁給了一直傾心于她而最沒有浪漫色彩的布蘭登上校。
顯然,作者通過這般對照描寫,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應該受到理智的製約。
點評鑒賞作品分析(作者:吳勞)英國小說家簡·奧斯丁在她誕生地漢普郡的斯蒂文頓繁榮而穩定的鄉間長大,十二三歲就開始寫作。
她早期的習作都是中短篇,全是十五六歲時寫的,後人就編成了兩部集子。
一七九七年,簡二十二歲,完成第一部長篇小說《第一面印象》,接著開始寫《埃莉諾與瑪麗安》。
這兩本都是書信體小說,十多年後,分別改寫成用第三人稱敘述的長篇小說《傲慢與偏見》和《理智與情感》。
後者于1811年出版,等到前者于兩年後問世時,後者于同年再版。
所以,盡管《傲慢與偏見》的原始本子寫作在前,她第一部出版的作品卻是本書。
和《傲慢與偏見》一樣,《理智與情感》也是以英國當時的鄉間體面人家的婚姻大事為題材的。
事實上,奧斯丁所有的六部長篇小說,以及她的早期習作,都沒有跳出這個範圍。
她最關心的是女主人公--往往是體面人家的沒有豐裕陪嫁的淑女--的婚事。
不錯,這是個相當狹小的天地,但是,因為這正是奧斯丁終身逗留其間的天地,她對之了解得最為透徹,因而有條件創作出公認的第一批英國現代小說。
奧斯丁對當時的婦女問題進行了高度現實主義的探討。
她把筆下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當時的父權製社會中來考察。
在那個社會中,人的價值建立在財產所有權上。
由于一代代的財產都為男繼承人所得,她們一開始就處于不利的地位,隻能從屬于男人。
因此,奧斯丁筆下一再出現下列這些類型的人物:"獨斷獨行的父親;念念不忘社會身分、千方百計想把閨女嫁出去的母親;條件齊備的青年男子,他們玩世不恭,正反映出他們的優越的社會地位;以及待嫁的女兒,從優雅的沒頭腦的姑娘到好事多磨的富有理智或情感的青年女子。
"處身在這樣一個嚴峻、要求苛刻而往往帶有敵意的世界上,女主人公該怎樣通過婚姻來獲得個人幸福呢?奧斯丁的告誡是應該用理智來控製情感。
在交男友的過程中,應審慎從事,不能輕易動情,任性行事。
她認為情感往往是女性行為的危險的向導。
如果逢到一個條件優越而用情不專的男子來追求就以身相許,其後果常常是災難性的。
男方不是由于個人喜新厭舊,就是由于家長的反對而另擇條件更好的對象。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女方感情用事,就將受到極大的精神創傷,難以自拔。
奧斯丁的這些看法,最鮮明地表現在這第一部長篇小說中。
英國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倫納德·伍爾夫在"簡·奧斯丁文中的經濟決定論"一文中說得好:"情節和人物在多大的程度上取決于金錢問題,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理智與情感》的整個開頭部分環繞著達什伍德遺囑中的財產問題以及年收入一萬鎊的約翰·達什伍德太太的貪心不足而展開。
"就在分遺產的過程中,奧斯丁開門見山地交代了達什伍德家兩姐妹相反的性格特征:姐姐埃莉諾"非常有見識,遇事冷靜,雖然隻有十九歲,卻能當好母親的顧問……她心地極好……富于情感,但是她懂得怎樣克製情感;這是她母親有待學習而她的一位妹妹執意拒絕學習的一門學問"。
妹妹瑪麗安的"才能在許多方面都不比姐姐差。
……她傷心或者歡樂都毫無節製。
……一切都好,就是不謹慎"。
這就是說,瑪麗安放任情感去支配行為,而埃莉諾則不願被這種沖動所擺布。
奧斯丁的創作意圖是非常明確的。
她幹脆把原來的書名《埃莉諾與瑪麗安》改為《理智與情感》,以強調她這個主題。
由于兩姐妹的父親逝世後遺產歸他前妻所生的兒子約翰,她們和她們的母親不但經濟上拮據,還得擺脫寄人籬下的生活。
她們終于在德文郡一座鄉間別墅內安了家。
這一來,埃莉諾和她愛上的青年愛德華(她嫂嫂範妮的弟弟)分了手,而瑪麗安在鄉間邂逅並迷戀上的威洛比也突然有事去了倫敦。
兩姐妹就這樣都和她們所愛的人分開了。
隨著情節的發展,這兩頭戀愛都發生了波折。
當埃莉諾聽到露西·斯蒂爾私下告訴她和愛德華私訂終身已有四年之久時,她硬壓住了感情,保證為她保守秘密。
埃莉諾把失戀的痛苦藏在心底,在瑪麗安終于遭到了威洛比的拒絕,精神大受刺激,後來甚至在病倒的過程中,竭力安慰妹妹,幫助她振作起來。
露西遭到愛德華的母親,富孀費勒斯太太的反對,她硬要她兒子和莫頓爵士的獨生女結親。
愛德華不願,他母親竟剝奪他的繼承權,把財產傳給次子羅伯特,這時,埃莉諾心胸還是那樣開闊,受人之托,通知愛德華可以得到一個牧師的職位,有條件和露西成婚。
哪知露西轉而去追求那交好運的羅伯特,和他結了婚。
這樣,埃莉諾和愛德華才能終成眷屬。
奧斯丁在本書中展示了主人公兩姐妹性格的對比,從姐姐的人生觀、倫理和社交觀念出發,敘述大部分故事,從而塑造了一個"明事理的凡人"。
這是她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等她們得悉威洛比充分利用他的優越的社會地位,玩弄了瑪麗安真摯的愛情,遺棄了那苦命的姑娘埃莉莎,最後和有錢的格雷小姐成親,瑪麗安才徹底認識到自己的愚蠢,她母親也承認當初十分贊賞威洛比,未免做事冒失。
這都反襯出埃莉諾一貫對事對人的態度是多麽明智。
瑪麗安清醒了過來,認為早該拿姐姐做榜樣,慎重處理戀愛和婚姻的問題,這時才考慮到早就愛上她的布蘭頓上校。
上校和她們姐妹剛結識時,已過了三十五歲,在當時十七歲的瑪麗安眼裏,"已是個地地道道的老單身漢","老得能夠做我的爸爸",而且"三十五歲總是談不上結婚的了"。
上校卻是一開始就愛上了她,由于知道威洛比誘奸並遺棄單憑熱情行事的小姑娘埃莉莎的全部經過,擔心這性格相同的瑪麗安也會遭到同樣的厄運。
他始終關懷著瑪麗安的幸福。
經過長期的接觸,埃莉諾和她母親都深深認識到上校心地善良、品格高尚。
在瑪麗安病倒後,他去接達什伍德太太時,終于向她透露了對瑪麗安的愛意。
瑪麗安精神上成長了,吸取了教訓,隻隔了兩年,就克服了十七歲時的天真的戀愛觀,情願嫁給上校,開始擔負起做主婦的職責。
理智就這樣在兩姐妹心中都佔了上風。
奧斯丁給她們安排了幸福的歸宿。
全書從喜劇開始,中間發生了風波,瑪麗安險些釀成悲劇,結果以喜劇告終。
奧斯丁在十六歲時寫作的未完成的中篇小說《凱瑟琳》中,就第一次嘗試把女主人公全面地放在完全現實的社會環境中,探討她對傳統道德和社會習俗的復雜而往往相互沖突的要求所作出的種種反應。
作者在這裏顯出對女人在男人世界中所處的地位有成熟的認識。
她強烈批判使她筆下的女主人公遭到不幸的社會習俗,痛惜青年男女在求愛方面的雙重標準:男方可以用種種計謀來俘獲女方,而女方不得不委曲求全,以天生的美色來換取經濟上的穩妥地位。
作者洞察了問題的症結,但是這一點並沒有使她像後來的大部分嚴肅作家如雪萊等那樣,成為時代的叛逆。
她在作品中揭示了這社會製度的弊端,但基本上相信這製度是健康而能自我完善的,所以至多用犀利的筆觸對個人的行為作溫和的諷刺,並不流露出深惡痛絕的情緒。
這正是她創作中的一大特色:用白描手法,通過人物的道白和動作,客觀地勾勒出那些擁有財產和特權、貪婪自私的老爺太太們的嘴臉。
作者在第一章中這樣交代了兩姐妹的兄嫂的性格:"他不是個品質惡劣的年輕人,要是心腸有點冷,有點自私不算壞的話。
……如果他娶的是個厚道些的婦人……他自己也可能變得厚道起來。
可惜他結婚時年紀很小,又非常愛他的妻子;而約翰·達什伍德太太正是他本人的驚人寫照,心地更加狹窄、更加自私。
"緊接著在第二章中就讓這對夫妻登場現身說法,煞有介事地討論該如何履行老庄主臨終時要他好好照顧他後母和她的女兒們的囑咐,結果男的在女的那些"更加自私"的建議的進攻下,節節敗退,終于決定什麽錢也不用給,隻消幫助她們做些找找房子、搬搬家等一般鄰裏相助的事,就可以心安理得了。
這種絕妙的諷刺文章,在奧斯丁其他作品中是屢見不鮮的。
奧斯丁還讓書中那些熱衷于支配青年男女的命運的閒得發慌的老爺太太們一一在讀者面前亮相。
例如那"一心隻想成全天下人男婚女嫁"的富孀詹寧斯太太深信上校深深地愛上了瑪麗安時,認為"這倒是一樁美滿姻緣,因為他有錢而她長得俊"。
兩姐妹的哥哥約翰曾誤以為上校對埃莉諾鍾情,竟開導她說:"也許因為你財產少使他畏縮不前……但是隻要稍微獻獻殷勤,鼓勵鼓勵,你就能抓住他……這是姑娘們很容易辦到的呀。
"他看到瑪麗安害了病,姿色差了,便說:"我說不準瑪麗安現在能否嫁上一個年收入在五六百鎊以上的男人。
"這些人滿腦子的唯利主義的價值觀和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庸俗觀點就暴露無遺了。
但是,對那個道德敗壞的花花公子威洛比,作者卻並沒有加以醜化。
他第一次出場時,正當瑪麗安在別墅附近爬山不慎失足扭傷了腳,他打獵路過,便把她抱起送回別墅。
他的容貌和風度立刻征服了她們母女。
此後他每次出現,作者總是通過別人的眼光,對他贊美。
奧斯丁沒有正面描寫他犯下的罪行的經過,而是通過上校首先講出來的,最後還讓他本人來表白一番,說他後悔莫及,對瑪麗安從未變過心。
這一番話竟然博得了埃莉諾的同情,心想"這個人外表和才能樣樣出眾……卻因過早的獨立生活而養成懶散、放蕩和奢侈的習慣,他的心靈、品格和幸福都受到了無可挽救的傷害"。
這樣看來,作者分明把威洛比也當作那個製度的受害者來看待,並把愛德華跟他作對比。
兩人都依賴富孀過著遊手好閒的生活,為了繼承財產不得不聽命于她們,但愛德華始終為人正直,富有原則性,在個人幸福問題上終于違反母命,而威洛比則屈服于環境所加的幾乎毀滅性的影響,為了金錢犧牲了對瑪麗安的愛情,和莫頓小姐結婚,後來悔恨已來不及了。
在本書中,奧斯丁強調了這一點:對當時的男男女女來說,製度比他們個人和別人是更大的敵人,人人都是這製度的犧牲品或潛在的犧牲品。
作者的外甥詹-愛·奧斯丁-利在他的《簡·奧斯丁回憶錄》中寫道:"在簡·奧斯丁筆下那些最可人心意的人物的迷人之處,簡直沒有一個不是她本人那可愛的氣質和熱情的心胸的真實反映。
"埃莉諾·達什伍德就是一個這樣的人物,完全體現作者的理想。
因此,本書理所當然地主要從埃莉諾的視角來敘述。
但是,隨著近年來西方女權主義運動的勃興,不但有些作家用女權主義的觀點來指導創作,評論家們也嘗試在過去的文學作品中尋找這種思想的表現。
在英國文學中,他們特別熱衷于以勃朗特姐妹、奧斯丁等著名女作家的作品為研究對象。
在本書中,他們特別贊美瑪麗安,因為她敢說敢為,是個不遵守傳統規範的大膽女子,敢于反對偽善的社會習俗。
例如,當她的表親約翰·米德爾頓爵士說她在挑逗威洛比時,瑪麗安毫不留情地說:"你這種說法我特別討厭。
什麽庸俗的話都當做俏皮話來說,真恨死人,什麽挑逗男人呀,征服男人呀,尤其不堪入耳。
"當她那勢利的嫂嫂範妮說埃莉諾在小屏風上畫的畫"有點莫頓小姐的繪畫風格"時,瑪麗安斷然不顧莫頓小姐的貴族身分,激動地說:"這種誇獎真新鮮!莫頓小姐關我們什麽事?……誰管她畫得好壞?我們考慮的和說的,是埃莉諾。
"所以,相形之下,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埃莉諾所選擇的做法顯得傾向于更好地維護那既定的社會秩序,旨在如何好歹在其中生存下去,而瑪麗安的言行倒能有時對這秩序造成威脅,因而是更可取的。
圖書推介《理智與情感》是簡·奧斯丁富于幽默情趣的處女作。
埃諾莉和瑪麗安娜兩姐妹生在一個英國鄉紳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來控製情感,妹妹的情感卻毫無節製,因此面對愛情時,她們作出了不同的反映……小說以這兩位女主角曲折復雜的婚事風波為主線,通過"理智與情感"的幽默對比,提出了道德與行為的規範問題。
本書和作者的《傲慢與偏見》堪稱姐妹篇,同樣以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對白敘述沒有富裕嫁妝的少女戀愛結婚的故事。
相關版本《理智與情感》中文譯本:1983年,《理智與情感》,王雨棠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理智與情感》(木刻插圖本),吳力勵譯,北京出版社1984年,《理智與情感》,孫致禮譯,浙江文藝出版社、譯林出版社(1996)1989年,《理智與情感》,武崇漢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理智與情感》,羅文華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理智與情感》,殷旭譯,南海出版2001年,《理智與情感》,賈文浩、賈文淵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理智與情感》,李臣明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理智與情感》,黃慧敏譯,南方出版社2005年,《理智與情感》,王紀卿、唐蔭蓀譯,中國書籍出版社2007年,《理智與情感》,程隨香譯,廣州出版社2009年,《理智與情感》,蕭羽譯,萬卷出版2009年,《理智與情感》,夏佳寧譯,吉林出版2009年,《理智與情感》,成維安譯,哈爾濱出版社(蒐集整理:踏破江北街)作者簡介簡·奧斯汀(1775~1817)英國女小說家。
生于鄉村小鎮斯蒂文頓,父親是當地教區牧師。
奧斯丁沒有上過正規學校,在父母指導下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
她20歲左右開始寫作,共發表了6部長篇小說。
1811年出版的奧斯汀 奧斯汀《理智和情感》是她的處女作,隨後又接連發表了《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菲爾德花園》(1814)和《愛瑪》(1815)。
《諾桑覺寺》和《勸導》(1818)是在她去世後第二年發表的,並署上了作者真名。
奧斯汀終身未婚,家道小康。
由于居住在鄉村小鎮,接觸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以及他們恬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此她的作品裏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
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力,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
她的作品格調輕松詼諧,富有喜劇性沖突,深受讀者歡迎。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庸俗無聊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小說"充斥英國文壇,而奧斯丁的小說破舊立新,一反常規地展現了當時尚未受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沖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和田園風光,盡管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有限,但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啓下的意義。
Janeite這個詞大概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據說,最早在1894年,當時的一位著名批評家GeorgeEdwardBatemanSaintsbury,在給《傲慢與偏見》寫序的時候,就自豪地宣稱自己是個Janite。
這大概就是"簡迷"這個詞的來源。
不過"簡迷"的歷史要比這個詞更長久。
簡小姐的同代人,大名鼎鼎的"歷史"小說家司各特(其實他是奧斯汀的前輩了,《勸導》裏面Anne就很喜歡他的小說)就對她相當推崇,而且認定,喜歡奧斯汀的就一定非常喜歡,要麽就根本不喜歡。
1831年(奧斯汀小姐過世剛剛14年),著名的英國歷史學家麥考萊(ThomasMacaulay)就在信中提到,在一次Party上,人人都將簡小姐吹上了天。
有個人說,人人都喜歡《曼斯菲爾德庄園》,但是否真是簡小姐的信徒,是不是她的真正"選民",得看一個人能不能欣賞愛瑪。
麥考萊本人就是個"簡迷",而且還把簡和莎士比亞相提並論。
想想100多年後,這仍然被大部分人看作是言過其實的大話,就知道麥考萊的趣味了。
到了1900年前後,簡迷已經不再象司各特構想的那樣,屬于少數人了。
據說在一站後的英國醫院裏,就推薦用奧斯汀的小說來輔助治療戰後創傷綜合症。
不過,"簡迷"這個名字真正流行起來,要歸功吉普林1924年發表的短篇小說"TheJaneites"(這個拼法,而不是Saintsbury最初的Janite,成了辭典認定的標準用法)。
這部有趣的小說講了一幫英國士兵靠奧斯汀的小說度過了一戰的瘋狂和殘酷。
象吉普林的許多小說一樣,"簡迷"寫得聰明而有人情味。
從此,"簡迷"的說法就廣為人知了。
20世紀簡迷的數量似乎仍在增加,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人。
比如看過《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的人大概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簡"味。
而E.M.Forster就是一位極為推崇奧斯汀的作家。
他在1923年為Chapman博士的牛津版奧斯汀小說集(大概在劍橋注解版出來前,這仍將是最廣泛使用的奧斯汀作品版本)寫評論的時候,就說自己是JaneAustenite。
簡的欣賞者中我們還可以加上從沃爾芙,奧登、EdmundWilson到C.S.Lewis(看過今年的新片Narnia的人大概會記得這個著名的基督教作家)的名字。
70年代,LionelTrilling在哥倫比亞大學開奧斯汀課的時候,就被蜂擁而至的選課學生折磨得不知所措。
不過,有簡迷,自然也就有簡的反對派。
最著名的自然就是對奧斯汀非常不買帳的夏洛特·勃朗特。
她在私人信件裏曾經極為嚴厲地批評過奧斯汀。
考慮到我們的讀者的感情,就不引用她的原話了。
簡的另一個著名的敵人是馬克·吐溫。
不過,也有人專門寫論文證明馬克·吐溫並非真的不喜歡簡。
不過大概奧斯汀小姐不大會真的在乎這個是非吧。
真正奇怪的是亨利·詹姆斯。
吉普林的小說中,那幫簡迷在提到簡小姐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時,就有人說,誰說奧斯汀沒有後裔,她的後裔就是亨利·詹姆斯。
後來,利維斯在研究英美小說的大作《偉大的傳統》中,還真的把從奧斯汀經喬治·艾略特到詹姆斯看作英語小說最重要的譜系。
不過詹姆斯很少提到奧斯汀。
他最著名的論述出現在有關巴爾扎克的演講中。
那裏他刻薄地說,這種簡·奧斯汀的崇拜是商業投機加上感傷的幻覺和自欺的迷戀。
詹姆斯的態度,很快就得到了進一步的回響。
1940年,D.W.Harding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RegulatedHatred:AnAspectoftheWorkofJaneAusten"。
其中的著名論斷就是,喜歡奧斯汀小說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奧斯汀非常不喜歡的那種人,既市儈又感傷。
這篇十幾頁的小文章現在被公認是奧斯汀研究的真正開端。
從此之後,奧斯汀研究和簡迷就互不買帳,暗自相互嘲諷,甚至公開詆毀。
利維斯在《偉大的傳統》中對Cecil爵士這個簡迷抱著一副娛樂消閒的態度讀奧斯汀就大大不以為然。
60年代以後,特別是1968年MarvinMudrick出版的JaneAusten:IronyasDefenseandDiscovery,以及1979年SandraGilbert和SusanGuhar的《閣樓上的瘋女人》,已經使奧斯汀的形象與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讀到《理智與情感》 《理智與情感》的大相徑庭,再加上最近20年的修正主義傳記,奧斯汀後人努力想創造的一個純潔的天使形象,已經被破壞得差不多了,取而代之的倒是一個女權主義的先鋒,文化批評的前驅,甚至刻薄刁鑽的小婦人。
不過,簡迷並不太在乎這些學術的潮流,她們關心的不是文化與帝國主義的關系,或者奧斯汀筆下的女性自覺意識,而是奧斯汀自己最直截了當提到的問題,那些男婚女嫁裏面的道德、心理、經濟和政治。
簡迷的熱情從似乎一部接一部的奧斯汀改編電影電視中,從無數奧斯汀小說的續集和仿作(這些續集和仿作從浪漫愛情小說,偵探小說到色情小說,無一不有。
這裏最有名的大概是BridgetJones'sDiary了)裏,大概仍然可以看得到。
或許,這隻能表明,奧斯汀關心的問題仍然是我們生活最重要的問題,而奧斯汀的洞察力,即使不能幫我們找到理想的愛人,建立幸福的婚配,但至少能讓我們從中獲得一些人性的知識。
相關詞條理智與情感簡·奧斯汀諾桑覺寺曼斯菲爾德庄園傲慢與偏見小婦人理智與感情南方與北方呼嘯山庄錦綉佳人雙城記艾瑪·湯普森勃朗特成為簡·奧斯汀紅與黑哈姆雷特三個火槍手蓋斯凱爾夫人安妮·勃朗特老古玩店包法利夫人基督山伯爵霧都孤兒安娜·卡列尼娜幻滅公爵夫人戰爭與和平夢中小屋的安妮名利場阿格尼斯·格雷荒涼山庄其它詞條alexaHAIR美發網Nomosslender鄉野孽情仙台市元宵燈謎加拿大航空公司增廣賢文戀愛研究所拇指外翻拾得物木已成舟松坂桃李枇杷膏比亞迪F0精靈寶鑽補冬超品相師陳庭妮理智與情感-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著小說@華人百科理智與情感
延伸文章資訊
- 1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 - 全本小說網
《理智與情感》以兩個性格迥異的姐妹為主人公,講述了姐妹兩人的愛情經曆。用對比的手法,表現了姐姐埃莉諾的理智與沉穩,妹妹瑪麗安的熱情與感性。從而反映了當時英國鄉村 ...
- 2理智与情感- 奥斯汀著长篇小说)_搜狗百科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写作技巧相当熟练。
- 3理智與情感- 奧斯汀著小說 - 華人百科
《理智與情感》是簡·奧斯丁富于幽默情趣的處女作。埃諾莉和瑪麗安娜兩姐妹生在一個英國鄉紳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來控製情感,妹妹的情感卻毫無節製,因此面對愛情時, ...
- 4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在线阅读-名著小说全文阅读-读书369
埃诺莉和玛丽安娜两姐妹生在一个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的情感却毫无节制,因此面对爱情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小说以这两位女主角曲折复杂的 ...
- 5理智與情感(電子書) - PChome 24h購物
《理智與情感》雖是簡·奧斯丁的第一部小說,但寫作技巧已經相當熟練。 ... 小說中的女主角均追求與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與溝通,要求社會地位上的平等權利,堅持獨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