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然而言論自由的權利在過去直至今日都是通過博弈或爭取得來的,在任何國家通常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特別是破壞性的攻擊、粗俗的內容一般不會被社會容忍,例如發表誹謗 ... 言論自由 表達意見和思想的政治權利 語言 監視 編輯   此條目介紹的是國際人權。

關於美國畫家諾曼·洛克威爾於1943年所創作的畫作,請見「言論自由(油畫)」。

關於維基百科對「言論自由」的解釋,請見「WP: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英語:Freedomofspeech),一種基本人權,指公民可以按照個人意願表達意見和想法的法定政治權利,這些意見表達不用受任何人「事前」的審查及限制,也無需擔心受到政府或他人報復。

有時也被稱為意涵更廣泛的表達自由[1][2][3]。

它通常被理解為充分表達意見的自由,當中包括以任何方式尋找、接收及傳播資訊或者思想的行為。

然而言論自由的權利在過去直至今日都是通過博弈或爭取得來的,在任何國家通常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特別是破壞性的攻擊、粗俗的內容一般不會被社會容忍,例如發表誹謗中傷、猥褻、威脅傷人、煽動仇恨或者侵犯版權和隱私等言論或者資訊的一系列涉嫌侵犯他人人權的行為會被禁止,而表達意見時也需要注意時間、地點和禮儀。

[2][3][4]一般的民主政體基於公益和保護人權都以寬容開放為基調,但在一些可能存在違法行為的國家政權對言論自由的限制程度極高或是不公平,甚至逾越了人權法案的紅線。

《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及《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明言保障言論自由的權利,確認言論自由的基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亦顯示出了其脆弱需受保障的面向[1][5]。

《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國際人權法》中亦確認言論自由為一項人權。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指「人人有權在不受干涉下持有意見及主張」及「每個人都有權利自由發表主張和意見,此項權利包括尋找、接收和傳遞資訊和思想的自由,而不分任何媒介和國界。

」第19條亦指出,這些權利附有特別責任及義務,行使時必須尊重他人權利或名譽,確保國家安全及公共秩序不受影響。

[6][7][8] 目次 1言論和表達自由的權利 2歷史 3言論自由與不同政見 3.1出版自由及印刷品審查制度 3.2出版自由、政府及宗教 3.3言論自由的保護包括對不同政見者 4民主與言論自由的關係 5言論自由的限制 6參考文獻 7延伸閱讀 8參見 9外部連結 言論和表達自由的權利編輯 聯合國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中的第十九條以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九條明確提出了「言論自由」的定義。

《世界人權宣言》中的第十九條指:[9] “ 人人有主張及發表自由之權;此項權利包括保持主張而不受干涉之自由,及經由任何方法不分國界以尋求、接收並傳播消息意見之自由。

”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九條指:[6] “ 一、人人有保持意見不受干預之權利。

二、人人有發表自由之權利;此種權利包括以語言、文字或出版物、藝術或自己選擇之其他方式,不分國界,尋求、接受及傳播各種消息及思想之自由。

三、本條第二項所載權利之行使,附有特別責任及義務,故得予以某種限制,但此種限制以經法律規定,且為下列各項所必要者為限: (一)尊重他人權利或名譽; (二)保障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衛生或風化。

” 今天的言論自由受到了國際人權法的公認。

這項權利在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第19條、歐洲人權公約的第10條、美洲人權公約的第13條及非洲人權和民族權憲章的第9條中得到體現。

[10] 歷史編輯 言論自由的概念最早可以回推於公元前5至6世紀的雅典式民主思想。

[11][12]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言論自由思想,則側重於人民可以批評政府。

[13]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 鄭人遊於鄉校,以論執政。

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

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小人實不才。

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 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 ” 白話譯文 “ 鄭國人到鄉校休閒聚會,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

鄭國大夫然明對子產說:「把鄉校拆毀了,怎麼樣?」子產說:「為什麼?人們早晚幹完活兒回來到這裡聚一下,議論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壞。

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

這是我們的老師。

為什麼要毀掉它呢?我聽說過盡力做善事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靠依權仗勢來防止怨恨。

難道不能很快地制止?但是(這防怨)就像防止河水潰決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疏通河道,我聽取(這些議論後)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

」然明說:「我從現在起才知道您確實可以成大事。

小人確實沒有才能。

如果真的這樣做,恐怕鄭國真的就有了依靠,豈止是有利於我們這些臣子?」 孔子聽到了這番話後說:「照這些話看來,人們說子產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 ” 對言論自由的明確保護,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人權文件。

[14]英國的1689年權利法令賦予議會辯論和法庭訴訟的言論自由;法國大革命時期頒布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肯定言論自由作為人類一項不可剝奪的權利。

[15]《宣言》的第11條指: “ 「傳達思想和意見的自由是人最寶貴的權利之一。

因此,每一個公民都可以自由地發言,寫作和出版,但濫用此項自由(的公民)應負上由法律定義的責任。

」[16] ” 在該宣言發表的一個月後,美國國會提交審議《權利法案》,並於1791年12月15日獲得通過。

[17][18]《權利法案》中的「第一修正案」保護所有公民的言論自由權,並禁止政府制定任何阻礙信仰自由、剝奪言論自由、侵犯出版自由和集會自由、干涉或禁止人民向政府和平表達訴求的自由的法律。

[19] 言論自由與不同政見編輯  《論出版自由》1644年版第一頁 出版自由及印刷品審查制度編輯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著作只能透過非常費力而且容易出錯的人手過程複製。

由於沒有嚴格審查和控制書吏的系統,他們的作品很少引起廣泛爭議。

1450年印刷機出現之後,宗教權威所認為的異端邪說得以傳播,羅馬天主教會提出了審查制度。

[20]新的印刷術能準確地印製文字作品,使思想和資訊流通更加迅速和廣泛。

[21]1501年,教宗亞歷山大六世頒布一條針對無牌印刷書籍的法案,並在1559年首次發出禁書目錄。

[20]羅馬天主教會的禁書目錄主要是為了控制民眾思想和意見,打壓違背教會教義和意見的觀點,其中包括禁止或審查笛卡爾、焦爾達諾·布魯諾、伽利略、大衛·休謨、約翰·洛克、丹尼爾·笛福、讓-雅克·盧梭及伏爾泰等人的著作。

[22]因為印刷業使聖經和政府的信息得以流通,教會和政府在很多方面都支持印刷業,但與此同時,不同意見和批評教會和政府的作品也可以迅速流通傳播。

因此,為了控制整個歐洲的印刷者,當局要求他們得到官方授權才可生產和交易書本。

[21]  在1564年威尼斯出版的禁書目錄的封面。

隨著新聞媒體和印刷的發展,應該允許表達異見或顛覆性的意見,而不受到懲罰或法律制裁的概念也隨之興起。

1644年,英國思想家約翰·彌爾頓出版一本反對審查制度的短論《論出版自由》,以回應議會重新引入對印刷者的發牌制度。

[23]教廷當局此前曾拒絕對彌爾頓的一篇關於離婚權利的著作發出出版許可證,而《論出版自由》則在沒有許可下發行。

[24]彌爾頓發表了慷慨激昂的表達自由和容忍的謬誤呼籲:[23] “ 給我知情、發言的自由,並根據良心自由地爭論,那是最重要的自由。

[23] ” 彌爾頓對言論自由的辯護是基於一個新教的世界觀。

他認為宗教改革是英格蘭人的使命,將帶給所有人啟蒙。

他亦反對以定義「有害言論」及劃定言論自由的範圍來限制個人言論,並支持對不同觀點意見更大的寛容。

[23] 出版自由、政府及宗教編輯 隨著印刷傳播的「威脅」,政府建立了中央控制的機制。

[25]法國君主打壓出版,使語言學家艾蒂安·多雷在1546年被處以火刑。

1557年,英格蘭瑪麗一世女王下令成立英國出版同業工會,只有工會成員才能出版書籍,以此來遏止違反宗教教義或持不同政治立場作品的發行。

印刷的權利僅限於兩所大學和倫敦市的21個印刷者,總共53部印刷機。

在法國,由於與當局對抗,約800個作家、印刷者和書商被關押在巴黎的巴士底獄,直至1789年監獄被民眾佔領。

[25]英國思想家在言論自由權利的早期討論中走在前列,例如約翰·彌爾頓和約翰·洛克(1632–1704)。

洛克提出以個體為價值和所擁有生存,自由,財產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的單位,但他不支持普世寬容和言論自由。

他認為一些群體,如無神論者,不應該被允許有自己的想法,因為否定上帝的存在會破壞社會秩序和領導。

[26][27]17世紀歐洲大陸的哲學家如斯賓諾莎和皮埃爾·培爾發展比早期英國哲學家更寬容和普遍的言論自由思想。

[28]到了18世紀,言論自由的討論遍布整個西方世界,特別是法國哲學家如德尼·狄德羅、保爾·霍爾巴赫、克洛德·阿德里安·愛爾維修等更為活躍。

[29]言論自由的思想開始被納入政治理論。

歷史上第一個完整言論自由的法令由約翰·弗里德里希·施特林澤於1770年12月4日攝政期間的丹麥-挪威發布。

[30]然而,十個月後施特林澤在這項法案中加入一些限制。

在他倒台後,1773年推出的法令加入了進一步限制,但沒有重新出現審查系統。

[31] 言論自由的保護包括對不同政見者編輯 英國著名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密爾認為,如果沒有人的自由,就沒有科學、法律及政治上的進步。

密爾在1859年發表《論自由》一書,該書成為捍衛言論自由權利的經典。

[23]密爾認為,真理驅逐謊言,因此無論自由表達對或錯的意見,都不應該害怕;真理不是恆定或固定的,而會隨時間轉變。

密爾還指出,很多我們曾經相信是正確的事已變成錯誤的事情,因此意見不應該因明顯的錯誤而禁止。

密爾亦認為,自由討論是必需的,以防止被「既定意見的沈睡」(thedeepslumberofadecidedopinion)所制服;討論能帶動起真相,從思考錯誤的意見重新確認真實的觀點。

[32][33]英國作家伊夫林·比阿特麗斯·霍爾在自己所著的伏爾泰傳記中以「我雖然不贊同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來闡釋伏爾泰的信念。

[34]這句話雖然不是伏爾泰本人所述,但經常被人引用來描述言論自由的原則。

[35]在20世紀,諾姆·喬姆斯基指出:「如果你相信言論自由,那麼你也應該相信那些你不喜歡的意見應享有自由。

希特勒和戈培爾也支持言論自由,不過只限於那些他所喜歡的言論,史達林也一樣。

你支持言論自由,就意味著你支持那些你所憎惡的言論享有自由。

」[36][37][38] 民主與言論自由的關係編輯 言論自由的概念與政治爭論和民主密切相關。

在民主國家,政府對大部份文字和言論都不加控制。

因此,民主國家往往出現對議題持不同甚至相反觀點和意見的多種聲音。

民主制度依賴於有文化、有知識的公民,他們掌握信息,因此能最充份地參與社會公共生活,批評不明智或專制的政府官員或政策。

[39]民主制度有賴於人們能夠最廣泛地接觸到未經審查的觀念、觀點和信息。

 通過舉行集會向外界表明支持言論自由的立場 支持言論自由和民主之間聯繫的代表人物是亞歷山大·米克爾約翰(英語:AlexanderMeiklejohn)。

他認為,民主的概念就是人民的自治。

對於民主制度的運作,選民的知情是必需的,而為了使選民有適當的知識和資訊,信息和思想的自由流動必須沒有任何限制。

米克爾約翰指出,如果當權者能透過隱瞞信息和扼殺批評意見來操縱選民,民主的根本理想將不再真實。

[40]世界銀行集團的「全球治理指標(英語:en:WorldwideGovernanceIndicators)」計劃表明,言論自由和隨之帶來的問責制對一個國家的管治水準有顯著的影響。

[41] 言論自由的限制編輯  美國極端宗派威斯特布路浸信會的成員由於經常發表仇恨言論,已被禁止進入加拿大及英國。

[42] 根據自由論壇組織(英語:FreedomForumOrganization),法律制度和社會大眾也會認識到言論自由的局限,特別是當言論自由與其他價值或權利衝突時。

[43]言論自由是一項基本權利,但它不是絕對的,不能被用作發表暴力、誹謗、侮辱或淫穢言行的理由。

成熟的民主國家只有在面臨高度威脅的情況下,才有理由禁止可能會激起暴力、損害他人名譽、推翻合憲政府或鼓動淫蕩行為的言論。

[39]一些國家禁止煽動種族或民族仇恨的言論。

可以按照「傷害原則」或「犯罪原則」來限制言論自由,例如禁止發放色情或煽動仇恨的言論及信息。

限制言論自由可通過法律制裁或社會的反對,或兩者兼有。

[44]而限制言論自由的規範是即使在緊急情況下公開表達意見也不會被完全壓制。

[45][46]在美國,法院藉由累積許多言論自由的案例,發展出一套規則,稱之為雙階理論(TheTwoLevelTheory),以決定哪些言論受法律保護。

[47][48]這理論認為「淫蕩、猥褻性言論、粗俗言論、誹謗性言論、侮辱或挑釁性言論,並未涉及任何思想及意見之表達,而無任何社會價值,即使可能為社會帶來利益,其利益也明顯小於限制這些言論所欲維持之社會秩序及道德規範」。

[49][50]此外,行政中立與發言人制度,也常被視為必要的限制言論自由;不過要注意的是,淫蕩、猥褻性言論、粗俗言論或仇恨言論等,可能會被認為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像例如在其他國家會被視為仇恨言論而受到懲處的言論,在美國被認為是受言論自由保障的言論,美國法律也沒有「仇恨言論」一詞。

參考文獻編輯 ^1.01.1NigelWarburton.FreeSpeech:AVeryShortIntroduc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2009-04-22[2013-02-08].ISBN 978-0-19-923235-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2.02.1vanMill,David,"FreedomofSpee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losophy(Winter2012Edition),EdwardN.Zalta(ed.) ^3.03.1DavidP.Forsythe.EncyclopediaofHumanRights.OxfordUniversityPress.2009-08-11:4–[2013-02-08].ISBN 978-0-19-53340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LimitsofFreedomofSpee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FreedomForum ^民主的原則PrinciplesofDemocracy-言論自由.www.ait.org.tw.[2017-03-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1).  ^6.06.1Article19oftheInternationalCovenantonCivilandPoliticalRigh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OfficeoftheUnitedNationsHighCommissionerforHumanRights,adoptedandopenedforsignature,ratificationandaccessionbyUNGeneralAssemblyresolution2200A(XXI)of16December1966,entryintoforce23March1976 ^UsingCourtstoEnforcetheFreeSpeechProvisionsoftheInternationalCovenantonCivilandPoliticalRights–Australia&Oceania–Australia&NewZealandfromAllBusiness....[2013-0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9).  ^哲學哲學雞蛋糕:言論自由和管制言論的自由.哲學哲學雞蛋糕.2013-04-17[2017-03-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UniversalDeclarationofHumanRights.[2013-0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7).  ^AndrewPuddephatt,FreedomofExpression,TheessentialsofHumanRights,HodderArnold,2005,pg.128 ^"Timeline:ahistoryoffreespee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Guardian.February5,2006. ^Raaflaub,Kurt;Ober,Josiah;Wallace,Robert.OriginsofdemocracyinancientGreece.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7:65[2013-02-07].ISBN 0-520-2456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先秦儒家思想中可作為人權內涵的思索(PDF).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台灣).  ^Smith,David.Timeline:ahistoryoffreespeech.TheGuardian(London).2006-02-05[2010-05-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4).  ^"Timeline:ahistoryoffreespee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Guardian.February5,2006. ^HRCR.org ^Adamson,Barry.FreedomofReligion,theFirstAmendment,andtheSupremeCourt:HowtheCourtFlunkedHistory.PelicanPublishing.2008:93[2013-02-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JournaloftheHouseofRepresentativesoftheUnitedStates,1789–1793:85,1789-08-21[2021-05-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TheConstitu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WhiteHouse ^20.020.1deSolaPool,Ithiel.Technologiesoffreedom.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3:14[2013-02-07].ISBN 978-0-674-87233-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3).  ^21.021.1MacQueen,HectorL;CharlotteWaeldeandGraemeTLaurie.ContemporaryIntellectualProperty:LawandPolicy.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34[2013-02-07].ISBN 978-0-19-926339-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5).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Castillo,Anastasia.BannedBooks:CensorshipinEighteenth-CenturyEngland.GRINVerlag.2010:12.ISBN 978-3-640-71688-3.  ^23.023.123.223.323.4Sanders,Karen.Ethics&Journalism.Sage.2003:66[2013-02-07].ISBN 978-0-7619-6967-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5).  ^13.JohnMilton(1608–1674)Areopagitica;ASpeechofMr.JohnMiltonfortheLibertyofUnlicenc’dPrinting,totheParlamentofEngland.London:[s.n.],1644.EarlyCensorshipinEngland,「HeresyandError」:TheEcclesiasticalCensorshipofBooks,1400-1800.BridwellLibrary.ExhibitionSeptember20–December17,2000[2011-06-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5).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25.025.1deSolaPool,Ithiel.Technologiesoffreedom.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3:15[2013-02-07].ISBN 978-0-674-87233-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3).  ^JeremyWaldron,God,Locke,andEquality,pp.217ff ^JonathanIsrael,RadicalEnlightenment,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p.265ff. ^JonathanIsrael,RadicalEnlightenment,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p.267. ^JonathanIsrael,EnlightenmentConteste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p.155ff,781ff. ^JonathanIsrael,ARevolutionoftheMind,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10,p.76. ^H.ArnoldBarton,ScandinaviaintheRevolutionaryEra–1760-1815,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86,p.90-91. ^Sanders,Karen.Ethics&Journalism.Sage.2003:67[2013-02-07].ISBN 978-0-7619-6967-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5).  ^Warburton,Nigel.FreeSpeech:AVeryShortIntroduction.Oxford.2009:24–29[2013-02-07].ISBN 978-0-19-923235-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EvelynBeatriceHallQuot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rainyquote.com ^Boller,Jr.,PaulF.;George,John.TheyNeverSaidIt:ABookofFakeQuotes,Misquotes,andMisleadingAttribution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9:124–126.ISBN 0-19-505541-1.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ManufacturingConsent:NoamChomskyandtheMed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992 ^溫朗東.為什麼公共對話經常變成彼此對罵?(內文不附解答,不喜勿入).鳴人堂.[2017-03-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中文(臺灣)).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哲學家:言論自由沒有禁止別人批評你.Readmoo閱讀最前線.2017-03-03[2017-03-03].  ^39.039.1民主的原則,言論自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出版物 ^Marlin,Randal.PropagandaandtheEthicsofPersuasion.BroadviewPress.2002:226–227.ISBN 1-55111-376-7.ISBN978-1551113760.  ^ADecadeofMeasuringtheQualityofGovernance(PDF).[2008-04-08].(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08-04-08).  ^ChurchmembersenterCanada,aimingtopicketbusvictim'sfuneral.[2013-02-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12).  ^WhenMaySpeechBeLimited?.[2013-02-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02).  ^FreedomofSpeech.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losophy.2008-04-17[2013-02-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3).  ^Brett,Sebastian.Limitstotolerance:freedomofexpressionandthepublicdebateinChile.HumanRightsWatch.1999:xxv.ISBN 978-1-56432-192-3.  ^陳郁琦.焦點評論:仇恨同志不是言論自由.蘋果日報.[2017-03-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0)(中文(臺灣)).  ^KennethIraKersch.FreedomofSpeech:RightsandLibertiesUndertheLaw.ABC-CLIO.2003[2013-02-07].ISBN 97815760760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WojciechSadurski.FreedomofSpeechandItsLimits.Springer.2002[2013-02-07].ISBN 97814020028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http://www.npf.org.tw/post/2/8400網路言論自由界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TheArchitectureofFirstAmendmentFreeSpee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NELLCOLegalScholarshipRepository 延伸閱讀編輯 《論出版自由》,約翰·密爾頓,吳之椿譯,商務印書館,1958年 《論自由》,密爾,程崇華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 《表達自由—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研究》,邱小平,政治與法律思想論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ISBN978-7-301-08165-5 《言論自由的反諷》,歐文·菲斯,劉擎、殷瑩譯,新星出版社,2005年 無論是對的還是錯的,都不可以禁止!-彌爾與思想言論自由|WTF!JURISPRUDEN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見編輯 人權、誹謗、人身攻擊 新聞自由、宗教自由、民主指數 政治犯、良心犯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言論自由運動 臺灣人權、中華民國言論自由、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言論自由日(臺灣) 網絡審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權 外部連結編輯 從維基百科的姊妹計劃了解更多有關「言論自由」的內容   維基詞典上的字詞解釋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多媒體資源   維基新聞上的新聞   維基語錄上的名言   維基文庫上的原始文獻   維基教科書上的教科書和手冊   維基學院上的學習資源 "Timeline:ahistoryoffreespee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DavidSmithandLucTorres,TheGuardian,5February2006. "OriginalMeaningofFreedomofSpeechorofthePress"(U.S.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P.A.Madison,TheFederalistBlog,18October2008. "FreeSpeechintheAgeofYouTub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ominiSengupta,NewYorkTimes,22September2012. Article19.or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GlobalCampaignforFreeExpression. FreeSpeechDeba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researchprojectoftheDahrendorfProgrammefortheStudyofFreedomatStAntony'sCollegeintheUniversityofOxford. IndexonCensorship(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ninternationalorganisationthatpromotesanddefendstherighttofreedomofexpression. MediaFreedomNavigator:MediaFreedomIndicesataGlan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DeutscheWelleAkademie. SpecialRapporteurforFreedomofExpress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OrganizationofAmericanStates.template:Mediaculture(英語:template:Mediaculture) template:Sexualrevolution(英語:template:Sexualrevolution) template:Westernculture(英語:template:Westernculture)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言論自由&oldid=7243403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