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社會唱衰30歲女人,中國女性自己擰巴更可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一陣趙雷唱的《30歲的女人》被各路媒體人痛訴,歌里這類 「她是個三十歲 至今還沒有結婚的女人 她笑臉中眼旁已有幾道皺紋 三十歲了 光芒和激情已被歲月打磨 是不是一個人的生活 比兩個人快活」的歌詞觸碰到了單身女性的痛點,為一個馬上奔三的女性,我並沒感到驚訝,這首歌如實反映了如今社會上很多人對於女性的觀點。

因為比這過激的話,身在這個社會中的女性,不知道已經忍受了多少。

一個中國女性,要在社會上經受多少惡意?

就拿我自己來說。

在我還24歲的時候,就被一個在政法大學做某個院長的伯伯(注意,還是我國高等學府的教授啊!)叫去談心勸早點談戀愛定下來,說「女人在婚戀市場上的核心價值就是容顏和年齡(生育優勢),過了25,容貌就是在往下走。

」過了五年,這位已經退休的「前院長」仍然這樣告訴我,30歲就是一個門檻,過了30去找對象就是一個大寫的尷尬。

他帶的博士生,快四十的男人一聽過了30歲的女人都直接pass,無論你多優秀容貌keep的尚好。

我氣得離席而去,在朋友圈發出痛訴,女性朋友在底下義憤填膺,但有一個比我長兩歲的男同事則在底下留言:「你就可憐可憐他吧,他說的真的是實話」。

實話嗎?誰也不必裝外賓,這確實代表了一種社會現實。

快30的、30+的女人或許心態還積極向上,卻因為這些「現實」不得不懷疑,沮喪不已。

所有讓中國女性不平的觀點,都會被一言以蔽之給你懟回去——「這就是現實」「中國國情」呀。

這種「反映國情」,讓女人睜大眼睛認清現實的影視劇也不少。

比如說舒淇演的《剩者為王》,45°仰望天空,隔著螢幕都能感覺到孤單和喪。

即使是住大公寓、事業強勢、美貌驚人的單女,然而仍然情感空虛寂寞,「為了遇到最好的你,我選擇了自己剩下。

」到底什麼叫剩下哎呦喂?最後還是躲不過俗氣愛情片女人被救贖的設置,命運對於女人永遠是偶然的,遇到了一個知冷暖的「小鮮肉」,從此人生終於是「對了」。

再比如湯唯主演的《命中注定》,和一個壓根兒不愛的男人訂婚,就圖對方人好、經濟狀況好。

然後突然有一天發了瘋的要流浪找真愛,那要找不到呢?還是和一個自己不愛的人結婚?結婚生子?然後讓對方也在這種悲慘的婚姻中經受精神折磨?

反映大齡女青年生活狀況的電影,無不充斥著人物故事的浮誇、對女性不懷好意的同情,和無處不在的勸誡你「找個好人就嫁了」。

比社會唱衰更可怕的是女性自己的擰巴

因為強大的中國國情,加上在影視作品和大眾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所以單身的你最好早早找個好人就嫁了,否則就是越來越大齡後「一個人窩在沙發里 一杯紅酒配電影」的疲倦淒涼;因為中國國情,所以不管你真的什麼個性,你最好是在所有異性面前統統裝出「我見猶憐」的柔弱和文靜,因為絕大多數的直男都好這一口;因為中國國情,對方出軌你不願意也得忍氣吞聲把日子繼續過下去,為了孩子這一原因之外,你要知道離婚剩下的都是女人啊.......

《咱們結婚吧》,女神如高圓圓也是要被逼婚,老實男人才是歸宿

所以,即使是物質獨立了,即使是活成了優秀的女強人,但很多中國女人人格嚴重分裂著:

一方面打雞血女人要獨立,一方面內心隱秘的想法不過是好累,最好的辦法還是找個有錢老公嫁了一勞永逸;一方面嚮往大女人的獨立美,一方面不能放棄賣萌賣年輕賣可愛,這才是征服直男的不費力的途徑啊;一方面說管他呢老娘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一方面偷偷去爭相整成錐子臉,活在美圖秀秀、朋友圈和直播里.......

帶著兩副面孔生活,心裡一定很苦吧。

28歲未成年,白痴的小妞電影,看不出女主任何自我價值實現和對愛情的追求

中國女性的這種擰巴和焦慮,真是無處不在,即使是名女人也不一定能躲過。

前幾天竇文濤的《圓桌派》請來了40+的徐靜蕾和20+的蔣方舟,42歲的老徐,大談女人做自己和男人無關,結婚只為生孩子,結不結婚沒關係。

而蔣方舟像是男權社會中委屈求全的年輕女作家,認為在兩性市場上,自己無論多優秀,依然是在被挑選的地位。

她屢次相親屢次失敗,才女和男人真正歡迎的對象,似乎是一對矛盾。

為了走出女人的身份,她從小就試著讓自己像男人一樣思考寫作。

但是進入社會看到現實的她,非常怕老怕嫁不出去,這樣才貌雙全的女人,言語中卻都是焦慮。

可能還是活了更久,看了更多吧,老徐說:「我不關心男人怎麼看我,愛怎麼看怎麼看。

變成了小時候心中的老女人,原來世界可以更精彩,更豁達,愛怎麼活就怎麼活。

變老大概是人生最不費力就可以實現的事情了。

「你還年輕嗎?沒關係,過幾年就老了」——張愛玲如是說。

容貌肉體方面,30+的女人當然比不過25的女孩,25歲熬了夜第二天一樣活蹦亂跳,30歲的你第二天很可能會臉腫。

但是30歲的女人會因為顏值的減弱而對自己失掉信心嗎?我身邊30歲的女人還是保持著積極向上的狀態,甚至覺得比20歲更好,因為20歲迷茫沒有目標,30歲越來越知道自己是誰,對人生更有掌控力。

因為年齡和婚姻感到焦慮是非常可怕的,已經默認了自己作為第二性——被定義被物化被評判的命運。

因為生命的意義絕不在於和社會主流認知保持一致,而是探索你作為個體的意義。

如果總是處在擰巴之中,和蕭紅在那個時代發出「女性的天空是低的」並沒有實質改進,你會失去體驗更開闊、更有趣人生經歷的可能。

我想,這應該才是你作為一個「人」應該焦慮的吧。

如果你能堅定自己,無論多少歲,一樣又美又屌

當中國人執著的一口咬定女人過了30歲就是明日黃花、豆腐渣,世界上除了名的活得瀟洒自在的法國女人40+依然風情滿滿,如果是單身依然有不少的約會機會。

這次金球獎伊莎貝爾·於佩爾捧得劇情類最佳女主角,63歲的她在電影《她》中扮演了事業上、心理上都極其強勢的女boss,被性侵後決意自己查出真相手刃兇手。

ELLE是法語中的「她」,而電影里的「她」無疑最後完美捨棄了女人被社會塑造的第二性。

這部電影的女主上了年紀仍然半露酥胸,風情萬種,強悍的掌握著自己的事業,依然主動和男人調情,追尋自己想要。

在一切的關係中,她都需要保持絕對的主動。

當中國女人40歲後就該安守婦道收起性魅力,老公出軌忍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算了,法國女人花甲了還在探索自己的情慾,老娘的高潮還早著呢!

這部電影處處見血,點出了女性生存的憋屈,一切有形的無形的第二性地位。

你以為你符合社會遊戲規則、乖乖做一個好女人等待被征服,就真的一切順遂了嗎?我看順從的女人不一定能上天堂,不過是被征服被無視被拋棄。

所以你不如換個姿勢,說清自己的方向,主宰自己的命,這才來的爽。

而在演員於佩爾身上真正的看到了,什麼叫做越老越美。

在我國40+女星只能演那些惹人煩的婆婆媽媽爛角色,她演的全是有爭議性的角色。

一個聰明的女人,歲月賦予了她智慧和閱歷,她的內心不斷強大,最終鑄成堅不可摧的堡壘。

她從來沒有那種想要迎合或者討好誰的想法,長得不算美艷,但十足詮釋了那種我行我素的態度,詮釋了「一個女人最美的時候,一定是她對自己有自信的時候」,她周身都有那種「我就是這麼美,這麼好,你必須愛我」的強大氣場。

「我們遵循我們自己的標準。

難道你認為,作為女演員就得開始於15歲,終止於20歲嗎?」所以如今已經63歲的她依然美麗,敏感,堅強,利落,有稜有角,她說:我還沒到最老的時候呢。

再比如說另一個法國女人——杜拉斯。

一輩子寫作,一輩子戀愛,即使年老的她已經被酒精和生活刻上了滿臉滄桑,依然從容面對鏡頭,那一段《情人》借「一個男人」之口說出的名句,應當也是她對自己永恆女人味的自信——「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

現在,我是特意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的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

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如今備受摧殘的容顏。

也許你說我舉的例子都是法國名女人,但是法國社會中,大多數的女人給人的感覺確實是活得「瀟洒」「自我」。

她們的生活里愛情絕不是最大,而是成為一個「我」。

為何她們可以活得如此自信坦然,而中國女人就整體擰巴?還是少了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覺醒。

即使看上去中國女性和男人已經「平等」,但這種「女權」仿佛還是停留在表面,如果沒有充分的女性意識覺醒,還按照社會和男人的觀點去把自己塑造成職業優秀的女強人、家庭里的賢妻良母,在外呼風喚雨在家小鳥依人.......這並非真正解放女性的「女性主義」。

自我意識是指探索自己真正要什麼並去追求,無論是兩性關係還是在職場、家庭,都是主動出擊。

無論你是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是單身還是結婚,是事業女強人還是做全職太太,是按部就班上班還是走四方.......都不要屈從於社會和別人的意見,而是努力成為最好的「我」,那無論多少歲,你都能又美又屌。

雖然我不怎麼喜歡馮唐和他的小黃詩,但是我認同他給未婚大齡女青年的建議——

「小宇宙強大。

世界觀沒有對錯,但是有差異。

人生觀沒有好壞,但是有的強大,有的弱小。

沒有被說服,堅持到最後,世界和人生就是你的。

強大的小宇宙邏輯嚴謹、論據充分,在別人眼裡,在風雨里,獨自混蛋著,簡單牛X著。

女人節,不是叫你一聲女王你就真的能強大能過好,而是你自己真的想明白了,然後對無關緊要的人說:「老娘過的很好,我的生活關你X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贊那度旅行人生】

授權轉載,合作,投稿 [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陶虹的「忠誠說」與她意識的覺醒

1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說,女人在45-50歲之間的時候,已經完成了生兒育女這一延續物種的使命,這時女人從女性本性強加給她的奴役中解放了出來。這一時期的她們,她意識開始覺醒,不再將婚姻視為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