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他者」的女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為「他者」的女性

——讀《第二性》

馬維

女人是什麼?為了解答這個簡單而又複雜的問題,法國女性作家西蒙娜·波伏瓦在1948年推出了《第二性》。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

」是男人、社會使她成為第二性。

在這個社會建構中,男人是第一性的,是主要者;女人是第二性的,是附庸者。

這就是波伏瓦對「第二性」這個詞的界定。

這種界定,明確地表明了,作為第二性的女人,遭到的是有區別的對待,與男性處於不平等的地位。

由此,波伏娃提出,女性要做的,就是擺脫的是歷史的包袱,擺脫宿命,爭取與男性之間的平等。

作為存在主義者薩特的終身伴侶和學術上的益友,波伏瓦使用了存在主義哲學中「他者」的概念來分析女性問題。

她反覆強調,在現實生活中「男人是主體,是絕對,女人是他者」。

也就是說,女性是被動的,沒有發言權,只是男性評判、塑造的對象。

除了對存在主義哲學的運用,這本書誕生的年代,也是女性意識覺醒的年代。

女人們開始有了節育的權利,擁有了對自己身體的自主權,不再是完全意義上的男性的附庸。

除此以外,隨著教育的普及,很多女性都開啟了心智;隨著普選權的誕生,女性也贏得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平等。

在經濟和社會權利方面,女性開始出門工作,這也讓他們逐漸走向了經濟獨立。

其實,要說女性獨立,波伏瓦本人就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典型之一,畢業於法國頭牌名校巴黎高等師範的她,不僅廣交朋友,而且知識淵博、思想深刻,既有跟男性的親密互動,又懂得保有自己的獨立和自由空間。

睿智理性的她,最終未世界奉獻了這樣一本女性主義的經典著作,讓後來者繼續思考女人是什麼,女人在這個世界上應該占據什麼樣的位置這些即宏大又事關女性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的命題。

自這本書出版至今,已經快60年了,書中所描述的女性的困境,有一些已經改善了許多,而有一些目標的實現,似乎還遙遙無期。

比如現在這個時代,大多數女性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自主選擇人生的道路,但是今天的女性,如果在職業中過於出色或者咄咄逼人,她依然要承受某種敵意,有時候,這種敵意甚至就是來自同為女性的人的,她們會說,這個人作為女性,不符合社會預期,缺少溫柔,或者「像個男人」。

在不知不覺中,長期形成的社會期待依然在阻礙著女性,與男性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

而更意味深長的是,在世俗觀念里,一個女人嫁得好,依然比幹得好更重要。

也就是說,一個女人遇到好男人,比她自己找到好工作更重要。

從這個角度來說,凱特王妃和從前的鄧文迪的故事,依舊是一種最典型的女性敘事。

曾經,弗洛伊德分析了男女的兩種不同的情結:與男孩子對應的俄狄浦斯情緒,即戀母情結,與女孩子對應的厄勒克特拉情結,即戀父情結。

而波伏瓦卻認為,「弗洛伊德不太關注女人的命運;很明顯,他根據對男人命運的描繪來描繪女人的命運,只修改了其中的某些特點。

」波伏娃還指出,包括弗洛伊德在內所有精神分析家的共同問題是,「都給女人制定同樣的命運」。

也就是說,按照傳統觀念,只有男人被定義為人,而女人則不是「人」。

這種定義的一個後果就是,每當女人作為「人」行動時,就被說成是模仿男人,比如在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學生阿德勒看來,一個小女孩爬樹,目的只是要與男孩子攀比,因為他想像不出,爬樹這件事本身,也能像對一個男孩子一樣,讓一個女孩快樂。

此外,還有一種歷史觀,就是「人類不是一種動物,而是一個歷史現實。

」由此,這種學說認為,女人對自身的意識,乃是反映了處於某種特定的中的群體的處境,而這個社會經濟結構本身,則是表現了人類達到的技術發展的程度。

這樣描述女人的歷史,即是認為,女性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發展一樣,本質上是取決於技術的進步。

但是,歷史從群體制過渡到私有制,為什麼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過去沒有壓迫,而私有制就會帶來對女人的壓迫呢?這顯然是不太符合歷史事實的。

因此作者認為:「應該清醒地看到,不可能僅僅把女人看做一種生產力……男人和女人都不僅僅是經濟實體。

在這部書里,作者花了相當大的篇幅,追溯了女性在歷史上被長期奴役的歷史,結論是,必須打破父權制度創造的女性「神話」。

波伏瓦,從部落習俗、民間禁忌、基督教篇章、近代小說和詩歌中找到了大量的例證,來分析父權制度是如何將女性塑造成「神話」的。

這裡所說的「神話」,意味著女性只能處於被評判和塑造的地位:「從父權制開始,男人就認為將女人保持在從屬的地位是有用的;他們的法典是為了對付女人而設立的;女人就是這樣具體構成『他者』。

」而這些關於女性的「神話」包括:

崇拜生育和死亡崇拜。

因為女性是生育者,而且,在大多數民間故事中,死神是女人,因為死亡是她們的作品。

傳統社會還認為,女性是不純潔的,因此是「男人的恐懼」。

還有一些「神話」,則是典型的那姓本位,比如認為,女性是男人的征服對象,也是男人要追求的生命神奇的快樂,是上天賜給男人的禮物和男人要拯救的對象等等。

也有觀點認為,女性是男人的繆斯,因為女性身上有巨大的詩意,女人象徵著男人的夢,是男人不願意要、不願意做卻又渴望和不能達到的東西。

而波伏娃在第二性這本書中,對上述所有觀點的一個看法是,這些「神話」,都用固定的類型來歸類不同的女性,抹殺了女性個體之間的豐富差異,「結果是,存在互不相容的多種神話」。

作者認為,對於生活在現代環境下的女性來說,依舊要承受著兩種相互矛盾的命運:一方面,男人已經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承認,女人是他們的同類,是和他們平等的人,但另一方面,男人和部分女人,又根深蒂固地要求女性變成「他者」。

因此,當代女性的困境在於,為了適應社會期待,必須要在兩者之間徘徊,又很難準確適應兩種角色中的任何一種。

這也許就是波伏娃在書中所說的, 「女人越是作為人而確立,『他者』的美好品質就越要在她們身上消失。

但是近日『他者』仍然存在於所有男人的心中。

所以,女人才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男人則要繼續去除偏見、了解女人,這個話題如今遠沒有過時,在可以預見的年代裡,大概也很難過時,這也就是《第二性》這本書值得我們深讀的理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輸薩特的存在主義女哲學家——波伏娃!

波伏娃,全名西蒙娜·德·波伏娃,法國哲學家,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之一,薩特的戀人,她的代表作《第二性》奠定了她作為女性主義思想的地位。但是在西方哲學界,她作為存在主義哲學家的身份,長期沒有得到肯...

鄭克魯:每個人都能讀懂波伏娃

作者:徐晗溪1月9日是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誕辰。她是著名的存在主義女作家,1908年,波伏娃誕生於法國巴黎,從巴黎高師哲學系畢業之後,她便走上一條與哲學相伴一生的傳奇之路。她是存在主義大師薩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