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相愛容易相處難」的反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說「悖論現象無處不在」,那麼愛情這一人類永恆的主題,其愛的悖論亦永在。

愛的悖論源遠流長。

其古老的說法是:「愛神的金箭,那射入大地冰冷的胸膛,使枯瘠的地表變得青翠蔥鬱的箭鏃,同時也是一支毒箭。

它能同時射穿野蠻的心與溫柔的心,把它們送入墳墓,或者使它們在欣悅中康復。

」人類在愛的長河中,歷練著焦慮與驚嘆,痛苦與歡樂,分離與複合,死亡與新生,所有這些正是編織人類愛情的經緯。

因此,愛的悖論像個謎,一直誘惑人迷戀它。

愛與愛的悖論,令人既陶醉又受苦,既智慧也愚鈍,既墮落也升華。

也正是「愛的悖論」這一話題,誘發我對「相愛容易相處難」予正反思辨。

人們常說「相愛容易相處難」,其實應該是「相處容易相愛難」。

常說的東西,人們習慣認為是普遍原則或真理的東西,故有「謊言重複千遍成真理」的說法。

不過,相愛容易相處難,之所以是普遍真理的常說,確有它顛覆不破的道理存在——

愛情現象說:愛是浪漫是激情,相愛時,兩人像乾柴烈火;愛情,使人掉入愛的漩渦而不能自拔;熱戀時,雙方愛得純粹愛得偉大,對方的缺點是優點,對方的惡劣是善良。

諸如一見鍾情,愛得死去活來,戀愛中智商降為零,為愛瘋狂的種種愛情故事,把「相愛容易」展示得淋漓盡致。

婚姻現象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愛情是拿來相愛的,婚姻是用來過日子的;婚姻7年之癢;愛情是天上人間,婚姻是人間地獄。

那些越來越高的離婚率,越來越多的單身貴族,越來越時尚的只相愛不結婚,以及無以計數的婚姻糾紛、不幸福婚姻的種種現象,無一不是「相處何等難」的見證。

愛情深度心理學說:人在原生家庭中成長的經驗,深深地影響到日後愛情關係的建立與發展。

愛情發展的幾個階段(激情而不分彼此的熱戀期;衝突卻不分離的個體化期;成熟或分裂期)竟與幼兒心理與人格發展的幾個階段(共生期;個性化期;成熟期)的情形一致。

戀愛和初婚期,伴侶雙方猶如嬰兒與母親相處的共生時,極易相愛和相處。

那時的愛情,大多數從一開始,雙方愛的都是自己投射到對方身上的幻影。

人在幻影中,會有一種飄飄欲仙的被吞噬感,看不到自己的面目,也看不清對方的真實,激情下惟有融化在一起的陶醉感覺。

所以,人在相愛時會那麼如醉如痴……

似乎真相確實是,相愛容易相處難。

認真想想,真相又似乎是相處容易相愛難呵。

首先請問,人為什麼相處難?相處難這個說法本身,不就在說缺乏能相處的重要東西嗎?相處難現象本身,不就在說明不能愛談何相處呢?

相處難的信息里,表達著真愛不在。

關係里真愛不在,實際在說相愛難。

或者說,相處難,本質上是相愛難,相處才會難的。

為什麼相愛難呢?這裡,肯定指兩性的真心相愛。

談論真愛很難,還得再談及為何「相愛容易」?

前面提到的心理學解釋,人在戀愛和婚姻初期,很像是回到了人之初的共生期。

臨床心理學觀察發現,幼兒3歲前心理發展的過程與成人建立愛情關係的過程驚人相似。

戀人在一起時好像活在天堂樂園之中,彼此間含情默默憨憨地笑,彼此凝視的狀態就像母嬰之間的彼此依戀。

戀人分開時,各自心中會產生「如日隔三秋」的空虛寂寞、焦慮不安的感覺,母親與嬰兒分開也是如此,嬰兒處於分離焦慮的緊張狀態,母親心裡是萬分牽掛。

母嬰共生期的關係,是「兩滴水」的關係,兩人的心裡和眼裡只有對方,處一種身心融入對方的境地。

戀愛和初婚期的伴侶關係也是如此,彼此心裡只有對方,彼此能把最好的東西奉獻給對方,甚至願為對方去死。

戀愛時人的心理,是退行到嬰兒狀態的,嬰兒狀態是人世間最美的狀態。

所以,我們看到和感到的是,人啊多麼容易愛和被愛,人相愛是多麼容易。

問題是,人在戀愛時為什麼有退行心理?戀愛時就一定會或必然會彼此身心融化嗎?這是人世間難以破解的人的感情之謎。

但哲學心理學總會挖空心思去解密。

發展心理學對人感情心理退行的解釋,竟也那麼合情合理:「戀人之間,為何彼此吸引?彼此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雙方各自在對方關愛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早期(刻骨銘心的)慈父或慈母那熟悉的影子。

這便是相愛容易最深刻的道理。

同時看出,也是原始低級的嬰兒型的相愛,而非成人成熟型的相愛的深刻道理。

這進一步說明,相愛容易是一個美麗的神話,它很單純很稚嫩很容易粉碎,真正的成熟的相愛很現實。

現實的相愛,實際包括愛你不想愛的東西,如做飯洗衣,養兒育女,單調無聊,虛榮應酬等等,或對方身上的狐臭、鼾聲、哭聲、嘮叨等等,這容易嗎。

再問,如今為什麼離婚率高?人們為何不斷離婚又不斷結婚?為何有人害怕結婚?這些問題,表象是相處太難,其實質是真愛不能,相愛才難。

種種不幸的婚姻現象,都在訴諸「相處難」的苦難。

人們在難相處的憤怒中說著相同的話:這日子沒法過啦!離婚吧!離就離,還怕你不成!人們也在相處難的現實里選擇著不同的相處:分居或分離,吵架或打架,同居不同心或同床異夢。

這樣的兩性關係,兩人在與不在一起,都表達著相愛難的寓意。

理解為何相愛難,比理解為何相愛容易要困難。

因相愛容易的原因較單純,它源於自戀,是人嬰兒時就會的;相處難的原因就太複雜。

但兩者都反應了「時效」性,前者所指的是快速投入了愛,或很快地相愛了;後者所指的是不能保持相愛,或說不能長久地相愛。

這樣看,還是揭示了相愛難才是真相所在。

理解相愛何以難?必先理解什麼是愛。

關於愛的釋義眾多,《聖經》上說的「愛是愛所有。

愛你的敵人」是我們凡人做不到的大愛,普遍認同的愛的意義是「相互地理解、信任、尊重、給予」。

可是普通的愛,我們凡人好像也難做到呵!請仔細想想其中的一個:相互理解,做到了嗎?為何有那麼多婚戀糾葛?人們感嘆「相處難」的原因,是否正是我們的關係里缺乏理解?再談相互信任、尊重之類,容易嗎?我仍然很欣賞和認同沙利文對愛的解釋:「當對方的愛和安全的需要,變得跟自己的愛和安全的需要同樣重要的時候,愛就存在了。

」這種既不高高在上也非簡單淺薄的愛,應該是婚戀關係里最本質的愛。

可這樣的愛,還是不易。

最多,也只能是相愛的初期存在。

因為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人都懂得「愛以及相愛,是相互之間的理解、信任、給予」的道理,卻並不這樣行為。

好像人們的覺知、觀念、感受什麼的,與行為無關。

在夫妻中,雙方都是釋義愛的高手,但這絲毫不妨礙對所講道理的違背。

婚前,雙方處在愛的共生期,彼此能給對方無條件的關愛,能滿足對方的重要願望:完全地被接納(安全的需要),在對方心中占有最重要地位(愛的需要)。

婚後,卻大失所望。

也不知何緣何故,天下的好事都不是太長久。

人們婚前能做到的婚後咋就做不到呢?那就是,一個人能夠「按己所需施予他人」的內在動因,是源於他早期親子關係的模型所建構的「愛的理想模型」,前面談到相愛的「時效」和幻象性,也足以解釋戀愛時的伴侶為何能滿足對方所需。

日子久了,一個人遲早會發現,原來他心裡只有對方的這個「人」是他自己(那時愛著對方,等於是在愛自己),也遲早會發現,他愛的「對象」並不是自己內心渴望的「理想對象」,他想從真實對象那裡獲得的愛,原來是一場空。

當人從睡夢中醒來,則要面臨一個陌生的真實的世界(對象),是不太好受的,空虛、無助、焦慮紛紛靠近。

接下來,伴侶雙方一定會索要「我為你無條件的付出」,這時便開始了「按己所需要求他人」的互動。

相處難的種種跡象,無一不是「按己所需要求他人」所致。

相愛之所以難,也正因為人不可能不「按己所需要求他人」。

因為付出與收取的平衡需要,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

所以,人不可能永遠只是「按己所需施予他人」的。

問題的關鍵在,人需要不斷認識自己和成長自己,伴侶間的愛情也一樣,需要發展,不能只停留在甜蜜的「共生期」。

這就涉及到了成人的成熟型愛。

就像一個人的心路歷程,過了早年的「共生期」,必須要經歷青少年時的「個性化期」,再是走向成人的「成熟期」一樣,婚姻關係若要走向成熟和穩定,也必須面對「個性化」時期。

這意味著伴侶關係里允許異己存在。

這個異己,是絕對意義上的那個他本人。

比如,你很討厭對方的「沉默寡語」,為此你總跟他吵架並很想改變他,但這恰好是你原來很喜歡的對方身上「沉著穩重」的表現。

這時,你需要對自己的「偷換概念」之行為做系列反省。

為什麼你討厭這討厭那,要改變這改變那,結果總是什麼也改變不了,還總是那麼生氣?往往我們責備的那個對象,和對象的某些表現,其實是我們內心感覺的投影。

你的另一半本來沒有變,只是你看他的態度(感覺)發生了變化,就如「沉默寡語」和「沉著穩重」本來是伴侶身上的一個內向特質,是你把它在不同時期給予了好壞之分。

同一個東西,有了截然不同定義時,衝突也即開始。

相愛難的瓶頸就在這裡,只許你愛我不許你成長。

允許你成長,意味著我能接受你的不是,並允許你有你的世界,允許你在我面前做你真正的自己。

相愛難,是我們不能繼續「按己所需施予他人」而進入「個性化」時期的愛。

相愛繼續,就必須走出「共生期」愛的幻象,能完整接受那個「有太多變化」身上有許多毛病的對象,或說那個曾經你看他是天使現在看他是魔鬼的對象。

這不容易。

或許你原來能愛對方,哪怕他有毛病(你會說原來他沒有的),現在不可能愛他的毛病呵。

是的,誰願意愛人的缺點呢。

可是真正的愛,真的要包括愛一個人的缺陷之點,否則人永遠無法獲得愛,也永遠找不到愛的。

真愛,是對缺陷的接受,是能愛現實。

這容易嗎?當然,這是需要伴侶雙方有愛的勇氣和愛的能力(這又涉及一個較深刻的話題,不在此文討論)。

說到底,還是相愛不易。

再問,為什麼有打死也不離婚?無奈在痛苦的婚姻里?不因愛而結婚等等現象?透過表象看出,相愛不在相處還在。

其真相,並非是相愛容易相處難,而是相處容易相愛難呵!

凡相處難的婚戀關係,不管他們的相處是如何艱難與尷尬、仇恨與痛苦,但都能處在一起,這本身是了不起的相處。

能接受痛苦的相處,相信一定是能找到真愛的意義的人。

因為離「愛是對缺陷的接受」只有一步之遙。

愛和恨都是聯結關係的動因。

恨比較愛,它保持關係的動力更強有力,特別是婚姻關係。

兩人若沒有了愛可以散,兩人有愛也不一定要在一起,但兩人之間若有恨是散不了的。

關係里缺損愛,可以有N個非關係人物補償,關係里的恨卻不能隨便抓一個人來解恨。

恨只能在沒散的關係里才有解決的機會和冤頭。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難以相處的婚姻能使夫妻們相處在一起。

人們常說「愛恨不分家」,意思是否是,愛就是恨,恨就是愛?是否存在愛得痛苦,恨得美妙?可事實是,愛得痛苦可能讓人有美感,而恨的感覺總是令人不妙呵。

應該說,愛是源於人有愛,恨源於人有被傷害的感覺。

兩性間的恨,是跟愛不愛無關,也並非什麼愛生恨,而是缺乏根本的理解與尊重才起恨。

恨是愛的另類表現,它的潛台詞是「我寒顫的心在呼喊理解」。

因此說,相愛容易是一個假象。

是被太多破裂的婚姻破碎的愛情,被相處一起總是「戰爭」之表象遮掩了相愛難的真相。

同一個說法,相愛容易僅是一個美麗的幻想。

不過,人類喜歡為美麗的幻想而活著,而追逐。

幻想也總是能變成美麗的現實。

若要相愛容易相處也容易,就需要我們正視愛這個東西,它既強大也脆弱,既溫柔也野性,既能療傷也能創傷的種種悖論,以及能找到處理悖論的途徑。

在「愛之易」和「處之難」的情景中,真正難的是如何相愛。

在相愛和相處所延伸的所有關係里,核心話題永遠是愛和它存在的悖論,人們所面臨的難題和需要學習的課題,永遠是對愛的理解,以及懂得如何相愛。

相處的易難,始終取決於人相愛的能力。

這份能力中,絕對包括容錯的能力,你有嗎?

有容錯能力,你才可能邀請真愛進入兩性關係,也才可能感覺到——相愛容易相處亦易。

* * *

親愛的朋友:當您處於身心疲憊、情緒躁鬱、人生痛苦之時,心理諮詢將是敞亮您心靈的窗戶,心理治療將是打開您心理困惑的鑰匙。

成都熊玲心理諮詢有限公司擁有一批精誠敬業的心理諮詢專家,他們將用自己的專長和激情與愛為人們帶去快樂。

請關注成都熊玲心理諮詢機構微信公眾號:
XL20060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的「靈魂伴侶」在哪裡?

提拉米蘇姐姐|原名:林家羽 | 兒童與婚姻家庭心理諮詢師原創首發經常有年輕人問我:「如何找到我的靈魂伴侶SOULMATE並走入結婚殿堂?」 縱然有千言萬語慢慢湧上,卻只能化為點點沉默。我是一名心

大學生婚前同居必婚的4大好處

大學生婚前同居的弊端分析,對於大學生同居現象,我們已無法從純粹的愛情或婚姻的角度去理解它,我們顯然不能把這種遊牧式的短暫的大學生同居理解為純粹的生理和感官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