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準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邊霄馳

這是一件自然的事:朋友圈裡結婚的同學越來越多。

想結婚或者即使不願意承認但其實內心明白自己差不多該結婚了的同學也越來越多。

從25歲開始,不知道自己還算不算年輕的男男女女,共同詮釋起了以結婚為主題的《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可是很多人可能從來都沒有認真思考過結婚這件事,雖不至於說「趕鴨子上架」,但也可能是混混沌沌的。

也許在某個思緒飄飛的時刻,他/她的腦袋裡就會突然閃過一個問號:我怎麼就結婚了?然後連自己都嚇了一跳。

所以我決定寫一篇文章談一談關於結婚的認知,權當為「被嚇一跳」先做個準備。


01

結婚不是戀愛的目的。

很多女人抱怨為什麼男人婚前如何疼她、勤快、脾氣好,而婚後則像變了個人,冷淡、懶惰、邋遢?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因為任何婚姻中的問題絕不可能是一個人造成的,但我們還是可以想到至少有這麼一種可能——

當一個男人不是出於發自內心的欣賞與愛慕,而是出於類似找不到對象壓力大、看對方家庭條件和工作不錯或者長得漂亮身材好等等理由,就是想把一個女人娶到手,那麼在談戀愛之前,他就會設置好一個清晰的目的,然後,過程中他的所有行為就都要為實現這個目的服務。

情人節給你買99朵玫瑰、逛街時只挑高檔的地方消費、深夜三點出去給你買冰淇淋只因你撒嬌想吃……當他把這些都當成了必須付出的「成本」,所有對你來說是感動的事情,在他那裡都只是「計算」

話說回來,無論戀愛還是婚姻,計算其實都是少不了的,就算你自認投入了一場真正純粹的愛情,你們雙方關於「不想失去你」的海誓山盟也透露著一種「失去你,我將遭遇什麼」的計算——最抽象的「痛苦感受」也會被你算在內。

但是我們這裡說的,當一個男人把對一個女人所做的所有事情都視為計算,那兩人之間就不是談戀愛,不是愛情,是「做生意」了。

當他通過一定量的付出,一步步取得你的信任,並最終促使你嫁給了他,他的目的就達到了,生意就做成了。

此後的懈怠就是可以想像的。

買花、高檔消費、深夜哄你這樣的事情他可能就不會做了,因為事情雖然還是那個事情,但「成本」變了——他做了這個事情,能得到什麼?你的笑顏、擁抱和稱讚?本來呢,他在意的就不是你的感受,而是「你的感受可以為他娶到你加多少分」,現在都娶到手了,加分還需要嗎?這些東西還重要嗎?

寫到這裡,我被自己的腹黑都嚇到了——世上有這麼壞的男人嗎?有那麼容易被迷惑的女人嗎?(或者把其中的男女角色對換一下,再問一遍)

不知道。

我就當這只是一個為了清楚顯示事情的發生過程而做的極端化推演,從而論證一遍:結婚不該是戀愛的目的。

好了,那結婚是什麼?

我曾在文章里寫過,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個相同的人,每個人從根本上講都是孤獨的,無論我們抱持多大的善意,「感同身受」、「推己及人」甚至「理解」等都是做不到的——能做到的只能是「程度」

這可能是對生命最大的看清,或者說悲觀。

但我同時堅信,只有從偉大的悲觀里才能生出偉大的樂觀。

當你認清人的孤獨本質後,你才會真正熱愛起這個不見得多麼優秀但絕對獨一無二的自己,你才不會將你這一生對自己的責任寄希望於或推脫到別人身上,你也才會反覆告訴自己:小伙子/姑娘,你就是你的國王。

對待別人也一樣。

你不會再任性抱怨你的任何一個親人或朋友——「你不理解我」,不會固執地以為一個問題自己怎麼想別人也會怎麼想,也不會幻想當你做一件自認為正確但少有人做的事情時別人都能認同你。

可是另一面,正是因為孤獨,人們才渴望陪伴。

即使一個精神再強大的人,也需要在與人世的種種現實、內心的種種動盪做對抗、妥協、合作之時,轉身能有個人或淺淺的暖暖的四目對忘,或褪掉外邊衣裳隨便什麼地方即使不說話挨著坐下就好,或飯有點淡告訴對方去廚房幫你抓點鹽好不好,或再把你那瘋狂的理想給對方描述一遍即使那已經是第1800遍……

我總覺得這應該與人類在遠古採集狩獵時期獨自出門感受到的巨大不安全感有關,數萬年沒有根除,可能也不會根除了。

這樣一來,兩個人之間最持久的主題只有陪伴

在此基礎上,如果決定結婚,那結婚就只是一個里程碑,而且是一個標的數字還不怎麼大的里程碑,因為真可以一直走下去,往後的路就還很長。

很巧的是,今天上午看到一篇文章,裡面有這麼一段話——

我所理解的最好的婚姻是夫妻雙方在心態上始終都是彼此獨立的個體,你們是因為被彼此吸引而選擇了在一起、因為長久的相處令你們認為可以更長久的走下去而選擇了婚姻。

里程碑的意義在於讓你知道,過來之前你只是走了一段路,過去之後還要再走,當然你會有壓力,但同時也會有期待。

於是結婚帶給你的,更多的會是確認和便利。

「確認」好理解,「便利」就涉及法律或社會學意義,因為無論如何你都會是一個「社會人」,你需要受到很多規則的約束,最明顯的例子:未婚生子,你的小孩上戶口會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但一旦你進入了這個規則之內,比如你結婚了,那它們其實就會轉化為便利,這就是社會設置的的導向,很有意思。

可是你如果把結婚當做一個目的,這個目的往往又都能夠實現,那實現目的之後呢?你會不會就此面對一個巨大的虛空?

當然,你可以去填補,而且留給你填補這個虛空的日子還很多,採用什麼方式填補也有很多選擇,然而問題是:這樣不累麼?

兩個人在一起,不論浪漫還是瑣碎,不應該都是要獲得一種深徹的愉悅嗎?不是說把結婚當目的就一定體會不到愉悅,只是那樣一般會多出些「磨合」的代價。

父輩以上一代代人夫妻雙方大都沒見過幾次面就結婚了,過得幸福的也很多,但現在的時代已經不同,我們擁有比他們多得多的選擇,如果能從觀念的源頭就尋求改變,豈不更好?


02

無論是戀愛還是婚姻,至少在初衷上,絕大多數人都希望能夠長久進行下去,這個「長久」的威力是很大的

有時我們想找個人一起出門逛個街、吃個燒烤都會在心裡做一個篩選才最終確定下來,那麼要長久進行下去的這個事不用說就更得好好篩選。

至於如何篩選就涉及我們常常說的「標準」了,標準因人而異,多種多樣,在排除了以權、錢、色為主要成分的庸俗關係之後,我們至少可以歸納出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條標準,那就是:志同道合,或者更簡單一些,能說到一起去。

在《一句頂一萬句》里,劉震雲把「話」上升到了中國人千年孤獨的高度——

小說中所有的情節和人物結構,所有的社群組織和家庭和諧,乃至於性慾愛情,都和人與人能不能對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化解衝突、激發情慾有關。

上大學讀這本書的時候,它的情節沒有給我太多印象,但對這個主題卻感覺很親近,可能就是從那個時候起,「能說到一起」成了我觀察或確立人際關係的一個角度,乃至用到了擇偶這件事上。

在界定這一點時,我的理解是,「能說到一起」並不是對所有事情都百分百保持一致,而是兩個人之間要有一個很順暢的溝通——反饋渠道,所有問題都可以進入這個過程,最後的結果是取得最大公約數的一個方案。

當你有一個觀點一個想法,你跟對方說了,結果反饋回來的總是完全不對稱的東西,你就會失落,下一次你就會不自覺地考慮還有沒有必要跟他/她再溝通,久而久之,很可能連溝通的大門都關上了,於是所有涉及兩個人的問題等於都被扔到了「無人區」,這樣還怎麼可能過好生活?或者說,這樣在一起的意義又在哪裡?

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不可能做到完全理解,但我們都希望儘量夠上一個高的程度,可是沒有一個順暢的溝通——反饋過程,必然是實現不了的,低程度的理解是提供不了幸福關係所需的黏合的。

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是一個「技術活」,好像只要兩個人注意溝通的方式就可以解決,要往深里去——這個問題的根子是在價值觀。

也就是說,人世的哪些事是有價值的、價值幾何,兩個人要有相近的看法。

如果一個人想著世界這麼大我要去看看,一個人想老實待著吧,還要不要攢錢買房了;一個人想著太依賴穩定等於自殺,一個說不穩定才是自殺;一個人相信做正確的努力和堅持總會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個人認為沒錢沒背景是成不了事的,別瞎折騰……除非其中一人妥協放棄,如此不同的兩個人是沒辦法過得舒暢的。

1995年8月,張兆和在整理沈從文遺稿時寫道:

六十多年過去了,面對書桌上這幾組文字,我不知道是在夢中還是在翻閱別人的故事。

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

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

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

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太晚了!為什麼在他有生之年,不能發掘他,理解他,從各方面去幫助他,反而有那麼多的矛盾得不到解決!悔之晚矣。

當人們追溯沈從文與張兆和一生的故事,才發現他們的價值觀是迥異的——

沈從文雖然生活拮据,卻依然有些文人的雅趣,喜歡收藏一些文玩古董,而在張兆和眼中這些都是不必要的消費……

建國後的歷次運動之中,沈從文受盡了折磨,而張兆和卻指責他不肯虛心接受社會主義的思想改造。

沈從文一生的「愛情」其實是一個悲劇。

但是我也不能給大家提供一個具體的清單說如何如何就是「能說到一起」,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況且我相信,只要具有起碼的誠實和判斷力,答案是肯定還是否定,每個人的心裡其實都明白。

我多次跟同學和家人說,在100個女生中間找出10個或長得好看或家境好或學歷高的很容易,但就別說10個,你就找1個和自己能說上話的,都是很難的。

但是這條標準又是不能降的,因為它真的很重要。




03

2004年的阿里巴巴年會上,馬雲說,夫妻之間不應該是磨合的關係,而應該是互相培訓的關係。

我的理解是:兩個人要共同成長。

在一次採訪中,王興曾分享了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韓國裔的美國棒球手,在他職業生涯中有非常輝煌的成績,但體育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領域,大家覺得他會走下坡路,別人問他說你過去職業生涯一直向上的,可能到了一定年齡段體力會下降,你怎麼看待這個事情。

他給了一個非常簡潔的回答,他說對他來講重要的事情不是一定向上或是向下,關鍵是他在持續向前。

雖然他當時回答的是「如何看待過去」這個問題,但是在我看來,這也是一個關於「成長」很好的詮釋。

只有持續向前,才有成長的可能,也就是說,它是一個前提。

照此想像,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一個立志於不斷成長的人,勢必要走一條和生命等長的奮鬥之路。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兩個人的成長步伐不一致,

一個人快,一個人慢;一個在前,一個在後,幾天幾個月看不出差距,幾年之後可能就是天壤之別。

隨後的矛盾就將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在這裡我們需要首先界定一下什麼是成長,否則,如果你願意的話,古今中外如陳世美這樣的負心漢,在取得一些成績後便拋棄妻子,也都可以用「成長步伐不一致」解釋了,豈不是亂套了?

事實上,職位、財富、權利甚至能力等物質性東西的提升都不是我們所說的「成長」,知識和認知的增長才是。

無論是什麼量級,夫妻雙方必然是有一個社會成就大另一個相對小,因為這是人群的常態,所以它和關係不和諧之間沒有直接聯繫。

同時聯繫到第二點所討論的,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真正影響兩個人關係的,是知識和認知,如果再聚焦確認一下,那就只能是認知。

所以我們開始便強調的共同成長,到最後的意思是:兩個人的認知要以基本一致的節奏成長。

這樣有什麼好處呢?

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你們的社會角色變成什麼樣,當你們回到家裡,談論起時代、社會、人性或者賈伯斯、易烊千璽、各自同事等等,不一定意見一致,但一定能夠談下去(多少戀人或夫妻永遠都沒有做到這一點),並且明天回來,這個過程還會進行。

在此基礎上,你們做事情也就會顯得很有分寸感很舒服。

想像一下:有一個人能夠陪你幾十年一起成長,你們的今天總比昨天更好一些,這樣的未來是不是很值得期待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男人最愛說的5句謊話,尤其是第4句!

文/ wuli倩倩圖/ 來源於網絡,圖文無關婚姻就如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戰果沒有輸贏,只有被傷透的心。不是女人不夠溫柔體貼善良,只是男人不夠欣賞。不是男人愛的不夠深沉,只是女人不夠善解人意。男...

挽回婚姻,其實沒那麼難

有人說:婚姻好苦,明明是兩個人的生活,而我一個人走的好孤獨!有人說:以前不相信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偏要親身試一下,卻賠了愛情,傷了自己!還有人說:曾經恩恩愛愛的兩個人,為何一夕之間會變得如此陌生?...

夫妻達不成這幾個協議,關係很難持久

很多人對於婚姻有莫名的恐懼,認為婚姻就是愛情的墳墓,而自己渴望追逐長久的愛情,所以不敢踏入婚姻。其實婚姻並不可怕,只要夫妻之間達成幾個協議,就可以維持長久的愛情,關係也可以很穩定。如果夫妻之間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