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間的距離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是夫妻,但是我們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在一起,更不強求他或者她的興趣愛好和我的一樣。

在婚姻之外,我們依然獨立和瀟洒。


人們往往以為夫妻之間應該是親密無間,彼此沒有任何的隱私。

然而現在有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夫妻之間相互吸引的源泉不在於袒露無疑,而在於神秘莫測。

這種神秘感的創造來源於夫妻間不斷地發展自身,給自身及自己的婚姻世界不斷加入新的內容。

不變化,夫妻雙方老在對方的眼皮子底下晃來晃去,整日地耳鬢廝磨,整日地形影不離,整日地心心相印,這種令人十分羨慕的生活,只會使夫妻雙方永遠停止不前,脫離瞬息萬變的時代。

而且即便如此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人在不變化的環境中總會感到厭倦。

也許會有這樣的夫妻存在,但是你會看到這是一個孱弱的,保守的婚姻。

婚姻成了他們相互取暖的火爐,他們兩個人變成了一個人,他們不再擁有自己獨特的生存空間和心理空間,不再有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和洒脫。

他們兩個人合二為一,把對世界的恐懼緊緊地關在了家門之外,在封閉的幸福中平庸地過完這一生。

在一起,但不是百分之百共同生活,支持這一主張的認為這樣做更合理,更平等,更尊重對方,也對自己有利。

《要在一起,更要自由》的作者曾調查了五對年輕夫婦,要他們把周末要做的事情記錄下來。

結果發現他們除了在一起吃飯聊天看電視,真沒有在一起做什麼事情。

法國《快報》周刊調查顯示,百分之六十的夫婦還是希望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可是在此基礎上各自干各自的工作。

百分之四十六的人認為共同生活比分居幸福,但是兩個人要保持自己的閒暇娛樂。

百分之二十七的人認為收入應該分開,帳目應該分開。

百分之四十的人認為家裡應該有一間自己的房間。

百分之四十二的人認為人可以同時愛兩個人。

百分之六十五的人認為如果伴侶不忠,只要現有的共同生活不受影響,自己情願不知情。

調查同時顯示,那種共同生活要預約的生活方式並不普遍受人歡迎,有興趣嘗試這種生活方式的法國新婚伴侶只有百分之十六,而堅持這樣做的只有百分之二。

所有時尚的生活方式都會有其深遠的社會原因。

婚姻生活的改變實際上是基於婦女地位的提高。

以前女性可以在婚前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婚後由於既無職業又無收入,共同生活其實就是丈夫的生活。

丈夫是一家之主,一切由他的意志為轉移。

如今大部分的女性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事業,物質和精神上都可以自給自足。

要把自己的生活和別人的生活完全合在一起,她們當然不會同意的。

至於男人,面對一個平等的伴侶肯定比面對一個惟他是從的女人要複雜得多。

他們不得不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智慧學習與伴侶的相處,要有相對自由和獨立的空間成為了他們的呼聲。

沒有陌生感的夫妻是沒有新意的。

具有了陌生感,那也就是把長長的空白留給了對方。

在空白中的夫妻使他們有空隙去從容地品味他們的日子。

或者空白中他們投向各自愛好或者擅長的領域。

一定的距離感使他們的內心跳躍著新奇的火花。

他們有所背叛有所忠誠。

他們具有對於固定生活方式的反叛的激情和狂飈般搖撼的意向。

無論關係多密切的人,都不可能「親密無間」。

兩個人畢竟不是一個人,即使夫妻也是這樣,各有各的生活習慣,各有各的思維方式,各有各的追求目標……整齊劃一,步調一致從理論上講沒錯,實際上行不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隱私,都有守口如瓶、秘不可宣、永遠屬於自己的東西,沒必要完全徹底告訴別人。

法律保護個人的隱私,窺探、發掘別人的隱私是不道德乃至違法行為。

即使同床共枕的伴侶,也允許心理上設防,保護自己的秘密。

知道得越多,煩惱越多。

有些夫妻把幾十年前的小事都「坦白」給對方以示忠誠,殊不知適得其反,有時候常常成為「兩伊」戰爭的導火線,弄得分崩離析。

這種心理防護是指雞毛蒜皮的小事,大是大非還是應該傾吐出來,相互商討,做出正確決策,保持家庭和睦穩定。

其實,生活中沒有多少「婚外戀」,也沒有多少「第三者插足」,時下的電影、電視劇津津樂道,誇大了事實,形成誤導。

影視如此宣傳旨在提高票房價值,切不可對號入座,提心弔膽。

行動也應該提倡距離。

形影不離,一步也分手不得,將制約對方。

雷達似的跟蹤,必然造成對方逆反心理,使行動更加詭秘。

有些妻子總懷疑丈夫在外頭招蜂引蝶,尋花問柳,每次歸來都要詳加盤詰,令丈夫反感。

每個人都有行動自由,多親近的人也不要限制,束縛對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當然,違法亂紀的行動應該制止。

有人稱這種婚姻模式為「一分為三」的婚姻模式。

時光演變到新世紀,新一代人類變得更加的務實更加注重享受自我。

因此他們從來沒有放棄尋找一條折中的道路:即尊重婚姻的世俗意義,不完全被它所束縛;既享受婚姻的快樂,又試圖在婚姻中保留更多的自我。

傳統婚姻的封閉性正在被逐漸打破。

三十多歲的韓山是一名建築師,他的妻子是一名教師。

他們結婚五年了,可是彼此都固守著自己的職業,愛好,習慣和生活內容,也不指望對方改變。

他們約好每天下午一起吃飯,雷打不動。

每周日下午家人聚會,無故不得缺席。

其餘時間共度生活要預約。

如果說韓山夫婦在結婚之前就對自己的婚姻有了清醒的主張的話,朱亮和周凝則是經過合二為一的碰撞,感到深深的不適後,總結經驗教訓後的選擇。

剛結婚的時候,他蹦迪她跟著,又不愛跳,在震耳欲聾的聲音中坐立不安,弄得兩個人玩得都不愉快。

她看電影必定拉他同去,偏偏兩個人的口味不一樣,一場電影看下來誰都彆扭。

時間一長,兩個人就漸生齟齬。

最終兩個人主動作出了選擇,把拴著彼此的韁繩解開。

各自去尋找新鮮空氣。

要玩就玩個痛快盡興,夫唱婦不隨,各自去尋歡。

有朋友為他們擔心:你們性格愛好相差這麼老大,又老不在一起活動,時間長了感情會不會受到影響?周凝說:這是我們深思熟慮的結果。

正因為彼此相愛,才不想讓對方為自己犧牲,不想強求對方與自己一致。

想來想去只要彼此信任,各自愛幹什麼就去幹什麼,大家感覺都比較好。

繁忙的都市中,大多女性整天奔波忙碌於單位和家庭之間,這種日復一日單一而又乏味的「兩點一線」的生活,「消耗」著女人的生命。

第三空間則給她們帶來了自由感、舒適感、私秘感,更為她們找到了心靈的棲息之地。

存在主義之父薩特與女權主義者西蒙·波伏娃相愛之初就簽訂了契約:我們彼此相愛然而不限於一夫一妻;我們互相忠誠,但是彼此自由,可以體驗偶然愛情;我們一起在文學和哲學中探詢生命的意義。

這份契約是一種非常清醒的探索,薩特和波伏娃試圖在傳統的婚姻道路之外找出兩性相愛的全新的可行方式。

他們似乎成功了,終其一生薩特和波伏娃的精神紐帶從未斷絕,薩特對波伏娃表白:我用自己的方式忠於你!波伏娃則在自己的自傳中說:我一生中最成功的事是和薩特保持了這種關係。

他們的關係既是情人,也是同事和朋友。

他們相互扶持,又各有風流韻事,但令人吃驚的是,彼此從不因此產生敵意。

西蒙·波伏娃不僅以《第二性》聞名於世,且積極為薩特學術理論做推廣。

其實他們也是為了擺脫婚姻的束縛,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自由。

也許在中國這還是不可思議的,然而人們對於夫妻之間的距離也產生了必要的認識。

另一個相類似的例子是墨西哥畫家夫婦弗里達和里維拉,他們先是因忍受不了對方的不忠而離婚。

但後來又復婚,這次結婚的前提是雙方都已決定接受對方有婚外情,他們最終相偕到老。

影、視、歌三星芭芭拉·史翠珊曾與將要結婚的男友訂下一個婚前合約,內容之長,所列之詳盡讓許多男士汗顏。

《侏羅紀公園》導演史匹德·史匹堡與其妻也有一紙婚後財產分配協議。

很多人認為,緣定三生,我都是你的人了,肯定是與你不分你我的了。

但是,誰又能保證一段婚姻永遠堅不可摧?即使是婚姻生活,也一樣可以維持自己的權利和生活的獨立性。

或者說婚前的協議,不僅是財產、有關生活方式、事業選擇等等,如果在結婚以前都可以說得清清楚楚,並立字為據,是不是感情生活會變得純粹很多?一旦離婚更不會因為財產分割,而鬧得不愉快。

這正是怕麻煩的現代人喜歡的婚姻方式。

愛,不一定是自私的,這些愛得無私的人們不僅可以給對方自由,甚至還會分享對方隱秘的喜悅。

筆者認為,「距離」只是宏觀界定,不好用尺子來量,夫妻距離一米還是半米?父子、母女、朋友距離三米或五米……太近了容易「追尾」、「翻車」;太遠了又可能「失控」、「疏離」;不遠不近,若即若離,若有若無……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薩特與波伏娃的契約,兩性該如何經營

我們為什麼要結婚?愛? 肉體? 生存?相愛所以要在一起生活,是婚姻的最初本質。真正的擁有隻能是結婚嗎?結婚只是兩人可以在一起的形式之一。真正的擁有是,惦記,相伴,心與心的互換,靈與肉的結合。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