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和愛到底能不能分開?幫你識破大多數人的謊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性和愛到底能不能分開?
我們會因愛而性,還是因性而愛?
如何讓我們的關係保持在非常融洽的階段?
愛與性都是關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當你想要擁有一段完整的親密關係時,就需要把握好愛與性的平衡。
性和愛到底能不能分開?
《炮友關係》
大家可能都比較待見的賈斯汀•汀布萊克和米拉•庫妮絲在2011年就出演了一部名為《炮友關係》的電影,分別飾演迪倫和傑米,講述了二人如何從開始約定不談感情的單純生理關係,到慢慢日久生情的過程。
我們很難只進行性行為,我們有傾訴的需求,我們有互動的需求,所以在性關係建立的同時,其實是提供了這些需求被滿足的機會。
就像片中的兩人,會抱怨自己的工作,會聊人生中的各種困惑,在自己有麻煩的時候也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彼此,這不就是愛情產生的過程麼?
《不求回報》
無獨有偶,娜塔麗•波特曼和艾什頓•庫徹(《賈伯斯》的扮演者)在同年也出演了一部類似的愛情電影,《不求回報》,同樣講述的是男女主角相互承諾「只談性,不戀愛」,但隨著交往的深入,最終還是不可避免地墜入愛河的故事。
我們總以為這都是影視劇的橋段,事實上這真的是自然規律——性和愛,誰都沒有自信拎得那麼清楚的。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將性與愛分開?
理論上來講,性愛分離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發表在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雜誌上的一個研究表明:性衝動和愛情喚起的大腦區域是不一樣的,只有愛情能夠刺激腦部這個叫做島葉的地方,而在性衝動的狀態下,腦部的這個區域是沒有反應的。
所以從最根本的生理層面來看,性和愛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另外,現在心理學界一直在爭論,性衝動是否不單純是一種像吃飯和睡覺一樣的生理需求,更是一種人類的基本情緒?
Aaron Ben教授在《The Subtlety of Emotions》一書中指出,典型的情緒包括下述幾個特徵:認知、評價、動機和感受。
很顯然性衝動滿足這所有的四個特徵。
所以如果性衝動的確是一種情緒的觀點成立的話,那麼就意味著性衝動是一種不穩定,隨機的,可控制的情緒狀態,而愛情的穩定性、長久性和掌控性的特點顯然與性衝動在屬性上有所區分。
再有,男權思想。
男權思想雖然並不特指男人,就像女權主義不特指女人一樣,只是一種思考模式。
但是不得不承認,男性中仍有男權思想的人數比例更多,認為女人是配角和附屬品,所以可以輕鬆將性愛分離。
不過在這種定義中的性和愛情可能都不是你想要的——性:工具;愛:占有。
當然還有一種極端的情況是,性癮,指個體出現強烈的、強迫的連續或周期性的性衝動行為。
很不幸地,患有這類心理障礙的群體,不僅能將性和愛絕對分離,而且為了不傷害自己愛的人,甚至不敢和他們發生性關係,因為深深地意識到,自己連性行為都無法控制,更是無法掌控愛情這種複雜的感情的。
最後,性觀念的解放。
女性的話語權已經越來越獨立和自由,尤其在性的問題上,也開始更有自己的主張。
不過有時候容易有矯枉過正的傾向,似乎有人開始用女性也能將性愛分離的標榜,來證明男女地位的絕對平等。
為什麼很多人無法將性與愛分開?
一個數字其實就可以粉碎大部分人對於性愛可以分離的幻覺了。
心理學家Shirley Glass在2003年做了一個調查:74%的肉體出軌的男人,同時也是有情感捲入的。
這個數字的背後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因素。
往往在說性愛可以分離的時候,這個性所持續的時間不會太久,你能想像跟同一個人只發生單純的性關係整整一年之後,而毫無感情的情況麼?如果只是偶爾或者是意外,那麼性愛可以分離的狀態是存在的。
所以時間是一個重要的參考維度,如果長時間的炮友關係,其中一方真的毫無感覺,那一定是另外一個人動了真情,才能接受這種違背常理的關係。
剛才說到性和愛情刺激的腦區有所不同,但諷刺的是,它們同時有共同作用的一個腦區——伏隔閡,就是我們常說的快感部位。
我們用常識來判斷一下,一個一直能讓你產生快樂的人,時間久了之後,沒點情緒上的捲入,這說不過去吧?短期的刺激,無論這刺激是什麼,我們都還能用意志力克服;但是長期的高強度刺激,就很容易失控。
來自Concordia大學的一個研究表明:情感依賴其實是可以從性慾望中產生的。
心理學家Jim Pfaus 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性和愛的過程共享一些相似且非常重要的規則:都需要情緒和動機來預熱,以及做決定的過程都類似毒癮發作的過程。
所以性和愛這兩種行為過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由性生愛和由愛生性都是正常的規律。
這似乎也順帶從理論上解釋了有些人為什麼可以從炮友變情侶的原因。
無論是研究結果,還是我們生活中所見所聞,都在向我們傳達一個信息:性和愛難以分離。
我是願意相信的,愛情的美好不在於單純聖潔,而是我們可以和相愛的人享受自在情緒和行為的表達,動人的情話是愛情,富有激情的性愛也是愛情。
我也願意相信,不像動物一樣只是因為繁衍後代而發生性行為的人類,賦予了這個行為單純生理需求之外的意義和價值,我們有時候也許不承認,但事情還是這麼發生了,不是麼?
面對情慾與親密,我們怎麼讓關係更平衡?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愛情到底都是有什麼組成的。
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的愛情理論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
與其說是三個成分,不如說其實就是我們戀愛的不同階段。
愛的初期是吸引,慾望與情緒的衝動
初期的時候,所謂的熱戀期,也就是激情元素,在這個階段,我們對性吸引是更敏感,性需求是更強烈的。
所以性的分量占得多一些,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在初期的相處中,大可以享受這種吸引和需求的滿足,不用過分介意性關係到底意味著什麼,或者是不是會影響到愛情的本質。
可以說,在這個階段的情侶雙方,都是略顯盲目和衝動的。
但與此同時,這個階段又是為之後的磨合期做準備,因為如果性關係方面是和諧的,那麼對於之後穩定生活中的相處,是一個很好的潤滑劑。
愛的中期是親密,分享彼此的秘密
如果彼此性的吸引能夠持續一段時間,那麼就會進入親密關係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我們會聊過去的故事,聊人生的困惑,還有對未來的憧憬。
自然而然地,對於性需求之外的精神需求和親密感的需求就會大大上升,到了需要探索更多的興趣愛好和找到更多的價值感共鳴,來實現對對方的進一步深入交流。
如果之前的性關係沒有進展得很順利,那這個階段應該完成的精神交流的任務就會被分心,不能順利進行。
所以這個階段應該更關注對方的內心世界是否也足夠吸引自己,還有自己能夠對方帶來那些更有價值的人生體驗。
愛的後期是承諾,彼此信任與支持
最後的承諾階段,大概是很多人期待的「結果」。
如果之前的兩個階段都能夠理智又不是感性地應對,那麼自然就會開始勾勒屬於兩個人的未來。
我們之所以願意和眼前的這個人攜手走完餘下的人生,就是因為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得到了滿足,激情和親密。
誰也沒有辦法時刻保持激情,誰也沒有辦法分秒都要親密,但穩定是相對的,在這兩個階段的成長中,對於性的掌控感提升了,對於親密的理解深刻了。
到了承諾階段,注意力可能就會擴展到彼此的家庭,還有未來自己的小家庭。
也許會少了些激情,也許親密變成了親情,但這就是愛情最終你希望看到的樣子,不是嗎?性和愛本是水乳交融,又矛盾對立的,希望你能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平衡。
愛情原來還能分門別類?哪種愛情最令你嚮往呢?
「愛情」一直都是心理學家研究的課題,也是我們感受得到,卻形容不出來的東西。如今,心理學家又把愛情分門別類了一番,快來看看你和你的伴侶屬於哪種類型吧!如果還是孤芳自賞也沒有關係呢,你可以選擇一種自...
了解愛情的三階段,找出一段感情無法長久的真正原因
一段感情到底應該具備什麼特質才能真正長長久久?剛開始熱戀總是轟轟烈烈的確信我們深愛彼此,但為什麼總是後繼無力,再也走不下去?人類學家Helen Fisher將感情關係分成三種階段:慾望、激情、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