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請聽我說話!如何向父母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青春修煉寶典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我們漸漸長大,有了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和想法,可爸媽好像總是把我們當作「不懂事」的小孩子,動不動就拿出「小孩子懂什麼」或者「聽爸媽的」簡單粗暴地拒絕聽我們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觀點。

我們還沒有來得及說清楚自己的想法,往往被父母威風凜凜的「照我說的去做」、「不要讓我說第二遍」以及「又犟嘴是吧」等等當頭棒喝。

父母對孩子的出發點皆出於愛,但繁重的工作壓力和緊張的生活節奏以及代溝讓他們粗暴地為愛發號施令,沒有過多的時間來理解和傾聽我們的想法。

面對這樣強硬的命令式的愛,我們怎麼樣才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感受,讓爸爸媽媽真正聽到我們想說的話呢?

有一種簡單的溝通方式,可以清楚誠實地表達自己,又尊重和傾聽他人。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提倡了一種「非暴力溝通」的體系,這種溝通方式很簡單: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首先,留意發生了什麼事,不管我們是否喜歡,清楚客觀地表達出觀察的結果,切忌帶著情緒做評價和指責。

接著,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喜悅,受傷,失望,氣憤,委屈等等。

然後說出是哪些需求導致了這些感受。

最後,明確的告知他人,我們期待他怎麼做來滿足我們。

比如,當我們發現自己的日記在不知情的前提下被父母翻看,和父母發脾氣大吵大鬧,或者和父母冷戰不說話都不是一種好的處理方式。

我們試試「非暴力溝通法」,在家人都有時間、情緒穩定的時候,誠懇地和父母表達:」爸媽,我的日記本被人動過(觀察),雖然知道你們是關心我,但我還是很吃驚又生氣(感受),因為我需要自己的隱私空間和尊重(需要),我們可以面對面交流,請不要再看我的日記好嗎?(請求)「試試這樣子表達,是不是效果會好很多?」

反過來利用非暴力溝通,當父母帶有情緒性的批評或者誤解你的時候,首先區分父母說的是客觀的事實還是主觀看法,然後去探求父母情緒背後的需求。

比如當父母焦躁的抱怨:「都這麼大了還不知道好好學習,看看鄰居家的某某多懂事一點不讓父母操心。

」聽到這樣的評價每個人都會不舒服,但是想一想父母的責難,只不過是不擅長表達需求,當不滿積累到一定程度再以指責和抱怨的口吻爆發出來。

沒有人知道怎麼做完美的父母,也沒有人知道怎麼做完美的孩子。

我們都會不斷犯錯,所以我們都要學會謙遜溫和地對待彼此。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