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新厭舊是人的本能?丨兩性關係為什麼那麼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兩性關係究竟為什麼那麼難?

為了儘可能全面和客觀地探討這個大話題,本文將從五個角度逐一剖析和抽絲剝繭。

但由於篇幅有限,沒有辦法一一舉例和深度探討,只希望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引起大家對於以下問題的關注、思考和覺察,足矣!無論心理學還是靈修都告訴我們:覺察,是一切改變的開始!

男人來自金星,女人來自火星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自問世以來轟動世界,銷量已超過1.4億冊,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被譽為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著名的兩性情感關係圖書,幫助千百萬人走出了情感的困境。

作者約翰·格雷以男女來自不同的星球這一新鮮、生動、形象的比喻作為他的全部實踐活動的理論支撐點:即男人和女人無論在生理還是心理上,無論在語言還是在情感上,都是大不相同的。

在最新版序言中,作者說:人之為人,想必都有各自的難處。

男人不可能100%地了解女人,女人也不可能100%地了解男人。

而這是永恆的真理。

比如女人更渴望多與男人溝通,包括生活、家庭事務和情感溝通,而男人卻更渴望心智交流,有一個跟他匹配的頭腦,共同探索高深的知識。

如果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值,也會有失落感。

約翰·格雷還用了男人像「工具箱」的比喻,在女人向男人抱怨和哭訴時,男人更關注如何幫助女人解決問題,而女人則更在意的是男人對自己的傾聽、理解和情感安撫。

再比如遭遇壓力或挫折的男人,可能進入他的「洞穴」,呆在裡面反思和調整,再次積聚愛的力量。

但女人往往會因此而感到大受冷落和傷害。

另外台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在她的TED演講中,講解了腦科學如何揭示男女思考方式的不同。

她提到男人每天說話的字數大概只有女人的三分之一,而男人很有限的溝通字數大部份都投入到與工作、事業及社會交往有關的溝通中,回到家後留給女人的已經為數不多。

而對於極度渴望交流與溝通的女人而言,這也是硬傷。

男人與女人很不同的認知模式導致了他們在思維模式、做事方法、交流形式上的截然不同,而這些差異也難免造成了兩性交往中的很多誤會、分歧、矛盾與衝突。

但約翰·格雷告誡人們:男女兩性之間,永遠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

這是一種客觀存在,沒有必要迴避,只應勇敢面對。

只有這樣,情感的紐帶才牢不可破。

你要做的,就是從消極走向積極,從挑剔走向包容,從誤解走向理解。

你對他(她)的理解有多深,你們的愛情就有可能有多深。

兩性關係是生命早期關係模式的再現

在兩性關係中,其實是把對方投射成父母,男人在女人身上投射了媽媽,女人在男性身上投射了爸爸。

我們早期跟父母互動的關係模式,一定會延續在我們成年之後的親密關係中。

比如童年時母親有權威形象,不准許自由表達的所謂自主權。

當我們到了親密關係中,就會帶著很深的恐懼與對方相處,可能對方並沒有早期媽媽的相同特質,但是我們依然會將與媽媽互動的恐懼投射給對方。

人與人之間的緣份通常非常奇妙,我們遇到了成年中的親密伴侶,一定有某些氣質和童年時期的媽媽有相似之處,當然也有不同之處。

這種投射就會形成障礙,因為害怕犯錯,因為害怕自己的表現會受到對方的嫌棄、批判與譴責,而不斷形成內在的自我制約,這種自我制約會造成我不能說錯話,或者不能引起關係中的糾葛,所以我必須要謹慎小心,從而造成自我封閉,關閉了與對方的情感溝通。

而自我封閉會讓能量無法在彼此之間暢通無阻的流動,讓對方有如鯁在喉的感覺。

對方難免感到痛苦,而當對方痛苦時難免會挑戰我們,挑起事端。

當雙方之間的壓力和不滿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再會Hold不住了,就會爆發衝突,如果處理不妥,衝突就會不斷升級和導致關係加速惡化。

男尊女卑的傳統文化造成男女不平等

前段時間,美國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一組數據,在25-55歲這個年齡,中國女人以70%的勞動參與率高居全世界榜首。

中國女人的辛苦可想而知,在25-55歲的生命黃金年齡,當老婆侍候老公,當媽養育孩子,當女兒和媳婦孝敬老人家,還要在職場與老闆、同事及客戶極力周旋,在男權世界裡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

而且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女性的收入已經超過了男性。

這也是造成中國式婚姻越來越不穩定的重要推手。

中國女性承擔得太多,背負了太多的生活重擔和各種角色期待:好老婆、好媽媽、好女兒、好媳婦、好員工、好上司、好同事、好朋友等等。

因為自己能夠自給自足,獨立自主,甚至成為家庭的主要經濟供給者,她們難免也有資格對婚姻提出更多的期待和要求,尤其是期待男人提供更多的生活陪伴和情感支持。

而中國男性則由於從小被父母養尊處優地養大比如經常被控訴的媽寶男,又或者受到社會角色期待的限制,必須保持高高在上,威嚴、居高臨下和距離感、頤指氣使的封建社會男人做派,只能端著,放不下身段來滿足女人的情感和依戀需求。

另外惰性,是人的天性,能躺著歇著,誰還想站著和勞作呢。

當然藉此機會,我希望同時呼籲女性在情感方面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拒絕做波伏娃著作中所說的「第二性「,不要在經濟、精神和情感上過多地依附於男人,畢竟男人也會不堪重負,落荒而逃。

作為舒婷成名作的愛情詩《致橡樹》就是完美愛情的典範!

不幸福的兩性關係,必然是雙輸的局面,局中的兩個人沒有人可以獨贏。

所以共同努力吧!

心理創傷越嚴重,愛的能力越匱乏

在童年和成長過程中,完全沒有心理創傷的人,並不存在,只是創傷的程度不同而已。

而心理創傷嚴重的人,從小在與父母或養育者的不健康甚至病態的關係模式中長大,TA沒有學習愛的能力的對象與機會,而是學會了那些不健康和病態的方式來獲得愛和索取愛,以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比如通過控制(不允許工作、社交、學習與成長、打扮等等)、病態的依賴共生(各種作),通過依附,讓對方痛苦(貶低、批判、報復、疏遠、冷漠等等),讓對方變得越來越孱弱、依賴等等,不一而足。

與大家原本的認知不同,愛其實是一種能力,是後天習得的,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這種能力。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從嬰兒時期的全能自戀開始,而愛一個人,要求我們放下自我中心和自戀。

越能放下自我中心和自戀,就越具備愛的能力。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傑斯:真正的愛,是理解和接納。

而另一位心理學大師弗洛姆在其著作《愛的藝術》中告訴世人:愛,是真誠地為對方的幸福和福祉著想。

傾聽、理解、陪伴、包容、好奇心、鼓勵、支持、接納,這些都是愛的表現形式。

可想而知,缺乏愛的能力,會嚴重降低我們人生幸福的可能性。

我們並不是天生就掌握和具備了這些愛的能力,而兩性關係就是你學習愛的能力的最佳訓練場,所以勇敢接受和迎接挑戰吧!

喜新厭舊,是人的生物本能

從心理學上而言,喜新厭舊是人的生物本能,而男權社會對於男人的見異思遷遠比對女性有更多的包容和接納。

的確很不公平,但這就是我們社會的殘酷現實。

人們常說愛情是有保鮮期的,婚姻和生活的瑣碎和多重壓力,加上柴米油鹽和一地雞毛的瑣碎沖淡了浪漫,擊碎了幻夢,更會加速兩性關係出現審美疲勞。

但愛,不僅僅只是一時好感和性衝動而已,更是一種承諾和責任。

你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

不願意付出,也不可能提到。

即使得到,也很可能是一種病態的愛,因為它缺乏了公平和互惠的基礎。

結語

靈性導師胡因夢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認識自己,探索你生命的真相。

而兩性關係就是一面最好的鏡子,今生修行最有效也最艱難的道場,它幫助你認識你自己,探索你自己。

衡量一個兩性關係健康與否和是否適合你,關鍵在於:它是否能夠幫助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祝願每個人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END

青音約簽約作者

阮婭莉,筆名隨心

個人微信公號:心靈地圖空間

國家心理諮詢師二級,國際教練聯合會NLP專業教練,英國名校(全球排名30)曼徹斯特大學國際MBA,簽約專欄作家,靈性講師,近20年豐富職場和創業經歷,一個決心人生下半場隨心而活的熟女。

投稿/轉載,請加小編微信:amou814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應對「婚外情」的人間指南

「『婚外情』這個主題聽上去有些沉重,但其實這裡面也蘊含著很多人生的智慧。很多時候我們都不願意生命中有太多、太多我們無法承受的事情的發生,但當我們拉遠了人生的視角的時候,我們又會發現,其實這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