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你的「內在小孩」還好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生有如在單程道上的旅途,途中會遇到不斷的第一次、沒經驗、不知所措的事情,例如要如何跟人相愛、做個好伴侶、好父母、好好經營一個家;往往亦會不自覺或自覺沒其他選擇地做出傷害孩子的事,做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我們的父母、祖父母也不例外。

因此每個人難免也有不同程度源於童年的失落、傷痛和被忽略的需要(如被關愛、重視、接納、保護、相信等)。

有些失落和創傷是太大、太嚴重到沒有被其他正面的經歷修補,而小時候的我們也沒有辦法和力量去了解、面對和處理,就靜靜地被埋在我們意識以外、內心最底層的潛意識裡,伴隨我們身體成長。


為了生存,我們會發展不同的自我保護機制去否認和壓抑傷痛和渴求。

有的告訴自己自給自足就好了,才不需要別人的關愛;有的把自己看成最渺小,變得對人千依百順、忘我地取悅他人。

因為被埋藏得太好,很多人「長大」後也從沒回去看看那個內里受傷、餓壞、充滿怨憤的「小孩」,也帶著「他/她」進入親密關係。

但畢竟這個「內在小孩」年紀還小,他/她對親密關係的「愛」會抱著不現實的期望。

例如期望不用表達,伴侶會了解並滿足自己的需要;或會把伴侶理想化,覺得他/她好像是來拯救自己的,有能力把空洞的自己填滿、讓自己永遠快樂。

但當看到現實中伴侶並不是如自己所想,便感到無比失望和受傷害,也會把這失落歸究於伴侶的錯。

這正是很多親密關係問題的源頭。

當有問題時,人性往往把它向外歸因,這也無可口非。

但若只期待對方有天會發現他/她有問題,而改變成自己所期望的,這便註定叫自己不斷失望。

要發現源於自己童年的失落和傷痛不容易;要面對帶給我們這些失落和傷痛的人是最親的父母而不是其他人很難;要接受和原諒他們的錯更難上加難。

童年的我們沒有所需的成熟和內里力量去面對那時的創傷,所以會逃避、否認和壓抑。

現在長大了,擁有更多的認知、經驗和能力,是時候回去處理還未處理的傷痛。

很多時當我們用成年人的角度再回看那些童年的傷痛經歷,便會看到些新景象,如發現父母那時的無能為力和盲區,不懂當稱職的父母,讓我們可以在悲憤中對他們多一份理解、諒解、接納,也給自己的「內在小孩」擁抱、安撫、釋懷。

只有經歷這過程,才可告別童年失落,讓自己不再帶投射地認識真正的自己和伴侶,在成年人的心理成熟層次「當自己的父母」去愛自己、跟伴侶相愛和為自己的孩子當稱職的父母。

亦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打破一代傳一代源於童年失落的問題關係模式,把健康的愛流傳後代。

本文來自「呢啲媽咪LadyMami」原創,如有抄襲,將追究版權,支持原創,歡迎轉發,如需轉載,請標明文章出處,謝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