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不敢去愛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人認為愛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點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許真是這樣的,萊斯特小姐。

但你知道我怎麼想嗎?我覺得愛是想觸碰又收回手。

——《破碎故事之心》

五一我回天津參加大學室友的婚禮,回程的時候和另外一位室友玲玲同行,玲玲最近相了個親,男方是天大的本碩博連讀,長相和家庭條件都不錯,而玲玲本身個人條件和家庭條件也都很好,只在學歷上差那麼一點點,她是本科畢業。


倆人從認識到現在見了四次面了,都是吃吃飯看看電影,交流的話題還停留在表面。

正在車上坐著,聽見玲玲突然說:「呀!我暈,我回多了!」

我問:「什麼回多了?」

她說:「回他微信回多了啊,我本來只想把字數控制在2到5個之間,而且要等他回完一到兩分鐘之後我再回復,這次沒控制住一下子回了他10個字!」

我心想這不是強迫症麼,問她:「那你喜歡他嗎?」

她認真的想了想說:「喜歡,你知道嗎他4歲都開始學象棋了,下棋的時候特別帥,他不僅本專業學的好,還能同時在新東方兼職教英語,而且打遊戲也拿過獎,最重要的是他開車穩,約會每次都很紳士的接送我……」,她吧啦吧啦講了有兩分鐘還沒講完,臉上一副花痴的表情。

我問:「既然你喜歡他,雙方又知根知底,為什麼不表達出來?為什麼不直接和他說你對他的欣賞?人都需要得到回饋啊。

她說:「我如果太主動他會驕傲的,而且萬一他不喜歡我呢?但我又怕不回應他,他會以為我對他沒有興趣就錯過了,所以我需要控制回復的字數。

前兩天都是他主動找我聊天,這兩天一直都讓我主動聊天,不知道是太忙還是不夠喜歡我?」

後來乾脆拿微信聊天記錄讓我看,讓我幫她分析分析男方到底喜歡她多少,下一步該怎麼交往……

我要是僅從聊天記錄都可以分析出來一切那我就是大神了,從表面的聊天情況和玲玲描述的倆人見面過程,我只能看出來雙方都有好感,但都沒有往下一步主動。

人在遇到感情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害怕,總要後退一步暗中觀察對方,然後掂量著付出,你給我點我再還你點,都希望先看到對方的態度,仿佛只有看到對方愛,才能思考自己是否去愛對方。

不僅在戀愛的時候是這樣,在婚姻里更是如此。

很多人都在一段婚姻關係中,但是他們同時又並沒有真正在這段關係中。

不敢愛並不僅僅指我們不願意做出選擇進入一段關係,從更普遍的意義上來說,它是我們不願意真正與另一個相遇,不願意投入自己,不願意真正參與跟另一個人構建一段關係。

本身給予愛和接受愛都是很美好的事兒,但是恐懼和焦慮讓很多人變得沒有能力去愛,更不敢去接受別人的愛。

無能分為兩種:愛無能和性無能。

而愛無能比性無能更可怕。

今天推薦一篇文章:《我們為什麼不敢去愛了?》

具體內容請掃描文末二維碼。

二、精彩語句:

1,我們似乎是為了讓自己安心:「你看,我不敢去愛,是因為我有病」,才想方設法用一個概念來「套牢」自己。

可是我們卻沒有想過,這樣的自我定義,會讓我們更勇敢地去愛一個人嗎?還是它僅僅成為了我們心安理得在這種狀況下的一個藉口,我們不再焦慮了,因為我們確信自己「有病」:你能把一個病人怎麼樣呢,人家也不想生病啊!

2,即使沒有過往的羈絆,我們在愛一個人這個議題上,仍舊會感到害怕。

這份「不敢愛」,並不是什麼病,而是普遍人性。

3,我們渴望被對方看到,但是又害怕那些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並不被對方接受,從而最終被拋棄;我們也渴望看到對方,但是又害怕對方的那些不沒完和脆弱,跟自己理想和期待中的樣子不同,從而讓自己失望。

4,不敢愛並不僅僅指我們不願意做出選擇進入一段關係,從更普遍的意義上來說,它是我們不願意真正與另一個相遇,不願意投入自己,不願意真正參與跟另一個人構建一段關係。

很多人都在一段關係中,但是他們同時又並沒有真正在這段關係中。

5,心理學家奧托·蘭克曾經提出,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有兩種基本的恐懼:害怕被拋棄和害怕被吞沒。

害怕被拋棄是指,我們都渴望自由和自主,但是又怕做自己之後會被對方拋棄;害怕被吞沒是指我們都渴望跟另一個人融合,但是又害怕被彼此吞沒。

6,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自主和融合中尋找一種平衡。

7,愛是真誠地為對方的幸福和福祉著想。

——弗洛姆

8,很多人會把強烈的占有欲、嫉妒、無時無刻想要粘在一起的感受、烈火般灼燒的慾望等等,看作是「愛」的一種表現,可這些恰恰並不是愛的表現,而是本能與肉慾的作用。

9,愛之所以讓人害怕,正是因為它是一個創造的,改變的過程,而我們對於這種自我認同的改變,的確都是焦慮的。

10,正如烏索普所說:「勇敢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心懷恐懼,卻依然向前。

」,也許我們需要做的事情並不是「消滅」自己對愛的恐懼,而是帶著恐懼和焦慮,選擇去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