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不敢去愛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Joy Liu | 壹心理專欄作家

01

我們為什麼不敢去愛呢?

我相信你聽過很多種把人病理化的解答,

比如因為你是「迴避型依戀類型」,「焦慮型依戀類型」,「矛盾型依戀類型」,

因為你是「愛無能」,因為你是「低自尊」,

因為你「逃避對自己人生的責任」,

因為你「害怕做出選擇」,

因為你「從小得到的愛太少」,

因為你「在上一段感情中的創傷還沒有恢復」……

這個清單似乎可以用無限長,而我們也總可以發明出新的概念來作為評判自己的標籤。

可最大的問題是:給自己貼上這樣的標籤,比如「我是迴避型依戀類型」,對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我們似乎是為了讓自己安心:「你看,我不敢去愛,是因為我有病」,才想方設法用一個概念來「套牢」自己。

可是我們卻沒有想過,這樣的自我定義,會讓我們更勇敢地去愛一個人嗎?還是它僅僅成為了我們心安理得在這種狀況下的一個藉口,我們不再焦慮了,因為我們確信自己「有病」:你能把一個病人怎麼樣呢,人家也不想生病啊!

我們當然要承認,所有過往的經驗都對我們如何看待愛情有影響,我也並不是在否認童年時期我們跟主要撫養人的關係,對我們成年後親密關係的重大影響。

但同時,今天Joy想邀請你一起探討的是,即使沒有過往的羈絆,我們在愛一個人這個議題上,仍舊會感到害怕。

這份「不敢愛」,並不是什麼病,而是普遍人性。

02

不敢去愛是一種普遍人性

讓我先來嘗試著定義一下什麼叫做不敢愛。

曾經有一位朋友跟我說:「Joy,你覺得我是不是有病啊?我好像很希望被人看到,但同時又害怕被人看到。

我很希望能夠看到別人,但同時又害怕真正看到別人。

對此我的回應是:親愛的,你沒病,我們都是如此。

我們渴望被對方看到,但是又害怕那些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並不被對方接受,從而最終被拋棄;我們也渴望看到對方,但是又害怕對方的那些不沒完和脆弱,跟自己理想和期待中的樣子不同,從而讓自己失望。

作為一個普通人類,我們的生命在亘古的宇宙中有如曇花一現,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終極議題。

我為什麼要扯到死亡上去呢?因為這就意味著,我們愛一個人的代價是昂貴的,就算是我們的文化有朝一日能夠容許我們同時跟幾個愛人交往和生活,我們的時間仍舊有限。

在如此有限的時間裡,選擇一個人,就意味著需要放棄其他的可能性,這本身就已經很嚇人了。

不敢愛並不僅僅指我們不願意做出選擇進入一段關係,從更普遍的意義上來說,它是我們不願意真正與另一個相遇,不願意投入自己,不願意真正參與跟另一個人構建一段關係。

很多人都在一段關係中,但是他們同時又並沒有真正在這段關係中。

他們可能把別人當成是滿足自己需要的工具(物化他人),可能渴望親密但在真正親密的時候又把別人推開,可能希望別人變成自己想像或者期待的樣子而拒絕看到他們真實的樣子(有多少父母和戀人就是如此啊),可能感受到自己不可避免地被影響卻又抗拒這種影響,可能渴望做自己但是又害怕停止討好對方就會被拋棄……

心理學家奧托·蘭克曾經提出,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有兩種基本的恐懼:害怕被拋棄和害怕被吞沒

害怕被拋棄是指,我們都渴望自由和自主,但是又怕做自己之後會被對方拋棄;害怕被吞沒是指我們都渴望跟另一個人融合,但是又害怕被彼此吞沒。

大概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自主和融合中尋找一種平衡。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我們因為恐懼而選擇僅僅用自己的一小部分跟別人相遇時,我們也同樣只得到我們想要的那種所謂「真愛」的一小部分。

最終,我們讓自己最恐懼的事情成為了現實:終其一生,都沒有好好愛過。

那麼除了死亡焦慮以外,到底是什麼讓我們在渴望愛的同時,又如此焦慮和害怕呢?

03

到底什麼是愛?

在討論我們為什麼會害怕愛之前,我可能還要在這裡定義一下什麼是愛?

首先我想說任何的定義可能最終都是一種哲學家維根斯坦說的語言遊戲,因為每個人對愛的定義都是不同的,也沒有哪種我們說一定是愛,其他的一定不是愛。

但如果我嘗試著從自己的角度去定義它的話,我更喜歡弗洛姆的說法:愛是真誠地為對方的幸福和福祉著想。

雷蒙德·卡佛在小說[當我們在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里講了這麼一個故事:一位女主的前夫說他太愛女主了,所以他想殺了女主。

在他們吵架了之後,他拽著女主的頭髮,拖出去了幾公里的距離。

女主也深信前夫「愛她至深」。

都到這裡的時候我不禁打了個寒戰:我們到底以愛的名義,做著怎樣可怕的事情啊!

我們的父母大概也說過類似的話:「我太愛你了,所以我希望你變得更好,才在你考不上公務員的時候對你發這麼大脾氣。

這句話翻譯過來其實是:「你不滿足我的期待,我希望你考上公務員,可你竟然考砸了!我並不在乎你想成為誰,成為我讓你成為的,不然我就會發火。

哦,對了,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很多人會把強烈的占有欲,嫉妒,無時無刻想要粘在一起的感受,烈火般灼燒的慾望等等,看作是「愛」的一種表現,可在我看來,這些恰恰並不是愛的表現,而是本能與肉慾的作用。

04

為什麼愛是人類文明中永恆的主題?

也許正是因為當它在真正出現時,讓我們看到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

我相信愛的意旨之一,是幫助另一個人變得更自由,更自我完成:我們超越了自己的期待(但並不是犧牲),讓對方在一段關係中更能夠做自己,而不是以愛的名義綁架和限制;我們幫助對方去自我完成,在一段溫暖,支持,理解和平等尊重的關係中,讓對方安心地去探索和成長。

當然了,被愛對我們來說也同樣重要。

如果在一段關係中只有我們是愛的那一方,而對方是一味的索取,希望我們成為我們並不想成為的人,或者阻止我們去自我完成,恐怕關係也不可能長久。

我想你心中可能有這樣的疑惑:如果單純從給予自由,幫助對方自我完成這樣「利他」的角度談論愛,聽起來就少了點激情和神秘,不是嗎?所以下面我還要再提出一個羅洛梅的觀點。

05

愛本身是一種創造,而創造讓人焦慮

愛本身就是讓人焦慮的。

為什麼呢?

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和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在談到愛時,都談到了「相遇」(encounter)理論。

什麼叫相遇呢?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聽到一首撥動心弦的動人音律,或者看到一幅很震撼我們的畫時,我們內心的某個部分有了漣漪,我們產生了新的想法和感受,這個過程,可以說就是我們跟這首歌或者這幅畫的「相遇」。

跟一個人的相遇也是如此:愛產生在一個相遇的過程里,在這個過程里,從前沒有的感受和想法被創造出來了,不管它是一種共鳴的同頻,還是一種發現「另一個自己」的驚喜。

我們跟另一個相遇了,從此一些我們身上從前沒有的東西,被創造了出來。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愛本身就是一種創造

這也是為什麼禪者林谷芳在[一個禪者眼中的男女]這本書里說,一段關係之所以會枯萎,是因為沒有「新愛」被創造出來。

所以愛並不是一種恆定的狀態,它是一個動詞,一個過程,一個不斷相遇,不斷創造新愛的過程。

我想再舉個例子來說明愛是一種創造。

當我們真正愛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不可避免地被對方改變。

這,就是愛的創造性:從小的生活習慣到興趣愛好,到大的看待人生和生命的看法,還有我們的目標,夢想,我們的自我定義,我們最深的恐懼和擔憂,甚至我們對自己過去的看法,都會因此而改變。

比如前任對我的改變可能就是我從前並不聽民謠,也不喜歡李志,但是現在我卻經常聽還很喜歡;從前我沒有想過自己是否要生孩子,但現在我好像更傾向於不要(前任想當丁克);

從前很少容許自己悲傷和絕望,現在我更願意去體驗它們;從前我以為自己無法在一個人面前脆弱,現在我知道我能夠讓自己脆弱,哪怕面對我的,是在傷口撒鹽的風險。

如果現在我們都認同愛本身是一個創造的過程,那麼問題就出現了:創造(把從前沒有的變成有)意味著改變,如果我們真的容許自己愛一個人,我們就會改變了。

我們不再那麼明確自己是誰,我們的身份,我們的自我認同都改變了,這是最讓人焦慮的。

羅洛·梅在[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 to create)這本書里說:「因為我們在「相遇」中,和這個世界的關係改變了,因為我們的自我認同受到了威脅,世界不再是我們從前所經驗的樣子,並且因為自我和世界總是相連的,我們也不再是從前的自我。

過去,現在和未來組成了新的整合。

我們感受到的焦慮是暫時的無根感,無方向感,它是對虛無的焦慮。

愛之所以讓人害怕,正是因為它是一個創造的,改變的過程,而我們對於這種自我認同的改變,的確都是焦慮的。

如果我不讓自己愛你,你就不會變得對我很重要,而我也就不會害怕失去你了;

如果我不讓自己愛你,我就不會不由自主地為你改變自己,而我也就不用害怕失去自己了;

如果我不讓自己愛你,我就擔心死亡把我們分離,經歷讓我們漸行漸遠,人生的無常讓我們一次次喪失……

06

愛你讓我焦慮,但我仍然選擇愛你

我想心靈的道路從來沒有捷徑可循,我們每個人都是從零開始。

也許我們不敢真正愛一個人,並不是因為我們「有病」,而是因為愛本身就讓人焦慮。

正如烏索普所說:「勇敢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心懷恐懼,卻依然向前。

」,也許我們需要做的事情並不是「消滅」自己對愛的恐懼,而是帶著恐懼和焦慮,選擇去愛。

也許每次我們只能邁出一小步,但每一小步都將讓我們感到驕傲。

願我們都可以在自己的墓碑上 堅定地寫上這樣一句:我來過,我一輩子都在創造愛,雖然它讓我害怕不已。

- The End -

作者簡介:Joy Liu ,壹心理專欄作者,心理諮詢師,後現代心理學踐行者,創辦繁榮成長工作坊,帶你做自己生命的專家。

微信號:繁榮成長工作坊(FlourishingParty)

長按二維碼

壹心理,先讓一部分人看見自己

I See U

-推薦測試-

你為什麼不敢大膽愛一個人?

你為什麼總是愛得那麼痛苦?

你又如何在愛情中進化成更好的人?

本測評將從多個維度綜合評估你的愛的能力,

幫你審視自身的愛的優弱勢,

以期讓你以後建立及維持親密關係時更有信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明明渴望美好的愛情,卻為何總是恐懼逃離?

戀愛情感諮詢導語:愛情里,很多人沒有安全感,易患得患失,表達自己需要時也「口是心非」。明明想依戀,卻故意表現出無足輕重的樣子;明明介意、在乎,卻偏偏表現出毫不在乎的樣子。表面上不在乎、無所謂,內...

是什麼決定了你在感情中的表現?

是什麼決定了你在感情中的表現?文:knowyourself有些人在親密關係中總是容易感到不安、焦慮,渴望對方的一舉一動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有些人卻恐懼與伴侶過度親密,希望凡事都能獨自解決;還有一...

你這麼優秀又獨立,還要另一半幹什麼?

Part.1前些天和一個朋友聊天, 我問她:「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比較難收穫一段美好的愛情或者說建立一段健康而穩定的親密關係?」她沉思了許久,用無比真誠的眼神看著我,「過分獨立的人。」她說起了朋友琪...

婚後生活幸福的夫妻都有這些小細節

親愛的,有話好好說也許你的婚姻走到這裡,仍然是滿腹狐疑,甚至不屑一顧。很多人會說「對啊!對啊!你說得都很對啊!可是我就是做不出你說的那些事情。其次,就算我心平氣和了,也離不開我們家的那個的配合,...

好的親密關係除了理解還有什麼?

好的親密關係除了理解還有什麼?一、一個人愛你,Ta就願意做出改變兩個人吵架了,總有一個人先讓步,這樣爭吵才可能最終有了一個相對好的結果。常常是先讓步的那個人總是主動讓步,時間長了,主動的人就受不...

我們為什麼不敢去愛了

有人認為愛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點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許真是這樣的,萊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麼想嗎?我覺得愛是想觸碰又收回手。——《破碎故事之心》五一我回天津參加大學室友的婚禮,回程的時候和另外...

為什麼文青都有情感上的陰影呢?

為什麼文青都有情感上的陰影呢?在我們生活工作的城市裡有這樣一批年輕人,主要以文藝青年居多,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位靈魂伴侶共度餘生。他們高舉寧缺毋濫的旗幟,自封單身貴族,只為在人潮中找到那個對的人,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