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麼優秀又獨立,還要另一半幹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Part.1
前些天和一個朋友聊天, 我問她:「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比較難收穫一段美好的愛情或者說建立一段健康而穩定的親密關係?」她沉思了許久,用無比真誠的眼神看著我,「過分獨立的人。
」
她說起了朋友琪琪,快30歲了,是一個非常獨立的人,工作能力出色,自己的生活也打理得井井有條。
渴望擁有美好的愛情,可過往的幾次戀愛經歷都以失敗告終,每次分手,對方的理由大致可以歸納為:你太獨立,太優秀,我努力過很多次,但還是無法走進你。
說幾件琪琪在戀愛中的事吧。
發著高燒為了不拖團隊後腿堅持上班,下班也堅決不給男朋友打電話,一個人迷迷糊糊打車去醫院打點滴,男朋友還是通過他們共同的朋友才得知這件事;有一次遇到比較難纏的客戶,半夜喝醉了,也不願麻煩男朋友接她,最終是同行的同事送她回家;去外地出差,寧願一個人大中午的拖著個行李箱在路邊等車,也不願麻煩男朋友來送;和男朋友逛街,堅持自己提自己的東西……
生活中這些大事小事,她都自己承擔,仿佛和男朋友之間劃了一條清晰的界限。
男朋友也為之爭吵過,但她的反應比較平淡,而且內心一直堅持:因為我真的很愛你,所以我不想麻煩你。
說到此處,朋友有些哽咽,她心疼閨蜜琪琪,琪琪看似無比堅強,實則是不敢袒露自己的脆弱。
她渴望進入一段親密關係,從中獲得支持和愛,可是她又沒有做好準備接受另一個人參與自己的生活,給對方被信任和付出愛的機會。
她的過分獨立實際上把對方越推越遠。
不願意麻煩別人,某種程度上而言,也是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後來得知,琪琪來自一個破碎的家庭,在她上小學的時候,爸媽就離婚了。
她被送到爺爺奶奶家,爸媽再也沒有管過她,而爺爺奶奶從小就告訴她:我們陪不了你一輩子,你爸媽不要你了,你得努力學習,要獨立,否則以後難以生存。
她從小就體會過深深的被拋棄感,一直以來,變得更堅強、更獨立成為她對抗「拋棄」的武器,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她渴望建立親密關係卻又無法真正卸下面具信任對方的原因。
實際上,「真正的獨立」強調的是個人具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能自主地追求目標,依靠自己達成目標,一個人時可以忍受寂寞,能夠等待;另一方面,也可以與他人合作,形成依賴。
而過分的獨立,表面上看起來很獨立,實際可能有比較隱秘的依賴,人都需要活在關係當中,在關係中獲得支持、分享。
一個人從不依賴別人,其實是在為自己建構一層強硬的保護殼,這層殼帶給他自豪感和優越感,也帶給他痛苦和孤立無援。
依賴一個人需要承擔風險,一旦對方離開,你就會面臨受傷(或者產生羞恥感)的可能,所以,依賴也需要能力。
如果一個人過分獨立,也許是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拋棄,因而在關係中顯得十分克制,不敢伸手求助,從不袒露脆弱,日夜兼程地尋求物質和精神上的獨立,走得太遠,就走上了一座孤島,別人進不來,自己也出不去。
Part.2
那麼,「過分獨立」是如何形成的呢?著名的英國心理學家約翰· 鮑比(John Bowlby)提出的依戀理論為我們打開了一個視角。
該理論研究了嬰兒與其照料者的依附模式並得出了三種依戀類型,且大量的研究證實早期的依戀模式和質量會對成年以後的人格和心理產生影響。
也就是說,小時候我們同父母(照料者)發展出的依戀模式將會對我們長大後與配偶、戀人和朋友之間的依戀產生影響。
鮑比把成人依戀分為以下三種:
第一種安全型依戀(securely attached)。
這是比較理想型的依戀模式,此類型的人通常與父母有積極的關係,擁有一個溫暖、信任的家庭環境,他們有足夠的安全感,能安心地依賴別人或讓別人依賴,不擔心被拋棄,也不畏懼親密關係。
第二種是焦慮矛盾型依戀(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
此類型的人焦慮、敏感,在戀愛中急促的言語,或者小小的忽視,對他們來說都像是威脅,是戀人不愛自己的標誌。
他們常常覺得別人不樂意像我希望的那樣與我親密,擔心伴侶不是真愛自己或不願與自己在一起。
他們想要非常親密的伴侶關係,而這有時會嚇跑別人。
第三種是迴避型依戀(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
此類型的人害怕衝突,缺乏安全感,不願依靠別人,與他人親密令他們感到有些不舒服,或者很難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人。
太親密時會感到緊張和不自在。
由此看來,琪琪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比較貼近迴避型。
小時候因為父母關係不和諧,她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互動是消極的。
後來被父母拋棄,送到爺爺奶奶家。
她的成長經歷中一定有過很多掙扎,沒有與早期的養育者建立穩定而安全的親密關係。
一路以來她逼迫自己變得更堅強更獨立,這曾是支撐她活下去的力量,也成了當下想要與伴侶建立親密關係的枷鎖。
我一直對心理學理論懷著一顆敬畏之心,當我們在使用它來了解自己的時候,絕不是簡單的對號入座和點到為止。
有時甚至覺得,認識自己是一生的功課,有的困惑除了心理學之外還需要很多其他的知識參與才能形成較為全面的思考。
所以我並沒有說琪琪「屬於」迴避型依戀,而是「貼近」。
每個人的依戀模式都不會完全屬於一種類型,而且呈現出動態性和階段性,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自我覺察來改變自己在關係中的依戀模式。
而鮑比的理論對我們的意義是:向外,更加大度。
當伴侶在關係中讓我們失望沮喪時更懂得為對方考慮,這也許不是他的本意,他只是在重複童年的創傷,給予對方更多的愛與包容,傷口才能癒合而長出新的「細胞組織」。
向內,自我覺察,做出改變。
Part.3
恰到好處的獨立,適當地依賴他人,分享內心的感受,會讓我們與他人建立連接,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那麼,如何改變「過分獨立」對自己的束縛呢?如果你剛好和琪琪一樣存在因「過分獨立」而難以建立一段穩定健康的親密關係,或者你只是想要了解如何改變「過分獨立」,希望以下的幾個小建議可以幫助到你。
1.給自己適當的獨立與依賴的空間
首先,你要承認自己的真實感受,不要壓抑它,哪怕這種感受是消極的也沒關係,接納是改變的開始。
告訴自己:需要別人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你依舊要保持你的獨立,但遇到困境時也嘗試著向朋友救助,讓他們看到你的需求,當你慢慢打開自己的時候,別人才能了解你,你與朋友的關係才越來越有彈性。
2.如果嘗試去依賴別人感到羞恥怎麼辦?
「其實生活是很艱辛的,我們都需要互相幫助」,任何改變就像是一場冒險,改變的過程也不會一帆風順,從「承認自己想要受到照顧」到「願意接受別人的照顧」再到「受到照顧是一個舒服的過程」有時需要忍耐一下,但改變之後,你會更加地自由。
3.打破屏蔽脆弱感的習慣
認識你自己,嘗試觸碰你的需要,雖然在這個過程很痛苦,但耐受一下。
不要害怕「我需要別人」這種感覺,當這種感受出現,不要刻意屏蔽。
嘗試表達你的脆弱,你身邊的人際會悄悄地發生變化,有人看到你的需要,漸漸地能建立一些連接。
如果屏蔽的時間太久,改變起來不會太容易,有時候你會自動地又回到原來的應對方式,這些反覆都是正常的,不要著急,關鍵是你意識到以後,慢慢地花時間改變。
4.雖然覺察到自己的障礙點,但實在做不到
一個人做不到的事情,有時候需要兩個人做,甚至更多的人一起做。
如果你發現自己做出改變比較困難,建議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心理諮詢師,好的心理諮詢師就像是一個透明的容器,他會陪著你一起找尋那些「難受的感覺」,然後學習接納它們。
或者也可以找一個你較為信任的朋友,告訴他你真實的感受以及你的期望。
在關係里做出改變,而不是一個人單槍匹馬地寫計劃書。
一直相信,每個人都要成長,無論曾經他缺失了什麼。
這世上本沒有百分之百純凈無暇的愛。
每個人都會有缺失,而這份缺失也會成為一種指引,指引你將窮盡一生去完成的使命。
你這麼優秀又獨立,還要另一半幹什麼?
Part.1前些天和一個朋友聊天, 我問她:「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比較難收穫一段美好的愛情或者說建立一段健康而穩定的親密關係?」她沉思了許久,用無比真誠的眼神看著我,「過分獨立的人。」她說起了朋友琪...
你這麼優秀又獨立,還要另一半幹什麼?
Part.1前些天和一個朋友聊天, 我問她:「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比較難收穫一段美好的愛情或者說建立一段健康而穩定的親密關係?」她沉思了許久,用無比真誠的眼神看著我,「過分獨立的人。」她說起了朋友琪...
對未接電話的態度,判斷你是什麼類型的戀人,非常準
心理學家們認為,伴侶之間的互動模式,事實上是人們對早年與照顧者(主要是父母)之間互動模式的一種「投射」。也就是說,在嬰幼兒時期,我們與父母之間形成的對彼此的信任與愛的表達方式,成為了我們成年之...
好好一個人,為啥談了戀愛就變了?
編者按:好好一個人,為啥談了戀愛就變了呢?在愛情里,有人高冷寡淡,有人依賴黏人…依戀類型一旦不符,感情很可能會無疾而終。知己主義(微信公眾號 zhijizy)出品作者: BeritBroga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