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男的比女的多,為何總是剩女更多被掛在嘴邊、花式吊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問題得從本質來分析,才有正解,如下三個角度加在一起,可讓你以後不再問這個常見問題,你也可以觸類旁通,其他類似問題也能用這方法來分析。

我們這就來分享方法和思路給各位。

一,主體分析法

中國明明男的比女的多,為什麼談到大齡不婚的問題,總是剩女更多被掛在嘴邊、被各種花式吊打呢?

這裡,被評論的主角是剩男和剩女,這兩類人群分別指的是大齡未婚男性、大齡未婚女性,我們分別對這倆主體分析下。

  • 剩男

即使放到中國的一線城市來看,社會對未婚男性「大齡」概念的定義,正常來說也是在25-45歲,其中25-29歲時連他自己都不認為是大齡,其他親人長輩也僅僅是稍微開玩笑提及一下。

30-35歲的未婚男性經濟基礎遠好於25歲時,所以他們找到另一半女孩並不難,社會也不會過分勸他早點結婚,反而誇他「有事業心」「年輕有為」。

接著,36-45歲的未婚男性,被社會、媒體推崇為不可多得的「王老五」,還是鑽石級別的那種,已經是「稀有動物」級別。

可見男孩在從25歲走向40歲的過程中,只在30周歲前後有了一點挫折,其他時間,社會都是誇獎他的。

並且,此間的單身男性都很「專一」地找處於23-26歲青春年華的女孩,現實、社會、女孩及其父母,都能接受(郭富城、強東、吳奇隆,等等,除了明星也不勝枚舉)。

那麼,作為主角的他,為何要急著結婚呢?媒體關注他們,自然起不了大的作用,這種「皇帝不急太監急」的事,以吸引眼球為宗旨的媒體才不會幹。

  • 剩女

大齡單身女性「大齡」的定義,理論上也是25-45周歲,但容貌、生理、生育以及女孩自己本身的心理,都會讓自己趕在30周歲前結婚。

如下是復旦大學研究團隊在2017年,針對上海地區28-37周歲男女的調查,我們可以看到1989年(28周歲)的單身比例為41%,但到了比她大2歲的1987年(30周歲)出生的女性那裡,單身比例立即下降到了13%的樣子。

很顯然,作為主角的單身女性,她們知道了30周歲這個節骨眼,這是各種婚姻壓力的臨界點,過了這個歲數還未婚,她自己也不一定能接受自己了。

另外,她也會通過相親、身體力行、社會交往等等,發現30周歲後別人給她介紹的大多是「歪瓜裂棗」,甚至大多是35-50歲比她大好多的男人,包括離異有孩子的。

為了不重蹈這種身邊常見的覆轍,主角自己會趕在30周歲結婚,下嫁也行。

二,輿論分析法

這個社會對弱勢群體,包括特殊群體,會更加關注。

女性,在從古至今的世俗認知、生理角度、婚姻過程、成家立業、社會生活等等各個方面來看,都屬於比男性弱勢的一方,她們得受到更多保護,尤其在當今仍然維繫著的男權社會裡。

所以,社會輿論對單身女性當然更加關注,這也是一種呵護。

單身大齡女青年,同時也是一個特殊群體,就好比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中,香港、台灣、西藏、新疆格外受到重視,也類似56個民族中,少數民族更受優待的原因。

所以,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剩女更加受到輿論的關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三,經濟分析法

從經濟角度來分析,結果就更好理解了。

男性娶老婆的成本很高,房子、車子、彩禮等等,主要是男方承擔的;女孩則好多了,只有待在大城市的單身女孩相對願意跟對方一起負擔房貸,除此,在中國鮮見女孩要承擔婚房壓力的。

積累資本以及結婚的原始資金,都要消耗男孩大量時間,所以剩男的歲數大一點,這是經濟基礎的原因,畢竟不可能25歲的男孩都同時突然暴富,這是經濟規律使然。


經濟角度的第二個著眼點,就到了我們的七大姑八大姨,實際上包括叔叔舅舅姑父姨夫,只不過用「七大姑八大姨」來代指而已。

她們是我們承受婚姻壓力最直接的來源。

那麼,這「七大姑八大姨」為何對28歲的侄女外甥女這麼催促呢?甚至每次見面都問你「對象談了沒?」「怎麼還沒談?」「你有啥毛病吧!」如此肆無忌憚?!答案其實很簡單,她們如果這樣問大齡的侄子和外甥,後者及其父母會問他們借錢,家族來湊錢娶媳婦,再正常不過了。

七大姑八大姨是多麼精明的人,誰還敢去催大齡男性晚輩,還不離他遠遠的,誰也不願意去趟這趟渾水。

以上三點,從主體、輿論和經濟三個重要角度,都闡述了為何社會更關注更會「吊打」剩女而不是剩男的原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剩女還在剩著,這就是原因

本人今年29,某三本學校教師,相親屢屢不成,原定目標是想30之前結婚,現在恐怕難實現了。都說女性30是道砍,內心不免有些恐慌。我所在高校裡面就有好些大齡未婚女老師,學校一般女多男少,我們學校男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