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談了那麼多次戀愛,還是找不到安全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前兩天我和朋友去商場買東西,逛累了就在兒童樂園的休息區小歇一會兒,順便能看到一些可愛的小孩子。
有兩個小孩兒引起我的注意:
-
第一個小孩兒在那玩滑梯,他玩得很開心,時不時的往休息區眺望,確認他的媽媽還在那邊看著他的時候,就繼續愉快的玩耍。
-
而另一個小孩兒卻完全不同,他在距離媽媽很近的地方玩,從他的神情可以看出,他非常擔心媽媽會離開這裡,一直回頭找媽媽,顯得十分驚慌害怕。
媽媽過去要抱他時,他又拒絕了,看上去很討厭媽媽的親近。
什麼是依戀?
為什麼這兩個小孩子對於媽媽的態度極為不同呢?這其實與兩個小朋友嬰兒時的依戀類型有很大關係。
那麼,什麼是依戀?
依戀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母親)之間的最初的社會實踐聯結,也是嬰兒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
在與母親最親近、最親密的感情交流中,與母親之間建立起一種特殊的社會性情感聯結,即對母親產生依戀。
根據嬰兒與母親的依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種依戀類型: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反抗型依戀。
其中迴避型和反抗型屬於不安全型依戀。
這三種依戀類型的孩子和媽媽的表現分別是什麼樣的?對孩子今後的生活又有什麼影響?
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的嬰兒與母親在一起時,能安逸地玩耍,並不總是依偎在母親身邊,只是偶爾需要靠近或接觸母親,更多的是用眼睛看著母親、對母親微笑或與母親有距離地交談。
母親在場時,嬰兒感到足夠安全,能在陌生的環境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對陌生人的反應比較積極。
母親離開時,嬰兒的探索受到影響,明顯表現出苦惱、不安,想尋找母親回來。
當母親回來時,嬰兒會立即尋找與母親的接觸,並且很容易經撫慰而平靜下來,繼續玩耍。
安全型嬰兒的媽媽在與嬰兒相處時,對孩子發出的信號比較敏感,能夠持續對孩子的需要做出反應。
安全型嬰兒長大後很容易與親密的人建立健康的關係,在生活中人際關係相處的比較融洽;比較有韌性,與同伴關係良好、比較招人喜歡;與伴侶的親密關係也較為和諧。
迴避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的嬰兒對母親在不在場都無所謂,母親離開時,他們並不表示反抗,也很少有緊張、不安的表現。
當母親回來時,他們也不會理會,表現為忽略而不是高興,自己玩自己的,有時也會歡迎母親回來,但時間非常短暫。
所以,這類嬰兒並沒有對母親形成特別密切的感情聯結,這類嬰兒也被稱為無依戀嬰兒。
迴避型嬰兒的媽媽對嬰兒的需要不做出反應或者拒絕,和嬰兒之間幾乎沒有身體接觸。
在與嬰兒互動時,她們可能是易怒和急躁的。
迴避型的嬰兒由於需求很少得到回應,他們長大後對人際關係往往會表現出迴避和冷漠,更喜歡一個人;與伴侶的親密關係也表現為可有可無,總會給伴侶「愛無能」的感覺。
反抗型依戀
反抗型依戀的嬰兒,在母親離開前就顯得十分警惕。
當母親離開時,表現得非常苦惱,極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暫地分離都會引起他大喊大叫。
但是,當母親回來時,他對母親的態度又是矛盾的,既尋求與母親的接觸,同時又反抗與母親的接觸。
當母親親近他,比如抱他時,他又會生氣地拒絕、推開。
但讓他離開母親去做遊戲,又會朝母親看,表現出不想離開。
所以,反抗型依戀又被稱為矛盾型依戀。
反抗型嬰兒的媽媽對嬰兒的反應是不連續的,有時回應有時不回應,與嬰兒互動時,表現不太親切。
反抗型嬰兒長大後在人際關係上會出現一些問題,他們的一些行為表現讓同伴不理解;與伴侶之間總會忽冷忽熱,明明很愛對方卻推開和拒絕親近。
不安全感會傳染
不難看出,文章開頭,第一個小孩兒與母親是安全型依戀,而另一個就是反抗型依戀了。
另外,我們往往會傾向於尋求與早期依戀經驗相同的依戀模式,或者說我們會找與父母依戀類型相似的人建立親密關係。
比如,如果我們嬰兒時期的依戀關係是不安全的,就會找那些讓我們重複體驗不安全感的人,因為只有這種感覺才是你覺得熟悉的、對的感覺。
所以,當你換了很多交往對象,卻總覺得他給不了你安全感的時候,也許你需要想一想,就是因為這一點他才會吸引你,而這從你嬰兒時期,就早已決定了!
想想你跟親密的人的相處模式,你是哪種依戀類型?
如果你是安全型,那就在這裡恭喜你了;如果你的依戀類型不是很安全,也沒關係,最起碼你現在已經了解,為什麼面對自己親密的人,你總是有那些奇怪的表現了。
愛情模式深度解析|「每個月總有30天感覺自己不被愛」
就在上周,一個寶寶才3個月大的朋友跑來找我傾訴:「最近老公總是要到11、12點才回家,回家也不怎麼跟我說話。你說他是不是不愛我了?」朋友非常焦慮,她說:「你看我身材走樣了,皮膚變差了,脾氣也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