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守,西方開放?你所不知道的中西戀愛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過去,「西方」總是給國人留下「開放」、「家庭意識淡薄」等印象。

然而,曾有個美國朋友問我,中國人總是說自己對婚姻更負責任,但他發現,好多中國人面對來自家庭和社會方面的壓力,而急於成家立業、生兒育女。

在不太了解對方的情況下,便糊裡糊塗地草草結了婚——這能算是對自己的婚姻負責嗎?

相比之下,他覺得美國人對婚姻的態度比較慎重:他的父母一直是情侶關係,共同撫養著孩子,在他九歲時才決定結婚。

這當中自然有經濟方面的考量,也要得益於美國社會環境對這種「特殊家庭」的包容,使得孩子在生活、成長中有足夠的保障(譬如不會因此而上不了戶口,讀不了書)。

那麼,北美的婚戀文化又是怎樣的呢?

北美的「約會文化」(dating culture)使得每一個階段的界定都比較明確,性與戀愛關係、婚姻、家庭的區分非常明顯,大致可分為meeting, hang out, going out(約會), relationship(男女朋友), engagement(訂婚), marriage(結婚)這幾個階段。

Meeting 初識階段

Hang out 大家一起出去玩兒、參加聚會等。

這個階段的相處比較像朋友,可以「廣撒網」(這個詞在中國文化里有貶義色彩,但在此處的語境下是個中性詞),雙方都可以同時和不同的人hangout,通過這種方式來確定誰是自己的dating對象。

Going out/Dating 約會

在前面初步了解的基礎上,如果雙方想要進一步了解對方,就會開始單獨的約會,比如吃飯、逛街、看電影。

支出方面大多是AA制,也有第一餐是其中一方主動付錢,另一方就會提出下一次自己買單,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開展第二次約會活動。

這種買單文化不會給雙方造成心理壓力,即使未來沒有在一起,也能維持輕鬆友好的朋友關係

也有人把這個階段雅致地稱為「courtship」,通過對對方脾性、品格、興趣愛好、對未來的期待與規劃的了解,可以更進一步探索二人是否「合適」

Dating這個詞,體現了二人之間模稜兩可的狀態,因此在這個階段,雙方也並不一定是一對一的關係(雖然很多人在這個階段已經是一對一的關係了)。

當一個人說自己在dating某人時,基本上就是說,我已經跟這個人上過床了(或者我很快會和這個人上床),但是Ta還不是我的男/女朋友。

在《慾望都市》中,當「大人物」跟朋友介紹凱莉「這是我的女朋友」時,凱莉被感動壞了——他們已經dating了很久,但他從來沒有承認凱莉是自己的女朋友。

電影《慾望都市》,麥可·派屈克·金,2008

Relationship 確定關係

當確認對方就是自己想要與之開展一段長期的、穩定的、有意義的關係的那個人時,就進入了唯一性(exclusive)的階段。

雙方會向自己的朋友介紹,Ta是我的男/女朋友。

在這個過程中,「承諾」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承諾」代表了一種選擇,人們主動選擇留在這段關係里,也就放棄了其他可能的選擇 。

在有承諾的關係中,伴侶雙方對這段關係有長期的投入計劃,關心對方的發展和福祉,並對彼此忠誠,也更多地把自己和伴侶看成一個整體,產生「認知上的依賴」:雙方的生活存在很大的重疊(比如有共同的規劃),也更多地使用「我們」等包含伴侶的複數稱謂,來取代「我」、「他/她」等單數稱謂。

接下來,便是訂婚結婚的階段。

有些情侶可能一直不結婚,直到有了孩子,也只是維持著relationship的關係。

除了一些有虔誠信仰的人,性行為可以發生在雙方從meeting到relationship的任意階段。

比如許多西方國家都有酒吧文化,只要雙方都表示自己是available的,並互相喜歡,就很有可能發生性行為,但這並不一定是進一步交往的信號。

比起擔心後面要不要繼續交往,他們更注重對方的感受,會先徵求對方的同意,並採取一定的安全措施。

越來越多的人害怕給予承諾。

一般而言,男生可能更注重當下,而不願意考慮未來。

但女生更期待男方能對雙方的未來有一個大致的規劃。

這種矛盾與差異使得「承諾」變成了「燙手山芋」,很多人因此避重就輕,只願意享受dating的過程,而不願意成為男女朋友,這也就解釋了,為何要進入一段關係顯得如此慎重與困難。

「約會文化」的出現,可以說是對人的肉體慾望和精神依戀發展不成比例這個客觀現實的承認。

兩個人在性方面的發展速度,可以想像電飯煲做飯那麼快,但感情的發展,卻往往像文火煲湯,需要更長的時間。

遇到這種發展失調的矛盾,該怎麼辦呢?Dating唄。

人們一方面對「食色,性也」的天然慾望充滿渴望,但另一方面又害怕付出、承擔責任。

在某種意義上,這是否展現了人們的雙重無能:抵制慾望的無能,以及在培養感情方面的無能?

中國的情況,常常是女生需要先得到男生的承諾,在確立了關係之後,才開始深入交往,比如更進一步地了解對方的脾氣秉性和價值觀。

因此,在成為男女朋友之前,很多人可能並不太了解對方,交往初期還很羞澀,交往幾個月甚至幾周後,又因為雙方不合適而迅速分手。

牽手、擁抱、接吻,也更多地發生在確立關係之後,這可能與講究「名正言順」的文化土壤有關。

雖然沒有「約會文化」,但中國有自己的「找對象文化」從兩人第一次手拉手開始,婚姻這個主題就撲面而來。

過去有不少電影電視小說,女生因為和一個男生發生了關係,便一哭二鬧三上吊,要對方對自己「負責」。

不少人因此煞有介事地調侃,不以結婚為前提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

可見,西方人對於「確立關係」(尤其是婚姻)比發生性行為更加嚴肅,對於感情發展的階段有著清晰的界定,雙方可以先基於吸引成為性夥伴,但輕易不會說「in a relationship」(處在關係中),更不會因為發生了性關係,而感覺到結婚的壓力。

而中國人的「戀愛關係」則是一個模糊的、曖昧的概念,沒有一個共識的、清晰的定義。

但是西方就沒有這麼一個語意模糊的階段麼?也有,只是不在relationship 里,而是在dating中。

黃盈盈指出,近來越來越多國人扭轉了「中國保守-西方開放」的認識,比如過去許多人認為,家庭責任感是中國的傳統特色與美德,而西方人並不看重家庭。

但「中西方」的論述框架並沒有隨著後現代的質疑消失在人們的日常敘述中,「西方」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個想像的異邦。

隨著跨國經歷的增加,親歷西方的國人不斷增多,他們對於西方的想像在不斷地豐富化與切身化,卻也可能把自身經驗極大地泛化,從而帶來認識上的固化與新的偏見;某些面向身體與性/別的中西方認識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另外一些內容則又幾乎沒有改變。

值得欣慰的是,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人們更多地看到了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聯繫與複雜性,比如把「西方」這個泛概念細分為北美、歐洲,面對「中國」這個概念時,又會細化為大城市與小城市、沿海城市與內地城市、老一輩與年輕人來探討。

在「好與不好」「開放與保守」之間不再輕易地畫下區隔線,使得各種大而泛的概念走向生活化、日常化、細節化。

參考書目:

黃盈盈,《性/別、身體與故事社會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Weigel,D. J., Bennett, K. K., & Ballard-Reisch, D. S. (2006). Roles and influencein marriages: both spouses' perceptions contribute to marital commitment.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Research Journal, 35(1), 74–92.

作者:聽好書·惠東

黃盈盈的《性/別、身體與故事社會學》一書已經在精雕細課APP上線,可以免費聽作者本人和社會學家潘綏銘講述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婚外情與婚外性

通常情況下情與性是緊密相連的。情以性生,性以情成。但是,情與性畢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縱觀眼下林林總總有關婚外情的議論,沒有把婚外情與婚外性嚴格區分,而是把婚姻以外異性情感交往和異性性生活混為...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結婚

近幾個月以來朋友圈寫出軌的文章層出不窮,作為一名初出茅廬的心理諮詢師,也想湊個熱鬧,說一說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觀點。我個人認為,一個人要想真正走進婚姻,最基本的一項任務就是要在結婚之前認識自己,其...

如果男人給了你這4種承諾,那就嫁了吧

1.感情專一的承諾第一階段的承諾,是你們同意只跟對方一人交往,不要腳踩多隻船,談感情的時間和精力,只花在對方身上!若沒有感情專一的承諾,感情就不會成長,如果對方不夠看重你,不能給予這種承諾,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