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為林徽因終生不娶,待林的孩子視如己出,並被送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單身男女青年來說,每年回家被催婚已經成了過年的保留項目。

今天,楚塵君整理了一份史上終身未婚名人名單,他們未婚的原因各種各樣,有的因為找不到對象,有的因為不喜歡異性,有的因為所愛的人和別人在一起了,有的就是享受獨身生活……

當然,我們列出這份名單並不是為了證明「不結婚的人才優秀」,而是希望著急讓我們結婚的父母親戚明白,人生有很多選擇,結不結婚、什麼時候結婚不是衡量幸不幸福的標準,有沒有自由的選擇權才是。

不管現在的你是不是單身,不管未來的你是不是選擇繼續單身下去,小亞都願你幸福。

***

叔本華

叔本華(1788年-1860年),著名德國哲學家,唯意志主義的開創者,其思想對近代的學術界、文化界影響極為深遠。

著有《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華對女性有著強烈偏見,在他看來,女人的存在,會阻礙他的思維,讓他無法正常的思考,同時女性多追求浪漫,容易情緒化,哄女人,討她們開心,會浪費自己的時間,造成自己在學術上的不嚴謹。

因此終身未娶。

安徒生

安徒生(1805年-1875年),丹麥作家,因為其童話作品而聞名於世,其中最著名的童話故事包括《拇指姑娘》、《醜小鴨》和《皇帝的新衣》等。

年輕時,安徒生單戀上了一個叫莉葆·沃依特的女孩兒。

安徒生死後,衣櫃中藏有來自莉葆的一封長信。

他已然一直愛了她數十年,而且此間他也曾愛上過別人,其中包括男性。

卡夫卡

卡夫卡(1883年-1924年),小說和短篇故事家,被評論家們認為是20世紀作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位。

代表作品《變形記》、《審判》和《城堡》等。

卡夫卡曾三次訂婚,又三次取消婚約,除了未婚妻外,他還和幾位女性有過親密關係,但始終未婚。

他曾說,「實際上,孤獨是我唯一目的,是對我的極大誘惑。

簡·奧斯汀

簡·奧斯汀(1775年-1817年),英國小說家,著有《傲慢與偏見》等。

她小說中的情節常常反映了女性為追求社會地位和經濟保障而把婚姻作為依靠。

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奧斯汀有過兩段重要的戀愛,一位是奧斯汀家鄰居的侄子湯姆·勒弗羅伊,但當時湯姆沒有錢,讀書全靠一位叔祖父的經濟資助,未來的律師事業也要靠他贊助,所以沒有能力和簡結婚。

另一位是比克納爾,這個男人非常有魅力、英俊、優雅。

他們是在一個海濱度假區相遇的,兩人的關係正在發展,但不久,奧斯汀聽說這人突然去世了。

後來,她曾接受一位莊園繼承者的求婚,第二天就反悔了,她說,「沒有感情的婚姻是最難忍受和持久的事情」。

尼采

尼采(1844年-1900年),著名德國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

著有《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

尼采極其輕視女性,他唯一愛過的女性是俄國女性莎樂美,他曾說,如果要他從《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和莎樂美之間選一個,那他會把莎樂美當做自己的最終選擇。

他向莎樂美求婚兩次,但兩次都被拒絕。

狄金森

狄金森(1830年-1886年),美國詩人。

生前只發表過10首詩,默默無聞,死後近70年開始得到文學界的認真關注,被現代派詩人追認為先驅。

與同時代的惠特曼,一同被奉為美國最偉大詩人。

狄金森從二十五歲開始棄絕社交女尼般閉門不出,在孤獨中埋頭寫詩三十年,終身未婚,後世對她的戀愛生活、性取向多有揣測。

金岳霖

金岳霖(1895年-1984年),字龍蓀,哲學家、邏輯學家。

金岳霖一直愛戀林徽因,為了她終身未娶。

林徽因剛過五十歲,便因病早逝,金岳霖異常悲傷,在輓聯上題字: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他時常去給徽因掃墓。

某年,他在北京飯店請朋友吃飯。

眾人趕至問請客原因,他說:今天是林徽因生日。

晚年,金岳霖一直和林徽因與梁思成的孩子住在一起,待孩子們如同己出,並被他們送終。

康德

康德(1724年-1804年),啟蒙時代著名德意志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

著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

康德終身未婚,據說有兩次他準備結婚,但由於財力原因,都坐失良機。

康德訂下了準則:「一個人不必結婚。

」其實,每當康德想要說明準則可以接受很少數的例外時,他就會說:「規則仍然不變:一個人不應該結婚,但是這對可敬的夫妻是例外。

準則可以有例外,而且不僅僅是就與婚姻有關的規則而言。

然而就如同很可敬的婚姻才能構成例外,一般而言,準則的破壞只能在非常少的情況下才能夠被容忍。

康德的話是引自一個名叫里竭的人。

他在1741年寫了一首詩,藉由充足理由律證明一個人不應該或者「不必」結婚。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康德把「不必」又改成「不應該」。

薩特&波伏娃

薩特(1905年-1980年),著名法國哲學家、作家、劇作家、小說家、政治活動家,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

其代表作《存在與虛無》是存在主義的巔峰作品。

波伏娃(1908年-1986年4),法國作家、知識分子、存在主義哲學家、政治活動家、女權主義者、社會理論家,1970年代女權運動的重要理論家和創始人。

哲學散文《第二性》是現代女權主義的奠基之作。

薩特與波伏娃保持了一生的情侶關係,但從未走入傳統的婚姻殿堂。

他們的「契約式婚姻」主要包括兩條:1.雙方都有愛其他人的權利。

2.雙方不應互相欺騙,而且不應互相隱瞞。

薩特主張,「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一個人對他的存在的選擇」;波伏娃也曾說,

「我們毫不懷疑地根據自己的意志行事,自由是我們惟一遵循的原則。

」他們以自由為旗的契約式愛情,是基於他們的哲學理念的,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獵艷」的方便。

從波伏娃與薩特相識的1929年起,一直到薩特1980年辭世,一起共度了51個春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