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愛才是一生的課題,婚姻不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是的!就因為沒有談過戀愛,我被自己的親媽懷疑心理有病。
很長一段時間裡,結婚被認為是一個女人一生唯一的意義。
關於愛情、性、戀愛和婚姻,每個人文化背景、生活閱歷和思維模式不同,視角也會不同。
我們不反對婚姻,但逼婚是一種農耕文明典型的不尊重個人邊界的行為。
我們的討論具有普遍意義,並非針對個體。
每個人感知社會的溫度不同,歡迎交流看法,互相砥礪。
去年過年,剛滿22歲的我,在父母的安排下,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次相親。
從那之後,他們便把我的婚戀問題擺上日程,每次通話都要詢問我有沒有中意的男生。
在他們看來,25歲是一個女人的分界線,過了這個年齡,就該結婚步入家庭了,而在這之前,必須解決戀愛問題。
可我是個母胎單身,長到快23歲,沒有任何戀愛經歷。
有一天,我媽突然給我來了一個電話說:「別人家的女兒都早戀,你是不是傻了,是不是心理有什麼疾病,不會談戀愛啊。
」
是的!就因為沒有談過戀愛,我被自己的親媽懷疑心理有病。
其實我只不過是在大家都早戀的年紀,被教導乖乖念書,在本該擁有純真戀情的大學時代,被文藝愛情片的精神之戀洗腦而已。
但那天晚上,我還是陷入了一種胡思亂想模式中,難道真像我媽所說,我不具備戀愛的能力?會不會到了24歲、25歲、30歲……依然母胎單身,然後一輩子不結婚?
想到這裡,一陣恐慌突然襲來。
1
不結婚的女人就是失敗者?
女人可不可以一輩子不結婚?這在我過去的認知里,幾乎是不可能的選項。
女性主義者波伏娃將現實生活中的女性分為四類:結了婚的、結過婚的、打算結婚的、因結不了婚而痛苦的。
很長一段時間裡,結婚被認為是一個女人一生唯一的意義。
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喜劇多以結婚為結局,而悲劇以死亡為結局。
迪士尼的童話故事中,最美好的結局一定是王子和公主結婚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仿佛結婚就是幸福的代名詞,意味著故事的結束。
從小到大,我所接受的教育也一直告訴我,對女人而言,結婚是一件天經地義,毋庸置疑的事情。
直到工作後,進了文化傳媒行業,這一行相對來說,觀念比較開明,我結識了許多思想前衛的前輩。
70後的A是一本雜誌的主編,如今獨身一人,對感情抱著順其自然的態度。
A工作專注認真,經濟獨立,知性美麗,永遠穿著得體精緻的衣服。
即使已經40多歲了,說起話來,依然像個大學生一樣,始終對世界保持好奇與熱情。
她會興奮地與你分享新發現的一家雜貨店,也會熱情地邀請我們這樣的晚輩去家中做客。
像A這樣的前輩,我身邊還有好幾個。
她們大多已近40歲,仍未結婚,但生活充實。
比起同齡的已婚女性來,她們心態也更為年輕。
她們都是我十分尊敬的女性,讓我看到了生活的多面性,逐漸開始接受「不婚」的可能。
我曾經試探過我媽,我問她:「如果我一輩子都不結婚,你覺得怎樣?」這一次,她直接簡單粗暴地說我變態。
沒談過戀愛,被懷疑心理有病;有不婚的打算,被認為變態。
我第一次意識到傳統觀念竟如此強大,我相信,跟我媽持同樣看法的人不在少數。
在世俗社會,單身已經被妖魔化。
大家覺得單身狀態,尤其是單身女性,是一種失敗。
如果你到了30多歲,還沒有結婚,很多人會覺得,你是不是性格有缺陷?你是不是過得很悽慘?即便優秀如前輩A,也難免遭遇這樣的偏見。
美國新聞記者麗貝卡·特雷斯特在她的新書《單身女性的時代:我的孤單,我的自我》中,有力地向這種偏見發起了挑戰。
特雷斯特認為,人們往往忽視了,未婚是許多女性主動的選擇。
一個女人不結婚,並不是因為沒有人選擇她,沒有人珍視她。
孤獨、悽慘是貼在單身女性身上的標籤。
但特雷斯特說:「當你躺在理應是你最親密的人身邊,卻只感覺不被理解,不被重視,沒有心意相通時,那反而是你最孤獨的時候。
」
真正的孤獨是一種親密感的缺少,這種親密感的缺少不一定能通過婚姻得到緩解。
事實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結婚與不婚,只是不同形式的孤獨而已。
自私也是許多人給單身女性身上貼的標籤之一。
本書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2011年,由現代家庭理事會主持的一項報告顯示,在美國,84%從未結婚的女性,會向其父母提供實際性的幫助。
相比之下,這麼做的已婚女性只占18%。
由於少了家庭瑣事,從未結婚的女性更有可能參與政治、簽署請願書、做志願者、參加集會等。
特雷斯特在書中感慨,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社會還是發生了一些變化,從前單身女性幾乎只有「老處女」這個標籤,而今天,有了「獨身主義者」這個專有的概念。
據統計,2009年,美國已婚女性的比例已經降至50%以下,也就是說,單身女性的數量首次超過已婚女性。
前不久,我在一席看了哥倫比亞大學錢岳博士的演講,她給出了一組數據:從1970年到2010年,30歲至34歲的未婚女性的比例,韓國從1%升至接近30%,台灣地區從2%上升到40%,中國大陸從1%升至5%,而在一線城市北京,這個數字是12%。
這些數據都在告訴我們,世界範圍內,單身正在成為一種正常現象。
儘管許多人在意識上,並不這樣認為,但特雷斯特還是大膽宣稱:我們將無可避免地迎來一個屬於單身女性的時代。
2
比起「男友力」,女性更需要「單身力」
在《單身女性的時代》封面上,有句非常響亮的話:單身是一種力量。
其實,更準確地說,單身是一種能力。
書中,特雷斯特並沒有一味宣揚單身的好處。
她例舉了許多單身可能遭遇的麻煩,比如疾病、疲累、恐懼等,尤其是步入晚年後,單身者面臨的挑戰更大。
那麼,如何在選擇單身的情況下,保證高質量的晚年生活?
一位60後的丁克族曾這樣跟我說:「要做到在晚年沒有伴侶、無兒無女的情況下,依然過得很好,在年輕時,就要開始存錢、存健康、存愛好。
」
先來說說存錢。
和單身相比,婚姻是成本更低的選擇,在衣食住行中,除了衣不能分享,其他的都可以分享。
而在未來,如果想跟老姐妹們住進更好的養老院,過更舒服的日子的話,我們必須更加努力勤奮,更好地規劃自己的工作,有更好的投資理財規劃。
再來說說存健康。
晚年一場重病,可能會摧毀我們所有的心理防線。
書中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2013年發表在《臨床腫瘤雜誌》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已婚的癌症病人比單身病人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單身病人因為沒有伴侶敦促他們及時就醫,17%在確診時已是癌症晚期。
單身癌症患者接受必要的治療比已婚病人少53%,因為在治療時,有大量的後勤服務工作,需要伴侶的協助。
選擇單身,意味著要有更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至於存愛好,那位60後的丁克族說,要保證晚年有獨立的精神世界,要有與自己相處的能力,愛好必不可少。
有愛好,才能有圈子,有朋友。
至少老了可以跟老兄弟們一起釣釣魚,跟老姐妹們一起做做烘焙。
如果選擇單身,就要求我們要有足夠強大的賺錢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自己相處的能力,我們把這些能力稱為「單身力」。
事實上,無論你是否處於單身狀態,「單身力」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書米B目前正處於一段和諧的親密關係中,不久後,她將與男友結婚。
但B說,自己一直都在做著有一天會單身的準備。
她努力工作,為自己買了房,買了重疾險。
最近她正在學鋼琴、練瑜伽,為了老來能有個愛好。
B說:「連我自己都不能保證能跟我的另一半過一輩子,我還能要求對方一定會跟我過一輩子嗎?我這樣做,是為了真到離開那天,不成為對方的附屬品,大家一拍兩散,相忘於江湖,各生歡喜。
」
書米C已經結婚多年,但她說,她和老公一直處於一種「婚內單身」狀態。
婚後,他們按照自己單身時的方式活著:有各自熱愛的工作,收入能養活自己;保持各自單身時的興趣和習慣;保留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C告訴我:「有時候,我在客廳閱讀,他在書房工作,好幾個小時不說話,過後我們往往會就某個問題展開討論,而高質量的討論會讓人覺得之前的獨處時光很有價值。
這可能取決於我們彼此達成了高度共識——知道你在那兒,我就很安心,我依然能有時間和空間做自己的事。
」
就像書中所說,比起「男友力」,女性更需要「單身力」,保持思想自主與經濟獨立。
3
別讓獨身主義成為「愛無能」的藉口
《單身女性的時代》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就是,特雷斯特並沒有簡單粗暴地宣揚女權主義,提倡不婚。
而是坦誠地告訴我們,單身生活有著各式各樣的弊端,但婚姻的缺點也同樣不一而足。
結婚與單身都不應當是一個人的標籤,而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不同途徑。
37歲那年,特雷斯特自己也結束了單身生活,步入婚姻殿堂。
她說:「單身不是要拒絕男人、拒絕愛,結婚也並不意味著故事的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
」
今年43歲的書米D是一個丁克族,她同樣在40歲那年才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步入婚姻殿堂。
D說:「30多歲的時候,曾有過很長一段空窗期,嫌戀愛麻煩,不想結婚。
後來才驚覺這是一種對愛越來越逃避的狀態,一種愛無能的狀態,不可以讓自己待在這樣的『單身舒適圈』里。
我發現,現在很多年輕人的戀愛狀態,已經接近愛無能了。
」
我曾經在朋友圈發起過一個關於「能否接受不婚」的小調查,結果出人意料,炸出了一大波恐婚甚至想不婚的同齡人。
就像D所說,一部分人的戀愛狀態接近愛無能。
新世相曾這樣總結新時代戀愛關係:從前是再靠近一點點,我們就牽手;現在是再靠近一點點,我們就分手。
他們談戀愛從不用力,也從不負責,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維持一段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從而滿足於一種弱關係中。
另一部分人則是因為,在一種假性親密關係中並沒有獲得力量的增強,反而因為過度地被吸食而導致對親密關係的厭倦。
在這種情況下,獨身主義成了許多人自私或者逃避愛的藉口。
身邊同齡人的這種狀態,讓從未談過戀愛的我非常失落,但D告訴我:「單身不單身,結婚不結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失去了愛與被愛的能力,學會愛是一生的課題。
真正優質的親密關係,一定是暖暖的、治癒的。
我現在找到了那個對的人,我喜歡喝酒,吃小龍蝦,可他不喜歡,但他會幫我做水果酒。
我吃辣,他不吃辣,但他會陪我去重慶吃九宮格。
世界總是在變化的,兩個人的時候,兩個人開心,一個人的時候,也要同樣開心。
我們既要能享受愛情,也要能承受無常。
」
D的話讓我重新開始思考自身,我是真的因為單身而感到孤獨嗎?我可以一個人旅遊,一個人做飯一個人吃,一個人唱歌,一個人看電影,並且樂在其中。
我有自己的圈子,有可以談天說地的朋友,也有可以吃喝玩樂的朋友。
我有能力將業餘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
我知道北京城哪裡好玩,哪家餐廳好吃,哪裡的花兒好看,我並不孤獨。
除了現階段有點小窮之外,可以說,單身力max了。
我是真的不具備愛的能力嗎?事實上,我也曾經喜歡過,追求過,在那種情愫中,我學著走出自己的需求,去關心對方,並讓自己變得更美,更積極。
我享受喜歡帶來的悸動、歡愉,如今回想起來,甚至連當時的焦灼、不安,都是帶著美感的。
我依舊渴望愛,渴望進入一段優質的親密關係,能夠使雙方獲益,得到成長。
就像作家喬治·桑所說,無論單身與否,生命中只有一種幸福,那就是愛與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