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逼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你年紀也不小了,該考慮終身大事了!

爸爸媽媽也老了,你就算是為了我們著想,也要快找個人結婚啊!

你到底要挑挑揀揀挑到什麼時候!

年紀越大越不好找,你怎麼就不知道急呢?

你再不結婚我們都沒臉見人了!

你同學的小孩都上幼兒園了,你怎麼還連個對象都找不到呢?

……

這些話耳熟得很吧?男大不婚女大不嫁,做父母長輩的,一定會見縫插針地抓住一切機會逼婚。

但凡到了適婚年齡的單身青年,幾乎都被以形形色色的方式逼婚過。

逼婚如一場戰事,一邊站著「鴨梨山大」的子女,一邊站著苦口婆心的父母。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針對40歲以下的青年做逼婚現狀調查,每個城市1000份樣本。

結果顯示,近八成青年曾被父母逼婚,其中,25-35歲的被調研青年被逼婚率高達86%。

甚至有3%的青年,還未到法定結婚年齡,就被父母逼婚。

看來,在咱們中國,逼婚不僅僅是哪一家的事,而是無數個家庭的事,甚至,是全社會的事……

逼婚猛於虎

她是一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子,有不俗的外表,體面的工作,但是沒有結婚的對象。

所以,她有許多關心她終身大事的親人,其中,最心焦的是她的外婆。

外婆年復一年都在問她:「結婚了嗎?什麼時候結婚?」但她一直沒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

直到外婆躺到了病床上。

這位女子內疚,焦慮,她決定:「今年一定要結婚,哪怕是為了外婆。

」終於有一天,她穿著婚紗,牽著一位男士,守在外婆的病床前,噙著淚花說:「外婆,我結婚了……」

這是一則某婚戀網站的廣告。

廣告播出後,許多人紛紛斥責它用孝道來綁架婚戀,甚至有網友在微博上發起了萬人抵制活動。

然而這又不僅僅是一則廣告。

據廣告的策劃人說,這是由婚戀網站的一個真實案例改編的。

雖然引起人們的反感,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廣告折射出的是現實。

廣告中的場景對許多單身女性來說並不陌生。

一位27歲的女生說:「看到這則廣告後,我立刻傻了眼。

當時飯桌上就有我的外婆,除我之外,兩個未嫁的表姐臉色也變了。

」在廣告的推波助瀾下,外婆和家裡的長輩一遍遍地嘮叨著家裡姑娘們的終身大事。

雖然廣告中被逼婚的是女性,未婚的男性同樣無法擺脫家人的「借題發揮」。

「上大學那會,爸媽總說別談戀愛以學習為重。

一畢業,父母又要我抓緊時間談對象。

」30歲的小許說,奶奶身體不好,每次催婚家裡長輩就會把奶奶搬出來,說奶奶想見孫媳婦,你要趕緊結婚,不能讓奶奶死不瞑目走得不安心。

「我爸媽有段時間集中給我安排相親,說只要身體好人品好就可以了,你挑來揀去年紀就越來越大了。

」久而久之,他覺得苦不堪言。

29歲的小路是一名未婚的國家公務員。

「我們老了,你就算是為我們著想也要考慮個人問題呀!」只要回家,父母就會這樣苦口婆心地說。

「我不是不想結婚,而是沒有遇到合適的人。

」小路無奈地說。

但父母不接受這個說法,總覺得別人都結婚了,你怎麼就找不到對象呢?只要聊天超過5分鐘,父母就會將話題繞到結婚上。

被家人逼婚的尷尬與無奈,是所謂「大齡」單身者們的普遍經驗。

一位朋友年薪20萬元,有房有車,但她媽媽並不覺得欣慰,因為她沒婚姻。

她說:「客戶誇我上一個設計做得不錯!」她媽會說:「你怎麼選了這麼個工作,十天半個月都見不到活的男人。

」她說:「下周打算飛去蘇梅島。

」她媽會說:「旅遊完了還不是得一個人住,我一想到你這麼慘就想哭。

」她說:「這是我閨蜜特意送你的燕窩。

」她媽會說:「你那些朋友沒一個靠譜的,都不給你介紹對象。

」她不敢說自己過得很好,她媽會認為你既然這麼能幹,怎麼結婚這件事辦不好?唯一的解釋就是沒將父母的話放在心上。

她更不敢說自己過得不好。

哪怕她只是得了小感冒,她媽都能聯想到,別人都是合家歡樂,只有她奄奄一息,孤苦伶仃。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不結婚約等於不孝,約等於失敗,約等於沒面子——這仍然是許多父母的普遍價值觀。

不管父母的智商、見識、能力、財富如何,一旦子女過了法定結婚年齡還沒動靜,他們會自動切換到逼婚模式。

循循善誘者有之,苦口婆心者有之,惡言相向者有之,甚至以死相逼者也有之。

在逼婚這件事上,父母們似乎達成了最大共識,經過了統一培訓,有的演悲情戲玩苦肉計讓子女不忍,有的時時旁敲側擊事事含沙射影,有的安排「鴻門宴」強逼相親,有的發動親戚朋友一起催婚……

在這樣的轟炸下,單身青年們再淡定的心也忍不住焦慮了。

有的成了恐歸族,逢年過節都不敢回家了;有的成了相親狂,不是在相親,就是在去相親的路上;有的在網上發帖,「誠租女(男)友」回家見父母;有的本來「寧缺毋濫」,但最終選擇了湊合;更有極端的,被逼出了毛病——武漢有對父母,每天在兒子耳邊滾動播出逼婚宣言,強迫他相親20多次,兒子漸漸對相親產生心理陰影,一聽到相親這一敏感詞,就恐懼、煩躁,進而患上情感性精神障礙。

逼婚的背後

逼婚背後的價值觀有著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

一個普遍的家庭觀念是,婚姻能夠讓人的幸福更有保障。

父母長輩、親朋好友「逼婚」,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從古至今,絕大多數人都結婚,這是一條最為正統的「幸福之路」。

儘管大家也都明白婚姻不意味著幸福,可是普遍經驗確實還是結婚比單身更容易幸福。

逼婚的人由衷地希望,你能以最容易的、最安全、正確率最高的路徑抵達幸福。

不要意外父母為什麼逼婚。

對他們而言,理由實在太充足了。

他們希望自己的基因通過子女繼續綿延下去,讓他們的生命在薪火相傳中生生不息——這不是迂腐,而是刻在人類基因里的本能,沒有這種生物的本能性,人類也許就要滅亡。

他們希望你將來老有所養,病有所依,弱有所靠,生存是有風險的,一個人勢單力薄,必須要抱團才能安全,若沒有伴侶沒有家庭沒有兒女就難以安養天年的,這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經驗。

同時,最宜生育的年齡也是一個人在婚戀市場身價最高的階段,在此期間結婚,能實現婚姻的利益最大化——正如股票最好是在最高價位拋售,人既然是一定要結婚的,為何不在最合適的年齡結呢?

逼婚的背後是代際觀念的衝突。

逼婚的價值觀從來都在,但在過去的時代,逼婚並不會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這是因為大多數人都遵循了早婚早育,所以不會和父母有那麼多衝突。

而現在,時代變了,年輕人有了更廣闊更多元的生活,對愛情和婚姻有了新的解讀,對生活有了更高要求,對人生有了新的規劃,父母一代卻仍以傳統生活模式規制下一代。

作為曾經的「過來人」的陳好說,在子女結婚這件事上,父母本身受到了環境的影響。

他們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很難不在乎周圍人的看法和評價,很難不在乎「面子」,他們在無形的壓力下要求子女結婚,其實也是在保護自己的社會關係和社會地位。

而且,大多數父母年老之後生活沉悶無趣,陷入自我價值驟降的狀態當中,參與到子女的婚姻和育兒問題里,是上一代人重新找到自我價值的重要手段。

父母長輩對年輕人的世界已經不懂,很難有什麼共同話題——你的工作,你的專業,你的朋友圈子,你的興趣愛好,他們都已經插不上話,唯一他們覺得還關心得上而且自己占了理的,就是催你趕緊結婚。

這也跟地域差異有關係,北上廣等大城市生活節奏快,交往圈子小,是典型的陌生社會,結婚生子的壓力相對內地小城鎮往往小很多,甚至不婚族也不少,但在一些小城鎮,超過30歲不結婚簡直就是異類。

而逼婚之所以成為年輕人普遍的苦惱,是因為中國人的家庭觀念仍然非常強,父母始終視子女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難免投入太多情感,甚至過多介入對方生活;子女從小就被教育要承擔父母的期待,「不讓父母失望」「為父母爭氣」是他們的驅動力,也是他們的包袱。

所以,面對逼婚,很多年輕人往往只有壓抑、煩躁和無奈,卻極少有直接的對抗,也少有強有力的正面溝通。

也就是說年輕人在一定程度上默許和接受了逼婚的存在。

今天的年輕人雖然大都受過比父母更好的教育,有更廣的見識,但他們的發展仍然依賴父母的投資,受教育要父母出學費,就業要父母找關係,買房要父母出首付,工資菲薄或失業要「啃老」,生存競爭讓他們維持著與父母的緊密關係。

父母對子女的養育視為投資,要以子女聽命作為回報本來是父母缺乏安全感的體現,而子女一代的缺乏安全感正相應地讓兩代人結為共同體,這種結盟的代價是子女自由選擇的折損,讓他們處在或因不聽命而內疚,或因聽命而無奈的兩難之中。

實際上絕大多數年輕人並不想做決然的抗爭者,他們不是不願意結婚,只是希望婚姻有更多情感的高質量並且不妨礙其他人生計劃,而一些父母仍然只將結婚視為一系列「條件」的務實匹配。

年輕人離開原生家庭湧入大城市經常帶有逃離的意味,他們想逃離集體的陳規與世俗。

他們逃離中仍然渴望親情,渴望家庭的支持,卻不再認同父母所代表的文化,又沒有意願、沒有能力在各方面劃清界限,這就最終導致了被逼婚時的尷尬和難堪。

對逼婚不如樂觀一點

無論是為子女的現實幸福考慮,還是出於傳統觀念的思維,或者周圍親朋的壓力,父母們都會竭盡全力地督促子女結婚。

我們當然不贊成逼婚行為,但同時,也不贊同將逼婚妖魔化。

男婚女嫁本是人類生存發展的自然法則,適時建立一個穩定的家庭不僅是父母對子女的殷切希望,也是年輕人通過成家立業走向成熟的標誌,是一個家族興旺發達的表現,更是社會穩定與和諧的重要因素。

我們完全可以以積極的心態、樂觀的精神對待逼婚這件事。

被逼婚的你,需要多幾分理解力。

其實大部分的父母並沒有強迫子女服從他們的意願。

他們能做的逼婚,無非是言語上催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或者憂心忡忡聲淚俱下,行動上通過熟人或熟人的熟人幫你物色可能的結婚對象,給你安排幾場相親而已。

大家心裡都清楚,父母再著急,再生氣,也不會真的把自己怎麼樣,既然如此,作為子女的你又何必將逼婚上綱上線地批判,似乎受了莫大的傷害和委屈呢?須知越是將逼婚悲情化、嚴重化,就越會加劇甚至激化兩代人之間的矛盾。

只要秉著同理心,將心比心,就會從逼婚中感受到父母的關切。

從呱呱落地到蹣跚學步,從上幼兒園到讀大學,從找工作到買房子,你人生的每一步,父母都會為你操心,結婚這種關係到你幸福的人生大事,他們又怎麼可能淡定得了呢?從父母的角度來看,希望兒女能早點兒結婚成家,過上安穩幸福的生活,是人之常情。

大部分的逼婚,並沒有多少「逼」的成分,更多的是「愛」。

做兒女的應積極主動面對婚戀問題,多多體諒父母的良苦用心,真誠而耐心地溝通,既不逃避結婚話題,也要主動表達自己的擇偶觀,拿出可行的人生規劃表,讓父母長輩們吃上定心丸,並贏得他們的理解。

被逼婚的你,需要多幾分能力。

如果習慣了做個媽寶男(女),一切都依賴父母,凡事都由父母安排,沒有獨立生活獨立處事的能力,父母自然對你的人生放心不下,會因為焦慮而介入你的愛情和婚姻。

學會自己作主,學會成為一個成熟獨立、自己承擔責任的人。

只有一個成熟獨立的人,才知道什麼樣的人適合自己,才能正確面對戀愛和婚姻問題。

毫無疑問,結不結婚輪不到外人說三道四,但那些30歲還住在家裡,下班回家端起父母做的飯菜,吃完飯最多洗個碗,然後就去追劇和打遊戲的年輕人,與其說是父母逼婚的心理有問題,不如說是自己的生活態度有問題。

單身狗是個時髦的詞,但單身不應該放棄生活質量,「過得像條狗」。

你既然對婚姻要求那麼高,對愛情抱持美好嚮往,不願意湊合結婚、將就生活,至少要有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讓單身生活顯得十分滋潤的能力。

父母關心子女是天性,要讓他們放心,就要有實力證明你雖然暫時沒有結婚,但一個人也活得很好。

如果你的生活快樂,充實,富足,父母在結婚這件事上也就不會給你太大壓力。

被逼婚的你,還需要多幾分定力。

不要為了給父母長輩一個交代,就隨便找個人湊合,草率地走進婚姻。

性格不相投,三觀不一致,感情沒基礎,這樣的婚姻不但不是人生的避風港,反而會成為人生的暴風雨。

不如「任它風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動」,以平常心對待逼婚,以進取心對待人生。

被逼婚的你,還需要再多幾分魅力。

不管父母逼不逼婚,戀愛是美妙的,戀愛瓜落蒂熟進入婚姻是歡喜的,與有情人做快樂事是幸福的,生兒育女盡享天倫是圓滿的——這一切,都是父母最願意看到的,也就是說在結婚這件事上,子女和父母絕不是對抗的關係,而是關係最親密的利益共同體。

如果一直遇不到那個「合適的人」,那麼年輕人,你也許需要反思一下,考慮給自己再增加幾分魅力。

兩情相悅是一種感覺,但,我們總是更容易對更美好更優秀的人產生愛慕的感覺不是嗎?如果自身散發魅力,那麼自然就有更多機會遇見「合適的人」。

這種魅力可以是外表上的,如果顏值先天不夠,至少可以做到衣飾整潔得體;這種魅力可以是性格上的,知書達理友善大方絕對能給一個人加分;這種魅力可以是學識上,富有詩書氣自華,不信看看高曉松;這種魅力還可以是職業素養上的,有專業能力和職業成就的人會顯得很酷很強大……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遇見另一個更好的人的機率也會大很多。

別以為父母傻,他們閱人無數,心裡明白得很,眼看著你魅力四射光彩照人,知道你絕不會「砸在手裡」,又怎麼會無休無止地逼婚呢?

本文圖片:鄭嘉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女孩因逼婚跳樓:愛還是變態?

上周五晚,網友@貓叔Mack 在微博上發了一則轉自豆瓣的帖子,帖主稱小區里有個27歲的姑娘,因未婚整日被父母奚落,父母委曲求全推銷女兒,女孩兒不堪重負後留書自殺。雖然最後八姐 獲得消息稱這名自殺...

中國式反逼婚:無愛的婚姻,請走開

朋友和被逼婚的父母吵了一架。因為她和沒什麼主見,沒有感覺的相親對象提分手,和看了照片還沒見面,感覺不順眼的相親對象不了了之。因為她拒絕了一個追求者,父母說她鐵石心腸,要求她和對方先交往再說。因為...

再說一遍!大齡女不結婚,不代表性格變態

「你努力提升自己,認真工作,保持鍛鍊,定期看書,能吃會做,為人謙和,不愛八卦。然後呢,在大多數中老年眼中,你不過是個沉默寡言、不想結婚生小孩的心理變態……」最近這段網友眼中的「人生真相」引起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