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說到帶小孩,很多家長都比較頭疼的是,孩子老是哭鬧,因為不想去幼兒園哭啊,不給買布娃娃小嘴能噘一天,不想坐安全座椅就大吵大鬧,誰不想要一個乖乖聽話的孩子呢?可如果每個孩子都會24小時聽話,那就不是孩子了。

因為他們不太懂得,控制情緒這件事。

遇到孩子哭鬧的時候,有的家長會對孩子發號施令,不許哭、不許頂嘴,過一會風平浪靜了,而實際上,沒有解決的問題越堆越多成了垃圾,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問題,孩子對父母的話也很逆反。

那父母應該怎麼跟孩子溝通,才能幫助孩子控制情緒呢?今天講的這本書,就給出了有效的辦法。

這本書的作者叫約翰·戈特曼,他是與榮格齊名的心理學大師,被稱為「婚姻教皇」,我們每天聽本書之前也解讀過他的書,比如《幸福的婚姻》。

約翰·戈特曼關於家庭關係方面的研究長達40年,被評為「美國心理治療師眼中具有影響力的10位心理治療大師」。

當然,婚姻教皇可不只是研究婚姻的,在戈特曼成為父親之前,他就已經花了20年的時間,研究兒童發展心理學。

自從戈特曼的女兒出生後,這位心理學大師也經常有受挫、失望和脆弱的時候,他發現很多家長只是藉助一些育兒理論來規範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是卻對這些不良行為背後的情緒毫不理會,這就造成當孩子生氣、傷心、害怕的時候,父母很難跟孩子交流,反過來,規範孩子的行為也顯得力不從心,孩子也會一直受情緒的困擾。

於是,戈特曼對美國119個家庭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這些家庭的孩子從4歲追蹤到青春期,還對130多對新婚夫婦,從結婚到養育孩子的全過程進行了追蹤研究。

通過大量案例中,父母與孩子不同的溝通方式,對他們情緒的記錄和心理健康程度的對比分析後,戈特曼總結出了一個叫「情緒管理訓練」的方法。

他說,教育子女不僅僅靠智商,還需要情緒上的指導。

這一點,是過去30多年眾多育兒理念中從來沒有涉及的角度。

跟其他育兒理論最大的不同在於,他沒有給你一大堆花里胡哨的方法,讓你去控制孩子的行為,而是讓你在不干涉孩子成長的前提下,跟孩子保持一種親密的關係。

成功育兒並不複雜,最需要的是你以一種特定的方式陪在孩子身邊。

這本書就會告訴你,具體怎麼做。

而接受過情緒管理的孩子,也被證明,他們比其他孩子身體更加健康,學習成績更優秀,和朋友相處得更好,更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情緒上更健康,從壓力中解脫的能力更強,說白了就是情商更高。

今天我們這期內容,就會給你講講孩子的情商跟什麼有關,培養高情商孩子中的幾個誤區以及幫助孩子控制情緒的幾個步驟。

下面就為你詳細說說。

第一個觀點,父母對孩子的回應程度,決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

如今,你可能對情商的重要性早有了解,但是,情商可不僅僅是用來培養孩子的,要想孩子情商高,父母首先要情商高。

因為,孩子關於情緒的認識,大多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可以說從孩子還在襁褓中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行為心理學家觀察發現,一個學齡前的孩子,每20秒就需要一次家長的關注。

社會科學研究發現,剛出生的嬰兒,就已經可以通過父母的表情體態,讀懂父母的情感提示。

同時呢,小寶寶也會用自己的表情和體態作出回應。

如果父母可以敏銳地回應寶寶的提示,用眼睛和他交流,用兒語也就是嬰兒咿咿呀呀的語言和他對話,這些寶寶就會更早地學會情緒調節。

比如,當逗他們時,他們會很高興表現得很激動,但是之後呢,又能很快地恢復平靜,進入休息狀態。

在不同的情緒之間切換,就是一種情緒調節的表現。

相反,如果父母忽視嬰兒的提示,比如抑鬱的媽媽不願意跟寶寶交流,寶寶就不知道嘟囔著出聲能夠吸引人的注意,就會選擇安靜和被動,長大就不能主動融入社會。

再比如,一個新手爸爸跟寶寶一起玩的時間太長,寶寶老是處於興奮狀態,這也不行,寶寶將沒有機會知道,吸吮手指可以幫他們平靜下來。

而學會恢復平靜和保持平靜,也會影響孩子是不是能集中注意力地學習。

這說明,父母與初生嬰兒的互動,能夠影響孩子神經系統的發育,這種影響,關係著孩子一生的情緒健康。

這個結論是有科學依據的,我們來看看一個叫「迷走神經」的東西,它是一組發端於大腦的神經。

你看,人在緊張的時候,心率也快了,呼吸也快了,消化系統有可能紊亂,導致拉肚子,這些都是情緒對生理進程的影響。

而這個迷走神經啊,他會通過調節人的副交感神經,從而調節像呼吸、心率、消化系統這些,不受人意識控制的身體情況,給身體踩剎車,使身體不至於運轉太快而失控。

比如,在進行消防演習的時候,一年級小學生中,有著高迷走神經張力的同學,在消防演習開始的時候,可以放下手中的一切,快速地疏散。

一旦演習結束,他們也可以短時間回歸平靜,回到教室後集中注意力繼續學習。

而低迷走神經的孩子就不能輕鬆應對了。

什麼?現在讓我離開教室?現在還沒到下課時間呢?演習結束回到教室後,他們好長時間都定不下神來。

總之,迷走神經的張力越大,那他調節情緒的能力也就越大。

怎麼能讓迷走神經張力變大呢,研究表明,在孩子還處於嬰兒時期,他們體會的情緒經驗,對迷走神經張力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

所以,對父母而言,能很容易留心孩子的情緒波動,對孩子的情緒作出回應,幫孩子撫平不好的情緒,幫助他們學習情緒管理,這樣才能使孩子的情商變高。

並且,這種對孩子的體察,需要在孩子的情緒剛出現輕微變化時,就要做出回應。

說白了,還沒等到孩子的情緒激化時,就給孩子需要的關注。

孩子會逐漸明白,父母理解自己,不需要等他們做出極端的行為,就會關愛自己。

這就是我們說的第一個觀點,父母對孩子的回應程度,直接決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

這就對父母同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父母要對孩子的情緒保持敏銳的感知,留心孩子的情緒波動,這是培養高情商孩子的基礎。

具體怎麼留心呢?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具體場景。

當瑪麗哄3歲的兒子穿外套的時候,她已經上班快要遲到了。

一頓倉促的早餐和關於穿哪雙鞋的爭執之後,兒子的情緒也很緊張了。

頭出門前,兒子告訴瑪麗,他不想去幼兒園了,只想待在家裡玩。

瑪麗直截了當的拒絕了之後,兒子蹲在地上大哭起來。

那接下來,瑪麗是怎麼處理的呢?

在瑪麗看來,孩子離開家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她認為兒子的想法很可笑,這有什麼可難過的。

她的方法是,用餅乾哄孩子,轉移注意力,給他講講幼兒園的生活很有趣。

生活中,像瑪麗這樣做法的家長可不在少數,你可能覺得,這樣很好啊,孩子被好吃的吸引不就不哭了嗎,然後就乖乖去幼兒園了。

作者說了,瑪麗其實是一個「忽視型」的家長,忽視型家長的典型做法是,漠視、忽視甚至輕視孩子的消極情緒。

忽視型家長的教養方式是啥樣的呢?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他們會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關閉情緒通道,認為孩子的情緒是不理智的,因此沒必要當回事,對孩子們的話也沒有興趣聽,認為消極情緒是有害的,然後不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認為時間可以解決一切。

有些家長並不是故意要這樣做,但從與孩子交流的實際行動看來,他們確實忽視了孩子的情緒。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凱文是一個四歲女孩的父親,他很疼愛女兒,每當女兒不高興時,他都會抱著她四處走,問她是不是需要什麼,想看電視嗎?還是想出去玩?吃巧克力會不會讓她高興點?凱文表現得很有耐心,他想儘快讓女兒開心起來。

但是凱文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正面關注孩子的消極情緒。

凱文不會問這樣的問題,比如你現在覺得怎麼樣?你是不是不太開心?因為凱文覺得,關注消極情緒是在火上澆油,會把消極情緒放大,他希望女兒每時每刻都開心,這是出於他保護孩子的本能。

於是,就有意識地為消極情緒關上發泄的大門。

那麼這樣的教養方式,問題在哪呢?孩子並不能覺得自己的情緒被人理解,也並不能得到安慰。

它會對孩子產生這樣一種影響,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是錯的、不恰當的、不被認可的。

會覺得是自己身上有問題,才會有那種不好的情緒。

試想一個4歲的小孩,老是在生氣的時候被人說,「別老像個小孩!」被人摸著下巴問,「我家寶貝的笑臉哪去了?」孩子收到這些信息,會這樣想,如果這沒什麼大不了,為什麼我會這麼難受?看來我的判斷是錯的。

時間長了,他就會不相信自己的內心。

導致他們的自尊感也很低。

也不會調整情緒。

同樣導致孩子自尊感低的,就是脾氣火爆的家長,他們可就沒什麼耐心了,直接對孩子發一通火,警告孩子不許再鬧,再鬧就揍你。

這種就是「壓抑型」的家長,不管孩子是不是有不良行為,他們對孩子的消極情緒都是批評的態度,經常斥責打罵孩子,認為消極情緒是孩子性格不好的表現,甚至覺得孩子不聽話、哭鬧是在給自己臉上抹黑。

尤其是父親對待兒子的時候,一位冷酷的父親,覺得男孩子嘛,就應該經得起摔打,不然怎麼在殘酷的社會中經受考驗呢?甚至覺得悲傷情緒是浪費精力的,為丟了個玩具悲傷,不是什麼值得的事,你的小狗死了,悲傷一下還差不多。

壓抑型的家長不認可孩子的情緒,這跟忽視型家長一樣,都會導致孩子不相信自己的判斷,懷疑自己的情緒。

在長大後面對生活的挑戰,反而不會應對。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忽視和壓抑孩子情緒的行為呢?這可能跟父母的童年生活有關。

有的父母從小生活在暴力的環境中,他們的父母就經常爭吵,面對爭吵的時候,他們可能躲在自己的房間裡,不敢出聲,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也不敢討論父母的問題,這很可能讓父母更生氣,所以等他們長大後,就會迴避衝突,也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討論負面情緒。

還有的父母小時候生活在貧困或者疏忽大意的家庭中,他們從小就擔當起了拯救者的角色,總想給孩子自己小時候沒有得到的關愛,他們就像能夠擺平任何困難的超人父母,一旦沒法滿足孩子的某個要求時,他們就會心煩意亂,時間一長,他們會把孩子的每一次難過當成沒法滿足的任務,越來越沮喪,感到孩子在左右自己,所以就開始有意縮小孩子感到的緊張情緒,把問題擱置一邊然後慢慢淡忘。

這些都不算是高情商的行為方式。

追根溯源,父母在童年學習調整情緒的時期,並沒有得到外界的幫助,他們自己根本不知道怎樣在孩子面前表露情緒。

作者說,其實孩子的負面情緒並不可怕,父母大可把它當成是一個機會,一個跟孩子交流感受、增進親密關係的機會,這就叫共情。

高情商的家長,是可以與孩子共享情緒的。

當孩子表達情緒的時候,他們會很欣賞,因為這證明孩子和他們有著同樣的價值觀。

一位媽媽回憶說,當四歲的女兒在挨罵後沖她反擊,說「我不喜歡你說話的口氣」時,她心裡有多麼驚喜。

她對女兒的果敢感到驕傲。

高情商的父母,會跟孩子用同一視角看問題,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交流,平等地交流,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可以信任的盟友,會一直跟他站在同一條戰線上。

同時,高情商的父母也不會害怕在孩子面前表露情緒,他們難過的時候也會哭,也可以發脾氣,還會告訴孩子他為什麼那麼生氣。

這樣呢,由於父母們理解情緒,重視情緒的力量和價值,並相信自己能正確地表達情緒,他們也通過自己的行為為孩子做出了榜樣。

父母的情緒表露是對孩子如何表達情緒最有效的詮釋。

比如,父母們經過激烈爭吵,達成了和解,孩子也會學習如何化解衝突。

父母在悲傷時依然互相關心,給予對方支持,孩子也會學習如何分享彼此的悲傷,如何建立情感的聯結。

如果父母對孩子造成了傷害,父母也要大方向孩子道歉,用行動告訴孩子如何處理內疚和悔恨。

這就是我們說的第二個觀點,總結一下,父母要正面關注孩子的負面情緒,把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當做是跟孩子交流的好機會。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對孩子的情緒不當回事,輕視孩子的情緒,都不能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並且會降低孩子的自尊感。

要重視情緒的價值,認可和傾聽孩子的情緒。

讓他們覺得父母是理解自己的,是自己的盟友,願意信任和依靠父母,並且相信自己的情緒是正常的感覺,相信自己的判斷。

同時父母的情緒表露是對孩子如何表達情緒最有效的詮釋,不用害怕在孩子面前表露情緒,高情商的父母懂得,通過正確的情緒處理給孩子做出榜樣。

你可能會問了,在關注到孩子出現負面情緒之後,到底應該怎麼讓他們把情緒表達出來呢?作者說了,在孩子表達情緒時,幫他們為情緒貼標籤是個好辦法。

負面情緒分很多種,但是對於一個缺乏人生經驗的幼兒來說,他們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會區分什麼是嫉妒、什麼是委屈、什麼是失落、什麼是孤獨,比如你問他為什麼不高興,孩子很可能沒有現成的答案。

情緒的表達是需要大人來教的,就像教他們認字一樣。

給情緒貼標籤,也就是明確地告訴孩子,你正在體會到的情緒叫什麼,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緒。

比如,一個看到弟弟收到生日禮物,而自己沒有收到禮物的4歲小男孩,很可能會大聲地抗議「這不公平」。

在這個時候,孩子他爸可能會跟孩子解釋,那是因為你的生日還沒到,等你的生日到了你也會收到禮物,這很公平哦。

儘管爸爸解釋了原因,但是也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反而會生氣。

很多家長很難克制內心的衝動,急於糾正孩子的想法,其實這時候最應該做的是認可孩子的情緒。

想一下,這個時候,如果爸爸能夠把自己觀察到的回應給孩子,比如「你也希望能像弟弟那樣收到禮物,這可能讓你感到有些嫉妒」。

孩子就會感到爸爸理解自己的感受,他說的是對的,這是弟弟的生日,而實際上自己卻嫉妒弟弟,應該表現得大方一點。

這樣,孩子會更能聽得進爸爸關於公平的邏輯推理。

爸爸為孩子的不愉快貼上了嫉妒的標籤,這樣一來,孩子不但理解了自己的情緒,還知道了,該用什麼詞表達這種強烈的情緒。

研究表明,為情緒貼標籤,這一行為對神經是有安撫作用的,能夠幫助孩子更快地從不愉快中平復下來。

為什麼這麼說呢?作者認為,人類在表達情緒的時候,需要調用左腦,左腦掌控的是語言和邏輯思維,當邏輯思維起作用時,孩子就會更集中注意力,恢復平靜。

孩子越能精準地表達感受,對情商發展的促進作用就越好。

這裡需要注意,在幫助孩子表達情緒的時候,簡單地分享自己觀察到的,往往比提出一個你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要好很多,比如「你昨天晚上幾點回來的?」「誰把花瓶打碎了?」這樣的問句,像是不信任的語氣問出來的,聽上去更像是個圈套,好像父母在等孩子撒謊一樣。

最好的方式就是開門見山說出你的觀察,比如「我知道你把花瓶打碎了,這讓我很失望」「你晚上一點多回來這是不能容忍的」。

有的時候,會有好多種情緒一塊出現,這對孩子來說,解讀起來就更困難了。

比如,一個孩子露營之前,既會為自己的獨立感到驕傲,又會擔心自己會想家。

她看到別的孩子都很高興,就可能覺得為啥大家看上去都興奮著呢,而我卻這樣想,我這是怎麼了?這時候,更需要父母幫孩子認識自己的多重情緒,告訴她,同時感受到兩種不同的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這就是我們講的第三個觀點,給孩子的情緒貼標籤。

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會區分不同的情緒,需要大人的幫助才能表達情緒,在幫助孩子表達情緒時,給情緒貼標籤是個好方法,它能有效地安撫神經,幫助孩子從負面情緒中平復下來。

孩子越能精準地表達感受,對情商發展的促進作用就越好。

簡單分享自己觀察到的,比質問孩子好得多。

下面我們來說說第四個觀點,給行為劃定界限。

我們再回頭看看那個不愛上幼兒園的小男孩,換做是黛安娜,她會怎麼處理這個問題呢?她看到孩子傷心她自己跟著難過,她會上去抱抱孩子,跟他說想留在家裡的方法是太正常不過的事。

她既不打罵孩子也不哄騙孩子,她會提議,跟孩子玩10分鐘的遊戲,然後孩子要答應她乖乖去託兒所。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家長處理的挺好,很多家長也都是這麼做的。

但是結果呢,極有可能同樣的事情第二天再發生。

其實黛安娜就是典型的「放任型」的家長,他們包容孩子的所有情緒,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但是卻不能提供必要的指導,也不能幫助孩子劃定行為界限。

放任型家長是怎麼想的呢?他們覺得,孩子的情緒一旦發泄出來了,父母的使命就圓滿完成了。

所以,他們是好好先生,什麼事都答應,除了包容以外沒有什麼可做的。

說白了,這跟溺愛差不多。

是在縱容孩子,用不恰當甚至是恣意妄為的方式表達情緒。

時間長了,孩子其實沒有學會怎麼調節情緒,生氣時會傷害別的小朋友,難過時,會毫無節制的哭鬧,難以平復心情進而很難集中注意力。

其實,他們自己就陷入情感的無底洞中,難以解脫。

還有一個嚴重後果是,這會增加孩子對特權的要求,但是這些特權又是家長不能同意的,這會使親子關係變得矛盾重重。

所以,除了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以外,到底還應該做什麼呢?讓我們看看露西的處理方式。

面對不想去幼兒園的兒子,一開始她會跟孩子共情,讓他知道媽媽理解他為什麼難過,這一點呢,跟放任型家長是一樣的。

但後面一點就很關鍵了,接著,她會提供指導,告訴孩子如何應對自己的消極情緒。

我們還原一下露西跟孩子的對話:

-孩子說:我不想去幼兒園!

-露西問:你不想去?為什麼呢?

-因為我想和你待在家裡。

-是這樣啊,我明白你的感受。

有好幾次,我也想和你待在家裡,一起玩,而不是趕著出門。

但你知道嗎?我對辦公室的同事們承諾過,會在9點鐘到,我不想違背自己的承諾。

-孩子這時候開始哭了,嚷嚷說:這不公平。

我就是不想去!

-露西這時把孩子抱到自己腿上,說:我很抱歉,寶貝兒,但我們不能待在家裡。

我猜你一定感到很失望,是不是?

-是的。

-還有點傷心?

-嗯。

-我也感到有點傷心。

-這時候露西一邊撫摸孩子的頭,讓孩子哭了一會兒。

再繼續說:我知道我們該怎麼辦了。

想想明天,我們不需要去上班,不需要去幼兒園。

我們就能一整天待在一起。

明天你想幹什麼呢?

-吃冰激淋,看動畫片。

-不錯,那一定會很棒。

還有別的嗎?

-我們能去公園看長頸鹿嗎?

-我覺得可以。

-凱爾能和我們一起嗎?

-可能吧。

我們得問問他媽媽。

但是現在,我們出發吧,好嗎?

-好的。

你看,從頭到尾,露西並沒有把孩子的注意力從情緒中轉移出來,這一點跟忽視型的家長很不同,更不像壓抑型的家長去責備孩子,相反,她花了幾分鐘時間照顧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自己尊重他的感受,認為他的願望是合情合理的。

但更重要的是,她懂得為孩子的行為劃界限。

她讓孩子知道,她會因此遲到,違背對同事的承諾。

孩子會有點失望,但是這完全是他能夠應對的。

這樣孩子有機會認識自己的情緒,體會、學習去接受這種情緒,然後再讓孩子知道,他是可以從難過的情緒中走出來的,明天會更精彩。

作者說,露西的這種回應方式,是在研究中被證明的最成功的親子關係模式。

也就是說,當孩子哭鬧時,父母在接納孩子的情緒之後,要對不當的行為劃定界限。

對幼兒來說,解決問題往往是從區分正確行為和不良行為開始的。

如果孩子的行為方式傷害自己、傷害他人,那父母要對這種行為立刻叫停,讓孩子重新選擇更合適的行為表達情緒。

並且告訴孩子,什麼恰當,什麼不恰當,有明確的標準。

當孩子知道紀律,理解打破這些紀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他們就更不會做出不好的行為。

通過這些體驗,孩子才能學會如何調整情緒。

比如,這樣跟孩子說,「你很生氣,因為弟弟把你的遊戲機搶走了。

如果換做是我,我也會生氣,但你動手打他就不對了,想想還有其他的解決辦法嗎?」再比如,「妹妹比你先搶到前排的座位,你心裡很嫉妒,有這樣的感覺完全沒問題,但張口罵她可就不對了。

你能想出應對這種情緒的其他辦法嗎?」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要讓孩子明白,出問題的不是自己的情緒,而是行為。

家長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

孩子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接受的,但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是可以容忍的。

父母的任務,是為孩子的行為劃定界限,而不是情緒。

如果父母告訴孩子,他有權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但表達情緒的方式卻是多樣的,這樣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完好無損。

他還會明白,大人理解自己的情緒,還會幫助自己從煩人的情緒中解脫出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們來總結一下第四個觀點,父母要無條件包容孩子的所有情緒,但為孩子的行為劃定界限。

如果只是讓孩子發泄情緒,而不關注孩子的行為,不去指導孩子的行為,孩子依然不能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會變得任性妄為。

家長需要在孩子表達了情緒之後,給孩子明確的行為界限,告訴他們恰當的和不恰當的行為,讓孩子知道,出問題的不是自己的情緒,而是不恰當的行為,家長還要幫他們嘗試著正確地解決問題。

說到這,我們的內容就講完了,通過作者的四個觀點,情緒控制訓練的幾個步驟也就完整呈現出來了,我們再來回顧一下。

第一步,父母對孩子的回應程度,直接決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

父母要懂得覺察到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的情緒保持敏銳的感知,留心孩子的情緒波動,這是培養高情商孩子的基礎。

第二步,正面關注孩子的負面情緒,把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當做是跟孩子交流的好機會。

要重視情緒的價值,認可和傾聽孩子的情緒。

讓他們覺得父母是理解自己的,是自己的盟友,願意信任和依靠父母,並且相信自己的情緒是正常的感覺,相信自己的判斷。

第三步,給孩子的情緒貼標籤。

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會區分不同的情緒,需要大人的幫助才能表達情緒,在幫助孩子表達情緒時,給情緒貼標籤是個好方法,它能有效地安撫神經,幫助孩子從負面情緒中平復下來。

簡單分享自己觀察到的,比質問孩子好得多。

第四步,為孩子的行為劃定界限。

如果只是讓孩子發泄情緒,而不關注孩子的行為,不去指導孩子的行為,孩子依然不能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會變得任性妄為。

家長需要在孩子表達了情緒之後,給孩子明確的行為界限,告訴他們恰當的和不恰當的行為,讓孩子知道,出問題的不是自己的情緒,而是不恰當的行為,家長還要幫他們嘗試著正確地解決問題。

這就是情緒管理訓練的四步方法,需要提醒你的是,學會了戈特曼的情緒訓練方法,也不代表家庭衝突就會消失,發生衝突出現負面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可以說是每個家庭不能避免的,但是戈特曼提倡的情緒管理訓練,是在教給我們一個跟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好方法,有了跟孩子良好的情感紐帶,管教和培養孩子就會自然變得輕鬆和順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