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幫奶奶一起罵媽媽:多少中國家庭,毀在了錯位的關係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無意中看到這樣一條新聞,一位媽媽經常被婆婆刁難和看不起,而丈夫又是一個「媽寶男」,所以常常受氣。


最近一次,公公和丈夫又在婆婆的挑撥下,一起數落她,高三的女兒看不下去,給爸爸寫了一封長長的信,護著自己的媽媽。

信中有幾段話是這樣的:

你還能記得昨天你和爺爺怎麼樣的嗎?兩個大男人,並排站在媽媽的對立面,一起在說她。

如果昨天我不在家,你們會怎麼樣?……你護著奶奶,只因為她聽到了一句你們沒聽清甚至沒聽到的話,而媽媽沒有讓步,沒有承認,並且至今沒有釋懷,對不對?奶奶是你媽媽,但你也要意識到,***,你的老婆,我的媽媽,我也護著她,像你護著奶奶。

婆媳之間的問題輪不到我來說……弱化婆媳矛盾的關鍵是作為中間人的老公的態度。

最好的辦法是老公對自己媽媽說她的不是,說老婆的好;對老婆說她的不是,說婆婆的好。

但很明顯,你做錯了,你一邊倒了。

我很害怕,也很失望,我怕如果我以後結婚了,我老公也是這樣怎麼辦?我很失望,我印象里的爸爸不應該是這樣的。

你這樣的做法,甚至讓媽媽產生了「她在這個家永遠是個外人」這樣的想法。

醒醒吧,大清亡了,現在不以血緣辨親疏了。

我不知道如果以後我也遇到了這種事,你會是什麼想法。

你要想到,你還有大半段人生沒過,而這大半段人生,這幾十年,會陪你過的是媽媽,不是爺爺奶奶……

讀著這樣的句子,甚至能想像到這個正在高三關鍵期的女孩子,是哭著寫下這些文字的。

她一定從小到大心裡都在為媽媽打抱不平,卻又因為自己是小輩人,不敢輕易開口。

她一定期盼過媽媽能夠反抗,爭取自己的權益,又害怕媽媽會太生氣太委屈,以至於父母會離婚,這個家庭會被搞散。

02

有媒體了解到了這個事件的起因,事情的導火索是發生在過年的時候。

當地有一個習俗,過年要舉辦迎神儀式,今年輪到他們家。

孩子的媽媽就辛辛苦苦做了一大桌子菜給婆家人吃。

但想到自己的娘家爸爸還一個人在家落單,所以就讓娘家爸爸一起過來吃飯了。

可是這個做法引起了婆婆的不滿,婆婆看不起兒媳的娘家人,特別生氣的破口大罵,辛苦做菜,忙活了大半天的媽媽,連上桌的機會都沒有。

從那次開始,孩子媽媽心也涼了,再沒管婆婆叫過「媽」。

而婆婆心裡則因此而不痛快,因為最近一次碰面,兒媳沒跟自己打招呼,便跟兒子說兒媳如何不孝,才有了孩子眼裡「爸爸一起幫奶奶罵媽媽」的一幕。

其實這件事情頗為典型,婆媳之間發生了衝突,丈夫哪怕知道是自己母親做的不妥,也會跟妻子說:「你就不能忍忍嗎?我媽把我養大不容易,又這麼大年紀了,因為這點小事兒至於嗎?」,「你就給媽道個歉嘛,也是給你台階下,你不道歉,難道要老人家給你道歉啊?」

只要妻子不同意,那就會被認為不懂禮數、不孝順。

做兒子的傾向母親情有可原,可是平心而論,任何一個女兒看到自己的父母被人輕慢,都會全力去維護。

孩子的媽媽,用不叫婆婆「媽」的方式,來維護父親和自己的尊嚴。

這個高三的孩子,則是用勇敢的跟爸爸、爺爺對峙來維護媽媽的尊嚴。

面對爺爺說的「你還小,不懂這些」的搪塞,她哭著說:「可能我是不懂,但你們怎麼做的,怎麼欺負我媽媽的,我都看到了。

面對爸爸說她都是被媽媽教唆的指責,她也哭著解釋「假如別人說了一句你從來都不說的話,我也會維護你。

03

這件事情進展到這裡,誰對誰錯早已經不是那麼的重要了。

這場爭議中,並沒有出現任何一位勝利者。

公公婆婆失去了做長輩的體面格局,失去了孫女的敬愛之心;丈夫成為了「夾心人」,對母親愚孝,對妻子絕情;妻子像個外人一樣備受委屈;受傷更深的,可能就是這個孩子。

高三的孩子也就十幾歲,本應享受最美好的青春年華,本應一心備戰即將到來的高考,卻不得不逼迫自己強大起來,像個大人一樣,在爸爸、爺爺、奶奶的對面幫媽媽說話,給媽媽討個公道,這對孩子來說,太殘忍,而像這個家庭一樣的情況,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

發生這種情況的根源,往往就在於家庭關係的錯位。

在一個正常的,健康的家庭中,愛的邏輯應該是妻子和丈夫先懂得愛自己,其次是夫妻之間彼此相愛,再次才是孩子、公婆、岳父岳母,最後是雙方的兄弟姐妹。

而很多家庭之所以矛盾重重,最常見的就是,夫妻雙方,或者夫妻中的一方父母,沒有得體的退出小夫妻新組建的家庭,沒有尊重小夫妻的邊界,好像自己的心頭寶被奪走了,不斷試圖通過製造一些矛盾、摩擦,讓自己非要搶奪回子女的注意力,以及自己對新生家庭的控制權。

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處在核心的人物,就是長輩的親生子女。

比如處理婆媳之間的矛盾,那麼做兒子的態度就是最關鍵的。

矛盾雙方本來毫無血緣關係,毫無交集,觀念相差很大的兩個人,因為兒子才同在一個屋檐下,有緣成為「親人」的。

他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家庭四分五裂,就必須負起責任來,積極的去幫助調節和化解。

如果他把夫妻關係看成是家庭的核心,並在家庭中擁有第一發言權,那麼這個家庭實際上才是最穩固的。

04

對不少家庭來說,修正家庭關係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每個家庭有自己實際的困難。

但是家庭問題的產生,每個家庭成員都是參與者以及受害者,任何一點積極的改善和行動,都勝過於任由矛盾惡化。

核心人物要承擔起責任

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有位網友說過自己家親戚朋友都不喜歡自己的媽媽,奶奶更是覺得兒媳能嫁給兒子已經是兒媳天大的福分,當牛做馬都應該。

但是網友她爸爸很開通,「我爸爸喝多了酒後,當著許多人的面兒,醉醺醺地說:「我這輩子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娶了這麼個有文化又漂亮的老婆,當年想娶她的多了去了,全比我官大,她單單跟了我,我就是掉了腦袋也不能讓她不痛快,除了我媽,誰要是讓她受委屈,以後就不用在我面前開口了,我不認識他。

」大家全愣住了,雖然我奶奶被授予了特權,你說她敢不敢用?你說我爸爸當年有沒有喝醉?」

有了爸爸堅定的態度,自己家人一條心,就沒有哪個親戚朋友好意思去他們家裡說三道四,搬動是非。

所以他們一家人一直過得很和睦。

這是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當夫妻兩個人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夫妻關係就理所當然的應該處在新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兩個人必須要清楚,任何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的關係,都是錯位的。

理解彼此之間的差異

合理有效的溝通最重要

我們中國傳統的觀念中,婚禮當天改過口,管對方父母叫過「爸」「媽」,那麼就理應把對方父母當做親生父母。

而對方父母也必須把兒媳、女婿都當做親生兒子。

可實際上,要做到這樣是極為困難的,也並不符合常理。

還是以婆婆為例,任何一個母親看自己的兒子,無論是多大,都會覺得他是孩子,會把他當做印象中那個睡在搖籃里的嬰兒,會認為他是那個淘氣的玩泥巴的頑童,兒子做什麼事情,母親是能夠輕易原諒的。

但是婆婆見到兒媳的時候,兒媳就已經是一個成年人,會很自然的用對待成年人的標準來對待她,這才是人之常情。

不能強行按照自己的「親媽」「親女兒」的期待去相處。

最好是能理解彼此之間的立場和差異,儘量去用一種平等的,尊重的,有界限感的方式相處。

比如有媽媽會吐槽,說婆婆到家裡小住,卻從來不幫忙做家務。

那麼換個角度,這是你的家,婆婆是客人,與其抱怨客人不做家務,不如去要求自己的老公一起承擔起家務。

再比如很多媽媽自己想吃的好一點,可老人認為太浪費,吃青菜麵條最好。

這種可以跟老人溝通,說說老公工作多辛苦,孩子多需要營養,再配合一些新聞報導,耐心而恭敬的加上一句「媽,你說是吧?」, 公婆多半會心疼兒子、孫子,哪怕觀念難以徹底改變,也會少些牴觸情緒。

改變自己能改變的

把給家人的傷害降到最低

我的一個朋友曾向我詢問意見,她在猶豫要不要搬出去住。

結婚以後一直被強勢的母親要求,住在父母的家裡。

母親的理由是家裡房子地段好,上下班近,彼此有個照應還可以幫忙帶孩子,她也覺得這樣也行,老公也不反對。

可是她母親很喜歡干預他們夫妻的事情,帶孩子的時候也習慣於大聲的批評和指責。

她嘗試著跟母親溝通過很多次,母親都不改變,後來她發現自己不到4歲的女兒好像變得很孤僻,不合群,不愛說話,不敢嘗試新的東西,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能在父母面前有發言權當然是最好,能在發現問題後及時溝通解決也不錯,但是當沒有發言權又溝通不了的時候,獨立居住,減少摩擦未必不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式。

矯正錯位的家庭關係也許會出現陣痛,但一切都是為了家庭長久的幸福。

孩子不應該在錯位的家庭關係中成長,配偶不應該在錯位的家庭關係中委屈,自己不應該在錯位的家庭關係中妥協。

改變能改變的,永遠勝過放任每個家庭成員受傷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