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愛恨情仇決定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時候,一談到情感,就會被誤解為濃情蜜意,似乎只有愛的情感才算是情感,其實,情感這件事情還蠻複雜的。

愛是一種基礎性的情感,恨也是。

人之初,愛與恨也許是嬰兒心中最突出的情感體驗。

隨著日子漸長,在愛與恨之間,又發展出了五花八門的情感體驗,這些情感成為一種強大的推動力量,推動我們與世界建立各種各樣的關係,產生各式各樣的應對(防禦機制)。

某種程度上,我們心中的愛恨情仇決定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也決定了我們可能有什麼樣的生活。

*

愛與恨是人內心中,最複雜、最困難的情感。

有時候,愛與恨不過是事物的一體兩面;有時候,愛與恨截然分開,決定了人生完全不同的走向;

有時候,愛與恨摻雜在一起,斷不開,理不清,給內心帶來困惑與混亂;

有時候,愛與恨毫無連接,使我們一時生活在火焰山,一時生活在大冰川;

有時候,愛與恨又極富創造性,擺盪間,可以發現諸多不一樣的風景,發展出諸多有用的功能。

愛與恨的起源,也許還要早於出生。

對一個初生的嬰兒來講,當他降臨到世上,第一次感受到離開溫暖的子宮,不得不接受冷空氣的刺激,應對各種各樣的傷害,甚至死亡的威脅,讓自己努力活下去的時候,內心是崩潰的。

他來到一個「迫害」他的世界,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努力活著,藉助母親(養育者)來應對世界對他的「迫害」,最早的恨與恐懼就這樣產生了

同時,他能感受到乳房帶來的滿足,這些體驗也在幫助他建立最初的安全感,他對滿足他的乳房(媽媽)充滿了愛意

可有時候,這個乳房也不能那麼完美地滿足他,會讓他嗆奶,有時不能及時哺育他,他於是很困惑:那個好媽媽去了哪裡?為什麼眼前這個媽媽要傷害我?為了抵禦這些受傷的感覺,嬰兒開始發展一些自己的最原始的應對:分裂。

所謂分裂,就是說嬰兒在感覺中把乳房做了個區分,讓他感覺舒服和滿足的乳房來自好的媽媽,好媽媽不在眼前時,壞媽媽就會出來傷害他,讓他喝壞的、「有毒」(無法信任)的奶,或者讓他挨餓。

這個分裂的過程,可以幫助嬰兒感覺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個好的媽媽存在的,只是她偶爾在別處而已,所以就不必害怕那個壞的媽媽(來自外部或內部世界的迫害感)會來要了他的命。

這個分裂的機制在嬰兒成長的早期會非常有效地幫助他度過最初的困難,但如果這個方式一直成為他應對世界的主要方式,並帶到成年期,就會具有破壞性。

這會讓他無法對世界形成現實性感知,他可能恨所有那些讓他感覺不舒服的人,將所有不滿足他的人都感受為壞人。

因為他只在自己的情感世界裡對世界做了原始的、非黑即白的處理,缺少整合的感知。

比如領導安排他做事,如果他感覺有困難,可能就會將領導感受為壞人,故意為難他,所以,他恨領導。

其實,領導的安排里可能同時存在著對他的信任,而這是他無法體驗到的。

這時候的恨,與被恨的人沒有太大關係,而是感受到恨意的人將自己內在的破壞性內容投射給了被恨的人了。

恨這種情感,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是有用的,可以幫助個體遠離被傷害的可能,給人帶來力量感,從而讓他能夠投入戰鬥來保護自己,所以,恨是人類需要的一種情感

但是,如果恨在一個人的內心比重太大了,就會成為破壞性的力量,並衍生出其他更多種破壞性的情感

*

隨著嬰兒長大,他慢慢意識到,好媽媽與壞媽媽其實是同一個人,只是有的時候她能很好地滿足自己,有時候不能

這個發現讓嬰兒有些受挫,他不得不讓自己試著去接受自己失去了那個「全好」的媽媽,開始有些抑鬱;他也試著放棄一些對媽媽的恨,因為當他恨時,他也會感覺是自己在傷害那個好的媽媽,而他所恨的那個媽媽身上具有的好的部分又是他渴望的。

這時候,孩子的內心開始感受到一些衝突性的情感,他開始對媽媽內疚,有了一些罪惡感。

為了緩解這些惱人的感受,他開始走上修復之路。

所以,讓人不舒服的體驗,變成了一種成長的動力

父母良好的養育,可以成為孩子修復創傷體驗的重要力量來源。

當愛的體驗源源不斷進入孩子的情感世界時,就成為中和孩子對世界的恐懼體驗的強大稀釋劑,緩解孩子的恨的情感。

實際上,幫助孩子修復創傷體驗的資源,唯有愛與信任

當然,前提是孩子有能力吸收,否則,外界不管向他注入多少愛,也等同於無。

如果破壞性的情感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修復,被迫害的體驗在孩子的內心占據主導地位,他就無法發展出對母親的信任,需要留出一部分精力來防備「來自母親的迫害」,就無法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與母親發展愛的關係當中。

愛無法被接收,就會進一步阻礙他稀釋傷害感。

早年的創傷體驗(不一定是現實中的創傷,有可能只是來自初生嬰兒的內心世界的恐懼)無法得到修復,就有可能影響成年後的婚戀關係以及與周圍人的信任關係。

修復的過程困難重重。

因為孩子的「被迫害」體驗幾乎是天然存在的,初生嬰兒現實中存在著的生存困難,需要在長大的過程中,一點點確定自己生存的能力,慢慢建立對自己、對周圍人的信任,來逐步緩解對死亡、對迫害感的恐懼。

但個體在與命運的爭戰中,不可避免,常常處於弱勢,所以,一帆風順的修復並不太可能發生。

更常見的是,在修復的過程中,走上一條又一條的岔路,發展出各種更複雜的情感體驗,然後再修正,再修復

幸運的話,還會回到原來的發展路線上來,如果一直無法得到修復,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適應不良,甚至病理狀態。

*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會發展出不同的成長路線,經歷不同的情感體驗,當然也會發展出不同的應對模式,這就是每個人的獨特性所在,這本身就提示了,世界上不存在「一招鮮」的妙招。

修復的過程,是每個人必須經歷過艱難體驗才能完成的過程。

比如妒忌,是一種非常具有破壞性的情感過程。

妒忌是這樣一種狀態:我無法忍受你擁有好的東西而我沒有,為了讓我自己感覺好一些,我要破壞你所擁有的好的東西,哪怕以傷害我自己為代價。

這意味著,擁有妒忌的人,是不能從別人那裡獲得好的體驗的——對方越給他好的東西,就越證明他什麼都沒有,這會加深他的痛苦,也會加劇他的破壞,讓自己營養不良,甚至「殺死」自己(精神病理性狀態)。

比如退縮:我無法適應外面的世界,所以我在自己的精神空間裡創造一個只屬於自己的世界,只要躲在裡面就好,儘管這會讓我失去與別人的聯繫。

退縮的人與現實失去了聯結,就會讓自己的幻想無法經過現實的檢驗,就會進入一種「我認為天空是綠色的就應該是綠色,我認為螞蟻比大象大,大象就應該是小的」的狀態,這樣的狀態中,他一旦接觸現實,就會無比受挫,更加不敢走出自己的幻想世界。

比如貪婪:幻想里,只有擁有更多才能感覺安全,所以我常常要不斷索取,否則就會感受到無比的恐懼。

越貪婪,受挫感越強,越受挫,就越憤怒,最終,可能會發展為與世界為敵。

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情感波瀾恐怕不會少於過五關斬六將的難度,當他一關一關地度過這些艱難時,最終會發展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情感能力:感恩

感恩的能力,意味著內心的那些迫害性體驗對他的困擾已減少到可以忍受、控制的範圍,他發展出的愛的能力可以幫助他均衡被傷害的感覺。

在精神分析中,這一過程叫做修通

當他修通了那些破壞性的情感體驗,愛的情感就可以清晰地被感受到。

他有了力量停止將內心的迫害性焦慮投射出去。

於是,他感受到的世界也就不再那麼危險,當他不再對世界抱著敵意時,世界也會對他露出笑臉,情感世界也就進入了正向循環。

當然,危險的體驗在某些時候還會再度回到他的世界中來,但是,當他越有能力感受到愛的體驗時,那些危險對他的影響就會越小了。

遺憾的是,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沒能順利地發展到這一步。

因為發展到這個位置,既需要來自外部的、現實的安全體驗,比如良好的養育過程、安全的養育環境,也需要內部的良好心理環境,即生本能與死本能的動態平衡。

當一個孩子內心中的死本能(迫害感)所占的比重太大時,外部環境的良好養育就很難被體驗、吸收,他依然會將世界感受為充滿迫害。

而這些實際上源自內心的迫害感,他又無法去除。

*

在生命的前三四個月,嬰兒只能動用分裂的機制,把壞的體驗全部投射到外面去,來給自己保留一些安全和愛的體驗;隨著他的長大,他慢慢會積累一些經驗,那個讓自己感覺痛苦的媽媽也是自己愛著媽媽,分裂的過程就慢慢減少,整合將好媽媽、壞媽媽感受為同一個人的能力,即對世界建立現實性理解的能力)的進程增加。

之所以能夠發生整合,是因為孩子在一次次的痛苦體驗中,慢慢發現痛苦並不能真的殺死自己,他開始信任自己有能力應對來自世界的傷害。

而且,只要媽媽再度滿足他的需要,好的體驗就會回來,而不是像之前感受的那樣,媽媽離開了自己,好的體驗就永遠消失了,這就意味著,孩子現在有了時間感

當時間感發展出來,孩子就發展出了更現實的感受世界的能力,發展出更多信任的能力。

孩子的各種能力就是這樣一點點成長起來的。

每發展出一些新的能力,他應對傷害感的能力也會增加,他感受養育者的能力就會更加接近現實,他整合的能力就會增加,整合度越高,動用分裂的機制就會越少,投射給外面的迫害感也會減少,他從外部世界感受到的傷害感也會減少,他感受到的世界安全度也會增加。

慢慢的,他的自我功能越來越強,他越信任世界,就越有能力探索世界,他對世界探索得越多,理解得越多,就越有能力修正自己,最終完成心靈的成長。

良好的養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好的養育可以慢慢減弱那些那些生命

早期的傷害性體驗對一個孩子的影響,當然,這並不是在短期內可以完成的。

來自父母的愛,是孩子發展修復功能的支持力量,但又不能替代孩子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孩子必須經歷那些艱難過程,才能真正發展出健康的心智來,無法由父母直接給予。

父母的愛,是一個持續供給給養的過程,當孩子遇上發展困難時,父母能夠穩定在那裡,堅定地給予支持,並不會因此而過度焦慮,就可以收留孩子的迫害性焦慮。

父母收留的能力越強,留給孩子的安全發展空間就會越大,發展也會相對順利。

在這樣的支持性環境中,孩子慢慢積累著安全經驗,直到可以信任這個世界。

他的心靈世界中積累的愛的能力越多,他的人格就會越健康。

我們常說,對兒女最好的祝福,是過好自己的生活。

這是因為父母只有將自己的生活過好,才不會被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焦慮擊中,才能帶給孩子安全的體驗,提供保護的空間

如果父母自己內心就很匱乏,很可能就會將關係倒置,兒女需要為父母承擔很多焦慮,以至於增加了自身的成長困難。

所以,我們經歷的所有情感,都在推動我們發展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塑造著生命狀態

不管哪種情感,都可能是我們人生的一筆巨大財富,只有當我們對自己的情感理解越透徹時,我們對它善加利用的可能才越大,如果對此太不了解,就可能反過來被它所控了。

關注十分心理,收穫更好地生活

《心理月刊》創始團隊攜手優秀心理從業者

做您家庭與個人成長的支持平台

微信:shifenxinli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的情緒不重要」「你的感受是錯的」

「我應該比現在更開心才對。」「我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有時候我感覺自己是個圍觀者,觀望著那些真正在生活的人。」「我為什麼總是照顧不好自己?」「我到底是怎麼了?」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能意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