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雕:性與愛現實中如何統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代教育學家曹雕在海南

性與愛,男人直截了當:沒有性,愛有什麼意思?但女人總希望愛大於性,而且往往都覺得男人不是這樣想、不是這樣做,尤其是覺得自己的男人。

她們往往迷信那些情愛小說:女人要的是愛,而男人要的只是性。

為什麼?女性容易產生這種認識通常與她的人生階段密切相關。

1、從情竇初開到婚前戀愛期的女性,受到小說把愛情說的天花亂墜的影響,滿腦子都是柏拉圖式的愛,最容易崇拜和追求充滿浪漫色彩的精神型情愛,一旦發覺自己男友具有「不軌」的言語、動作,即一切具有性的意圖或目的就會非常失望,感到自尊心受了傷害,甚至「看破紅塵」。

還有一些女性在戀愛中或自己或男友的生理促動一些過界讓體驗到自己的性衝動和性饑渴之後,感到羞恥或自卑,把一些親昵的性想法或行為看成很骯髒更覺得這會損害自己的純情,玷污自己追求的浪漫愛情。

2、女子在和男子結婚一段時間之後,由於種種原因出現了性生活不和諧,忽地厭倦起性生活。

又會覺得性生活是不乾淨起碼是多餘的,看成是自己單方面做犧牲,因此更加留戀和尋求曾有過或不曾有過的浪漫愛情。

不論是處在哪個階段,存在性愛分離的女性心理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把自身的性與愛看成是矛盾對立的,甚至是不可兼得的。

值得警惕的是這種認識往往潛伏在女性的內心深處,不碰到具體事連自己也很難察覺。

而凡是把性與愛看成矛盾的女性,夫妻間都會出現某種程度的性生活不和諧。

因為這些女生都會強烈地需求脫離性實踐的、非常虛無飄渺的夢幻式情愛。

她們誤以為只有純潔的愛情、那種不要求性需求愛才是情趣高尚純潔的表現。

她們不知道正是自己這些愚昧往往造成對男性的傷害並造成婚前婚後的感情危機。

即使僅僅女性也會導致形成癔病型人格,不利於身心健康。

真實的世界裡,不論是男的或女的,只要是異性戀(不排除同性)性愛是一致的,不能分離的。

儘管從生理上、心理上還是從社會角度來看,性與愛的相互關係在男女之間雖然有差異,但對其本質來說卻是一致的。

首先,從個人成長史來看,性與愛是共同產生並相互推動的。

青春期到來之際,不僅性的器官和內分泌系統在生長變化,大腦皮層中 的性控制區與情感控制區也在一同發育成熟,民間說「發身才懂情事」就是這個道理。

青春少女對純潔愛情的夢幻中,一般雖無具體性生活的景象,卻包含著大量的性象徵、性暗示和性躁動;而不論女性或許與男性以不同的方式出現性亢奮或性行為,其心理感受和效應,與愛情的滿足實在是沒有本質區別。

性發育不良的人一般很難有愛的激情,而愛心不足的人也很難投入實際相互融洽的性活動。

兩者實際上缺一不可。

其次,男性、女性在性活動中和戀愛中所尋求的身心目標也是一致的、相互促進的。

就拿女性性高潮所帶來的身心愉悅體驗來說,往往就是少女時節純潔情夢中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因此大多數女性才會在婚後越來越喜歡和依賴規律的性生活。

儘管多數純潔的未婚女性都強調:沒有愛情自己不會投入性生活!但多數妻子都會懂得和體會:沒有和諧的性生活,愛情就無從談起。

當然許多女性都不如男性衝動,有可能都是愛到一定程度才開始性接觸甚至才會讓男子親熱和進入,也有不少女性則是在美好性生活推動下才產生或感受到愛。

一言而蔽之:性與愛是統一的、相互推動的。

反過來說:具有性與愛的女人不一定幸福,但兩者缺一的女性卻肯定不夠幸福。

這也是有歷史原因的。

中國傳統後期受朱程「存天理、滅人慾」理論影響對性嚴厲禁錮,只允許一定程度地「言情」;即使反封建的五四運動也只得首先以要求愛情為旗幟和武器,對性問題談得較少,更沒有深入到女性性權利的層次上來。

這種文化傾向不自覺地把性與愛人為割裂,使相當多的有文化女性誤認為愛情絕對美好、性事絕對醜惡。

故此,引出了她們越是不懈地追求愛情,就越是不自覺地貶低和壓抑自己的性存在。

所以,女性理所當然地應該呼籲和尋求愛情,但對自身性存在與性權利的認識同樣也應該跟上來。

因為在一個理想的婚姻或理想的社會裡,無論把愛情的地位和作用提多高也不算過分,但是與此同時也必須把女性的性需求和性權利提高到同等地位,尤其需要盡一切努力使性與愛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如果僅僅在愛情方面,「單項突出」,就是自己破壞了自己身心本來就有的內在統一和一致,很容易造成自尋煩惱甚至自我摧殘,反過來又會嚴重削弱甚至毀掉已有或將有的愛情。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女性尋求和堅持自己的性權利,不但不是忽視或降低情愛,反而是在追求美好愛情的道路上獲得了全面的推動力。

這就是我們當前應看重提倡女性性權利的基本理由之一。

作者簡介:曹雕,男, 1961年 6 月 17日生,湖北武漢人,漢族。

武漢大學中文學士,海南政法學院法律碩士,華南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美國哈佛心理學系博士後。

現為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學院社會心理學博士生導師,美國波仕頓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座教授,社會科學心理學者,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心理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教育部華中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研究員、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社會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朮委員、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理論與教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和應用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心理學會副理事長、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卓越書畫院院長、人民美術雜誌特邀藝術顧問,江上書畫社副社長,中國美術家研究協會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協會員等;同時,兼任湖北朝陽紅康復休閒養老院董事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