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雕:為何只同居不結婚的男女越來越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代教育學家曹雕在海南

昨日晚上,我在華美達參加一外資企業的年終慶典,席間遇到一位久未謀面的異性朋友茵茵,她今年36歲,原以為她已經結婚成家,但在與她的交談中得知,以前談了幾個男友,由於找不到感覺,都是戀愛交往一段時間後分手。

如今談的這個男友也快5年了,至今她還沒有想走進婚姻殿堂的打算。

問其原因,她一句「我單身,但不獨身;我有伴侶,但不想結婚」的回答讓人驚訝!用她的話說,她就是只想戀愛而不想結婚。

那麼,為什麼年紀不小的她和男友在一起同居就沒有結婚的想法呢?

無獨有偶,筆者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份婚姻調查的報告顯示,超三成女性只想同居不想結婚的比男人多一成。

在具體原因上,女性不想結婚是害怕承擔家庭責任、離婚率太高、害怕失去自由。

老實說,這有違常理的婚姻觀念,不能不讓人對婚姻內涵作全新思考。

我們知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句在中國流傳了千百年的婚嫁俗語,意思很明顯,不管是誰,到了適當的年齡就該結婚成家,生兒育女。

這有如「人不能任意改變、創造或消滅自然規律」一樣,違背常理終究要付出代價。

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多元化,越來越多屆於婚齡的年輕男女遲遲不願跨入婚姻這道門檻,而這日益增多的「只想同居不想結婚」現象,已儼然成為一道都市風景,這種婚姻觀念被越來越多的認可,就大大超乎人們的想像。

諸不知,過去人們的觀念總是盼望男人早成家早立業,而女人到了婚嫁的年齡不嫁人就會被人說三道四。

但看看現在,越來越多的「我有伴侶,但不想結婚」這種狀態似乎已成為了一些男女的時尚之選,就不能不叫人深思!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越來越多的人只想同居不想結婚?假如是網調所說:如今的他們是「害怕承擔家庭責任、離婚率太高、害怕失去自由」等原因引起,似乎還能被人理解,畢竟這是社會快速發展和轉型中出現的問題,會讓人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而慢慢減少。

可看看我們周圍,為何只同居不結婚的人越來越多?是怕受傷擔不起責任,還是對婚姻有恐懼?因此,「只同居不結婚」這個有違常理的婚姻觀念問題,恐怕比調查的結果要複雜得多,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說不簡單 ,其實也不複雜。

這恐怕與當今許多女性單純地認為男女平等有一定的關係。

不信,你聽聽茵茵在我問其為何不結婚時所說的:「你們男人敢尋花問柳,我就敢紅杏出牆。

我有權利去選擇男人,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老實說,這些觀點並非空穴來風,如今持這樣觀點的女性很多,其背後透露的問題是在追求男女平等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婚姻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感情的空檔被很多其它的生活樂趣所填補。

於是乎,便理所當然出現了許多「只談戀愛不結婚」的人。

再說在當今社會裡,越是經歷多的人,就越是對婚姻沒有足夠的信心。

因為他們看得多,經歷得多,感受到的也會恨多。

在她們看來,既然婚姻不能給人以自由和快樂,那為什麼還要拚命朝這座圍城裡鑽?也許茵茵「我有伴侶,但不想結婚」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在中國,許多人視「同居」為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奉為從戀愛到婚姻的寶典。

不管是出於無奈還是主動選擇,中國的「不婚族」隊伍正在逐漸擴大。

雖還沒有形成社會問題,但遲早會對婚姻和社會提出嚴峻的挑戰。

當然,越來越多的人只想同居不想結婚,恐怕不光是社會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更有自身的原因。

畢竟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長「富養」的觀念下長大,大多缺乏責任感,把婚姻看得太悲觀,認為婚姻是愛情墳墓。

於是,他們認為結婚是在折磨自己,與其彼此結婚,不如慢慢相戀,既不用擔心愛情的消失,又不用擔心婚姻的營生。

不過,當個人行為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時,我們考慮的就應該是對社會的影響。

由事及人,由人及感,就不能不讓人深思。

作者簡介:曹雕,男, 1961年 6 月 17日生,湖北武漢人,漢族。

武漢大學中文學士,海南政法學院法律碩士,華南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美國哈佛心理學系博士後。

現為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學院社會心理學博士生導師,美國波仕頓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座教授,社會科學心理學者,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心理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教育部華中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研究員、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社會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朮委員、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理論與教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和應用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心理學會副理事長、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卓越書畫院院長、人民美術雜誌特邀藝術顧問,江上書畫社副社長,中國美術家研究協會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協會員等;同時,兼任湖北朝陽紅康復休閒養老院董事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