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2025 重塑學習生態系 - 高教創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些各自引領風騷的品牌,卻有項獨特的共通點:創辦人皆為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校友。

這個成立於1891年,位於美國加州矽谷的百年名校,長期 ... 高教創新 國際視野 解析高教 學術貢獻 主題故事 社會責任 創新創意 最新消息 電子報 回首頁 | 電子報回顧 | 意見投稿 | 徵稿訊息 訂閱 取消 國際視野〉史丹佛2025重塑學習生態系 2018-1-10 以自由與創新校風聞名的美國史丹佛大學,長年孕育在業界和學界都足以影響世界走向的人才,看似可有條不紊地面對AI時代,卻比其他人更有危機意識。

這所百年名校進而推出「史丹佛2025」計畫,正面迎戰未來,展開背水一戰。

用Google搜尋資料,再滑手機看看Instagram的最新貼文,打開網飛(Netflix)的影集;眼見出門時間到了,穿上Nike球鞋,準備前往矽谷⋯⋯。

這些各自引領風騷的品牌,卻有項獨特的共通點:創辦人皆為史丹佛大學(StanfordUniversity)校友。

這個成立於1891年,位於美國加州矽谷的百年名校,長期引領全球的創業與創新。

《泰晤士高等教育》期刊(TimesHigherEducation)2017年9月公布2017~2018年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史丹佛大學被評為美國第一、全球第三;更因鄰近矽谷,產學間合作密切,史丹佛的人工智慧實驗室(TheStanfordArtificialIntelligenceLaboratory)已是培養AI人才的一大搖籃。

「百年贏家」長期展現自由與創新氛圍,吸引各國頂尖學生申請,理應是最具優勢的代表。

然而,剛好相反,正因為最貼近創新的心臟脈動,反而讓史丹佛大學產生既即時又強烈的「生存危機感」。

「2030年,40~60%的工作可能會被自動化取代,」史丹佛大學副學術教務長哈利.埃蘭(HarryElam)指出,他很清楚世界愈來愈複雜,學生在AI時代來臨時,不能再靠單一能力闖天下,競爭者也不再只是其他「人」而已。

為此,史丹佛提出「史丹佛2025」計畫(Stanford2025),企圖顛覆過去大家對史丹佛的理解,也重新塑造史丹佛在下一個10年仍能繼續培育世界最優秀人才的地位。

計畫精神:解決問題、設計思考 要了解「史丹佛2025」計畫的精神,首先得先了解隸屬於史丹佛工程學院的「設計學院」(d.school)。

做為史丹佛校園內的跨科 系、跨部門平台,來自不同系所的教授在學院內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教導學生透過「設計思考」,改善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2014年,d.school歷經一整年與學生、老師、行政人員的腦力激盪後,提出徹底改變大學既有學習方式的「史丹佛2025」計畫。

計畫的靈魂人物,d.school創意總監史考特.多爾利(ScottDoorley)就是典型的跨界人才。

他在大學主修電影,在史丹佛教數位媒體設計、視覺傳達,更善於塑造「未來視野」。

他曾播放畫面宛如電影《回到未來》的專案影片,嘗試帶大家看見未來。

在他眼中,這項計畫猶如「時光機」,藉此模擬可在2025年生存的人才樣貌,甚至想像2100年的世界。

「我真的不知道未來長什麼樣,很可怕、令人擔憂,所以才設計這個計畫。

讓師生不斷實驗,嘗試可行的方向,試想可以做的事,」多爾利既擔憂又樂觀地解釋。

4大主軸,開創環狀學習 「史丹佛2025」的核心議題是什麼?它首先提出兩個問題:「你認為未來大學有何明確的樣貌?」「未來的學生和現在有何差異?」,透過反覆且密集的思辨,「史丹佛2025」運用4個核心概念,營造出一個可迎戰劇烈衝擊的培育人才環境: ‧開放環型大學(OpenLoopUniversity) ‧彈性教育歷程(PacedEducation) ‧翻轉軸心(AxisFlip) ‧有意義的學習(PurposeLearning) 一般大學生都是18歲進入4年制的傳統大學,入學後循序漸進,依課程架構和設計,在成績達到畢業標準後,於22歲拿到一紙文憑。

過去看來理所當然的線性路徑,卻讓人在想要跳脫框架或轉換跑道時遇到困難。

史丹佛大學認為,終身學習的概念下,大學生涯應是「環狀旅程」,可以是人生中的任何6年,學生可根據生涯發展需求,進入大學後,再申請至企業實習、工作或旅行,從體驗人生中發現自我不足處,重回校園精進能力。

在環狀大學旅程中,學生透過學習、實習、體驗、修正,逐步發現興趣與天賦,不會只懂理論,而是逐步開展出和趨勢對接的能力。

座位旁的同學不只是和自己同齡的同儕,而是各年齡與具備不同階段社會經驗的學生齊聚一堂,更能激發創新火花,傳統對「大一新鮮人」的理解和印象,將走入歷史。

曾任臺大醫院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的洪偉禎,曾到史丹佛d.school進修。

他觀察,臺灣的學術界普遍認為學術地位高於市場成績,但史丹佛卻不特別傾向一方,反而讓學與用在同一天平上合作。

以慢面對快,彈性調整教育歷程 傳統4年制大學將大學生分為4個年級,每學期多為10週課程,只要學生的學習績效落在一定範疇內,時間到了,就直接進入下一階段,彷彿工廠生產線上的制式流程。

不過,史丹佛認為,「彈性教育歷程」應該在6年內有校準階段(Calibrate)、提升階段(Elevate)以及活化階段(Activate),定調為「學會走得慢,但能快速成長」。

學生在6~18個月的校準階段中,可大量接觸入門課程,再依照個別吸收程度決定進入下階段的時機;12~24個月的提升階段 可針對專業領域深入學習。

之後再踏入12~18個月的活化階段,將能力應用於真實世界,驗證知識與市場的連結。

在瞬息萬變的加速時代,提倡「慢慢來」似乎有點「非主流」,但史丹佛卻希望透過尊重學生的差異化,調整節奏,讓學生能真的「學到」,而非只有表面或形式上的「完成」。

至於計畫中的「翻轉軸心」概念,史丹佛大學電機工程博士、達盈管理顧問合夥人王耀庭指出:「史丹佛大學早就把想法與環境結合,透過建築設計,讓不同科系的學生下課後在公共空間聊天、跨領域溝通,以空間打破界限。

」 有別於一般大學的系所各自獨立,史丹佛精心設計跨領域空間,協助學生交流。

史丹佛的生物科技中心Bio-X,所屬大樓“ClarkCenter”就是開放式環型建築物,不同科系師生可自然互動,透過硬體設計來塑造發展溝通、協調、與人互動等軟實力的氛圍。

碰到問題,師生都有打破界線後「拼圖」的能力,找到跨領域、科系的夥伴,一起拼湊解決問題的方法。

改變科系導向,培養影響世界的人才 從開放思維、階段成長與翻轉思考,建立3種對大學運作的新想像後,「史丹佛2025」最終希望以往以科系為導向的大學經營,應調整為對世界有貢獻的「有意義學習」。

史丹佛認為,未來學生不會再將主修與副修掛在嘴邊,要追求的反而是知道自己目前所學最終能解決哪些世界上的問題,有意識地在學習中獲得改善人類生活的能力。

當被問到主修時,不會只講:「我是生物系學生」,而是回答:「我在學生物學,希望減少世界的飢荒」,或「我學資訊科學及政治學,希望重新塑造公民參與政治的機制」。

當學生自我期許成為能影響世界的人,這種態度就能在職涯之路走得遠。

「危機意識」是促使史丹佛變革的基礎,藉著重新拆解、組合大學樣貌,在新時代中和其他新興的培育人才管道一拼高下。

王耀庭認為,史丹佛的教學方向、建築規劃等,都看到了10年後,甚至更遠。

曾到d.school上課的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郭瑞祥也觀察,史丹佛學生展現多元的企圖心,對自己有高度的想像力和彈性。

「設計你的未來吧!」史丹佛鼓勵學生勇於嘗試,即使不是每一步都走得遠,也可能遇到死路,但在複雜又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唯有不斷修正才能生存。

學生如是,史丹佛自己亦如是。

(本文轉載自《Cheers》雜誌第205期) 回列表 2021-11-09高教司、技職司110年11∼1 2021-9-07高教司、技職司110年9∼10 2021-7-03高教司、技職司110年7∼8 2021-5-06高教司、技職司110年5~6 2021-3-06高教司、技職司110年3~4 首頁 | 主題故事 | 創新創意 | 國際視野 | 學術貢獻 | 解析高教 | 社會責任 | 最新消息 | 近期電子報 | 電子報回顧 | 版權宣告 參觀人數:2064661  Copyright©2015InnovationinHigherEducationBi-monthlyAllRightsReserved 重要活動 近期電子報 電子報回顧 版權宣告 參觀人數:2064661 Copyright©2015InnovationinHigherEducationBi-monthly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