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資訊科技抗拒行為之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研究生: 李宜穎. 研究生(外文):, Yi-Ying Lee. 論文名稱: 使用者資訊科技抗拒行為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n the User Resistance Behavior of Information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5.22.51.111)您好!臺灣時間:2021/12/0711:54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李宜穎研究生(外文):Yi-YingLee論文名稱:使用者資訊科技抗拒行為之研究論文名稱(外文):AStudyontheUserResistanceBehaviorofInformationTechnology指導教授:吳錦波指導教授(外文):Jiin-PoWu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淡江大學系所名稱:管理科學研究所企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學類:企業管理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8畢業學年度:96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39中文關鍵詞:資訊科技、抗拒行為、資訊科技導入、使用者抗拒、多層方法、個案研究、縱向觀點外文關鍵詞:informationtechnology、resistantbehaviors、informationtechnologyimplementation、userresistance、multi-layerapproach、casestudy、longitudinalperspective相關次數:
被引用:4點閱:883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2
企業對於資訊科技的應用,已為在迅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中,增加競爭力的必要方式,過去的研究發現,企業在實施資訊科技時,會發生員工對於資訊系統的抗拒行為,而導致企業運作的成本增加、彈性減少甚至是減少生產力的現象。
另外,企業內之資訊系統的使用,除了個人使用的一般性軟體外,部門內與跨部門系統的使用也漸成為企業進行資源整合之首選,因此,抗拒行為如何在部門層級發生,並且對於資訊科技於企業中的實施會造成何種影響,也是本研究所關心的。
因此,本研究以企業實施資訊科技之過程中,使用者之抗拒行為作為探討主題,研究結果期能對學術界理論建構有所貢獻,亦可供產業界對抗拒行為發生之因應與預防。
在研究設計方面,以質性研究方式,研究者觀察紀錄了個案公司實際發生抗拒行為的三個案例,並以訪談方式,深入了解使用者發生抗拒行為的原因、內隱反應與過程中其他相關影響因素。
本研究以Lapointe&Rivard(2005)所提出的多層抗拒行為模型為基礎,將抗拒行為的主體分為個體(員工)與群體(部門)兩層面來設定探討範圍。
在研究中加入時間的角色,以縱向觀點分析個案公司的三個案例,並進行案例之交叉分析,建構出「資訊科技使用者抗拒行為縱向模型」,此模型可對於以下三點提出很好的解釋:1.使用者抗拒行為如何發生與演變。
2.使用者抗拒行為的「員工-部門」層級演變。
3.使用者從接受到抗拒或從抗拒到接受的行為演變。
研究發現摘要如下:1.抗拒行為的縱向過程有以下四個層級變化模式,『員工→部門』、『部門→員工』、『員工→員工』、『部門→部門』。
抗拒的行為可能一開始就由部門層次發生,也有可能是由員工逐漸演變為部門的。
2.資訊科技之實施「對部門的利益造成影響」,是引起部門抗拒行為的重要因素,3.資訊科技的抗拒行為,可能發生於接受之前,也可能發生於產生接受之後。
發生於接受行為之前的抗拒程度,較發生於接受行為後的為激烈。
4.在抗拒行為的縱向延續中存在「觸發因素」,對抗拒行為的演變產生了程度與層級改變的影響。
有關本研究的完整分析、成果論述,以及理論意涵,請參考本文。
Theapplic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hasbecomethecrucialmethodforthebusinesscompaniestoincreasetheircompetitionabilityintherapid-changingmodernsociety.Thepaststudieshaveshownthatthecompanies’applic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maycausetheemployee’sresistanceagainsttheinformationsystem.Thiswouldleadtotheincreasingcost,thedecreasingabilitytochange,oreventhedecreasingofproductivity.Inaddition,companies’informationsystemdoesnotonlyincludetheapplicationofgeneralpersonalsoftware,butalsotheintegratedapplicationofinter-departmentandcross-department,whichwouldgraduallybethefirstchoiceofcompanies’resourceintegration.Therefore,thisresearchalsoconcernsabouthowtheresistancebehaviorshappeninthecompanydepartmentsandwhateffectwouldbebroughtbythecompany’sconduc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Thisresearch’smaintopicistheusers’resistancebehaviorsintheprocessofcompany’sapplic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Theresearchaimstocontributetotheacademicfield,andalsotothebusinessindustry.Theresearchtakesthequalitativestudyasamethodology.Theresearcherhasobservedandrecordedthethreecasesofacompanyinwhichtheresistancebehaviorshappen.Basedontheapproachofmulti-layerresistancebehaviorraisedbyLapointe&Rivard(2005),therearetwosubjectsinthisresearch:theindividuals(employee)andthecommunity(departments).Inaddition,timeisalsoananalyticalconcernwhentheresearcherdidthethreecasestudies.Afterthelongitudinalandcrossanalysisofthethreecases,theresearchhasconstructedthelongitudinalmodelofinformationtechnologyusersofresistancebehaviors.Themodelcouldoffereffectiveexplanationofthefollowingthreepoints:1.howtheusers’resistancebehaviorsoccurandtransform.2.the“employee--department”layerchangeoftheusers’resistancebehaviors.3.theusers’behaviorchangesfromacceptancetoresistanceorfromresistancetoacceptance.Thefollowingsaretheresearchabstract:1.Therearefourmodesoflayerchangesinthelongitudinalprocessofresistancebehavior:employee→department,department→employee,employee→employee,department→department.Theresistancebehaviormayoccurfromthedepartmentlayerinthebeginning,orgraduallyfromtheemployeetothedepartment.2.Theoper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affectsthedepartmentbenefits.Thisistheimportantfactorofresistancebehaviorinthedepartment.3.Theresistancebehaviormayoccurbeforeoraftertheacceptanceofinformationtechnology.Theresistancebeforeacceptancetendstobemorefuriousthenthatafteracceptance.4.Therearetriggersexistinthelongitudinalextensionofresistancebehavior,andtheyaffectthedegreeandlayerofchangingresistancebehavior.Thecompleteanalysis,theoutcomeelaboration,andthetheoryadaptationofthestudycouldbefoundinthemaintext.
章節目錄謝詞Ⅰ中文摘要ⅡAbstract(英文摘要)Ⅳ章節目錄Ⅵ表目錄Ⅹ圖目錄VI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背景1第二節研究動機3第三節研究目的4第四節資訊科技抗拒相關文獻探討6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10第六節研究流程12第七節章節內容13第二章文獻探討15第一節資訊科技17ㄧ、資訊科技的定義17二、資訊科技的特色18三、企業導入資訊科技之影響因素19第二節資訊科技抗拒行為23ㄧ、抗拒的行為24二、抗拒行為影響因素27第三節資訊科技相關行為理論33ㄧ、科技接受模式34二、資訊科技使用者抗拒行為理論36第四節多層理論模式42第三章研究方法44第ㄧ節研究設計44ㄧ、研究模式之建立44二、研究方法之選擇44三、研究個案與樣本之選取47四、資料來源與蒐集方法48第二節資料處裡與分析51第三節研究程序53第四節研究之嚴謹性與倫理考量55ㄧ、研究嚴謹性55二、倫理考量56第五節個案公司介紹58ㄧ、公司背景簡介58二、現行資訊科技使用現況60第六節訪談者資料背景65第四章案例資料整理與分析66第ㄧ節各案例資料整理與分析66ㄧ、各案例情節整理66二、案例分析說明68第二節案例一:「企業入口網站」之導入69ㄧ、導入背景69二、【開端】-接受採用70三、【過程】-抗拒發生73四、【尾聲】系統導入結果76第三節案例二:「電子感應式考勤系統」之導入78ㄧ、導入背景78二、【開端】-接受採用79三、【過程】-抗拒發生80四、【尾聲】系統導入結果82第四節案例三:「X越贏家版進銷存貨與MRP系統」之使用84ㄧ、導入背景84二、【開端】-接受採用85三、【過程】-抗拒發生86四、【尾聲】系統導入結果89第五節案例分析小結92ㄧ、高階主管之抗拒行為探討92二、資訊人員之抗拒行為探討94三、部門員工之抗拒行為探討96第五章跨案例分析:理論的合成98第ㄧ節抗拒行為如何發生98第二節抗拒行為的縱向模式101第三節抗拒行為的多層變化104第四節使用者從接受到抗拒之行為分析105第五節抗拒行為模式之再檢視109第六章結論與建議111第ㄧ節結論112第二節研究貢獻114第三節研究建議115參考文獻116中文文獻116英文文獻120附錄ㄧ研究邀請函127附錄二參與研究同意書128附錄三研究說明129附錄四訪談大綱130附錄三訪談者基本資料整理135附錄四抗拒行為訪談整理137表目錄表1-4-1相關文獻彙整比較8表1-5-1本研究資訊科技使用者抗拒行為定義11表2-1-1影響企業導入資訊科技之個人因素相關文獻整理21表2-1-2影響資訊科技導入之高階主管、資訊人員與使用者相關因素整理22表2-2-1Bonama&Zaltman抗拒行為模式整理25表2-2-2:資訊科技使用者抗拒行為層次分類整理26表2-2-3抗拒行為影響因素相關文獻整理29表2-2-4資訊科技使用者抗拒行為發生原因31表2-2-5影響抗拒行為之「內隱反應」因素整理32表2-4-1運用多層模式相關文獻整理42表3-1-1質性研究之不同研究策略相關的情況45表3-1-2本研究案例整理48表3-5-1公司現行資訊科技基礎建設61表3-5-2個案公司使用資訊科技情況整理64表3.6-1個案研究之各案例訪談對象總匯65表4-1-1【案例一】觀察記錄與使用者抗拒行為整理66表4-1-2【案例二】觀察記錄與使用者抗拒行為整理67表4-1-3【案例三】觀察記錄與使用者抗拒行為整理68表4-2-1【案例一】原作業方式與調整後作業方式一覽表72表4-2-2【案例一】抗拒情節與演變之整理76表4-3-1【案例二】抗拒事件插曲之整理83表4-4-1【案例三】抗拒事件插曲之整理90表4-5-1個案公司高階與部門主管抗拒原因與行為整理93表4-5-2個案公司資訊人員抗拒原因與行為整理95表4-5-3個案公司部門人員(主管)抗拒原因與行為整理96表4-1-3【案例三】觀察記錄與使用者抗拒行為整理68表4-2-1【案例一】原作業方式與調整後作業方式一覽表72表4-2-2【案例一】抗拒情節與演變之整理76表4-3-1【案例二】抗拒事件插曲之整理83表4-4-1【案例三】抗拒事件插曲之整理90表4-5-1個案公司高階與部門主管抗拒原因與行為整理93表5-3-1各案例之層級變化整理105表5-1-1本研究與Lapointe&Rivard(2005)模型之異同表108圖目錄圖1-5-1研究研究流程圖12圖1-7-1本研究章節內容14圖2-1-1本研究之文獻探討架構16圖2-3-1科技接受模式(TAM)35圖2-3-2科技接受模式(TAM)外生變數、內隱因素與實際使用關係圖36圖2-3-3公平理論37圖2-3-4多層資訊科技抗拒模型38圖2-3-5計劃行為模式(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40圖2-3-6系統使用抗拒行為意向模式41圖3-1-1研究架構44圖3-3-1研究步驟53圖3-5-1個案公司主要業務銷售管道比例59圖3-5-2個案公司組織結構圖59圖4-2-2【案例一】抗拒的情節演變77圖4-3-1個案公司考勤機安裝示意圖78圖4-3-2【案例二】抗拒的情節演變83圖4-4-1個案公司現行進銷存與MRP系統整合流程圖85圖4-4-2倉庫庫存報表功能圖86圖4-4-3【案例三】抗拒的情節演變91圖5-1-1資訊科技使用者抗拒行為產生模式98圖5-2-1資訊科技使用者抗拒行為縱向模型101圖5-3-1抗拒主體層級與抗拒程度之關係圖104圖5-4-1資訊科技的接受-抗拒行為縱向整合模式A106圖5-4-2資訊科技使用者接受-抗拒行為縱向整合模式B107
參考文獻一、中文文獻1.王立志(1999)。
系統化運籌與供應鏈管理。
台中市:滄海書局。
2.王存國與戴基峰(2001)。
組織特性與資訊科技對組織結構之影響。
資訊管理學報,7,1-26頁。
3.宋鎧、范錚強、郭鴻志、陳明德、季延平(1997)。
管理資訊系統。
台北市:華泰。
4.李偉銘(2001)。
台灣本土化傳統產業轉型至電子化企業之研究-以企業資源規劃(ERP)實務應用為例。
(碩士論文,台灣大學,2001)5.季延平與陳信榮(2000)。
企業策略規劃、IT架構與ERP實施成功之分析—以生產模組為例。
(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0)。
6.林育賢(2002)。
企業電子化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國際快遞業DHL洋基通運為例。
(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02)。
7.林東清(1997)。
影響高階主管對資訊科技支持之關鍵因素研究。
資管評論,7,23-42頁。
8.林東清與張玲星(2000)。
資訊系統發展過程中使用者與資訊人員之政治遊戲:一個探索性研究。
中山管理評論,8,479-510頁。
9.林芬慧、曾智義與郭峰淵(2006)。
資訊科技啟動組織變革的歷程模式研究。
資訊管理學報,13,2006。
10.許文楷、黃秀慧、陳榮方(2006)。
企業員工對新導入資訊科技之學習態度研究—以ERP系統之使用者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8,19─36頁。
11.曾正奇(2003)。
諮商初期來談者抗拒行為之分析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12.湯宗泰(2000)。
資訊科技引進之企業轉型策略:組織與績效。
商管科技季刊,1,375-398頁。
13.楊菊華(2007)。
中國生育政策的地區差異與青少年教育機會關係研究。
人口學刊,34,37-68頁。
14.吳琮璠(1997)。
資訊管理研究方法總論。
資訊管理學報,資訊管理實證研究方法研討會特刊,4,7-17頁。
15.孟曉明(2007)。
製造業電子商務與ERP、網路化製造系統的集成研究。
中國管理信息化,10,2-5頁。
16.林東清、朱彩馨(1996)。
"科技引進組織變革管理對策之研究—以資訊系統為例"。
產業研究發展管理研討會,中國生產力中心,1-16頁。
17.林東清、孫培真、徐景智(2007)。
影響資訊系統使用者抗拒行為之原因: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之整合研究。
資訊管理研究,2,1-26頁。
18.林東清、羅世輝(1994)。
使用者抗拒資訊系統的多層模式研究。
管理科學學報,11,183-205頁。
19.林青同與邱陳民(2006)。
資訊系統能否持續提昇企業績效?企業環境、經營策略、資訊系統策略、資訊導向與企業績效關係之研究。
工研院創新與科技管理研討會,1-11頁。
20.洪新原、粱定澎與張嘉銘(2005)。
科技接受模式之總彙研究。
資訊管理學報,12,211-231頁。
21.胡幼慧、姚美華(1996)。
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8頁)。
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22.徐震、李明政主編(2001)。
社會工作研究倫理(511-531頁)。
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3.張幸如(1996)。
不景氣時期以經濟指標、廠商因素及財務指標建立經營績效預測模式-以統織業上市公司為例。
(大業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24.張玲星與顏河清(1996)。
電腦化過程參與人員認知差異之研究-以科技框架分析。
資訊管理展望,8,27-44頁。
25.張家維(2007)。
2008年台灣製造業資訊科技投資規模預期成長6.3%,達新台幣367億元。
ITIS智網。
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2月5日。
網址:http://www.itis.org.tw/rptDetailFree.screen?rptidno=54560B53F3E904DE4825739C0016C3D826.盛慰先(2002)。
專業人員在系統整合過程中抗拒行為之探討:製造業PDM與CAS,ERP系統整合之個案研究。
(碩士論文,中原大學,2002)27.連俊瑋,國內區域級以上醫院PACS採用的考量與影響之研究,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2000年7月。
28.郭生玉(2001)。
心理與教育研究法。
台北市:精華書局。
29.郭財吉(2000)。
製造業資訊化之快速回應系統。
商管科技季刊,1,459~473頁。
30.曾渙釗(2000)。
安瑟管理顧問公司。
http://www.anser.com.tw。
31.黃明祥(1999)。
以組織變革的觀點探討影響企業導入資訊科技成效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學報,1,101-122頁。
32.黃信豪(2005)。
多層模型於選民投票行為研究的應用:以2004年總統選舉為例。
東吳政治學報,21,161-101頁。
33.楊健民與劉純月(2007)。
探討影響手段在資訊系統導入抗拒之應用-以公部門為例。
2007資訊管理應用與實務研討會,350-359頁。
34.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7年中小企業白皮書”,2007,http://www.moeasmea.gov.tw。
35.葉金成、顏信輝與林谷峻(2006)。
成本會計:強調管理。
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36.蕭瑞麟(2006)。
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
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37.簡春安、鄒平儀(1998)。
社會工作研究法。
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二、英文文獻1.Adams,M.J.andCollins(1979).Aschema-theoreticviewofreading,InR.O.Freedle(ed),Newdiscourseprocessing,Norwood,NJ:Ablex.2.Ajzen,I.&Fishbein,M.(1980).Understandingattitudeandpredictingsocialbehavior.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3.Ajzen,I.(1989),AttitudeStructureandBehavior,InA.Pratkans,A.R.,Breckler,S.J.,andGreenwald,A.G.(eds).AttitudeStructureandFunction.Hillsdale,N.J.:ErlbaumandAssociates,p.252.4.Ang,J.,andPavri,F.(1994).ASurveyandCritiqueoftheImpacts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ormationManagement,Vol.14,No.2,p.122-133.5.Applegate,L.M.,McFarlan,F.W.,&Mekenney,J.L.(1996).CorporateInformationSystemsManagement:TextandCases.4th.,Irwin,1996.6.Bartlett,F.(1932).Remembering:AStudyinExperimentalandSocialPsycholog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London.7.Bogdewic,StephenP.(1992).ParticipantObservation.inCrabtree,B.F.,andMiller,W.L.(eds.),DoingQualitativeResearch.NewburyPark:Sage.P.45-69.8.Bonoma,T.(1985).Caseresearchinmarketing:opportunities,problems,andaprocess,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vol.12,p.199-20.9.Boynton,A.,Victor,B.,&Pine,J.(1993).NewCompetitiveStrategies:ChallengestoOrganizationsandInformationTechnology,IBMSystemsJournal,Vol.32,No.1,p.40-64.10.Buss,MartinD.J.(1983),HowtoRankComputerProjects,HarvardBusinessReview,January-February.11.Calder,B.andSchurr,P.(1981).Attitudinalprocessesinorganizations.ResearchOrganizationalBehavior(3),p.283-302.12.Caron,J.R.,Jarvenpaa,S.L.,&Stoddard,D.(1994).BusinessReengineeringatCIGNACorporationExperiencesandLessonsfromtheFirstFiveYears,MISQuarterly,Vol.18,No.3,p.233-250.13.Coetsee,L.D.(1999).FromResistancetoCommitment.PublicAdministrationQuarterly,Vol.23,No.2,p.204-222.14.Cooke,DudleyP.,andPeterson,WilliamJ.(1998).SAPImplementation:StrategiesandResults.TheConferenceBoard.15.Dansereau,F.,Yammarino,F.J.,Kohles,J.C.(1999).MultipleLevelsofAnalysisfromaLongitudinalPerspective:SomeImplicationsforTheoryBuilding.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Vol.24,No.2,p.346-357.16.Davis,F.D(1989).PerceivedUsefulness,PerceivedEaseofUse,andUserAcceptanceofInformationTechnology.MISQuarterly,Vol.13,No.3,p.319-340.17.DeSanctis,G.,andCourtney,J.F.(1983).TowardFriendlyUserMISImplementation.CommunicationsoftheACM,Vol.26,No.10,October,p.732-738.18.Dickson,G.&Wetherbe,J.(1985).TheManagementofInformationSystem,McGraw-Hill.19.Dube,L.,andPare,G.(2003).RigorinInformationSystemsPositivistCaseResearch:CurrentPractices,Trends,andRecommendations.MISQuarterly,Vol.27,No.4,December,p.597-636.20.Dyer,W.G.andA.L.Wilkins.(1991).BetterStories,NotBetterConstructs,toGenerateBetterTheory:aRejoindertoEisenhardt.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Vol.16,No.3,P.613-619.21.Earl,M.J.andKhan,B.(1994).HowNewisBusinessProcessRedesign,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Vol.12,No.1March,p.20-30.22.Earl,M.J.(1989).ManagementStrategiesforInformationTechnology.PrenticeHall.23.Eisenhardt,K.M.(1989).BuildingTheoriesfromCaseStudyResearch.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Vol.14,No.4,p.532-550.24.Enns,H.G.,Huff,S.L.,andHiggins,C.A.(2003).CIOLateralInfluenceBehaviors:GainingPeers''CommitmenttoStrategicInformationSystems.MISQuarterly,Vol.27,No.1,March,p.155-175.25.Epstein,L.(1985).TakingandListening:AGuidetotheHelpingInterview.St.Louis:TimesMirror/Mosby.26.Erlandson,D.A.,Harris,E.L.,SkipperB.L.,&AllenS.D.,(1993).DoingNaturalisticInquiry:AGuidetoMethod.NewburyPark:Sage.27.Gatignon,H.andRobertson,T.S.(1989).TechnologyDiffusion:AnEmpiricalTestofCompetitiveEffects.JournalofMarketing,Vol.53,p.35-49.28.Gioia,D.A.(1986).Symbols,Scripts,andSensemaking:CreatingMeaningintheOrganizationalExperience.InTheThinkingOrganization,Jossey-Bass,SanFrancisco,Calif.,p.49-74.29.Gray,B.,Bougon,M.andDonnellon,A.(1985).Organizationsasconstructionsanddestructionsofmeaning.JournalofManagement,Vol.11,No.1,p.83-95.30.Grotkowski,M.L.,&Sims,L.S.(1978).Nutritionknowledge,attitudesanddietarypracticeoftheelderly.JournaloftheAmericanDieteticAssociation,Vol.27,No.5,499-506.31.Jarvenpaa,S.L.,&Ives,B.,(1999).InformationSystemsandBusinessStrategy:AnOverview.StrategicInformationManagement-ChallengesandstrategiesinmanaginginformationsystemsSecondedition,Butterworth-Heinemann.32.Joshi,K.(1991).AModelofUsers’PerspectiveonChange:TheCaseofInformationSystemsTechnologyImplementation.MISQuarterly,Vol.15,No.2,p.229-240.33.JoyceS.Osland,DavideA.Kolb,IrwinM.Rubin(2004).Organizationalbehavior:anexperientialapproach.PearsonEducation,Inc.34.Keen,P.G.W.(1981).InformationSystemsandOrganizationalChange,CommunicationsoftheACM,Vol.24,No.1,p.24-33.35.Keen,P.G.W.(1991).ShapingtheFeature:BusinessDesignthroughInformationTechnology,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ton,MA.36.Klaus,Tim,StephenWingreen,andJ.EllisBlanton(2007).ExaminingUserResistanceandManagementStrategiesinEnterpriseSystemImplementations.SIGMISConference,St.Louis,Missouri,p.19-21.37.Klein,K.J.,andKozlowski,S.W.J.(2000).MultilevelTheory,Research,andMethodsinOrganizations:Foundations,Extensions,andNewDirections,JohnWileyandSons,NewYork.38.Korzaan,M.L.(2003).GoingwithTheFlow:PredictingOnlinePurchaseIntentions.JournalofComputerormationSystems,43,pp.25-31.39.Langley,A.(1999).StrategiesforTheorizingFromProcessData.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Vol.24,No.4,P.691-701.40.Laudon,K.C.andLaudon,J.P.(2000).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OrganizationandTechnologyintheNetworkedEnterprise,6thEdition,Prentice-Hall,Inc.41.Leavitt,H.J.(1965).“AppliedOrganizationalChangeinIndustry,StructuralTechnologicalandHumanisticApproaches,”InJ.G.March(Ed.)HandbookofOrganizations,RandMcNally,Chicago,p.1144-1170.42.Leavitt,H.J.,&Whisler,T.L.(1958).Managementinthe1980''s.HarvardBusinessReview(November-December),41-49.43.Lee,H.G.,andClark,T.H.(1996/1997).MarketProcessReengineeringthroughElectronicMarketSystems: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Vol.13,No.3,p.113-137.44.LieblichA.Tuval-MashiachR.,&ZilberT.(1998).NarrativeResearch:reading,analysisandinterpretive.CA:Sage.45.LietteLapointeandSuzanneRivard(2005).Amultilevelmodelofresistancetoinformationtechnologyimplementation.MISQuarterly,29,461-192.46.Liker,J.F.andA.A.Sindi(1997).UseAcceptanceofExpertSystems:ATestofTheTheoryofReasonedAction.Journal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Management,14,pp.147-173.47.Marakas,G.M.,andHornik,S.(1996).PassiveResistanceMisuse:OvertSupportandCovertRecalcitranceinISImplementation.EuropeanJournalofInformationSystems,Vol.5,No.3,p.208-220.48.Markus,M.L.(1983).Power,Politics,andMISImplementation,”CommunicationsoftheACM,Vol.26,No.6,p.430-444.49.Martinko,M.J.,Henry,J.W.,andZmud,R.W.(1996).AnAttributionalExplanationofIndividualResistancetotheIntroduc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theWorkplace,”Behaviour&InformationTechnology,Vol.15,No.5,p.313-330.50.Miles,M.B.,andHuberman,A.M.(1994).QualitativeDataAnalysis:AnExpandedSourcebook(2nded.),Sage,NewburyPark,CA.51.Mitchell,J.C.(1983).CaseandSituationAnalysis.TheSociologicalReview31,p.187-211.52.Mykytyn,P.P.andD.A.Harrison(1993).Theapplicationofthetheoryofreasonedactiontoseniormanagementandstrategicinformationsystem.InformationResourcesManagementJournal,6,pp.15-26.53.Patton,M.Q.(2002).QualitativeResearchandEvaluationMethod,SagePublications,ThousandOaks,CA.54.Power,R.F.andDickson,G.W.(1973).MISProjectManagement:Myth,Opinion,andReality.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5,3,p.147-156.55.Robbins-Gioia(2002).ERPSurveyResultsPointtoNeedforHigherImplementationSuccess,Robbins-GioiaPress.56.Ross,JoelE.,andWilliamC.Ross(1982).JapaneseQualityCirclesandProductivity.RestonPublishingCompany.57.Sanday,P.R.(1979).TheEthnographyParadigms.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24,p.527-538.58.Sanders,DonaldH.(1979).Computersinbusiness:anintroduction.NewYork:McGraw-Hill,4thed.59.Steenbergen,MarcoR.andBradfordS.Jones(2002).ModelingMultilevelDataStructures.AmericanJournalofPoliticalScience,Vol.46,p.218-237.60.Teo,ThompsonS.H.,andToo,BeeLian.(2000).InformationSystemsOrientationandBusinessUseoftheInternet:AnEmpiricalStudy.InternationalJournalofElectroniccommerce,Vol.4,No.4,p.105-130.61.Venkatraman,N.andVasudevan,Ramanjuam(1986).MeasurementofBusinessPerformanceinStrategyResearch:AComparisonofApproachces.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Vol.11,No.4,p.801-814.62.Warshaw,P.R.(1980).ANewModelforPredictingBehavioralIntentions:AnAlternativetoFishbein”,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17,p.153-172.63.Weill,P.andOlson,M.H.(1989).“ManagingInvestmentinInformationno.1,p.3-17.64.Yin,RobertK.(1994).CaseStudyResearch.SagePublications,Inc.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國內區域級以上醫院PACS採用的考量與影響之研究
2.
台灣本土化傳統產業轉型至電子化企業之研究-以企業資源規劃(ERP)實務應用為例
3.
企業電子化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國際快遞業DHL洋基通運為例
4.
諮商初期來談者抗拒行為之分析研究
5.
專業人員在系統整合過程中抗拒行為之探討—製造業PDM與CAD,ERP系統整合之個案研究
6.
不景氣時期以經濟指標廠商因素及財務指標建立經營績效預測模式
7.
臺中市地方稅務局資訊科技創新與組織抗拒之研究
8.
以個案研究探討資訊技術之組織學習
9.
以資訊流與作業流及資訊科技三面項探討企業流程-以A物流公司與RU電腦為例
10.
組織引進資訊新科技的個案研究
11.
研發流程再造之研究-以金瑞興保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例
12.
評估彈性製造系統之價值-復盛個案研究
13.
資訊科技對於逆物流機制之影響─以A公司逆物流為例
14.
資訊科技對知識管理實施於協同設計流程之影響-以浩漢設計為例
15.
從中小企業觀點探討資訊科技對供應鏈夥伴關係的影響
1.
7.林東清(1997)。
影響高階主管對資訊科技支持之關鍵因素研究。
資管評論,7,23-42頁。
2.
9.林芬慧、曾智義與郭峰淵(2006)。
資訊科技啟動組織變革的歷程模式研究。
資訊管理學報,13,2006。
3.
10.許文楷、黃秀慧、陳榮方(2006)。
企業員工對新導入資訊科技之學習態度研究—以ERP系統之使用者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8,19─36頁。
4.
12.湯宗泰(2000)。
資訊科技引進之企業轉型策略:組織與績效。
商管科技季刊,1,375-398頁。
5.
13.楊菊華(2007)。
中國生育政策的地區差異與青少年教育機會關係研究。
人口學刊,34,37-68頁。
6.
18.林東清、羅世輝(1994)。
使用者抗拒資訊系統的多層模式研究。
管理科學學報,11,183-205頁。
7.
29.郭財吉(2000)。
製造業資訊化之快速回應系統。
商管科技季刊,1,459~473頁。
8.
31.黃明祥(1999)。
以組織變革的觀點探討影響企業導入資訊科技成效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學報,1,101-122頁。
9.
32.黃信豪(2005)。
多層模型於選民投票行為研究的應用:以2004年總統選舉為例。
東吳政治學報,21,161-101頁。
1.
科技產品的接受與抗拒-以智慧型手機為例
2.
網路銀行抗拒行為-探討既有系統習慣之中介效果
3.
消費者抗拒使用自行車之因素探討
4.
整合系統接受與抗拒模式以探討使用者對新系統導入的行為前因
5.
以現狀偏好理論觀點探討行動銀行之顧客抗拒行為
6.
以現狀偏好理論探討消費者抗拒行動購物之行為
7.
以現狀偏好觀點探討機場旅客使用自助報到之抗拒行為
8.
線上串流音樂服務之使用者抗拒意圖研究
9.
公部門資訊系統導入使用者抗拒之研究
10.
台灣金融業導入資訊安全管理系統關鍵成功因素研究-以A金控為例
11.
資訊科技運用於採購流程之績效評估─以某政府機關採購管理系統為例
12.
消費者網路購物價值、滿意與忠誠之研究
13.
網路電話之服務價值、轉換成本及科技準備度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影響
14.
專業人員在系統整合過程中抗拒行為之探討—製造業PDM與CAD,ERP系統整合之個案研究
15.
資訊系統使用者抗拒行為之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模式來探討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使用者資訊科技抗拒行為之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研究生: 李宜穎. 研究生(外文):, Yi-Ying Lee. 論文名稱: 使用者資訊科技抗拒行為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n the User Resistance ...
- 2抗拒行為 - 阿摩線上測驗
雖然公開的抗拒行為,易導致不隱晦辯論而衝突,但明顯的回應比暗地抗拒較易管理。 (2)有意識或無意識(Conscious or Unconscious)。有意識的抗拒者是指對於變革的預期 ...
- 3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之整合研究
Keywords: information system, resistance behavior,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1. 緒論. 所謂資訊系統抗拒行為,...
- 4抗拒與心理防衛 - Coggle
抗拒與心理防衛(錯誤面對抗拒的反應(-將抗拒投射到自我身上→一切責任歸咎於自身, ... 抗拒之定義(【反向理論】表面刻意採取相反的行為,以掩飾內心真實的想法。
- 5從個體內觀點看來談者抗拒行為
題名:, 從個體內觀點看來談者抗拒行為. 作者:, 曾正奇、林怡君. 期刊名稱:, 諮商與輔導. 發表頁數:, 54-58. 發表年份:, 2012. 發表月份:, 12. 關鍵字:, 來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