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同形詞詞彙異同對比分析研究— 以《實用視聽華語》第五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日同形同義詞因為形和義完全相同或近乎相同,對於日華學習者來說為正向遷移; ... 結果發現:一、中日同形詞的正確率與學習華語習得期間與在臺灣(目的語國家)留學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5.22.51.111)您好!臺灣時間:2022/09/0321:15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邱曼榕研究生(外文):CHIU,MAN-JUNG論文名稱:中日同形詞詞彙異同對比分析研究—以《實用視聽華語》第五冊生詞為例論文名稱(外文):TheContrastiveAnalysisofChinese-JapaneseHomomorphousLexicontoJapaneseChineseLearners:AStudyofVocabulariesin“PracticalAudio-VisualChineseVol.5”指導教授:朱曼妮、橫路啟子指導教授(外文):CHU,MAN-NI、YOKOJI,KEIKO口試委員:張群、周美慧口試委員(外文):CHANG,CHUN、CHOU,MEI-HUI口試日期:2018-01-16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輔仁大學系所名稱:跨文化研究所語言學碩士班學門:人文學門學類:語言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8畢業學年度:106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215中文關鍵詞:中日同形詞、日華學習者、臺灣華語、華語習得期間、目的語環境外文關鍵詞:Chinese-Japanesehomogeneouswords、Mandarin-Japaneselearners、TaiwaneseMandarin、InitialtimetostartlearningMandarin、Learninginaforeignlanguageenvironment相關次數:
被引用:1點閱:373評分:下載:64書目收藏:1
除了中華漢字圈以外,現今仍普遍使用漢字的語言為日語。
中日同形同義詞因為形和義完全相同或近乎相同,對於日華學習者來說為正向遷移;但若在未將同形詞的意義與用法熟稔的情況下使用同形近義詞和同形異義詞,則會出現負向遷移。
本研究試圖釐清對日華學習者而言,學習同形詞的關鍵因素為何。
本文僅限於以《實用視聽華語》第五冊為文本中的二、三字詞彙為探討範圍,透過建構語料來蒐集現代日語及華語中的中日同形詞後,以單變量變異數分析115名日華學習者的問卷作答結果,並試著歸納並探究其教學策略。
結果發現:一、中日同形詞的正確率與學習華語習得期間與在臺灣(目的語國家)留學時間長短有顯著性的正相關。
二、依各個華語習得期間的日華學習者的作答情況來看,三年對於日華學習者在學習華語是一個關鍵期,到了學習三年以上,對於中日同形詞的掌握度明顯提升。
三、依各個在臺灣的學習時間的日華學習者的作答情況來看,在臺灣學習華語的學習者,特別是以兩年為關鍵期,只要渡過學習半年至兩年間的學習高原期,持續待在臺灣學習下去,待在臺灣學習華語的時間愈長,其對於中日同形詞的區別性愈有概念。
四、依題目類型來區分的話,若將同形近義詞與同形異義詞分開分析的話並無顯著差異出現。
五、就同形近義詞而言,中文意義多於日文意義的同形近義詞較日文意義多於中文意義的同形近義詞的答題正確率較高,可能的原因為日華學習者多採用母語來猜測中文語意,若屬於同一類別的字,推測其正確率應不相上下。
但因受測者使用日語回答中>日題目,相較於日>中需用中文來答題,受測者對母語較目標語的掌握較佳,推測可能是造成本研究中>日答題正確率會較日>中高些的原因。
六、以作答語言回答情況來看,不管是同形近義詞還是同形異義詞,若翻譯題型為中翻日的話,答題正確率自然也就提高。
建議教學對策為若能從華語的發音本身來思考華語,應可避免過度依賴漢字詞,善用原本對於漢字詞的知識學習華語,提高日語對於華語的正向遷移。
TheJapaneselanguagecontainsagreatnumberofChinesecharactersinitswritingsystemevenintoday'stime.Thehomogeneouswords,identicalintermsofbothspellingandmeaninginChineseandJapanese,arethoughttoleadtopositivetransferforMandarin-Japaneselearners.However,ifMandarin-Japaneselearnersmisusehomographs(identicalinorthographybuthasoverlappedordifferentmeanings),anegativetransfermightoccur.ThisstudytriestoclarifythekeyfactorsrelatedtolearninghomographsfornativeMandarin-JapaneselearnersinTaiwanwhenlearninghomographs.ThispaperisdedicatedtoexploringthepositiveandnegativetransfereffectsofChinese-JapanesehomographsonMandarin-Japaneselearners.ThehomographicwordsusedinthestudywereselectedfromPracticalAudio-VisualChinese(Volume5).Atotalof115Mandarin-JapaneselearnerswererecruitedanddividedintofivegroupsbasedontheirMandarinstudyperiods.WethenappliedtheUnivariateAnalysisofVariance(UNIANOVA)toanalyzethecollecteddata.Theresultsareasfollows:A.ThelongerMandarin-JapaneselearnersliveinTaiwan,thehighertheircorrectnessratebecomes.B.Thecriticalperiodoccursduringthethirdyear.Thatistosay,whenMandarin-JapaneselearnershavestudiedMandarincontinuouslyforthreeyears,theiraccuracyrateimprovestangibly.C.ThelongerthelearnersstudiedMandarininTaiwan,especiallyaftertwoyears,thebettertheywereabletodistinguishhomographs.D.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twotypesofthehomographsintermsoftheircorrectrate.E.WhenthehomographshavemoremeaningsinMandarinthanthoseincorrespondingJapanese,thecorrectratewashigher,andviceversa.F.WhenthetargetlanguageisJapanese,thecorrectrateintranslationishigher.Mandarin-Japaneselearnersareadvisedtolearnhomographsfromitscorrespondingpronunciation,insteadofrelyingmainlyonChinesecharacters.Moreover,utilizingthepriorknowledgeofChinesecharacterstolearnMandarinleadstosuccessfulL2learning.
中文摘要IAbstractII要旨IV謝辭VI目錄VIII表目錄XI圖目錄XIV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及背景1第二節研究範圍3第三節本文架構4第四節名詞解釋5一、同源詞5二、中日同形詞6三、臺灣華語13四、華語習得期間14第二章文獻探討16第一節第二語言習得相關理論16一、對比分析假說(ContrastiveAnalysisHypothesis)16二、偏誤分析(ErrorAnalysis)16三、母語遷移(Languagetransfer)17四、第二語言與外國語言(SecondLanguageandForeignLanguage)19五、第二語言環境與外語環境(SecondLanguageContextandForeignLanguageContext)20六、內部及外部動機(IntrinsicandExtrinsicMotivation)21七、沉浸式教學(Immersioneducation)22第二節漢字歷史24一、漢語傳入日本24二、日語傳入中國26三、中日文化/語言/文字的彼此互相影響28第三節中日同形詞相關實驗調查29第四節日華學習者的中日同形詞偏誤原因39第五節日華學習者的詞彙教學策略40第六節中日同形詞的相關教學策略43一、翻譯策略43二、教學策略45第七節、總結47第三章研究方法51第一節研究問題52第二節語料建構調查52一、《實用視聽華語》第五冊之選定緣由52二、字典來源56三、語料建構收集流程57四、語料建構收集結果與討論58第三節研究設計72一、前測72二、正式實驗82第四章討論91第一節討論與分析91一、受測者正確率之討論與分析91二、各題作答結果之討論與分析93三、各大題的多義詞比較103第二節教學啟示111第三節與文獻回顧之連結112第四節總結114第五章結論與建議116第一節總結116第二節研究發展限制118第三節未來研究方向119參考文獻120中文部分120日文部分130英文部分135中文辭典137日文辭典137網路資料138附錄一問卷語料招募海報139附錄二問卷140附錄三問卷各個大題參考答案178附錄四問卷各個大題正確率180附錄五研究對象基本資料182一、前測一(翻譯)182二、前測二(選擇題)+正式實驗183三、正式實驗184
中文部分卜啟文(2009)。
同源字研究綜述。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04,114-115。
于洪雨(2012)。
日本留學生漢日雙音節同形詞學習中的偏誤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吉林大學,吉林省。
方江燕、王詩婼(2008)。
中日同形漢字詞之語義對比。
嘉興學院學報,20(4),74-77。
方愛鄉(1999)。
中日漢字詞彙趣談。
日語知識,05,30-32。
王玉英(2003)。
從日語中的漢字詞看中日兩國在語言文化方面的交流。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2),28-29。
王建勳(2006)日本學生漢語詞彙學習中的母語借用策略研究。
載於趙金銘(主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與漢語認知研究(331-343頁)。
王敏東(2007)。
傳入華語的日本新漢語―近代臺灣與中國大陸的情形。
台大日本語文研究,(13),155-178。
王順洪(2008)。
漢日同形詞給日本人學習漢語造成的誤區。
載於張起旺、王順洪(主編),漢外語言對比與偏誤分析論文集,頁18-24)。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順洪、西川和男(1995)中日漢字異同及其對日本人學習漢語之影響。
世界漢語教學,2,60-65。
王新超(譯)(2005)。
教師實用心理學。
(原作者:DavidFontana)。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原著出版年:1995年)加納剛(2010)。
日籍學習者學習漢語詞彙之難點─中日同形詞使用偏誤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田苗(2009)談談日本的「國字」。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9(2),112-113。
任常毅(2014)。
試析漢語詞對日語漢字詞的影響。
赤子中旬,02,323-325。
曲維(1995)。
中日同形詞比較研究。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6,34-37。
佐藤貢悅(2011)。
關於中日韓的同字異義問題。
廣譯,(5),1-17。
何華珍(2004)。
日本漢字和漢字詞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余賢鋒(2007)。
日漢同形詞的對比分析。
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6(1),107-109。
吳春燕(2009)。
中日同形詞比較研究。
安陽師範學院學報,3,112-115。
吳英成(2013)華語作為第二語言閱讀探索。
華語教師之友,(1),1-4。
吳驍婷(2010)。
日本學生漢語詞語偏誤分析及教學對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復旦大學,上海市。
呂承儒、張秋容(2013)對外華語教學漢、日語漢字之對比分析與對日漢字教學。
育達人文社會學報,(10),175-205宋如瑜(2006)實踐導向的華語文教育研究。
臺北:秀威資訊。
宋春菊(2003)。
從詞性的角度論漢日同形詞的異同。
求索,03,220-221。
李冰(2008)。
中日同形詞比較研究——以《漢語水平詞彙與漢字等級大綱》甲級詞為中心。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6(4),43-49。
李冰(2011)。
詞形影響日本學生漢語詞彙習得的實證研究。
語言教學與研究,(5),65-71。
李冰(2014)。
日本留學生漢日同形同義詞習得情況分析——一項基于出聲思考的研究,海外華文教育(04),423-431。
李成順、陳玉華(2016)專賣在日本的華人!日本語漢字2,136:用漢字輕鬆記住12,000個日文單字。
新北市:國際學村。
李金蓮(2004)日語中的漢字與漢字詞。
山東外語教學,6,13-15。
李建華(1995)。
中日文同形詞形同異義的探究。
國際關係學院學報,4,17-19。
李娜(2015)。
中日同形詞比較研究。
時代教育,3,208。
李爾鋼(2005)。
同形詞理論研究。
江漢論壇,3,頁115-117。
李曉雪(2016)試論中日漢字詞彙的構詞特點—以同義詞和類義詞為中心。
湖北工業大學學報,31(6),85-88。
李蕊(2015)中日兩國中的漢字詞分析及教學策略。
外語教育及翻譯發展創新研究,4,295-297。
沈英莉、王飛(2016)淺議日語借詞對現代漢語的影響。
語文建設,15,81-82。
沈國威(2010)近代中日詞彙交流研究:漢字新詞的創制、容受與共享。
北京市:中華書局。
肖輝(2007)關於二語與外語、習得與學習的界定。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5),539-541。
周艷梅(2009)。
談日本學生學習漢語時母語中的漢日同形詞的遷移現象。
語文知識,(01),57-59。
孟凌(2001)。
日本留學生心理詞典表征結構的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市。
林俊宏、李延輝、羅云廷、賴慈芸(譯)(2007)。
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第五版)(原作者:H.DouglasBrown)。
臺北市:朗文出版有限公司。
(原著出版年:1980年)林韶南(2013)。
詞形影響中日同形詞習得的實證研究。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33(4),180-181。
祁永華、張群英、叢鐵華、岑紹基(2012)香港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的可能途徑: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啟示。
載於叢鐵華、岑紹基、祁永華、張群英(主編)香港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的研究:理念、挑戰與實踐。
頁13-32。
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俞理明(2004)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回顧、反思和研究。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姜慶玲(2016)。
中日同形詞對比。
考試周刊,9,17-18。
姜毅然(2009)。
日漢同形漢字詞彙的翻譯與教學。
日語教育與日本學研究——第五屆大學日語教育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文部分),557-561。
施建軍(2013)中日同形詞共時比較研究的現狀及存在的課題。
東北亞外語研究,1,4-9。
范淑玲(1995)。
日漢“同形詞”的不同之比較。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01-104。
唐承賢(2006)語言遷移研究。
載於王建勳(主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習得過程研究,頁98-111。
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孫俊(2005)。
日本留學生漢語詞彙學習過程中借用母語策略研究。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61-66。
孫楠(2014)。
新HSK三級詞彙中漢日同形詞的對比及教學對策——以雙音節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南昌大學,江西省。
宮本徹(2015)漢字「日本化」的進行過程—日本漢字簡介。
古今論衡,27,3-12。
徐暖(2005)。
試論日語和漢語中的同形異意詞。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18(6),117-120。
袁博平(2006)。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綜述。
載於王建勳(主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習得過程研究,頁1-22)。
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袁曉(2016)。
日漢同形異義詞研究。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33(12),169-170。
高立群、孟凌、劉兆靜(2003)。
日本留學生心理詞典表征結構的實驗研究。
當代語言學,5(2),120-132。
高立群、黎靜(2005)。
日本留學生漢日同形詞詞彙通達的實驗研究。
世界漢語教學,3,96-105。
常冰玉(2015)。
日本學生漢日同形異義詞使用情況的調查研究——以北京外國語大學香坂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市。
常梅(2010)淺析漢日語同形詞。
湘潮(下半月),11,26。
張莉萍、陳鳳儀(2005)華語詞彙分級初探,發表於2005年第六屆漢語辭彙語義學研討會,中國廈門。
張莉萍、陳鳳儀(2008)。
能力考試與學習之間的關係,發表於2008年全美中文教師學會年會,美國佛羅里達州。
張萍、盧雅睿(2016)同譯效應對漢-英-日三語者心理詞庫語義加工的影響。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39(3),1-11。
張群英、李潔芳、叢鐵華、岑紹基(2012)新近到港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的案例。
載於叢鐵華、岑紹基、祁永華、張群英(主編)香港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的研究:理念、挑戰與實踐,159-182。
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張錦虹(2008)沉浸式華語營隊課程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巍(2011)。
文化差異對中日同形詞的影響。
林區教學,(03),85-86。
戚越(2015)。
從語源學的角度看日語中的漢字詞。
黑龍江科學,6,80-81。
莫檳菱、張嘉玥(2015)淺談中文對日語的正負向遷移。
讀與寫雜誌,12(1),23。
郭睿(2015)內隱認知:沉浸式語言教學的主要認知機制。
語言教學與研究,5,12-21。
郭潔(2008)對日漢語詞彙教學研究——漢日同形詞偏誤分析與對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廈門大學,福建省。
陳力衛(2003)中日同形詞之間的詞義互補問題。
載於劉金財,王亞新,彭廣陸,陳力衛(主編),孫宗光先生喜壽紀念論文集日本語言與文化。
271-289。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晨、許文平(2009)。
漢日同形詞對比與語際遷移偏誤生成。
海外華文教育,2,75-80。
陸璐(2012)。
中日同形詞對以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南大學,湖南省。
彭妮絲(2012)短期遊學華語文課程設計與實施-以沉浸式課程/任務教學設計為基礎。
中原華語文學報,10,75-99。
彭靖潔(2014)中日同形詞學習狀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
曾文璇(2014)。
華語八千詞詞彙分級研究。
華語學刊,16,23-35。
舒兆民(2010)。
植基於心理認知優勢進行華語文漢字入門教學設計。
載於國立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主編),2010華語文教學科際整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3-63)。
苗栗:國立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
黃鶯(2011)。
論日語借詞對現代漢語及日語教學的影響,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33(1),99-102。
楊宏(2003)。
同源詞與同義詞辨析。
北京教育學院學報,17,(3),20-22。
楊寄洲(2004)課堂教學中怎麼進行近義詞語用法對比。
世界漢語教學,3,96-104。
楊劍橋(1988)。
同源詞研究和同源詞典。
辭書研究,05,61-70。
溫曉虹(2013)語言的輸入、輸出與課堂的互動設計。
漢語學習,2,86-94。
萬玲華(2004)。
中日同字詞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
靳洪剛(2005,6月)。
第二語言習得與語言形式為中心的結構教學探討。
載於臺灣師範大學主辦之「二十一世紀華語機構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24-34),臺北。
劉元滿(2003)漢字在日本的文化意義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立華、李琴(2016)。
中日漢字詞的研究以及教學策略。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1(32),124-126。
劉富華(1998)。
HSK詞彙大綱中漢日同形詞的比較研究與對日本學生的漢語詞彙教學。
漢語學習,6,41-46。
劉斌(2014)。
同形同源字與多音字關係補議。
語文學刊,17,43-44。
滕小春(2013)。
漢日漢字的關聯性與日本學習者的漢語詞彙再認。
臺灣華語教學研究,6,71-92。
潘鈞(1995)中日同形詞詞義差異原因簡析。
日語學習與研究,3,19-23。
潘鈞(2004)。
重新認識中日兩國語言中的“同形詞”問題—談一下方法和問題之所在。
載於北京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學日本語言文化系(主編),日本語言文化研究(第五輯)。
299-316,北京:學苑出版社。
蔡孟君(2013)對日華語詞彙教學研究—以《實用視聽華語三》的「中日同形詞」為本(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喬育(2013)。
對外華語教學漢、日語漢字之對比分析與對日漢字教學。
育達人文社會學報,(10),175-205。
蔡喬育(2014)。
日籍華裔學生漢字書寫及漢語詞彙應用偏誤分析及在對日華語教材教法上的建議。
中原華語文學報,(13),53-77。
蔡雅薰、陳鵬妃、趙日彰(2012)中文全浸式師資專業成長培訓模式之建立─以臺灣華裔青年短期密集班華語教師為主。
中原華語文學報,10,27-50。
鄧守信(2009)。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
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黎靜(2003)日本留學生心理詞典的詞彙通達——一項關于雙音節漢日同形詞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北京市。
韓玉婷(2017)。
以日語為母語的零起點漢語學習者猜測漢日同形詞詞義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內蒙古師範大學,內蒙古自治區。
韓立冬(2017)。
日本留學生中日同形詞翻譯偏誤調查。
時代教育,(05),144-145。
顏景義(2007)。
漢日同形詞詞類差別爭議。
日語知識,2,25-26。
魏云(2004)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
常熟高專學報,(6),31-33。
關之英(2012)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誤區與對應教學策略之探究。
中國語文通訊,91(2),61-82。
蘇文瑾(2004)。
第二語言詞彙:習得與學習策略。
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3),109-111。
蘇文瑾(2010)。
第二語言詞彙:習得與學習策略。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57。
日文部分大河内康憲(1992)。
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同形語v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象研究論文集(下)。
東京都:くろしお出版。
大河内康憲(1997)。
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同形語。
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論文集。
くろしお出版。
小森和子、三國純子、徐一平、近藤安月子(2012)中国語を第一言語とする日本語學習者の漢語連語と和語連語の習得:中国語と同じ共起語を用いる場合と用いない場合の比較。
小出記念日本語教育研究会論文集,20,49-61。
小森和子、玉岡賀津雄、斉藤信浩、宮岡弥生(2014)。
第二言語として日本語を學ぶ中国語話者の日本語の漢字語の習得に関する考察。
中国語話者のための日本語教育研究,5,1-16。
文化庁(1978)。
日本語教育研究資料―中国語と対応する漢語。
東京都:大蔵省印刷局。
方小贇(2015)。
中文日訳におけるいくつかの問題点について。
載於宇都宮大學外國文學研究会(主編),外國文學,64,41-50。
栃木県:宇都宮大學外國文學研究会。
王曉(2005)中日同形語の翻訳。
経営研究,19(1),21-35。
王燦娟(2009)。
關于中日同形詞“工作”異同之考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山東大學:山東省。
王燦娟(2011)。
日中同形語「工作」の異同に関する一考察。
日本語とX語の対象―言語を対象することでわかること―対照言語學若手の会シンポジウム2010発表論文集,11-21。
加藤稔人(2005)。
中国語母語話者による日本語の漢語習得─他言語話者との習得過程の違い。
日本語教育,125,96-105。
加藤稔人(2005)中国語母語話者による日本語の漢語習得─他言語話者竹田治美(2005)「日中同形類義語」について。
人間文化研究科年報,20,335-342。
西川和男(1991)。
「現代漢語頻率詞典」からみた「日中同形語」について。
載於關西大學文學會(主編),關西大學文學論集(pp.49-65)。
大阪府:関西大學文学会。
沖森卓也(2010)。
日本語ライブラリー日本語史概説。
東京都:株式会社朝倉書店。
沖森卓也(2015)。
日本語ライブラリー語と語彙。
東京都:株式会社朝倉書店。
沖森卓也,阿久津智(2015)。
日本語ライブラリーことばの借用。
東京都:株式会社朝倉書店。
沖森卓也,蘇紅(2014)。
コラム⑦ 日中語彙小史。
載於沖森卓也(主編),日本語ライブラリー中国語と日本語。
株式会社朝倉書店,103-104。
国立国語研究所(2004)。
国立国語研究所資料集14―『分類語彙表』増補改訂版。
東京都:大日本図書。
林史典(2005)。
日本語の文字と書記。
載於林史典(主編),朝倉日本語講座②文字・書記(pp.1-21)。
東京都:株式会社朝倉書店。
金光林(2005)近現代の中国語、韓國・朝鮮語における日本語の影響―日本の漢字語の移入を中心に―。
新潟産業大學人文學部紀要,17,111-128。
孫愛維(2010)學習ストラテジーが非現場指示用法の習得に与える影響について-第二言語学習者と外国語学習者の比較-。
アカデミック・ジャパニーズ・ジャーナル2,1-10。
孫愛維(2013)JSLとJFLの學習環境に見られる指示詞の習得研究-台湾人日本語学習者を対象に-。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外語學報,19,111-133。
島津暢之(2015)。
知らないうちに間違えている日本語。
東京都:株式会社宝島社。
張婧禕(2017)。
中國人日本語學習者の漢語同形語習得-同形類義語(Overlap語)を中心に-。
愛知工業大學研究報告,52,6-13。
盛凱(2013)。
日中漢字語彙比較研究―二字漢字語を中心に。
岡山商大論叢,49(2),63-101。
許夏珮(1997)。
中・上級台湾人日本語学習者による「テイル」の習得に関する横断研究(第13回日本言語文化学研究会発表要旨,平田悦朗先生退官記念号)[Across-sectionalstudyoftheacquisitionof-teirubyintermediateandadvancedTaiwaneselearnersofJapanese.],言語文化と日本語教育,13,215-218。
野村雅昭(2008)。
國際化時代と漢字。
「日本語學」特集テーマ別ファイル,2-8。
陳毓敏(2002a)。
日本語の二字漢語とそれに対応する中国語:辞書の記述による調査(第23回日本言語文化學研究会発表要旨)。
言語文化と日本語教育,23,101-106。
陳毓敏(2002b)。
日本語二字漢字語彙とそれに対応する中国語二字漢字語彙は同じか:台湾及び中國の中国語との比較。
言語文化と日本語教育,24,40-53。
陳毓敏(2003)。
中国語を母語とする日本語學習者における漢語習得研究の概観:意味と用法を中心に。
言語文化と日本語教育.増刊特集号,第二言語習得・教育の研究最前線》,96-113。
陳瑞苓(2014)。
漢字語意の特徴について―日中同形語の研究をめぐっ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東吳大學,臺北市。
陶琳(2014)。
日本人中国語學習者の學習動機の調査と研究。
外國語教育フォーラム:金沢大學外國語教育論集,81-90。
聞藝,周桂香(2012)。
初級会話教材における日中同形語についての一考察「新総合日本語会話日本語」を中心に。
日語教育與日本學研究——大學日語教育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12),16-20。
劉明,鷲尾紀吉(2010)。
中国語の日本語への影響。
中央學院大學人間・自然論叢,31,165-176。
藺梅(2011)日本語母語話者の中国語の語彙習得に関する一考察--「母語からの移転」の観点から。
流通科學大學論集人間・社会・自然編,23(2),45-53。
顧令儀(2014)。
日中同形語。
載於沖森卓也、蘇紅(主編),日本語ライブラリー中国語と日本語(95-102)。
東京都:株式会社朝倉書店。
英文部分Corder,P.(1978)Language-learnerlanguage.In.J.C.Richard(ed).UnderstandingSecondandForeignLanguageLearning:IssuesandApproaches.NewburyHouse,Rowley,Mass.DanP.Dewey(2008)JapaneseVocabularyAcquisitionbyLearnersinThreeContexts.Frontiers:TheInterdisciplinaryJournalofStudyAbroad15,127-148.Dulay,H.,&Burt,M.(1973)Shouldweteachchildrensyntax?LanguageLearning,23,245-258Ellis,R.(1994)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Flege,J.,Munro,M.&MacKay,I(1995)Factorsaffectingstrengthofperceivedforeignaccentinasecondlanguage.JournaloftheAcousticalSocietyofAmerica,97,3125-3134.Flege,J.,Yeni-Komshian,G.&Liu,S.(1999).AgeConstraintso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InJournalofMemoryandLanguage,41(1),78-104.Guion,S.,Flege,J.,Liu,S.&Yeni-Komshian,G.(2000).Ageoflearningeffectsonthedurationofsentencesproducedinasecondlanguage.AppliedPsycholinguistics.21,205-228.Huang,C.(2012).Chinese-JapaneseDōkeigoRecognition:SemanticTransferandRe-transfer.InA.Stewart&N.Sonda(Eds.),JALT2011ConferenceProceedings.Tokyo:JALT.James,C.(1980)ConstrastiveAnalysis.London:Longman.Krashen,S.(1983)Newmark’sIgnoranceHypothesisandCurrent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Theory.InS.Gass&L.Selinker(Eds.),LanguageTransferinLanguageLearning.Rowley,MA:NewburyHouse.Lado,R.(1957)LinguisticsAcrossCultur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AnnArbor,Mich.LanguagesandLinguistics,OfficeofEducationalResearchandImprovement,MacKay,I.,Flege,J.,&Imai,S.(2006).Evaluatingtheeffectsofchronologicalageandsentencedurationondegreeofperceivedforeignaccent.AppliedPsycholinguistics.27,157-183.Meador,D.,Flege,J.,&MacKay,I.(2000).Factorsaffectingtherecognitionofwordsinasecondlanguage.Bilingualism:Language&Cognition,3,55-67.Munro,M.,Flege,J.&MacKay,I.(1996).TheeffectsofageofsecondlanguagelearningontheproductionofEnglishvowels.AppliedPsycholinguistics.17,313-334.Odlin,T.(1989)LanguageTransfer[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Peter,Longscope.(2009).DifferencesbetweentheEFLandtheESLLanguageLearningContexts.StudiesinLanguageandCulture.JapanNagoyaUniversity.P.303-320.Selinker,L(1972)Interlanguage.IRAL10:3SusanE.Gathercole,AlanD.Baddeley(1993).WorkingMemoryandLanguage.EastSussex,U.L.:LawrenceErlbaumAssociatedLtd.Walker,C.L.,&Tedick,D.J.(2000).Thecomplexityofimmersioneducation:Teachersaddresstheissues.ModernLanguageJournal,84,5-27.Washington,D.C.(ERICDocumentReproductionServiceNo.ED294304)中文辭典吳之榮、周蘊石、李孫華(2001)。
修訂新版詳解日漢辭典。
臺北:大新書局。
張嘉文主編(1997)。
辭海。
臺北:鐘文出版社。
日文辭典小川環樹、西田太一郎、赤塚忠(2004)。
角川漢和字典。
臺北:鴻儒堂出版社。
財団法人日本漢字能力検定協会(2011)。
漢検漢字辞典。
京都:日本漢字能力検定協会。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沉浸式華語營隊課程設計
2.
日籍學習者學習漢語詞彙之難點-中日同形詞使用偏誤研究-
3.
對日華語詞彙教學研究—以《實用視聽華語三》的「中日同形詞」為本
4.
中日同形詞學習狀況之研究
無相關期刊
1.
中日同形詞之考察—以中日同形異義詞為中心—
2.
日籍學習者學習漢語詞彙之難點-中日同形詞使用偏誤研究-
3.
對日華語詞彙教學研究—以《實用視聽華語三》的「中日同形詞」為本
4.
中日同形詞學習狀況之研究
5.
台灣閩南語、日語、韓語的/f/替代發音
6.
日籍華語學習者中日同形異義詞學習策略之研究
7.
漢日同形詞分類應用與教學實務之分析-以離合詞為例
8.
台灣中文感嘆詞「嘖」的語用研究
9.
台灣英語學習者子音研究
10.
中日同形詞教材對初級日籍學習者詞彙學習成效之影響
11.
俄羅斯與非俄羅斯華語學習者對不同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框架的觀點探究
12.
3到5歲構音音韻異常兒童華語單元音、雙元音及三元音之聲學分析
13.
有關中日同形同義二字漢語的詞性考察─以形容詞為中心─
14.
台灣華語音節末鼻音之變異-從三種不同母語背景探討
15.
中日同形詞在《廚房》譯本上之對比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第二語言習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2知道」語內和語際對比看日、泰中、高級學習者母語遷移現象
本研究旨在根據中介語理論,探討母語遷移對習得近義詞「認識」與「知道」的影響,以期日後可運用於對外漢語教學上,減少以漢語為外語的學習者在學習及運用近義詞時遇到 ...
- 3中日同形詞詞彙異同對比分析研究— 以《實用視聽華語》第五 ...
中日同形同義詞因為形和義完全相同或近乎相同,對於日華學習者來說為正向遷移; ... 結果發現:一、中日同形詞的正確率與學習華語習得期間與在臺灣(目的語國家)留學 ...
- 4習得-翻译为英语-例句日语 - Reverso Context
プレインイングリッシュは語学習得の近道です。 Plain English is a short cut to the goal of language learning.
- 5develop - Yahoo奇摩字典搜尋結果
英式. vt. 形成;建立; 發展; 習得; 培養; 使…發達. vi. 發育; 發展; 提高; 展開;形成; 顯現. 牛津中文字典 · develop · 查看更多. 發展,開發,研製;使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