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然後(一):心理的創傷誰人「災」 - 科技大觀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災難發生過後,除了身體的復原、居住環境等硬體的重建,還需要撫平心中留下的傷痕,創傷後心理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是一種災後可能 ... 跳到主要內容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黑曜石鏡 琉球人 關閉搜尋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本月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教師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本月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教師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Login! × 請先登入 登入 註冊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災難,然後(一):心理的創傷誰人「災」 102/12/16 瀏覽次數 9542 潘昌志| 自由科學作家 災難會過去,但災難帶來的創傷陰影有時像夢魘,讓創傷後心理壓力症候群患者難以適應災後生活。

  災難發生過後,除了身體的復原、居住環境等硬體的重建,還需要撫平心中留下的傷痕,創傷後心理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簡稱PTSD),是一種災後可能會發生的心理症狀。

PTSD問題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一種一旦進入其疾病狀態就不易復原,並且會對自己與周遭的人形成負擔,不過,專家能夠提出一些方式在初期的時候給予協助,以避免症狀惡化,因而有必要更深入認識PTSD。

我們透過台大心理系陳淑惠老師的分享,了解PTSD是什麼,與災後的心理重建議題。

  何謂創傷後心理壓力症候群?   在國際上有一套認定患者是否符合PTSD症狀的診斷條例,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各種焦慮的症狀,除了心理層面,還有各種因為焦慮產生的生理反應,包括心跳加速、異常流汗、易受驚嚇等等。

而第二類則是PTSD的主要特徵:再經歷(Re-experience)的反應,指的是彷彿有再次身歷其境的感覺,身體不自覺會產生回到創傷當下時的反應,或者是視覺、聽覺、觸覺產生了錯覺或幻覺的現象。

第三類是逃避反應,多半由前兩類衍生而來,會本身有意識性的逃離與事件有關的人、事、地、物,譬如曾經經歷的場所會刻意避開、周遭有人談到相關議題,便會自動遠離談話與交流,產生社會退縮等反應;而逃避反應到了一個極端的狀態,便會呈現麻木、解離的情感現象,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無反應,彷彿與事件完全切斷了連結般。

  災難後一個月是心理重建黃金時期   當然,自己是無法認定是否為PTSD,在創傷發生後的一個月,經由專業的心理從業人員與醫師分析統計以上各類現象的反應程度,才能斷定是否具有PTSD的症狀。

一般而言,在事件發生後的一個月內,經常會有上述三類的反應,不過大多數即使放著不管,也會隨著時間逐漸緩解,只有少數人會持續或加重各種反應,此時便認定為有PTSD症狀。

而這一個月的時間也是心理重建的黃金時期,專家也提出了不同的做法來幫助受創的人們緩解症狀或是避免情況惡化。

  國內從921開始,有團隊開始分析災區發生PTSD的案例,這是第一次有區域性的分析資料,但至今國內仍無普查的機制。

美國曾針對包括天災、戰爭、家暴、車禍、重大疾病的檢查(如核磁共振、侵入式的檢查)等創傷後的反應進行過普查,包括了親身經歷,或者是在旁目睹等等,而普查的結果,平均每位美國人都曾經有經歷創傷事件,多數未發展成PTSD,至於發展成PTSD的比例,男性約5%,女性則為8~10%,至於台灣在921之後的調查比率,則大約是8%(陳老師在921的10週年時進行的調查)。

雖然以比例上來說算少,但實際上也有一定的人口。

  個人化事件較容易引起PTSD   無論是天然或人為災害,在發生的時候多半是一群人同時經歷同一事件,算是一種集體受創的案例。

相較之下,個人化的事件,較容易會引起PTSD,因為個人化較容易將矛頭指向自己,因而讓問題惡化。

而像是天然災害,則不容易有這樣的思維,尤其是腦中已對災害的發生認知為不可避免,引發PTSD的機率便大幅降低。

反倒是另一種情況,譬如將親人的罹難歸咎在自己身上,進行自我譴責,將會使情況惡化,這也就是所謂的倖存者的罪惡感。

  而這樣的情況,就與創傷前對事件的認知有關了,如果受創者對於這類的天然災害與事件的認知較為客觀正面,發生PTSD或相關症狀的機會就會降低。

至於在災後能做些什麼,或是從何時進行介入協助,答案當然是越早越好,不過災難發生的當下與鄰近的時間點,救命為優先,其次才為救心,前面也提到發生過後的一個月內是很重要的時期,一旦發展成PTSD之後,便成了一條漫長之路。

以921地震為例,在災後的一段時間,心理學領域的專家也各自投入了救災與預防治療中。

  正向思考能避免症狀惡化   在初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緩解第一類的診斷條例,像是運用深呼吸、放鬆等方式來緩解焦慮引發的症狀。

而接下來就是要改變對創傷或是災害的認知,由於每個人對災害的看法因人而異,故無法預先提出預防的訓練模式,不過在受創的初期,若能將其引導到正向的思考,可以避免情況惡化,實際上的方式例如將抽象的影像式記憶具體化或文字,讓自己對變故有較客觀的認知,並尋求對自己「有利」的方式,但何謂有利的方式則是因人而異,最主要是以不傷害自己為原則,有些案例雖然沒有導向PTSD,卻增加了不良的習慣,如酗酒、不當服藥等等。

到了後期,譬如一年兩年後,則會出現一些「創傷後成長」的案例,透過持續的引導、或是個體的自我恢復,會開始從創傷後開始學習讓自己成長的方式,其中很重要的關鍵亦是持續前期尋找對自己有利的思考模式,以走出困境。

  災後的心理重建與硬體重建同樣重要。

(圖/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台灣的創傷研究人才少、環境不佳   在美國與歐洲,相關的研究非常多,有根據事件性的(如船難、天災、戰爭、恐怖攻擊等),也有只根據區域的研究,亦有混合兩者的相關研究,學者也希望藉由各種不同的研究方式來探討PTSD的機制與介入協助的建議,例如北歐的挪威,研究學者持續了30年的追蹤,無論是身體或是心理的狀態,而美國在911事件之後,也成立了研究中心與編列預算。

反觀亞洲,雖然是發生情況的高點,但相關研究算是較為落後的,而台灣的創傷研究人才少、環境不佳,因此文獻的數量也較少,有時甚至要在沒有計畫補助的情況下進行研究,這部分還有待政府對於災後關注的支持,普遍來說,台灣對於災後的關注仍在起步階段,還有待加強。

  最後,陳老師也提到,雖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口比例不高,但實際上人口也不少,而這些人們因為PTSD的緣故,有長期的心理醫療負擔,除此之外,由於這些患者可能無法像一般人一樣工作,嚴重者還必須花費家庭或社會的成本來照顧,因此在社會上成了一種隱形的負擔,若是我們能在災害的初期先提供適當的介入協助,便能預防心理的負擔轉化成PTSD症狀。

  台灣目前相關領域的人才缺乏,而臨床心理師的養成不易都是創傷領域的困境,陳老師與研究室成員有感於此,在數年前便開始著手建置災難與心理創傷資訊網,將災難與心理創傷的照護方式分為自己、親友、從業人員與政府媒體來提供建議與執行方式,並翻譯國外的各種資源,讓相關知識更加普及,也彌補目前照護人員與人才不足的困境,對於這方面有興趣或是身邊有需要的人,可以參考此網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2013年11月)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防災(71) 創傷後壓力候群(4) PTSD(4) 推薦文章 110/09/30 問答系統系列2:隱藏版機器人—你的智慧好幫手 陳緼儂| 國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儲存書籤 110/10/05 用科技為古物揭秘!乾隆賞玩的神秘寶鏡,真身竟是阿茲特克的「黑曜石鏡」 唐佐欣|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0/08/24 不只預防,更要能治療!HPV疫苗的現況與前景——國衛院感疫所生物製劑廠劉士任執行長專訪 何沁蓉|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0/12/21 臺灣全球首創3D數位病理影像暨AI分析平臺——化影像為武器,對癌細胞做出反擊! 曾繁安|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本月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廣播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