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住院病童母親的壓力感受、社會支持與因應方式之相關探討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學前住院病童母親基本屬性對其壓力感受、社會支持與因應方式之影響在壓力感受方面 ... 學類: 兒童保育學類 ... 苯酮尿症患孩母親之壓力源與因應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5.22.51.111)您好!臺灣時間:2021/12/2817:17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楊真華研究生(外文):Chen-HuaYang論文名稱:學前住院病童母親的壓力感受、社會支持與因應方式之相關探討─以呼吸道感染為例論文名稱(外文):PerceivedStress,Socialsupport,CopingmethodsinMotherswithHospitalizedPreschoolChildren指導教授:陽琪指導教授(外文):ChiYang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系所名稱:嬰幼兒保育研究所學門:社會服務學門學類:兒童保育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4畢業學年度:92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31中文關鍵詞:學前病童、社會支持、因應方式、住院、壓力感受外文關鍵詞:preschoolchildren、socialsupport、copingmethod、hospitalized、perceivedstress相關次數: 被引用:5點閱:1975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0 本研究是描述相關性的調查研究,採橫斷式調查法,主要是探討學前住院病童母親的壓力感受、社會支持及其面對壓力時所採的因應方式,並進而探討個人屬性、壓力感受、社會支持及因應方式之關係。

研究對象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台北市教學醫院暨醫學中心一般兒科病房,以因呼吸道感染而住院之學前病童的母親作為研究對象,共收集70位病童母親參與本研究,使用結構式量表收集資料,研究工具包括四部分:(一)母親及病童之基本資料表;(二)母親壓力感受量表;(三)母親因應方式量表;(四)母親社會支持量表。

資料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逐步迴歸等相關統計分析方法。

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學前住院病童母親的壓力感受、社會支持及因應方式分佈情形1.壓力感受排序:病童方面>醫療照護方面>母親本身>家庭及經濟方面。

2.社會支持排序:情緒支持>價值觀支持>訊息支持>實質支持。

3.因應方式排序:問題取向>情緒取向。

二.學前住院病童母親基本屬性對其壓力感受、社會支持與因應方式之影響在壓力感受方面,只有「月收入是否足夠家庭開銷」與來自「母親本身」之壓力感受呈現差異;而母親基本屬性的不同在社會支持方面有較多的顯著差異;在因應方式方面則無差異。

三.學前住院病童基本屬性對母親壓力感受與因應方式之影響病童基本屬性的不同對母親壓力感受在三個變項中呈現差異,分別是「性別」與母親整體壓力感受、「年齡」與「醫療照護與醫院方面」之壓力感受、「排行」與「家庭與經濟方面」之壓力感受。

而病童基本屬性的不同對母親因應方式無顯著差異。

四.母親整體壓力感受、社會支持與因應方式之相關性整體壓力感受與整體社會支持有顯著相關;整體社會支持與整體因應方式有顯著相關;整體壓力感受與整體因應方式則無相關。

五.來自母親本身之壓力感受是社會支持的預測因子在本研究逐步迴歸分析結果顯示,母親本身之壓力感受可預測社會支持,其解釋量為13.4%。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父母親、醫療院所、學術單位及未來研究參考之用。

Themainpurposeofthisdescriptivecorrelationsurveystudywastoexploretheperceivedstress,socialsupport,copingmethodsandrelatedfactorsofmotherswithhospitalizedpreschoolchildren.Thesampleofthisstudywasconsistedof70motherswithrespiratoryinfectionchildreninthepediatricwardofmedicalcenterinTaipei.Fourstructuredquestionnaireswereutilizedtointerviewthesubjects,including:(1)AnalysisofDemographicStressQuestionnaire.(2)MotherPerceivedStressQuestionnaire.(3)MotherCopingMethodsQuestionnaire.(4)MotherSocialSupportQuestionnaire.TheDatawereanalyzedbymean,standarddeviation,percentage,one-wayANOVA,postScheffe’stest,Pearsonproduct-momentcorrelationandstepwiseregressionanalysis.Theimportantresultsweresummarizedasfollowing:1.Thedistributingstatusofperceivedstress,socialsupportandcopingmethodsofmotherswithhospitalizedpreschoolchildren(1)Therankingorderofperceivedstress:Hospitalizedchildren>Medicalcare>Mother>Family(2)Therankingorderofsocialsupport:Emotional>Appraisal>Informational>Instrumental(3)Therankingorderofcopingmethods:Problemoriented>Emotionaloriented2.Theimpactofmothers’demographicdatatomothersperceivedstress,socialsupportandcopingmethodsTherewerelotsofsignificantdifferencesinmother’sdemographicdataandsocialsupport.However,onlythe“Theincomeandspendingofafamily”hadsignificantdifferencewithperceivedstressfrom“Mother”.Finally,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copingmethod.3.Theimpactofchildren’sdemographicdatatomothersperceivedstressandcopingmethodsTherewerethre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mothersperceivedstress,including“Gender”and“Wholeperceivedstress”,“Age”andperceivedstressfrom“Medicalcare”,“Birthorder”andperceivedstressfrom“Family”.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children’sdemographicdataandmotherscopingmethod.4.Therelevancebetweenwholeperceivedstress,socialsupportandcopingmethodsTherewasa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wholeperceivedstressandwholecopingmethods.Therewasa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wholecopingmethodsandsocialsupport.Therewasnocorrelationbetweenwholeperceivedstressandwholecopingmethods.5.Theperceivedstressfrom“Mother”wasobviouspredictablevariancetosocialsupport,13.4%variancecouldbeexplainedBaseontheresultsofthisstudy,suggestionsareofferforparents,hospitals,schoolsandfutureresearch. 目錄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I內容目錄----------------------------------------------V圖目次----------------------------------------------VII表目次----------------------------------------------VIII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及重要性----------------------------1第二節研究目的------------------------------------7第三節名詞解釋------------------------------------9第二章文獻探討----------------------------------12第一節幼兒與疾病--------------------------------12第二節幼兒呼吸道感染----------------------------16第三節壓力感受--------------------------------------22第四節社會支持----------------------------------29第五節因應方式----------------------------------34第六節學前病童母親的壓力受與其影響因素-------41第七節學前病童母親的社會支持與其影響因素43第八節學前病童母親的因應方式與其影響因素---------------46第三章研究方法-----------------------------------------49第一節研究架構--------------------------------------49第二節研究對象--------------------------------------51第三節研究場所--------------------------------------51第四節研究工具--------------------------------------52第五節研究工具的信度與效度--------------------------55第六節研究步驟--------------------------------------57第七節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60第四章結果與討論---------------------------------------62第一節學前住院病童母親及病童之基本屬性--------------62第二節學前住院病童母親之壓力感受--------------------71第三節學前住院病童母親之社會支持--------------------75第四節學前住院病童母親之因應方式--------------------80第五節母親基本屬性、病童基本屬性與母親壓力感受之關係83第六節母親基本屬性與母親社會支持之關係--------------89第七節母親基本屬性、病童基本屬性與母親因應方式之關係92第八節母親壓力感受、社會支持與因應方式之相關性及預測分析-----------------------------------------94第五章結論與建議----------------------------------------99第一節結論------------------------------------------99第二節研究建議--------------------------------------102第三節研究限制及對未來研究之建議--------------------104參考文獻中文部分---------------------------------------------106英文部分---------------------------------------------116附錄附錄一病童母親參與研究說明書------------------------122附錄二母親及病童基本資料表--------------------------123附錄三母親壓力感受量表------------------------------125附錄四母親因應方式量表------------------------------127附錄五母親社會支持量表------------------------------129附錄六問卷內容效度測試之專家名單---------------------131 一.中文部分(以作者姓氏筆畫排序)于素珍(1998)一位脊髓前角細胞萎縮母親之壓力源與因應行為。

弘光學報,32,1-28。

王惠玉、高碧霞(2000)一位學齡期惡性淋巴瘤病童的住院壓力源及行為反應。

護理雜誌,47(4),94-100。

王碧玲(1997)兒科加護病房病童父母親壓力源探討。

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容(1995)婦女與社會政策。

台北:巨流。

王麗容(1992)兩性角色變遷與企業福利發展相關分析。

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主辦「美國婦女與社會研討會」論文。

台北。

王秀紅(1994)照顧者角色對婦女的衝擊:護理的涵義。

護理雜誌,41(3),18-23。

毛家舲、高麗蘭(1996)慢性疾病患者及其家屬的壓力與調適。

醫學繼續教育,2(5),805-812。

平井信義著/黃少廷譯(1998)兒童心理衛生。

台北:五南。

任文香(1995)幼兒母親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親子關係滿意之關係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伍雁玲(1994)學前兒童住院後的行為改變與母親焦慮程度之相關性探討。

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4)流感及禽流感簡介及因應措施。

疫情報導,20(1),1-12。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3)全球SARS風暴之台灣經驗。

疫情報導,19(6),306-313。

行政院衛生署(2003)九十一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

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04)看我國感染正防制醫療網之啟動。

衛生報導季刊,117,26-29。

行政院主計處(2002)九十一年人力運用調查。

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0)國情統計通報。

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1999)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結果提要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衛生署(1999)衛生資料統計。

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1996)台灣地區公私立醫院診所診治疾病與傷害調查報告摘要表。

行政院衛生署。

江季蓁、駱麗華(2002)新診斷白血病兒童住院期間主要照顧者之生活品質。

護理雜誌,49(2),42-49。

江坤銍(2001)國民小學校長行政管理角色、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鴻鈞(1995)台灣省國民小學初任校長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

國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

台北:五南。

宋維村、劉可屏(1984)孩子住院時會有什麼反應。

健康世界。

99,21-23。

宋維村、劉可屏(1984)幫助住院孩子的心理適應。

健康世界。

100,57-59。

沈淑滿(1995)重型β型海洋性貧血患童父母親的壓力、因應方式與需求。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蕙玲、湯梅芬、黃香香(1994)癌症病人家屬在照顧病人住院期間的壓力與因應行為。

國防醫學,19(5),485-489。

李怡憓(1999)腎病症後群病童母親的壓力感受、因應方式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南昌(2002)認識小兒傳染性疾病。

華成:台北。

林金定(2003)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與公共衛生。

護理雜誌,50(3),5-9。

林玉如(2002)成人加護病房病患家屬之壓力感受與因應策略之探討。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君(1997)疑陽性甲狀腺低能症患童母親之壓力源與調適行為。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瑟如(1994)如何面對壓力─壓力因應策略的解析。

學生輔導,34,54-57。

林梅香(1994)肝癌患者家屬主要照顧者的壓力、因應行為、健康狀況相關性探討。

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玲(1994)燒燙傷兒童社會支持系統與福利需求之研究。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季瑋珠等(1992)家庭疾病照顧與婦女角色之研究。

中華衛誌,11(1),1-11。

金繼春(1997)最新兒科護理學。

華杏:台北。

金繼春(1986)學齡白血病患童所感受的壓力源及其應變策略。

高雄醫學科學雜誌,2(1),688-693。

吳毓琦(1992)教師工作壓力之探討。

國教天地,42,21-25。

吳英璋(1994)從健康、壓力與因應談全方位的身心均衡。

學生輔導通訊,34,16-24。

吳英璋、王秀枝(1987)生活事件、生活壓力及身心疾病的動力性關係。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2),155-170。

柯識鴻(2002)苯酮尿症患孩母親之壓力源與因應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國立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珮婷(2001)過動兒的母親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討。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毓瑛譯(2000)幼教綠皮書─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專業幼教。

新竹:和英。

施怡廷(1998)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對兒童照顧需求之研究。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俞筱鈞譯(1996)適應與心理衛生:人生週期之常態適應。

台北:揚智。

孫懿英、王浴、高玉玲(2000)運用「遊戲」協助學齡前期白血病病童緩解住院壓力的護理經驗。

護理雜誌,47(2),95-102。

侯望倫(1884)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組織氣候、角色特性、人格特質與壓力症狀的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木蘭(2004)寶寶常見的感染疾病。

嬰兒與母親,330,46-61。

莫藜藜(1998)醫務社會工作。

台北:桂冠。

莊小玲(1999)新生兒加護病房中早產而父母的調適過程。

長庚護理,10(4),9-19。

莊勝發(1999)問津與渡口--如何幫助學生調適壓力。

台南:台南師院。

許文耀(2000)九二一地震災區學生的因應型態與心理症狀的關係。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3),35-59。

郭靜晃、陳淑琦、陳銀瑩、黃志成(1997)兒童發展與保育。

台北:空大。

郭靜晃編(1994)心理學。

台北:揚智。

梁淑華(1997)腎病症後群患童母親之壓力源及調適行為。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月嬌、張瑛瑛、丁秀子、莊寶玉、陳美玉(2003)由醫院臨床的觀點談SARS的防治─以某醫學中心為例。

護理雜誌,50(3),11-17。

黃慧真譯(1990)兒童發展。

台北:桂冠。

黃富源(1987)臨床兒科學。

嘉洲:台北。

程一民(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淵如(2003)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綜論。

台灣醫界,46(10),12-17。

陽琪、陽琬譯(1995)婚姻與家庭。

台北:桂冠。

楊茹萍、顏妙芬、張秀蘭(2002)緩解一位主要照顧者身、心、社會負荷的護理經驗。

護理雜誌,49(6),89-94。

楊雅淑(1998)癲癇患者社會支持與安適狀態之相關研究。

國立陽明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金寶(1992)白血病病童母親支持狀況之調查。

國立台北護專學報,9,19-45。

陳家盈、駱麗華(2002)比較在職護理人員與非護理人員面對孩子住院時之需求差異。

護理雜誌,49(3),45-53。

陳筱明、蕭淑貞、陳添興(1997)急性期燒傷病人家屬之壓力感受及因應方式之探討。

榮總護理,14(4),371-381。

陳季員(1993)兒童住院壓力狀況調查報告。

高雄醫學科學雜誌,2(10),616-634。

陳月枝編著(1997)兒科護理學。

台北:空大。

陳月枝(1978)兒童對生病、住院的反應。

護理雜誌,23(2),67-73。

陳秋玫(1993)早產兒母親社會支持系統與母親角色適應之研究。

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彰儀(1987)壓力及壓力的處理。

台北:空大。

曹英(1995)小兒心臟外科加護單位之病童父母親壓力源與相關因素的探討。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紀瑩(1993)癌症病童母親之壓力與調適行為。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麗玉、楊宗憲、林佳諺、周玲玲、莊哲彥(2003)愛滋病患配偶或伴侶的壓力、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台灣醫界,46(6),251-256。

張利中、江漢聲、郭美璋、陳科維(2001)社會支持之主動期望觀點─以不孕男女患者為例之討論。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4(2),39-64。

張伯倫等譯(1997)尼氏小兒科學精要。

藝軒:台北。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

台北:東華。

葉至誠(2001)職業社會學。

台北:五南。

程子芸、陳月枝(1998)影響先天缺陷兒童母親在治療過程中壓力源與壓力因應行為的因素,中台醫專學報,10,19-37。

程子芸(1994)一位生下先天缺陷兒的母親其壓力源及克服行為。

護理雜誌,41(4),39-48。

程子芸(1991)先天性無肛症與巨結腸症兒童母親在養育孩子經歷治療過程中的壓力源與因應行為。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雅娟(2000)學齡期兒童住院壓力知覺、社會支持與心理社會適應之相關性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怡佳、劉宏信譯(1999)護理心理學:兒童護理。

台北:桂冠。

蔡佳玲(1995)學齡前兒童的氣質與其住院接受靜脈注射治療行為之相關性探討。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秋紅(1993)單親家庭國中生親子互動關係、自我尊重、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研究。

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保禎、張利中、周文欽、張德聰、劉嘉年(1999)健康心理學。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賴倩瑜、陳瑞蘭、林惠琦、吳佳珍、沈麗惠(2000)心理衛生。

台北:揚智文化。

賴鈺玫、廖秀宜編(1997)住院孩童的壓力來源。

台北:匯圖。

潘鄭德譯(1995)壓力管理。

台北:心理。

盧安琪(2001)過動兒教師壓力知覺與因應策略之探討。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素碧(1997)幼兒的發展與輔導。

台北:文景。

穆佩芬(1998)孩童健康有危機之家庭壓力調適─父母親之調適模式。

榮總護理,15(2),115-123。

歐滄和(1995)對壓力的因應行為與因應資源之探討。

測驗與輔導,130,2667-2671。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

台北:幼獅。

羅高文(1997)末期腎病學童母親於日常生活照顧病童的親職壓力及社會支持之探討。

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靜心(1990)住院癌症病患家屬的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Austin,J.K.(1990).Assessmentofcopingmechanismusedbyparentsandchildrenwithchronicillness.AmericanJournalofMaternalChildrenNursing,15(2),98-102.Barbarin,O.A.(1999).Doparentalcoping,involvement,religiosity,andracialidentitymediatechildren’spsychologicaladjustmenttosicklecelldisease?JournalofBlackPsychology,25(3),391-426.Barbarin,O.A.,Whitten,C.F.,Bond,S.&Conner-Warren,R.(1999).Thesocialculturecontextofcopingwithsiclecelldisease:III.Stress,copingtasks,familyfunctioning,andchildren’sadjustment.JournalofBlackPsychology,25(3),356-377.Billings,A.,&Moss,R.(1981).Theroleofcopingresponsesandsocialresoursesinattenuatingthestressoflifeevents.JournalofBehavioralMedicione,4(2),139-157.Burke,R.J.,&Wire,T.N.(1980).Copingwithstressmanagerialoccupational.InCL.Cooper&R.Payne(eds)Currentconcernsinoccupationalstress.NewYork:JohnWiley&Sons.323-327.Callaghan,P.&Morrissey,J.(1993).Socialsupportandhealth:areview.JournalofAdvancedNursing,18,203-210.Caplan,G.(1974).Supportsystemsandcommunitymentalhealth.NewYork:Behavioral.Carter,M.C.,&Miles,M.S.(1984).Parentalstressorscale:Pediatricintensivecareunit.ThecopyrightedinstrumentisavailablefromSchoolofNursing,CollegeofHealthSciences,UniversityofKansas,39thandRainbow,KansasCity,KS66102.Carver,C.S.,&Scheier,M.F.(1994).Situationalcopingandcopingdispositionsinastressfultransaction.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66(1),184-195.Carver,C.S.,Pozo,C.,Harris,S.D.,Noriega,V.,Scheier,M.F.,Robinson,D.S.,Ketchman,A.S.,Moffat,F.L.,&Clark,K.C.(1993).Howcopingmediatestheeffectsofoptimismondistress:Astudyofwomanwithearlybreastcancer.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65.375-391.Carver,C.S.,Scjeier,M.F.,&Weintraub,J.K.(1989).Assessingcopingstrategies:Atheoreticalbasedapproach.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6,267-283.Clarke,M.(1984).Stressandcoping-constructsfornursing.JournalofAdvancedNursing,9(1),3-13.Cobb,S.(1976).Socialsupportasamoderatoroflifestress.SychosomaticoMedicine,38,300-314.Cohen,S.,&Will,T.A.(1985).Stress,socialsupport&Bufferinghypothesis.PsychoBull,98(2),310-357.Cohen,S.,&Wills,T.A.(1985).Stress,socialsupport,andthebufferinghypothesis(review).PsychologicalBulletin,98(2),310-357.Cohen,S.,&Syme,S.L.(1985).Issuesinthestudyandapplicationofsocialsupport.InS.Cohen&L.Syme(Eds.)SocialSupportandHealth.NewYork:AcademicPress.Cooper,C.L.,&Travers,C.J.(1996).Teachersunderpressure:Stressintheteachingprofession.NewYork:BantamBook.Cunliffe,J.R.(1995).HowtonurseinspireandinstillhopeinterminallyillHIVpatient.JournalofAdvancedNursing,22(5),888-895.Endler,N.&Parker,J.(1990).Multidimensionalassessmentofcoping:Acriticalevaluation.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8,844-854.Freda,M.C.(1998).Canpatienteducationhelpmothersofsickchildrencope?TheAmericanJournalofMaternal/ChildNursing,23(1).52.Folkman,S.,Lazarus,R.S.,Chrisine,D.S.,Delongis,A.,&Gruen,R.J.(1986).Dynamicsofastressfulencounteroutcom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0,992-1003.Folkman,S.&Lazarus,R.S.(1980).Ananalysisofinamiddle-agedcommunitysample.JournalofHealth&SocialBehavior,21(3),219-239.Greenberg,G.,&Baron,R.(1997).Behaviorinorganization.(6ed.)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Gmelch,W.F.(1986).Dimensionsofstressamonguniversityfaculty:Factor-analysisresultsfromanationalstudy.ResearchinHigherEducation.24(3).Hobfoll,S.E.(1988).Theecologyofstress.NewYork:HemispherePublishingCorporation.Hymovich,D.P.,&Hagopian,G.A.(1992).Chronicillnessinchildhoodandadult.Philadelopia:W.B.Saunders.Hymovich,D.P.(1983).Thechronicityimpactandcopinginstrument:parentquestionnaire.NursingResearch,32(5),275-281.Lazarus,R.S.(1999).Stressandemotion:anewsynthesis.NewYork:Springer.Lazarus,R.S.&Folkmen,S.(1984).Stress,appraisal,andcoping.NewYork:Springer.Luescher,J.L.,Dede,D.E.,Fennell,E.&Maria,B.L.(1999).Parentalburden,Coping,andJoubertsyndrome.JournalofChildNeurology,14(10),642-653.Martinson,I.M.,&Cohen,M.H.(1988).Themesfromastudyoffamilyreactiontochildhoodcancer.JournalofPsychosocialOnccology,6(3/4),81-97.Martinson,I.M.,&Davis,A.(1997).TheexperienceofthefamilyofchildrenwithchronicillnessathomeinChina.PediatricNursing,23(4),371-375.Melnyk,B.M.&Alpert-Gillis,L.J.(1998).TheCOPEprogram:Astrategytoimproveoutcomesofcriticallyillyoungchildrenandtheirparents.PediatricNursing,24,521-527.Miller,R.,Sabin,C.A.Goldman,E.,&Clemente,C.(2000).CopingstylesinfamilieswithHaemophilia.Psychology,Health&Medicine,5(1),3-11.Monat,A.&Lazarus,R.S.(1985).Stressandcoping:ananthology.NewYork:Guildford.Moos,RH.&Schaefer,J.A.(1999).Copingwithphysicalillness.NewYorkandLondon:PlenumMedicalBookCompany.Norbeck,J.S.&Tilden,V.P.(1988).Internationalnursingresearchinsocialsupport:Theoreticalandmethodologicalissues.JournalofAdvancedNursing,13,173-178.Pearlin,L.L.,&Schooler,C.(1978).Thestructureofcooping.JournalofHealthandSocialBehavior,19,2-21.Rice,P.L.(1999).StressandHealth.ColePublishingCompany.Sarason,I.G.,Levine,H.M.,Basham,R.B.,&Sarason,B.R.(1983).Assessingsocialsupport:ThesocialSupportQuestionnair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44(1),127-129.Selye,H.(1974).Stresswithoutdistress.Philadelphia:Lippincott.Selye,H.(1956).Thestressoflife.NewYork:McGraw-Hill.Shields,G.,Schondel,C.,Barnhart,L.,Fitzpatrick,V.,Sidell,N.,Adams,P.,Fertig,B.&Gomez,S.(1995).SocialWorkinPediatricOncology:AfamilyNeedsAssessment.SocialWorkinHealthCare,21(1),39-54.Tedeschi,R.G.&Calhoun,L.G.(1995).TraumaAndtransformation.Calufornia:StagePublication,Ine.Tiedeman,M.E.(1997).Anxietyresponsesofparentsduringandafterthehospitalizationoftheir5-to11-year-oldchildren.JournalofPediatricNursing:NursingcareofChildren&Families,12(2),110-119.Weiten,E.W.(1986).Psychologyappliedtomodernlife(2nded.)CA:BrooksCole.Wilcox,B.L.(1981).Socialsupport,lifestress,andpsychologicaladjustment:atestofthebufferinghypothesis.American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9(4),371-386.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 2. 臺灣省國民小學初任校長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 3. 單親家庭國中生親子互動關係、自我尊重、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研究 4. 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對兒童照顧需求之研究 5. 幼兒母親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親子關係滿意之關係研究 6. 過動兒的母親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討 7. 過動兒教師壓力知覺與因應策略之探討 8. 早產兒母親社會支持系統與母親角色適應之研究 9. 住院癌症病患家屬的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 10. 末期腎病學童母親於日常生活照顧病童的親職壓力及社會支持之探討 11. 燒燙傷兒童社會支持系統與福利需求之研究 12. 學齡期兒童住院壓力知覺.社會支持與心理社會適應之相關性研究 13. 癌症患童母親之壓力與調適行為 14. 苯酮尿症患孩母親之壓力源與因應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15. 重型B型海洋性貧血患童父母親的壓力、因應方式與需求之探討   1. 陳筱明、蕭淑貞、陳添興(1997)急性期燒傷病人家屬之壓力感受及因應方式之探討。

榮總護理,14(4),371-381。

2. 程子芸(1994)一位生下先天缺陷兒的母親其壓力源及克服行為。

護理雜誌,41(4),39-48。

3. 陳家盈、駱麗華(2002)比較在職護理人員與非護理人員面對孩子住院時之需求差異。

護理雜誌,49(3),45-53。

4. 楊茹萍、顏妙芬、張秀蘭(2002)緩解一位主要照顧者身、心、社會負荷的護理經驗。

護理雜誌,49(6),89-94。

5. 許文耀(2000)九二一地震災區學生的因應型態與心理症狀的關係。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3),35-59。

6. 孫懿英、王浴、高玉玲(2000)運用「遊戲」協助學齡前期白血病病童緩解住院壓力的護理經驗。

護理雜誌,47(2),95-102。

7. 吳英璋、王秀枝(1987)生活事件、生活壓力及身心疾病的動力性關係。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2),155-170。

8. 吳英璋(1994)從健康、壓力與因應談全方位的身心均衡。

學生輔導通訊,34,16-24。

9. 金繼春(1986)學齡白血病患童所感受的壓力源及其應變策略。

高雄醫學科學雜誌,2(1),688-693。

10. 黃月嬌、張瑛瑛、丁秀子、莊寶玉、陳美玉(2003)由醫院臨床的觀點談SARS的防治─以某醫學中心為例。

護理雜誌,50(3),11-17。

11. 歐滄和(1995)對壓力的因應行為與因應資源之探討。

測驗與輔導,130,2667-2671。

12. 穆佩芬(1998)孩童健康有危機之家庭壓力調適─父母親之調適模式。

榮總護理,15(2),115-123。

13. 張利中、江漢聲、郭美璋、陳科維(2001)社會支持之主動期望觀點─以不孕男女患者為例之討論。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4(2),39-64。

14. 陳季員(1993)兒童住院壓力狀況調查報告。

高雄醫學科學雜誌,2(10),616-634。

15. 林瑟如(1994)如何面對壓力─壓力因應策略的解析。

學生輔導,34,54-57。

  1. 探討幼兒住院行為反應與主要照顧者焦慮程度之相關研究 2. 探討復原力對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孩童及其母親健康狀態之影響 3. 腦中風病人主要照顧者不確定感情形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4. 剖腹生產夫婦產前母乳哺育指導方案之成效探討 5. 榮家榮民健康生活品質與兩年存活狀況追蹤比較研究 6. 出院準備服務對脫離長期呼吸器依賴病患之主要照顧者的影響 7. 台灣地區急診室情境及護理人員執業能力研究 8. 探討都會型社區獨居老人接受社區服務對其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 9. 學齡期兒童住院壓力知覺.社會支持與心理社會適應之相關性研究 10. 呼吸器依賴病童主要照顧者的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探討—以社會支持為中介變項 11. 早產兒父母之親職角色、勞務分工及身心健康與早產兒發展關係之探討 12. 系統性護理指導對改變熱性痙攣患童主要照顧者疾病態度、認知、關注及處理行為成效 13. 出院後早產兒母親親職壓力、社會支持與母育信心之相關因素探討 14. 仰賴氧氣治療孩童的家屬之壓力與需求其相關性因素之探討 15. 一個另類成年智障者家庭支持團體之研究--以台灣愛鄰社區服務協會的“喜樂家族”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