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臺遷都議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華民國在臺遷都議題,指的是兩岸分治後位於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將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由臺北市遷移到其他都市的議題。

中華民國在臺遷都議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中華民國在臺遷都議題,指的是兩岸分治後位於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將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由臺北市遷移到其他都市的議題。

目次 1背景 2贊成與反對意見 3方案與程序 3.1臺中市 3.2南投縣 4參考文獻 5參見 背景[編輯] 臺灣自清治末期開始,政府中樞就一直設置於臺北,包括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遷往臺灣後,也以臺北做為中央政府所在地。

而長期以臺北為中心的建設政策,造成「從臺北看臺灣」的「臺北觀點」,各項資源過度集中臺北,北部過於擁擠及北中南發展失衡,又由於產業外移所導致臺灣中南部長期經濟不景氣的情況,逐漸形成南北對立的情勢,因此有人提出遷都中南部以平衡南北發展。

此外,氣候變遷,地球均溫逐漸升高,海平面亦逐漸升高,若2030年,平均溫度上升2度以上,海平面上升將使地勢低窪的台北盆地更易受水患威脅,故有學者認為,將首都遷往台中或其他較不易淹水的地方,長遠而言是正確的打算。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重傷雙北,雙北承接了政治、經濟、文教等領域機能,幾乎所有的重要政府部門及政府外機構都全集中在雙北,疫情如同生化戰,如此複合式災難導致雙北已半封城,政府相關全國性部會也因此功能下降很多,未來也應在疫情控制後,規劃將部份政府機關應以分散風險為考量移到中南部,以減少未來類似複合式災難發生時,造成幾乎全部停擺之困境,而事實上中興新村於1955年設立就是有此分散風險之目的,減少中國人民解放軍若直取台北造成全部政府部門停擺,直接被完全斬首受制於人的困境。

[1]。

贊成與反對意見[編輯] 基本上,中國國民黨及民主進步黨兩方都支持遷都,但現階段執政的民進黨認為,遷都花費太高會引發民怨,因此拖著不辦理。

但若國際局勢不穩或國際經濟蕭條,擴大內需及增加國內工作下,是可以考慮遷都等刺激內需工程. 支持者則舉近現代美國、日本、巴西等國之遷都前例,認為在台灣高鐵興建後,遷都可加強內需、調整臺灣國土規畫的偏頗失當、緩和北部過於擁擠的問題、調和北部與中南部之差距、緩和南北對立的情勢、改善各地房價物價差異、及分散國家安全風險,而2019年8月26日印尼推出十年的遷都計畫——離開雅加達至東加里曼丹(位處婆羅洲)[2],亦為氣候變遷做出反應。

1908年,澳洲訂立首都時,亦選擇坎培拉為首都,該市大約位於兩大城市雪梨與摩爾本地理中點,亦為平衡東西兩大城市均衡發展,百年之後,此一措施為成功之舉,雪梨、墨爾本皆各自發展良好;若以台灣平衡南北,以澳洲借鏡,確實以台中定都能平衡南北發展為最佳措施。

而地理條件上,仍以台中市為較多推舉的地點,國防上以台中也較為易守且較不易被斷絕(相較於北部若以桃園登陸的話,就直進台北,退無可退,若進攻中部,多為不可登陸海岸,且登陸,南北皆可往中部夾擊),防守撤退線也可從臺中延伸至舊省府霧峰最後再進到最深處南投中興新村,更深亦可退進埔里,拉長緩衝時間,亦有更多時間可以讓美日等盟軍國際外援抵達台灣[3]。

方案與程序[編輯] 較多人討論的遷都地點,包括高雄市、臺南市、彰化縣、臺中市,以及南投縣的中興新村;[4][5][6][7][8]惟於2010年部分行政區合併改制時,行政院並未規劃遷都相關事宜。

現階段推動遷都者,則有主張以立法或公民投票方式決定新首都地點者[9][10]。

臺中市[編輯] 前臺中市市長林佳龍即於立法委員任內提出「國會(立法院)遷都臺中」的副都計畫,以平衡國土規劃之區域發展,獲得前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與當時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支持。

前行政院院長賴清德亦支持此構想[11][12][13][14][15][16]臺中市位於臺灣中部、分擔部分首都功能,如韓國的世宗市。

林佳龍強調,韓國政府為了解決首都擁擠及城鄉發展不均的問題,投入資源設立世宗市,為鼓勵公務員及居民更願意搬遷至該處,結合教育、交通、環保,不只是要建行政新都,更要打造成宜居城市,值得台中市借鏡。

[17] 南投縣[編輯] 中興新村,為臺灣省政府所在地,但省府因為「精省」後已凍結組織,現今無太大功能,然中興新村原有之行政設施仍存,國防有自然屏障,而為其中一支持的聲音。

就歷史上來說,1949撥遷來台的中華民國政府,於1957年選擇將台灣省政府搬遷到中興新村,實為經過許多考量: 1.為防範中國人解放軍渡海轟炸台北而癱瘓行政中樞。

2.考量到「中共揚言要攻打台北」的情況下,因此軍政高層決意分散解放軍之首都斬首行動風險,遂決定將台灣省政府遷移到中部地區。

然而目前已廢省,但當初在諸多考量及美軍建議下的行動,確實有其意義。

而然,疫情合併美中對抗,中共一直揚言武力犯台,美國亦拉攏各國形成聯盟,如歐盟、日本、韓國、澳洲等,一同抗中,台灣海峽的軍事緊張氣氛更高。

參考文獻[編輯] ^遷都平衡城鄉窮縣市萬靈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電子報,2006年10月23日 ^印尼新首都5大優勢2024年啟動遷都(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MSN.com,2019年8月26日 ^台灣脫胎換骨遷都最佳捷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台灣新聞週刊》,2007/1/10, ^遷都高雄分都先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玉山周報,2011-4-19 ^遷都台中平衡發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玉山周報,2011-4-19 ^推動遷都彰化藍綠一起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電子報,2007年3月11日 ^台灣的新首都想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中學研究中心 ^建都中興新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電子報,2007年1月7日 ^遷都中南部朝野立委連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電子報,2006年10月17日 ^遷都中南部公投提案程序開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電子報,2007年1月3日 ^林佳龍談國會遷建-中央社專訪(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2-2-4 ^林佳龍,國會遷建與國土規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12-02-15 ^林佳龍:提案「立法院遷建規劃暨監督委員會」送交朝野協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立法院,2012-05-08 ^「三個台中」升等副首都(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林佳龍國會通訊,2013/2 ^為台中找出路-「大台中發展高峰會」紀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智庫,2013/12/21 ^挺立院中遷小英:高鐵站設會展中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11-10-21 ^林佳龍:借鏡韓國「行政首都」打造台中為宜居城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4-02-13 蕭英利,從民意角度探究遷都中臺灣議題,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參見[編輯] 遷都 中華民國首都、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韓國遷都問題 日本遷都問題、遷都東京 閱論編中國歷代都城中國首都古都並稱兩都長安·洛陽四大 長安·洛陽·汴·燕(明代,陳建)關中·洛陽·建康·開封(明末,顧炎武)長安·洛陽·金陵·燕都(民國,朱偰) 五大 長安·洛陽·汴京·燕都·金陵 七大 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 十大 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大同·成都 先秦五帝黃帝都有熊(疑為西坡遺址)·堯都平陽(疑為陶寺遺址)夏(僅列出重要的)禹都陽城(疑為王城崗遺址)·斟鄩(疑為二里頭遺址)商 亳[遺址]→隞(囂)[遺址]→相→庇→邢→奄→殷[遺址]→朝歌 周 岐邑→豐京→鎬京→雒邑 秦漢秦朝咸陽[遺址]漢朝 西漢→新朝長安→東漢雒陽[遺址]→東漢獻帝長安→東漢獻帝許都[遺址] 三國曹魏五都 長安遺址·譙都·許都遺址·鄴都遺址·洛陽遺址 蜀漢成都孫吳建業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建康北朝 盛樂→平城[遺址]→北魏洛陽·東魏鄴·西魏長安·北齊鄴·北周長安 隋唐 統治中心:長安→大興→長安(胡姆丹)→武周神都→長安→成都→長安→洛陽[遺址] 五京制唐 北京太原府[遺址]·東京河南府·中京京兆府·南京成都府·西京鳳翔府 渤海 上京龍泉府[遺址]·東京龍原府·中京顯德府[遺址]·南京南海府·西京鴨綠府 遼 上京臨潢府[遺址]·東京遼陽府·中京大定府[遺址]·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西遼:虎思斡耳朵] 金 上京會寧府[遺址]·中都大興府·南京→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北京臨潢府→大定府·南京開封府 五代十國五代 後梁開封府→後唐洛陽→後晉→後漢→後周開封府 十國 南唐江寧府[遺址]→南都南昌府·北漢太原府[遺址] 西夏 東京興慶府→中興府·西京西平府·輔郡西涼府 宋 東京開封府(汴梁)[遺址]→行在臨安府[遺址]、行都建康府·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北京大名府[遺址] 元大蒙古國 曲雕阿蘭→哈拉和林→上都[遺址] 大都路大都(汗八里)·上都路[遺址](陪都) 北元 上都[遺址]→應昌城[遺址]→哈拉和林 明 中都中立府[遺址]·京師應天府(後改為留都南京)[遺址]→京師順天府(原為行在)[遺址]→應天府→順天府 南明 弘光應天府·隆武福京天興府·紹武·永曆·東武 清 後金:費阿拉(佛阿拉)→赫圖阿拉(興京)→界藩城(行都)→薩爾滸城(行都)→遼陽→東京→盛京奉天府[遺址](後改為留都)京師順天府[遺址][太平天國:天京] 民國 民初政府:南京(臨時)→北京國民政府:廣州→武漢→南京→洛陽(行都)、西京(陪都)→重慶(陪都)→南京(還都)[中華共和國:福州][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瑞京→保安→延安]行憲政府:南京[遺蹟]→廣州→重慶→成都→臺北(中央政府所在地) 共和國北京參見:中國歷史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華民國在臺遷都議題&oldid=67398456」 分類:臺灣政治遷都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