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醫訊 長庚紀念醫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睡眠障礙:作息日夜顛倒,以及在近黃昏時易出現混亂激動不安的情形(稱為日落症候群)。

可能原因包括憂鬱、焦慮、白天沒有足夠身體活動、夜尿頻繁或藥物造成。

攻擊行為: ... 第四十二卷第十二期110年12月1日發刊 首頁>第四十二卷第十二期 皮膚黴菌感染面面觀 失智症病人的神經精神症狀處置與治療 ◎林口長庚失智症科主治醫師 陳怡君 除了記憶與認知功能下降之外,有超過一半的失智症病人會伴隨精神症狀,例如憂鬱、妄想、錯認、幻覺、漠然、攻擊行為、迷路、不適當行為、重複現象、漫遊、貪食行為等症狀。

這些神經精神症狀很常見,並且比記憶下降對日常功能的影響更大,也常常是病人被帶到醫院就診的原因。

失智症之神經精神症狀可以在病程中任何時期出現,一般隨著疾病進展而日益增加。

這些症狀常常會加重家人與照顧者的心理負荷及經濟壓力,如果不加以處理往往會惡化照顧者與病人的關係,進而導致患者提早被送入安養機構、或是被施虐的情形。

失智症的神經精神症狀表現包括:1.憂鬱症狀:多為輕度的憂鬱,但有時憂鬱情緒會以行為障礙,如不講理、亂發脾氣等來表現。

2.妄想症狀:病人堅信著沒有發生的事情或想法,比如老是覺得家中有人偷他東西、或是小偷侵入家裡。

被偷的妄想,有時是因為病人平時亂藏物品又找不到,而想像出的情境,卻會導致病人情緒激動不安,夜晚重複上下樓找入侵者,或不斷翻箱倒櫃找東西。

另外,病人也會懷疑家人遺棄他、配偶有外遇、家人要害他、家人是別人假裝的而有憂鬱表現,甚至對他們有暴力攻擊行為。

3.幻覺症狀:病人沒有真實的外界感官刺激卻有知覺產生,例如視幻覺(看到去世的親人或看到動物或是昆蟲,因而時常噴灑殺蟲劑)或是聽幻覺(聽到親人在叫他的名字,因而時常反覆外出或因而迷路)。

4.錯認症狀:病人明明是在自己家中,卻常常執意出門想回到自己的家。

錯認有他人在自己家中,錯認親人或配偶是別人,或把先生誤認成兒子看待。

錯認電視上的事件以為在現實中發生,而產生驚恐、害怕逃避之行為。

5.失智症之其他行為障礙: 重複行為:重複問相同的問題,往往前一分鐘才問過,但一下子又問相同的問題;或重複行為,買相同的東西,重複做一些漫無目的的行為,如翻箱倒櫃、家具搬來搬去、或是折疊衣服等。

 迷路:病人對空間辨認感喪失,並且忘記家裡地址電話,也不知道如何尋求協助,因此時常迷路。

 四處遊走:病人的定向感喪失,加上注意力不集中和躁動,可能四處遊走徘徊,容易在鄰近社區甚至是家裡面走失。

四處遊走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造成病人身體傷害或死亡的風險,這些問題也往往導致病人被家人送到養護機構。

 睡眠障礙:作息日夜顛倒,以及在近黃昏時易出現混亂激動不安的情形(稱為日落症候群)。

可能原因包括憂鬱、焦慮、白天沒有足夠身體活動、夜尿頻繁或藥物造成。

 攻擊行為:是非判斷的能力降低,容易誤解別人意思,並且對於事件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降低,因而容易發生暴力攻擊等行為。

 病人會不停重複吃東西,並容易忘記自己剛剛才吃過東西。

 囤積收集行為:病人重複收集物品,包括有報紙、書本、食物、垃圾等。

 不適當行為:在公共場所不穿衣服,或是不當觸摸別人身體部位等舉動。

神經精神症狀之處理原則妄想或幻覺可能只是短暫發生或不嚴重。

如果沒有因此造成病人或家人及照顧者的困擾,就不一定得使用藥物。

但是如果這些症狀造成了生活困擾,特別是如果病人的幻覺是很可怕的感受,那麼藥物治療就是必要的。

建議每次失智病人回診時,照顧者可以和醫師討論病人是否有以上的症狀,以及身為照顧者的感受。

對於新發生的、或是情況愈趨嚴重的神經精神症狀,第一步是找到誘發原因。

常見誘發原因包括:1.失智病人會因為感染或藥物副作用造成突發的精神症狀。

他們的躁動不安有可能是因為內科疾病引起的譫妄、身體的疼痛、內心恐懼或單純因為睡眠不好所造成。

找到這些潛在的病因,才是治療的根本方法。

最常引起精神症狀的疾病為泌尿道感染,其他較常見者有脫水、電解質不平衡、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鬱血性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

2.有些失智病人有多重用藥的習慣,常造成藥物交互作用;重複用藥也會增加藥物副作用,因而產生神經精神症狀。

可能引起精神症狀的藥物有抗乙醯膽鹼類、鴉片類、抗巴金森氏症藥、一些安眠藥物類及類固醇等。

安全用藥才是治療的根本方法。

3.因為環境因素,例如搬家、變更照顧者、語言不通、或是因視力或重聽溝通不良,造成心理上的焦慮、挫折都可能造成失智症患者的行為改變及引起行為異常。

可以藉由行為治療以及矯正視力聽力來輔助。

4.憂鬱症也有可能以激動以及攻擊性來表現。

在小心判斷下,可以嘗試使用抗憂鬱藥物治療來輔助。

當排除上述病因,以下為神經精神症狀之治療原則:家人必須正確了解精神症狀並非病人故意的,而是失智症疾病本身造成的。

能夠了解疾病,才能正確應對病人的症狀。

要適時善用身邊或家族成員的力量,一起幫助分擔照顧的工作,給予彼此的喘息時間,避免主要照顧者過勞。

其他治療原則一、針對輕微的神經精神症狀,非藥物治療通常是用在第一線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各種非藥物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失智病人的精神症狀。

這些方法包括音樂療法、按摩以及照顧者的溝通技巧培訓。

行為治療的技巧包括:1.給予病人正向的鼓勵。

2.照顧者應能預見、並避免任何會產生病人激動以及攻擊性的事件,預測病人的需要,避免周圍環境的突然變化(過度刺激:如噪音、訪客),避免負面的態度及語氣或直接指正行為以及彼此爭辯,及避免在病人面前耳語或引起其猜忌的動作。

3.在病人發生症狀時,適時分散其注意力。

試著再讓病人重新定向,將注意力回到正在做的事情上。

4.改善病人視力、聽力,並提供他們熟悉的環境。

5.維持一個很固定且有結構性的日常生活作息,時間到了就要就寢或起床,要將病人的作息調整正常。

6.早、晚各一次日光照射治療,每日適度的運動,以治療日夜顛倒症狀。

在上午增加明亮的光線照射,可改善睡眠障礙。

晚上水分以及飲料類不要攝取過多,尤其是要避免茶和咖啡類,以免夜尿頻繁而影響睡眠。

7.維持病人身體許可的運動型式每日30分鐘,對於預防疾病進展以及憂鬱狀況都是有幫助的。

8.依病人個性及興趣鼓勵參加認知功能訓練或團體活動,以發揮其尚未退化的功能。

此外,懷舊治療、藝術治療、音樂治療,有時可安撫病患情緒,轉移病人的注意力。

小型研究也顯示芳香療法(尤其是檸檬或薰衣草油)有助於降低病人的焦躁程度。

二、對於程度較嚴重的神經精神症狀,可考慮使用藥物治療當以上的行為治療效果不佳,對於失智症所產生之情緒不穩或精神症狀則可考慮藥物治療。

如有因環境因素而造成睡眠問題,可短期給予短效抗焦慮劑,幫助病人減輕煩躁不安及失眠之情形。

如有幻覺,可給予抗精神病藥物,使病人症狀改善。

部分抗精神病藥物,包括理思必妥、思樂康等雖可減輕病人的激躁妄想,但是長期使用效果不彰,並且須注意藥物的副作用,例如昏沉嗜睡與步態不穩。

對於抗憂鬱劑,以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為主,可減輕病人憂鬱症狀。

以上這些藥物必須由臨床醫師處方,並監控其效果。

治療原則應一次使用一種藥物、從低劑量開始、慢慢調整以避免副作用,也不宜驟然停藥。

對神經精神症狀的認識及適當的處理,以及有效安全的治療,會改善失智症病人的照顧,及提升病人與家屬的生活品質。

            封面故事 腳趾甲增厚、腳底脫屑好困擾~我得了灰指甲/香港腳嗎? 惱人的頭皮搔癢脫屑~成人頭癬 人畜共通的黴菌感染 你不可不知的皮膚病變~深部黴菌感染 醫學報導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務特色~神經血管手術 特別報導 長庚創院45週年 守住疫情邁入新創醫療時代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榮獲2021年全球永續獎(GCSA)暨台灣企業永續報告書白金獎(TCSA)雙項殊榮,永續作為獲得肯定 社服園地 疫情下的生活調色盤疫情下的生活調色盤 心靈點滴 疫情中也能擁有滿滿的溫暖 中醫報導 談中醫舌診 飲食營養 喝咖啡到底好不好? 兒童醫療 新冠病毒感染的長期影響 本月主題 認識皮膚黴菌感染 焦點話題 國內兒童缺鋅比率高,恐影響發展與活動力 消化道潰瘍研究進展~揭開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新面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