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與保育-期末@ garfieldwen's world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二)直覺期:約在4~7歲間,期特徵為: 1.以直覺來認識外在事物 ... 四、形式運思期此期兒童思考能力漸趨成熟,能運用概念的、抽象的,純屬形式邏輯方式去推理,他們.
garfieldwen'sworldgarfieldwen&狐狸們點滴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105031617兒童發展與保育-期末?空大第七章認知發展l皮亞傑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名稱、內涵、學習特質與學習內容。
一、感覺動作期在這時期口的吸吮和手的抓取是幼兒用以探索世界的主要動作二、準備運思期故稱為直覺運思期,此期幼兒開始運用語言、圖形或符號代表他們經驗的事物,具萬物
有靈觀,所以當他們玩玩具時,會對玩具講話。
這個時期又可分為下面兩階段:(一)運思前期:約在2~4歲間,其特徵為: 1.自我中心 2.直接推理 3.符號功能 4.集中注意 5.缺乏保留概念(二)直覺期:約在4~7歲間,期特徵為: 1.以直覺來認識外在事物關係 2.無法進行推理 3.有分類概念 4.有數量概念 三、具體運思期又稱具體操作期,約7~11歲。
此期兒童已能以具體的經驗或具體物作邏輯思考,故又稱
為具體智慧期。
此期兒童具有下列之特徵: 1.保留概念 2.具備可逆性概念 3.邏輯分類概念。
四、形式運思期此期兒童思考能力漸趨成熟,能運用概念的、抽象的,純屬形式邏輯方式去推理,他們
的運思不再受具體經驗或實現世界的限制,思考內容可以抽象地超越時間、空間和地點。
此兒童具有
下列特徵: 1.具演繹推理能力 2.能想像情境中各種可能性 3.先假設後驗證。
* 維高斯基的鷹架理論內涵。
◎認為「發展促成學習」,強調「學習引導發展」。
◎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之所以各有差異,反映的就是兒童的文化經驗與社會經驗的不同。
◎提出「最佳發展區間」,指真實發展層次與潛力發展層次間的距離,此距離必須由有經驗者加以引
導、啟發與教導才能達較高層次的發展階段。
應避免直接或間接告訴兒童他們必須知道什麼,而是扮
演搭鷹架的角色,提供兒童建構知識的經驗。
* 訊息處理論的四個歷程。
訊息處理的流程:◎訊息的出現→注意訊息→貯存訊息→檢索訊息→輸出訊息* 影響認知發展的因素。
1.年齡 2.智力 3.成熟 4.經驗 5.社經地位 6.文化差異* 促進兒童認知發展的輔導方法。
1.了解兒童正處於哪一認知發展階段 2.了解兒童身心成熟狀態 3.增進兒童生活內容 4.跨文化刺激第八章創造力發展l創造力的涵義與特質。
一、創造力的涵義:▲創造力是人類心智能力之一,屬於高層次散性思考歷程,非無中生有,需以智識經為基礎。
▲基爾福認為創造力強的兒童具有的四個特質: 1.流暢性:指兒童的思路流利暢達,源源不斷,能產生多量見解和方案的能力(如問題的反應量很
多)。
2.變通性:指兒童能改換做事、思考方式和不受習慣限制的能力(隨機應變、另謀出路)。
3.獨創性:指兒童能產生新獨特的見解或方案的能力。
4.精進性:指兒童能使事物或方案更臻完美的能力。
* 創造力的理論基礎(行為學派觀點、人本學派觀點、創造的三P理論)。
創造力的理論基礎 一、行為學派觀點
史金納
▲創造四是刺激S—反應R的因果關係。
▲人類無需自才能創造,只要避免環境中惡劣的因素即可
陶倫斯
▲主張創造力可被客觀的觀察及測量。
▲創造力是基於外在動機、外在情境、訓練技巧,及客觀的評量、 ▲創造思考測驗包括語言和圖形的形式。
▲史、陶二氏均主張如果環境因素配合,則創造行為得以產生。
二、人本學派觀點
馬斯洛
▲創造力是一種潛能,去滿足每一層次的需求,就可以引發創造力。
三、創造的三P理論莫內
▲創造的三個P:創造者、創造歷程、創造結果。
▲創造歷程可分為四個階段:準備期、醞釀期、豁朗期、驗證期。
▲創造結果:表現的創造、發明創造、創作的創造、應變的創造。
* 具創造力兒童的特質。
1.萬物有靈論 2.戲劇性的遊戲 3.建構性的遊戲 4.假想的玩伴 5.白日夢 6.說話誇張 7.說故事 8.由不同角度探討問題 9.建設性的破壞
* 啟發兒童創造力的原則。
1假設兒童有多種能力、 2.鼓勵兒童多方面思考、 3.允許鼓勵兒童創新的表現、 4.指導兒童多用感官去觀察、 5.培養兒童客觀的思想與看法、 6.鼓勵兒童幻想、 7.鼓勵兒童突限制,不墨守成規、 8.採民主教育方式、 9.評量內容減少記憶性試題、 10.讓兒童均有表現機會、 11.不主觀、不批評,肯定每位兒童的作品、 12.尊重接納兒童不同的想法、意見、 13.教材的彈性與革新、 14.學生作業方式改良,富多樣性、啟發性、挑戰性、新奇性,因材施教的作業方式、 15.開放教育、 16.提供多元化的人類經驗。
第九章語言發展l語言的功能(社會語言、自言自語)(一)、社會語言:以讓他人聽懂為目的,社會語言的溝通必須藉由問答往返或意見交換的雙向形式來
達成,包含批評、嘲笑、命令、請求或威脅、詢問和回答等方式。
幼兒溝通的能力和在同儕中
受歡迎程度有關,人緣佳的孩子較能維繫溝通管道的暢通。
(二)、自言自語:如無意義的哼哼哈哈、反覆語、牙牙學語、碎碎念、喃喃自語、內化的獨白,幾乎
存在任何年齡的人類身上。
隨著年齡的增長,使用私語的頻率呈現倒U字形的型態,高峰出現在
學齡前幼兒期,會逐漸降低是因為獨語逐漸內化為一種內在語言,或變成較不為人所知的喃喃自
語。
最聰明的孩子自言自語出現的最早。
* 語言的構成(語音、語意、語法、語用)
一、語音
▲人類最早的語言→哭 ▲回聲期:嘗試模仿有意義的語言—8個月大。
▲嬰兒使用聲音玩耍的高峰~發展真正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12個月大。
▲語調—語音的組型(正確地將語法、語意表達出來)二、語意
▲語意是指詞彙、文字的意義,語意的理解是幼兒正確使用語言的基礎。
通常最學會字詞以名詞居
多,動詞較後出現。
▲命名爆炸期:1.5~2歲之間,在短短數週內可能暴增至約400個字語;語言成就和認知發有密切關
係,語言學習常伴隨生活經驗而來。
三、語法
▲語法指的是語言的結構,與句子中詞彙順序之安排、組織關。
語法的發展始於對詞彙的排列。
▲幼兒早期的語法階段具有的發展上特徵: 1.簡化,省略部分語句,讓說的話足以表達其意、 2.過度類化,一成不變的套用語法規則,不因狀況不同而調整、 3.主、受詞倒置,因模仿學習之故,受詞主格無法因時制宜互調對換。
四、語用 ▲語用全稱為語言實用,指在社會互動中,有效且適當地使用語言溝通的經驗及規則,即社會語言。
▲有效的溝通必須同時包括「聽(接收)」、「說(表達)」,指社會語言。
l語言習得理論(先天論、學習論、認知論、感官論)1.先天論
▲主張語言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
▲先天論者認為一個發展正常的孩子,天生就擁有學習語言的本能,只有環境刺激與引導得當,便能習
得語言。
▲Eisas提出「語言習得器」,認為人類具有這種類似電腦程式的語言獲取器,讓幼兒能分析母語,並
抽取其中的文法規則,以造出未曾被說過的新句子。
2.學習論
▲行為學派認為人類學習語言的方式,和學習其它事物一樣,都是透過「增強」作用與「模仿」行為而
來。
3.認知論
依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語言能力與認知發展有密切關係;語言是智力的產物,認知能力是
語言表達的基礎。
4.感官論
▲分「語言接收」、「語言表達」兩個歷程,以平行擴散、同時啟動的方式進行。
▲嬰幼兒的言語組織是跨感官的,言語訊號是透過視覺、聽覺刺激連接起來的。
* 語言發展的分期(發聲期、語言準備期、語言發展期、語言成熟期)一、發聲期出生~6月
▲初期聲音較單一,如咕咕聲、啼哭,直到控制發聲,形成自發、重覆的牙語。
二、語言準備期7月~12月
▲語言準備期:當幼兒從雛形語言到說出一個有意義的詞彙之前。
▲此期開始透過感官對語言進行初步的理解,並透過肢體動作和他人進行溝通交流;此後期大致能理解的
詞語約有200個左右,名詞、動詞各占一半。
三、語言發展期1歲~2歲
▲開始說出有意義話語,並能進行聽與說的社會互動語言 ▲「單詞句(如娃娃)」、「雙詞句(如)」、「電報句」四、語言成熟期2.5~5歲▲句子意義、語調開始分化,開始學習應用代名詞。
▲正值幼兒認知發展萌芽階段—為好問期。
▲反問句用法大量湧現,到4歲,大量使用「原因問句」,疑問句在兒童的語言與思維發展中具有特殊
的重要地位。
▲幼兒能提早學習第二語言,會有較敏銳的區辦力,較易習得適當的語調,學習雙語的兒童會比只會母
語的兒童提早領悟到如何運用不同語調表達同一意義的語意。
* 語言發展的輔導與保育1.注意嬰幼兒聽力反應,加強聽力訓練:*70%~90%的幼兒感冒常因感冒併發中耳炎,是造成兒童聽力損失最常見的原因。
2.正確的語音示範:*成人對幼兒說話宜用完整而有條理的短句、優美的語音、較慢的速度,讓幼兒易於接納,學習效果也較
佳。
3.引發學習興趣,回應幼兒的問題:*設法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語言的動機,並耐心傾聽幼兒的發問;做好語言輔導,愛心、耐性是最關
鍵的課題。
4.營造閱讀環境,培養幼兒閱讀的興趣:*輔導幼兒語言最有效的工具便是利用故事圖畫書(繪本),選擇適合幼兒閱讀的書畫,邊看邊讀,若能
利用情境教學則效果更佳。
5.掌握雙語學習黃金期,為合格師資把關:*由於三歲幼兒已有學習及運用兩個語言系統的能力,因此幼兒在齡前開始學習雙語,較易學習正確的發
音及適當的語調。
6.重視「全語言」的整體性習,同時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全語言教育理論立於語言學習是整體性學習的觀點,提倡開放式的語言教學,方式包括:教師示範、師
生共同參與討論、練習或角色扮演,以及表演或成果分享等四個主要步驟。
l外籍新娘子女的語言發展第十章情緒發展* 情緒的意義及在幼兒發展扮演的角色▲早期心理學家相信嬰兒只有一種情緒—一種尚未分化的亢奮狀態—苦惱(喜、憤怒、害怕三種結
合)。
▲情緒根源於意識來呈現、情緒是個體主觀感受,學者論者(情緒是個人被制約的結果)、生態論者
(情緒如同動物般提供個人生存及幸福感)。
▲遺傳和環境對情緒發展的交互作用—有個與生俱來的時鐘,設定人類情緒的出現時刻,當腦部成熟之
際,各種情緒隨之顯現。
▲10個月大嬰兒的腦右前葉在正面情緒時較活躍,負面情緒時則左前葉較活躍→一出生就存在。
▲環境的影響—被虐待的嬰兒會比其他嬰兒早幾月表現出害怕,他們可能已經從不愉快的驗中學到了這
種情緒(害怕)。
* 0~3歲嬰兒期的情緒分化情緒的分化
▲情緒的分化遵循有規則的模式: 愉快←→高興、擔憂←→恐懼、氣惱←→憤怒▲最早的微笑出現於快速眼動(不規則睡)期▲PeterWolff—7種喚醒狀態,每一種都以獨特的呼吸、肌肉緊張度、運動活動及警覺性模式作為特
點。
▲視覺警醒往往會促進社會性交往。
▲嬰兒能探索且區分他人的面部表情(恐懼、憤怒、愉快、悲傷、
驚奇),以視覺和聽覺訊息來進行辦別的。
▲某些情景下,嬰兒使用他人的情緒反應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嬰兒常常把自己的母親作為一種社會參
照。
▲情緒—支配作用是雙向式的,互動的;情緒表情成為信任的建構條件。
▲嬰兒期情緒發展的三向量: 1.新的情緒產生,並在強度向量上分化
2.隨著認知的成熟,兒童有區別地解釋種種事件
3.兒童發出調節自身情緒的策略。
2.情緒的解釋▲有些情緒從此一年齡到彼一年齡之中是相當穩定的(如憤怒)▲解釋重要事件的意義提供之關鍵→對情緒面部表情的觀察3.情緒的調節▲發展策略,應付強烈情緒,照顧者可以幫助孩子解釋引起緊張的原因或指出減緩痛苦的方法。
▲照顧者對情緒調節問題作法因文化而異;透過移情,兒童由於看到別人如何地悲傷和恐懼而減少對他人憤怒。
▲嬰兒自出生後,漸漸萌發滿足、興趣與苦惱,情緒反應是分散的,大部份是個體對感覺刺激感內在心理歷程的生理反應。
▲6個月大→反應分化成為真實的情緒(歡樂、驚奇、悲傷、厭惡→生氣與恐懼)▲1歲半→發展自我察覺意識,開始有自我意識的情緒。
3、4歲後,自我察覺意識、社會價值規範→發展自我評價之情緒(自尊、羞恥、罪惡感),可評價自己的想法、計劃、慾望及行為是否合乎社會的期望。
l兒童情緒的輔導與治療1.個別的心理治療:心理分析、理情治療2.家族治療:以整個家庭成員為對象,指出那些是健康、那些是破壞或抑制的互動型態。
3.行為治療:採用增強或處罰之學理論原則來進行特定的行為改變以消除不好的行為。
其目的只是改變
行為。
4.藥物治療:以藥物改變兒童的行為是種急進方式,且有副作用,最好藥物治療要配合其它的治療方式
一併進行。
5.遊戲治療:利用遊戲讓兒童表達及揭露感覺、想法、經驗及行為,選擇遊戲素材,讓兒童在安全關係
下,發洩情感。
第十一章兒童遊戲發展遊戲的重要性l遊戲的五個基本特徵▲典型的遊戲要素(五個特徵):1.內在動機2.自由選擇、3.歡欣心情,好玩的,4.不重於言傳、5.主動參與l遊戲的功能
▲遊戲的三種特殊功能:1.從遊戲中學習到生活的原和規律,培養未來面對生活的反應力、2.個體在社會規範及文限制中,盡量發揮自我、3.在遊戲中可擺脫真實生活中所不被允許的行為與情節,來淨化或發洩由社會文化種種限制所造成的不
滿與沮喪。
* 遊戲理論(傳統&現代遊戲理論)◎遊戲古典理論 理論倡導者遊戲目的 1能量過剩論Schiller/Spencer消耗過剩的精力 2休養、鬆弛論Lazarus/Patrick回復在工作中消耗的精力 3重演論Hall/Gulick原始本能(源於達爾文—物競天擇) 4本能—演練論Groos/McDougall為日後成人生活所需準備◎現代遊戲理論 理論學者遊戲在兒童發展的角色要點心理分析論
佛洛伊德S.Freud調節受挫經驗*認為遊戲可平撫兒童受創情緒,受唯樂原則管制艾力克遜Erikson接觸內在的自我,發展自我能力*遊戲是一種自我功能,自我觀、微視觀、鉅視觀認知論
皮亞傑Piaget熟練並鞏固所學的技巧;由區別意義與實物來提增加想像思考*遊戲的發生乃是個體在環
境中處一不平衡的狀態,同化作用大於調適作用。
維高斯基Vygotsky*認為遊戲可直接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強調在遊戲中,幼兒能實現真實生活中所不
能實現的慾望,遊戲代表想像發展的開始;由文化脈絡了解兒童的遊戲發展*自然線(2歲前受影響)、社會-歷史線。
*似發展區:能力相當的同儕、大人引導。
Bruner/Sutton-Smith布魯納在思考及行為上產生變通能力*遊戲方法及過程>結果*遊戲增加兒童行為的自由度及助長其變通能力。
警覺理論Berlyne’s增加刺激使個體保持最佳警覺程度系統理論Bateson提昇了解各層面意義的溝通能力*強調遊戲的溝通系統,兒童遊戲的互動過程中,需維持著「這是遊戲」的溝通訊息。
l遊戲行為的定義▲遊戲行為定義有:
1.轉借行為、無固定模式
2.遊戲出自內在動機
3.遊戲自由選擇
4.遊戲重過程、富彈性
5.遊戲具有正向情感
6.遊戲是主動參與且是動態的、
7.遊戲著重自我,旨在創造刺激。
* Smilansky的四種遊戲類型(一)功能性遊戲-0-2歲(二)建構遊戲-2歲起(三)戲劇性遊戲-2-7歲(四)規則遊戲-7-11歲* Parten的社會性遊戲分類(一)無所事事行為(約2歲以前)(二)旁觀行為(約2歲以前)(三)單獨遊戲(約2-2.5歲)(四)平行遊戲(約2.5-3.5歲)(五)協同遊戲(約3.5-4.5歲)(六)合作遊戲(約約4.5歲後)* 成人介入兒童遊戲的角色扮演▲當成人的角色扮演—如何介入孩子的遊戲? 1.與孩子建立融洽與互相依戀關係 2.增加遊戲的專注力與持續力 3.提昇遊戲的品質 4.增加同儕的互動品質 5.創造孩子的「最佳發展區」—扮演鷹架角色* 成人介入兒童遊戲的時機▲成人宜介入兒童遊戲的時機為何? 1.幼兒經常獨自遊蕩、做白日夢或只是旁觀,不遊戲也不與別人互動時。
2.遊戲中的幼兒不能與他人合作時。
3.不能專注而持續的進行遊戲,經常轉換活動時。
4.引導幼兒進行比較高層次的社會戲劇與建構遊戲時。
5.幼兒邀請教師共同遊戲時。
第十二章社會發展* 友伴關係的發展1.嬰幼兒期:14~18個月後(開始發展一些平行遊戲或有協同或合作行為產生)2.學齡兒童期:國小(在一起共同做一些事)、國中(共享的態度及相似的外表)、高中(重視共享的
態度)* 賽門(Selman)的友誼發展五階段0階段:暫時性的玩伴(3-7歲)兒童常是自我中心及不能以別人觀點來看實情,此時友誼尚未分化,
她們常考量他們需要,大部分幼兒認為朋友是與他們一樣˙小明住在我家隔壁˙小華有金剛怪獸1階段:單向的協助(約4-9歲)友誼是單向的,好朋友需要是聽別人要他做什麼小明不再是我的好朋
友,因為我要他跟我玩。
而小華是我的好朋友,因為我向他借玩具時,他總是答應借給我2階段:雙向的公平性的合作(約6-12歲)施與受是公平的,但是常限於個人之自我利益而不是雙方
之共同利益小明與我是好朋友,我們常對方作事情。
好朋友只會陪你玩,而不會與別人玩3階段:親密、共同分享的相互關係(約9-15歲)在此階段,個體視朋友是其生活中一部分,朋友之間
是互有要求及獨佔的,友誼不僅是為他或與他一起做事情,是需要聯繫、有系統及相互承諾的關係需要
花時間去交朋友,當他發現他會有其他朋友時,感覺是不舒服4階段:自主的相互依賴(12歲以後)在這階段中,兒童為了彼此依賴及自主相互尊重對方的需求好朋
友是需要有其真正的承諾,必須要支持,信任對方的* 依附理論(Bowlby理論&Ainsworth理論)P.370~P.372◎Bowlby的依附階段階段 年齡 行為 1 出生至2—3月 隨意微笑、讓任何人擁抱 2 2—3月至6—7月 選擇互動,對所喜愛的人微笑 3 6—7月至1歲 依附主要照顧者,此人不在時會哭,試圖跟隨;對陌生人懷著戒心 4 1歲至2歲 具完整記憶力,知道照顧者雖不在眼前也不會消失;開始與他人交往。
▲Bowlby理論:強調生理或基因是促成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依附關係主要因素;父母似乎知道嬰兒喜歡
什麼且能做出正確的回應,這些行為是來自本能的驅動。
嬰兒最喜愛的是人的臉,嬰兒一出生便能夠辨
識母的聲音,新生兒也能夠模仿他人臉部的表情。
▲Ainsworth理論:她認為嬰兒會將主要照顧者視為基地,需要探索環境的時候離開,需要安慰和安全
感的時候返回。
▲Ainsworth的三種依附模式: 1.安全型依附:以母親為安全的基地探索遊戲室。
2.焦慮型依附: 3.迴避型依附:不太在乎母親的離開,在中產階級的嬰兒中,65%是屬安全型依附的。
▲造成依附失敗的危險因素:管教態度、母親的憂鬱、子女太多分散母親注意力、環境的壓力(貧
窮)。
▲無定向依附:嬰兒會表現出不清楚、不確定、或是矛盾的依附關係,這類嬰兒通常是來自有問題的家
庭。
* 造成依附失敗的危險因素▲造成依附失敗的危險因素:管教態度、母親的憂鬱、子女太多分散母親注意力、環境的壓力(貧
窮)。
* 社會行為模式▲社會行為模式: 1.合作行為:兒童愈有機會與別人一齊玩遊戲,愈能學習合作。
2.競爭行為:要教導兒童嬴與輸的心理感受,要能體會別的孩子輸之心情。
3.社會贊同:能了解自我概念的雛形,冀望獲得重要他人的讚許。
4.觀點取替:能站在別人立場觀點來看待事物—同理心。
5.利社會行為:包括分享、同理、助人、安慰別人與別人共事。
6.依戀行為:出現在嬰兒期由父母從小發展出安全保壘及黏人的溫暖情感。
* 非社會行為模式▲非社會行為模式: 1.攻擊:意圖傷害別人或玩物之行為,最常表現此種行為是因挫折。
2.愛耍脾氣:造成的原因是挫折、模仿而來、身體的不適、個人形成行為習慣。
3.自我中心:常以自我觀點來看待事物,強調所有權。
4.反抗:2歲之後常見行為,發生在威脅到其自主行為或受他人壓迫,所呈現的抗拒行為。
5.霸凌行為:可發展至青少年,造成結果可能是(具攻擊、欺凌他人、缺乏正向社會技巧、受害者缺乏
自我肯定的行為。
) 6.偏見:大約出現在兩歲,外表與舉止與眾不同的孩子,常受到一些歧視對待,因而可能造成他們的情
緒困擾或反社會行為。
▲社會行為的輔導重環境之身教影響及平時的良好的生活教育。
第十三章道德發展* 道德發展理論(心理分析論、社會學習論、認知發展論)▲道德發展理論1.心理分析論Freud精神分析論
*心理分析論強調價值觀的內化。
*認為道德意識是兒童對父母強不認同的產物。
*良心的發展可以幫助兒童在父母不在跟前時也能按照道德規範來行,抵制外界的誘惑。
*自我懲罰與內疚是兒童道德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道德發展由「外制」而「內化」的過程。
*正確的道德判斷期—超我。
本我(快樂原則)、自我(現實原則)、超我(後天學習,有監察功能)2.社會學習論Bandera學習論
*道德判斷是一種社會學習,可透過模仿榜樣或觀察模式而獲得。
*社會學習主張兒童的行為有許多是透過對榜樣的觀察與模仿而得的,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如「見賢思
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社會學習論的四個概念: 1.賞罰控制(運用刺激反應聯結的原理,以情境來控制個人的行為)、 2.楷模學習(以具體且容易觀察的行為為主)、 3.利社會行為(指對他人、對社會有利的社會行為,透過觀察和模仿有益的榜樣,兒童能有效學會利社
會的行為)
4.抗拒誘惑(兒童透過觀察得知楷模行為的獎懲,可間接地影響兒童抵制誘惑的能力—如公開表與公開
懲罰)*自我強化是指兒童已建立自己內部的行為標準。
3.道德認知發展論Piaget認知論
*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的展現,端視對事物的是非所做下的判斷*皮亞傑的道德發展三階段:1.無律階段:出生~4歲,處於前運思時期,思考方式以自我為中心,人我之間未分化,缺乏服從規則的
意識。
2.他律階段:5~8歲,完全以他人的價值標準來評定,認為服從規則的就是「好孩子」。
他律期的孩子
將懲罰視為天意、報應,對判斷行為的對錯,只著重行為的後果而忽視行為的動機。
3.自律階段:8~12歲,認知發展進入「形式運思期」,意識規則是由人們相互間的協調而創作,基於
「互重」與「公平」的原則。
道德判斷不盲目了,開始考慮當事人背後的動機。
兒童對行的判斷建立在
行的意圖和行為的後果上。
此時的兒童只注意行為所帶來的結果,並不考慮行為背後的動機。
表示兒
童自己具有主觀價值來支配道判斷。
正確的道德判斷期—自律。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三階段:1.無律階段:出生~4歲,處於前運思時期,思考方式以自我為中心,人我之間未分化,缺乏服從規則
的意識。
2.他律階段:5~8歲,完全以他人的價值標準來評定,認為服從規則的就是「好孩子」。
他律期的孩子
將懲罰視為天意、報應,對判斷行為的對錯,只著重行為的後果而忽視行為的動機。
3.自律階段:8~12歲,認知發展進入「形式運思期」,意識規則是由人們相互間的協調而創作,基於
「互重」與「公平」的原則。
道德判斷不盲目了,開始考慮當事人背後的動機。
兒童對行的判斷建立在
行的意圖和行為的後果上。
此時的兒童只注意行為所帶來的結果,並不考慮行為背後的動機。
表示兒童
自己具有主觀價值來支配道判斷。
正確的道德判斷期—自律。
* 柯爾堡的道德認知理論▲柯爾堡偏重「道德觀念」或「道德判斷」的發展。
他認為道德的發展有固定的順序。
l兒童道德行為發展的輔導(一)家庭-(二)學校-(三)教師-(四)社會-第十四章人格發展l人格的意義與特性l賽門的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五階段▲兒童自我概念階段:自我中心期→主觀期→自省期→旁觀者期→能了解自我知覺的限度(一)第0階段:自我中心期(3~6歲) *兒童已知道自己與別人是不同的個體(二)第一階段:主觀期(5~9歲) *兒童已知覺到當自己與別人處於不同的情境之下或是雙方可獲得資訊不同時,自己與別人可能會
做出不同的行或有不同的想法。
(三)第二階段:自省期(7~12歲) 兒童已知覺到即使自己與別人是處於相同的情境之下,自己與別人還是會做出不同的行為或有不
同的想法。
(四)第三階段:旁觀者期(10~15歲) 兒童可同時考量與區辨自己與對方的內在想法與外顯活動,知道對方與他同樣有這樣的能力,以
第三者的立場來審視互動中雙方內在想法與外顯活動。
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大差距,通常
是成熟與社會適應的一個訊號。
(五)第四階段:能了解自我知覺的限度(12歲~成人) 兒童已進入青春期,個體將社會上的各種角色與想法加以統整,作為社會互動的參考準則,這種能
力可以幫助青少年在社會互動中採納對方的角色與想法。
* 性別認同與發展(一)性別標誌使用-學步期-2歲(二)性別是穩定的-4歲左右(三)性別是恆定的-5-7歲(四)性別具有生殖器官的基礎-7歲以上* 性別認同發展理論(一)心理分析理論(二)社會學習理論(三)性別認同發展認理論(四)性別基模理論
* 氣質的九個向度▲嬰兒行為氣質定義的九個向度:
活動量(高、中、低活動度)、規律性(穩定度)、趨避性及適應度(接受、拒絕)、情緒本質(正向、負向)、注意力分散度及注意力長度(專注程度)、堅持度(強或弱)、反應閾(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察言觀色的能力)、反應強度(激烈、溫和)。
* 嬰兒氣質的三大類型(ThomasandChess,1977)▲嬰兒氣質向度的分類:安樂型、慢吞吞型、養育困難型。
* Leiberman的玩性五種構念▲「玩性」是一個由這些特點所界定出來的人格向度,玩性與發散思考分數、心理年齡、實際年齡有相
關。
▲Leiberman的玩性五種構概念 特徵 表現1.表現歡樂 笑聲、表現快樂和享受2.幽默感 欣賞喜劇事件,對有趣情況、輕微的嘲弄有所察覺3.身體自發性 充滿活力,全部或部分身體的協調4.認知自發性 想像、創造及思考的彈性5.社會自發性 與別人相處和進出團體的能力。
garfieldwen/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輔導原理與實務-期末|日誌首頁|護士結上一篇輔導原理與實務-期末下一篇護士結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garfieldwen's新文章想念星軌最後的祝福shinhwa-IprayforyouHilaryDuff-Someone'sWatchingOverMeshinhwa-Gonnabealright夜曝光直覺面具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關鍵字
garfieldwen'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延伸文章資訊
- 1認知發展論(cognitive theory, J. Piaget):
2∼7歲──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thinking stage):運 ... 識進行運用,但此階段尚未能進行合理思考,故稱為前運思 ... 直覺期(intuitive phas...
- 2認知發展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3搜尋:直覺性思考+皮亞傑 - 阿摩線上測驗
直覺思考期(4-7歲):以直覺來解決問題,尚未發展出守恆的概念。 三、具體運思期(約7-11,12歲):具有保留、種類和序列的能力,且有數的概念。思考過程限於他觀察得到的 ...
- 4直覺思考期完整相關資訊 - 動漫二維世界
識進行運用,但此階段尚未能進行合理思考,故稱為前運思... 直覺期(intuitive phase):4∼7歲。 直覺思維(電子書) - PChome 24h購物想讓決定又快速又準確,有時靠的 ...
- 5第五章認知發展
2.可再細分為二個階段:運思前期及直覺期。 A)運思前期:約2歲~4歲,特徵為自我中心、具體性、直覺. 推理、集中注意,非邏輯性思考、無法注意到轉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