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 黃維仁博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原生家庭的創傷與醫治- 黃維仁博士原生家庭黃維仁博士口述、董文芳整理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什麼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英文是FAMILY OF ORIGIN,原生中的「生」 ...
Skiptocontent
PrimaryMenu
原生家庭的創傷與醫治–黃維仁博士
原生家庭
黃維仁博士口述、董文芳整理
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
什麼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英文是FAMILYOFORIGIN,原生中的「生」指的是生長的環境,意思就是說我從小長大父母的家庭,中國人來說,就是我們原本的家。
人生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還有就是長大後進入婚姻生活的家,是自己當家的家。
原生家庭對我們這一輩子倒底會有哪些影響?讓我先來舉一些例子。
也許,等一下,再來好好分析我們成長過程中有可能會有哪些需要。
為何愛上他/她?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簡單說來就是原生家庭影響到一個人人格的成長,一個人人格的成長影響到這個人的人際關係,也是現在一般人常談到的EQ。
它影響到人際關係,影響到事業、影響到家庭,甚至影響到一個人在談戀愛的時候為甚麼會愛上某一類的人,心理學上都有非常有趣的研究。
例如說,我有一個個案案主,人長得很英俊,條件也很好,很多女孩子喜歡他,但是對他來說,他生命中第一個最愛的女孩子,是一個剛出院自殺未遂的憂鬱症患者,他就是瘋狂地愛上了這個女孩子,但是因為中間有太多問題,結果是痛苦地分手了。
分手了之後,他覺得生命沒甚麼意義,也不可能再愛上其他的女孩子。
當其他女孩子對他表示好感,他也試圖交往,但就是沒辦法愛上這些女孩子。
過了一陣子,他又轟轟烈烈地愛上了另外一個女孩子。
從他的定義來講,這是他的第二個愛。
這第二個愛竟然是一個有厭食症(或者是暴食症,英文是eatingdisorder)的女孩子,她因為有一些情緒上的困擾,可以在短短的半個鐘頭吃下兩盒冰淇淋、一個起司蛋糕及一大堆餅乾,因為心裡不安全,就藉著食物來得著,在吃下去之後,為了苗條又有罪惡感,就吃瀉藥或吐出來,中文可能翻做神經性的暴(厭)食症。
當你看到他的原生家庭就能了解,他不一定是只愛上精神上有問題的人。
他目前愛上的第三個對象竟然是個有夫之婦。
女方就像一朵快枯萎的花,先生沒辦法給她滋潤,結果遇上這個男孩子,兩人產生乾柴烈火式的愛情。
你可以看到,這個男孩子不斷地被這些受苦的女孩子所吸引。
角色的倒置
很多事情的背後都有其原因。
這個男孩子被這一類的女孩子強烈吸引,在我看來,就好像一個人在黑暗中走路,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一般來說,他會一直這樣下去,他若是失敗了沒有經過一些自省的過程,失敗的比例是百分之九十九,但失敗了,也不表示下次會成功,他可能不斷地在同一個模式在黑暗中摸索,一直到他接受了心理治療,重新探索他到底為甚麼會這樣。
原來發現他十二歲那年,父親有了外遇,母親原本是個相當幸福的女人,結果因著父親的外遇而精神崩潰,開始進出醫院,一個十二歲的男孩,其實還很需要愛,卻一下子從孩子的角色變成了照顧母親的角色,因為母親在情緒上太需要他了,這叫做角色的倒置。
再回到從前
這個男孩雖然也愛母親,但他更需要母親的愛,可惜他的母親太憂鬱了,沒有辦法給他任何的愛,所以為甚麼他後來會不斷被這樣的人所吸引,在臨床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強迫性的重覆,也就是他唯有回到過去受傷的裡面,比如他過去的這些女朋友都是像他母親一樣的心理狀態,都是很痛苦的。
這個男孩子希望自己的好行為能幫助這些人不再痛苦,快樂起來,然後好好地重新來愛他。
我有一個例子,是中國人比較能體會的。
我有個親戚生了第二胎之後,月子沒做好,以後身體就非常弱,不管她用了多少藥都吃不好,她就很擔心。
一直到有年長婦女就告訴她,不必擔心,等下一胎時好好地做月子就可以把過去受的傷補償回來,果然她生第三胎時,身體好像回到過去的狀態,就好好的坐月子,補回來,果然她第三胎之後身體又好起來了。
這是很奇妙的現象,好像人心理上要回到過去痛苦的狀態裡頭,要回到過去的心理狀態裡面,就好像一塊變形了的鋼鐵,必須重新將它烤一烤,重新塑造它。
壓抑的情感
從小我們所受的傷害愈多,對自己的要求也愈高。
比如說,我有一個個案,是有名的大學教授,成就非常高,智商非常高,他自稱對自己的脾氣有最好的控制,平常他不太會笑,一般人對他也是敬而遠之。
他的太太與他生活起來,感覺就好像在跟電腦一起生活一樣,因為他把自己的情緒控制的非常好。
問題就出在,他把自己情緒控制得太好了。
有一天,他們生了一個兒子,結果當他看見太太把自己的愛都給了新生兒,這位那麼有成就的教授竟然受不了,吃起自己孩子的醋。
又有一次,他們看了一部電影,叫「媽媽,再愛我一次」,這位從來不哭的鐵漢竟然哭成了淚人兒,為甚麼會如此。
原來,他在出生時,他的父母親與雙方的家庭有許多問題,雙方的家世太懸殊,母親被父親家人逼著被休掉了。
所以他從小成長過程中沒有母愛,因為母親離開了,他是在父親的管教下長大。
父親又不懂得如何照顧他情緒上的需要,漸漸他學習到,有情緒是很痛苦的事,於是他就學習壓抑情感。
還好他很聰明,他就靠著他的聰明一路成功,做為他自尊心的支柱。
這個人在情緒的發展上就有一些缺陷。
舊傷的浮現
我們常說,當一個人與最親密的人發生互動時,最容易浮現出過去所受的傷。
比方說,在你戀愛時,你過去沒有得到的心理需要,現在會加倍地向伴侶討回來,希望對方加倍地給你。
或是,當你的孩子出生後,假如你過去曾被父親狠狠地虐待,那麼你現在就可能會有兩個傾向,一個是你認同那個虐待你的父親,你不知不覺也變成一個打孩子的人,重覆這個模式,你也不知道你為甚麼要打孩子,但很自然就打下去。
還有一些人走完全相反的路子。
比方說過度的溺愛孩子。
完全不敢管教,讓孩子把他當馬來騎。
原生家庭會對你管教子女的方式造成極大的影響。
事實上,有很多的研究指出,這些將來有婚姻暴力、會打小孩的人,絕大多數是自己成長過程中,本身是被父親狠狠打過的,或是看過父親打媽媽。
情緒按紐
夫妻之間,最常發生由原生家庭衍生出來的問題。
比方說,我有一個個案案主,上面有哥哥下有弟弟,哥哥弟弟都比他會講話,他卻文靜愛思考,有句俗諺說:「會吵的小孩總是得到雞腿。
」他夾在中間,總是沒有人注意的。
所以他成長過程中所受的傷,也是他最怕的,就是不公平。
這種最怕或情緒過敏,我給它一個心理學上的名詞,叫做「情緒按鈕」,他的情緒按鈕,就是覺得人家對他不公平時,他就會爆發起來。
偏偏她的太太成長的家裡也有一些問題。
他的太太是長女,後來她的爸爸有了外遇,而做長女的又跟媽媽感情很好,就與他有很多衝突。
做爸爸的就把愛都給了愛撒嬌的妹妹。
這個女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需要愛,卻一直得不到父親的愛。
於是她的情緒按鈕就是要被珍惜,尤其是要被男性珍惜。
太太由於從小得到的恩寵不多,她的情緒按紐是要很特殊,得到特別注意,所以有時候就在家裡撒個嬌耍個賴,先生就受不了,覺得不公平。
太太一心想:我耍個小賴,你就多包容,我過去的傷就得到醫治。
沒想到就觸發了先生怕不公平的心理按紐。
當先生愈公平愈講理時,太太就愈不覺得自己受到寵愛,兩個人就僵在這種原生家庭影響所造成緊張關係裡。
而且有兩極化,愈來愈極端的情況。
打開燈光
除非我們把燈光打開,看看兩個人為甚麼這樣彼此折磨,才能根本地解決問題。
唯有將燈光打開,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當她的父親來訪時,這位先生看到了他的太太與父親之間有痛苦的關係。
她生氣的對象其實是這個父親,在之前,這位先生在家裡要要求公平時,太太就會在霎那間好像回到從小的原生家庭,眼前的不再是先生,潛意識的感覺就好像嚴苛的父親在要求自己,再次觸及過去的傷痕。
一直到父親真正的來到現在的生活,她才有機會把憤怒轉向父親,並學習在輔導中把自己的怒氣講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她不再將怒氣轉向先生,他看見太太這樣的痛苦,就開始疼愛太太,太太也開始感激先生,成為一個良性循環。
我們要把自己潛意識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的狀態,變成一個意識主宰的狀態,了解過去對我們的影響是甚麼,從過去跳出來,我們不是要怪罪我們的長輩,他們也不是有意,只是看見自己父母親的模式,就一代一代地傳下來。
因此,我們在下一個單元中要談到的題目非常重要,幫助大家看到成長過程中有哪些需要,幫助自己看到過去所沒有得到滿足的心理創傷是甚麼。
而不要用強求憤怒,跟自己目前的伴侶或是子女「討債」,而是用理性與愛心慢慢解決這些過去沒有解決的問題。
內心世界的基本需要
如果我們想要在問題中找到一些解決,就必須去了解神創造人類時,有哪些心裡需要,因為從小成長的心理需要,若不知道是哪一些,如何去滿足呢?
上帝在造天地萬物時,在這個物理世界,有物理定律,在造人時,在人的種種心理現象中也有一些心理定律。
如果我們對這些心理定律有一些了解,才比較容易去解決自己的心理需求,知道怎麼樣用合理的方式,在自己的婚姻家庭當中去滿足這些需求,而不是用強求或是生氣。
因著去學習了解自己需要的程度,才更懂得如何去教養自己的小孩,能在更健全的環境中成長,發展出更高的EQ。
要有安全感
人的基本需要,最基本就是生理上的需要,每個人都需要食物、飲水和空氣,才可以存活,而在這個基本層次以上就有心理上的需求。
第一個層次的心理需求,就是一個安全感上的需要。
也就是說,一個人出生後需要一個安全的情境,知道所愛的人在不在旁邊,下一餐有沒有東西吃。
若是沒有基本的安全的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就會產生相當大的心理創傷。
對愛情、婚姻或與子女的關係都會有很大的關係。
比如說,最近有一個研究,心理學家針對波士尼亞在戰火下被摧殘的孤兒們的心理狀態,發現這些孤兒們身旁沒有固定的人在照顧他們的需要,所以他們的心理成長通常是往兩個極端發展,一個是碰到人變得好像機械一樣變得麻木不仁,沒有任何情感上的反應,人家愛他,他不會笑,碰他,他也不會哭。
這是非常悲慘的情形,彷彿心已經死掉了。
另外一群就發展成另一個極端去。
就是沒有心理疆界,他會不分親疏,碰到人就對人笑,因為他知道要藉著笑來讓人喜歡他,碰到人就跟人走,這是非常危險的,很可能會被人誘拐或受人利用。
就因為他太過需要人的愛,就飢不擇食,分不出誰是親人誰是陌生人。
這是最基層的需要,如果連這最基層的安全感都沒有,那麼這個人日後的人際關係、對世界也不會有安全感,比方說,別人一笑,就以為對方在嘲笑他或是對他不利,卻沒有辦法想像說,別人的笑可能是親善的笑,是喜歡他的笑。
從小心理受傷的人很容易將人的善意當作惡意。
不難想像這在他的家庭婚姻生活中會產生很多的衝突。
身體的撫觸
另外一個需要就是,被撫觸的需要。
有許多臨終的病人,即使已失去言語溝通的能力,但往往會發現,如果這時你輕輕地去摸他、去愛他,他會有反應,他會感覺到這個撫摸。
我們再從人生最後的一個階段,跳回人生的第一個階段。
其實人一輩子都需要有身體上的接觸的需要,在嬰孩的時代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研究。
比方說,羅德島大學有一位心理學家拜爾教授,他做了一個研究,將剛出生嬰兒分成兩組,其中一組按照正常的方式撫養,另外一組則在每一天定期地,一段時間將嬰孩與母親都脫掉衣服,讓嬰孩躺在母親懷中,讓兩個身上蓋上毯子,每天都這麼做。
一段時間下來,再來測量這兩組嬰孩,一群是有充份的身體接觸,另一群則只有正常的接觸。
這一群有充份的母體接觸的嬰孩,有兩個健康的指標:一個是這群小孩心跳比較慢,代表著他們的心臟比較強,另外一個指標是,這群有充份接觸的嬰孩,血液中養份的含量比較高,代表比較健康,將來與母親的聯繫也特別好,母親餵母奶的可能性也比另外一組高很多。
所以說,一個人從嬰孩到臨終時,我們都有這個需要,所以英文有一句俗話說:「我們每一天都需到三個擁抱,可以存活得很好,再多三個擁抱,就可以神采煥發。
」(Weneedthreehugstosurvive,anotherthreehugstothrive)
心理治療的兩大要素
一、鏡中反射(Mirroring)
心理治療最有效的兩個要素之一就是「鏡中反射」(Mirroring)。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你正坐在客廳中,這時你的孩子推門而入,你的眼睛立即就亮起來了。
不是因為小孩子跑得快或長得特別漂亮,而是因為這是你的小孩,你就無條件愛他,自然地你就會接納他,就像天父愛我們,無條件地接納我們一樣。
為甚麼叫做鏡子反射。
心理學也就此做了許多有關的研究,發現,一個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各式各樣的情緒,我們如果知道如何來疏導,小孩子的心理發展就健全,如果不懂,他就會受到傷害,他的成長過程中就會有些障礙。
順性成長
比方說,小孩子看見路上有一隻小狗走過來,這時小孩子就說:「哦,狗狗!」這時媽媽如果說一句:「髒死了,有什麼好摸的。
」你可以想像,這個小孩子腦中的連線就會好像短路一樣,無法順性來發展他的情緒。
他的情緒就被阻斷,如果媽媽是說:「哇,狗狗好可愛喔!」就是順著他心中的感覺讓小孩繼續發展他的情緒。
假如小孩說:「哦,飛機。
」媽媽說:「有甚麼好看喔!」這個小孩腦的成長就又短路了,同理,媽媽如果說:「飛機飛得好高,好好玩喔!」小孩就得以順性發展。
當小孩子哭的時候,如果爸爸是很生氣地將小孩子丟在床上,理都不理,這時小孩子情緒的腦,跟將來大腦發展皮質中間的線路又短了,他無法疏解自己的情緒,將來他就比較很難了解自己的情緒,也無法了解別人的情緒,EQ會受影響,
如果爸爸這時不但將他丟到床上,還打他一下,叫他不准哭,小孩子本來是有這樣的需要,這時卻好像一個熱熱的心被潑上一桶冰水一樣,馬上就短路,沒辦法好好發展。
相反地,如果父母懂得在小孩子哭的時候,抱他一下,輕輕地搖搖他安撫地說:「你是不是很難過?需要爸爸媽媽?」小孩就得到撫慰。
許多研究都發現,這樣可以慢慢幫助孩子慢慢發展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也就是自我撫慰(self-soothe)。
這樣,小孩子日後在外面遇到委屈,就比較能夠自己安撫自己,處理挫折的能力比較高。
要不然,情緒短路的小孩在遇到挫折時,就會暴怒,或是躲在牆角不知道怎麼應付。
傷者傷人
有一句俗話是,Hurtpeoplehurtpeople.意思就是說,受傷者也去傷害人。
父母親其實不是有意要傷害小孩,但他們若是不學習的話,就會發生問題。
因為父母親是小孩子第一面的心理上的鏡子,小孩子本來不知道自己是誰,他是藉著父母對他發笑或是發怒,來慢慢建立自我形象或是自我觀念。
不幸的是,我們做為一個人,總是有軟弱。
我們總是喜歡那個成績第一名的或是漂亮可愛的,喜歡聰明伶俐的,更喜歡跟自己長得像的或是個性像自己的,無形中家裡就會有一些等差,那些在家中受到冷落的小孩,將來就要付出代價。
因此,做父母的,要了解小孩子的心理,充份地去愛他們,這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自己身上還帶著傷的父母親,也就是說,還沒有辦法面對自己問題的父母親,比較沒有辦法容忍小孩子的負面情緒。
中國人都喜歡用高壓的方式,只許小孩子有正向的情緒,只許他「乖」,不許他有負面的情緒。
因為這些負性的情緒給你自己心中帶來困擾,它等於觸犯了我們過去心中的地雷,因為太不舒服,所以就壓抑小孩不准小孩表達出怒氣。
但從心理學來看,小孩子用合適的方法,表達心中的怒氣,太重要了。
聖經上說:「生氣卻不要犯罪。
」意思是說,只要是正常的人都會生氣,這是正常的情緒,你要疏導他,讓他用合適的方法、用不犯罪的方法去疏導;而且不要累積,累積造成苦毒,造成人生理上的,許多心因性的疾病:頭痛偏頭痛等,都可能是心理上的問題產生的。
疏導情緒
談到疏導人的情緒,跟一個人的EQ有關,尤其是自己與小孩負性的情緒,有許多的關聯。
比如說,一個小孩子長到兩、三歲,爸媽原本很寵他,忽然小弟弟要出生了,這個小孩子就在情緒上產生了一些變化,他可能會開始嫉妒這個小弟弟,這時,他會有一些負面的情緒產生,例如討厭弟弟、可能走過去捏他一下。
你想,一般中國的爸爸媽媽會怎麼反應?可能會很生氣,馬上指責這個三歲的小孩,馬上就打他一下。
你要知道,壓抑這個小孩情緒的結果就是,這個小孩過去本來只是覺得自己失寵了,現在終於有了證據,發現爸爸媽媽完全站在自己的敵方──弟弟那一邊。
的確,這個小孩可能表面上會變乖,在爸媽面前會循規蹈矩,但等到爸媽一轉頭,就狠狠地捏弟弟一把。
反之,假如在爸爸媽媽一看到這種狀況時就懂得疏導孩子的情緒,因為疏導是父母的責任。
父母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抱著孩子對他說:「爸爸媽媽看到你剛才對弟弟的這種情緒,你是不是心裡很氣爸爸媽媽給弟弟比較多的注意力而冷落了你。
」小孩子可能此時就哭起來了,爸爸媽媽可以趁機摸摸頭安撫他說:「好可憐好可憐,爸爸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以後沒事你覺得孤單時,就來爸爸媽媽這邊,爸爸媽媽就多愛你一點。
」
小孩子可能會問:「那你們是愛誰比較多?」有智慧的爸爸媽媽可能就說:「當然是愛你多,因為多愛你了兩三年呀!」用這樣的話去疏導小孩子,他的情緒就會有健康的發展,反而能夠去愛弟弟。
如果你只是壓抑他,只是為著表面上的和諧,所有表面上的和諧都是很低廉的,並且不知在何時會被引爆,反而更沒有辦法去控制。
二、理想化(Idealizing)
與剛才的「鏡中反射」相對的心理學上的要素,是另一個觀念就是理想化(Idealizing)。
簡單地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在我們以上有一個更高、更大、更有智慧的力量。
對一個小孩來說,他需要有一個爸爸媽媽,一方面可以愛他,一方面可以管得住他、輔導他。
按軌而行
最大的悲哀,就是人生長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爸爸媽媽非常忙,小孩子就變成了一個小怪物,要甚麼,就給甚麼,這時,小孩子反而會恨自己的父母親,沒有辦法控制自己心中的情緒。
現代的家庭,以中國大陸的家庭來說,有一個四二一現象,就是說,有四個祖父母外公外婆,二個父母,一個小孩,集三千寵愛於一身,誰都不敢管,變成一個小霸王,要甚麼就給甚麼,不知產生多少孩子的行為問題。
問題不在於他得到多少愛,他還需要外面有一個規範可以管住他。
比方說,一個小孩偷錢,若是沒有人抓到他、可以管住他的話,這個小孩心裡會愈來愈不安全,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將來會愈偷愈大,到一個地步,一輩子就會毀掉了。
但如果說,他偷錢被父母親抓住,嚴嚴地加以制裁,反而可以幫助小孩子建立內心的一個安全感,好像說可以將心中這麼多的衝力放在鐵軌上,火車可以按軌而行、衝得很快,發展得很好。
愛與公義
很多被過份寵愛的小孩經常是眼高手低,而且意志力不夠,他內在的安全感不夠,無法控制自己內在的衝動;所以如何平衡愛與管教,平衡Mirroring和Idealizing,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這就像是神的愛與公義,Mirroring就是神的愛,是無條件的愛;而Idealizing就是神的公義,是範疇,也就是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
我們的父母親,從來沒有人教導他們。
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如何有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生活,也很少有課程來教我們。
我們現在探索人生家庭的目的,不是要來怪他們。
我們現在有這些資訊,我們要負起責任來,從我們這一代開始,不要再代代相傳,好好地學習,好好地去愛。
醫治過去的創傷
我們要做一個最重要的學習就是──不要再將手指指向別人說:都是別人害我們今天變成這個樣子。
因為所有醫治的第一個步驟,就是開始一個自我省察的過程,了解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到底發生了甚麼樣的事情。
我們必須用現在的眼光,重新回去檢視。
檢視過去
有人會問,過去的事都已經過去了,為甚麼還要回去看呢?假如你現在的生活相當好,甚麼問題都沒有,也許你回顧過去的需求還沒有那麼大。
但如果你發現,目前與人相處,時常會有衝突不愉快的經驗,就需要重新檢視過去。
因為,從心裡學的角度來看,任何情緒過激的反應,比方說異常的憤怒、過度的敏感,一般來講,多少和你成長的經驗有一些關聯。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不久前我和太太回到了台灣,重遊她小時候的舊居。
她在她姑媽的家裡曾留下一段相當美好的童年回憶,經常興高彩烈地告訴我,那邊有一條大河,小孩子都在那邊玩,好愉快,還有一大片果林讓他們可以隨便採水果,她記得每次要進姑媽的大院時,門檻高得幾乎過不去。
重回舊地後,哪裡有甚麼大河?只有一條小小的水溝。
於是我們就問當地住了四、五十年的長輩,附近是否有甚麼新的建築,那條大河是不是被填滿了?那些人就說,根本沒有甚麼大河,一向都是如此的。
從小孩的眼光來看的大河,不過是小水溝。
而且,也沒有甚麼果林,只有三、四棵果樹;從大人的角度來看,門檻也低得很。
景觀沒有改變,但是人的看法改變了。
所以說,小時候的經驗,沒有再回去看它的話,大河仍舊是大河,雖然它事實上是一條小溝,但是從主觀的經驗來看,它是一條大河。
這就像英文有一句話說的:「時光靜止。
」
加以探索
有一位老前輩,很早就逃難離開故鄉,不得已來到了美國,住在三籓市。
他很痛恨美國的環境,一直覺得故鄉的水有多甜,故鄉的梨有多大,甚麼都是故鄉的好,美國不好。
一直到中國大陸開放,他才有機會回故鄉一趟;他吃了過去的梨,也喝了過去的水,也見了過去的人,才發現,故鄉並非他所想像的那麼美。
經過了這個過程,他回到三籓市,心理終於安定下來,看到兒孫都在這裡,感覺到:這才是我的家,過去以為的家鄉讓我相當失望。
因此,人要學習,從現在更成熟更客觀的眼光,來檢視過去所發生的事情。
也許當初父親對你實在是太過絕情,也許你現在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發現父親是不得已,不小心講了一句氣話,但對你的傷害卻是那麼真實、那麼永恆。
除非你有辦法回去探索,就很難從這中間跳出來,了解到原來父親有父親的理由,要饒恕父親。
這也就是我們為甚麼要回到過去的心理歷程,加以探索。
在探索的過程中,有幾個相當重要的步驟,包括你對自己的原生家庭所發生的事,要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家中排行
比方說,每個人出生的秩序也有其影響。
老大,有老大的責任,成就欲和責任感都很強,如果說,老大的功課好,老二一出生,看到功課好的角色被哥哥搶去,他一輩子都沒法像哥哥功課這麼好的話,那怎麼辦?他還是要存活,也許他就發展出他的運動很好。
結果,老三出生後一看,大哥功課好,二姊運動強,他甚麼都不行,也許他就變得嘴巴甜,用嘴甜做為存活的方式,或者是,做一個安靜的小孩或壞孩子,來得到注意力。
因此,原生家庭中種種的經驗,對一個人有很大的影響。
每個人成長中的經驗,都在他的身上產生一些印記、或多或少的影響就形成了心理按鈕。
比方說,做老么的害怕得不到注意,講話一定要特別大聲。
我就有一個個案,他是個老么,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重視。
從小,他的創傷就是,大家都認為他很瘦小沒用,所以他的情緒按紐就是,要做一個非常能幹、非常強的人,因為從小被人看成懦弱的經驗太痛苦了。
他日後娶妻,一看到太太切菜切到手,反而會生氣大罵太太不小心。
原來,太太的不小心,觸發了先生心中那個無能的心理按紐。
他的人際關係也發生相當多的問題,主要就是他不能忍受自己的無能。
在公司裡,他的一些部屬都受不了他處處挑剔別人。
他不能忍受自己的無能,也受不了別人的無能。
所以,他在工作場合,為了克服無能的心理感覺,拼命壓抑,表現出競爭力特別強,處處要爭第一。
私下打網球一定要比別人好,打不好就生氣。
因為那個無能的痛苦並沒有解決,表面上只是一個遮蓋。
情緒按紐
你至少要了解自己的情緒按紐是甚麼,就不會輕易地去怪罪別人。
一個從小看自己媽媽是用眼淚來操縱爸爸的小孩,長大後看見自己太太掉眼淚時,會勃然大怒;他不但沒有辦法去安慰太太,反而會去生太太的氣,因為他潛意識中以為,太太是要用眼淚來操縱他。
這個太太也很可憐,她只是不小心觸犯了先生的心理按鈕。
先生在那一剎那間,以為她是自己的媽媽。
這就是心理按紐的重要性,我們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心理按鈕是甚麼;有的人是怕被冤枉,有的人是怕不公平。
有一位太太,在看見自己的先生看電視時,就會勃然大怒。
因為,她從小生長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中,原因是爸爸好吃懶做,整天在家裡看電視,讓她的生活有很大的痛苦。
這個女兒將來發誓,絕不要嫁一個懶惰的人。
的確,她沒有嫁到一個懶惰的人,她的先生相當的勤勞。
只是,不幸地,先生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想打開電視休息休息,卻被太太看見。
那一剎那間,她重覆了以前痛苦的經驗,彷彿眼前的這個人,又是過去那位坐在那邊看電視的爸爸;這時,太太焦慮地走過去告訴先生說:「電視不要看太多,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先生覺得莫名其妙:我回來只是想要休息一下!假如先生要多看電視的話,又會給太太造成壓力。
所以,你可以想見,這個家庭因為過去的原生家庭,衍生出很多無緣無故的衝突,以為過去的事情,又發生在現在的生活中,現在在你身邊的人,只不過是碰巧觸發了你的心理按紐。
內在誓言
另外,要注意的一點是成長經驗中所帶來的──英文叫做MOTTO,也就是中文的座右銘。
或者有人稱之為內在誓言。
比方說,一個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爸爸跟別的女孩子跑了,她就做了一個內在誓言,男人都會跟年輕的女孩子跑了,變成一個信念,將來在她自己的愛情關係上,就會產生問題,她會有嫉妒心或是害怕,愈想去控制,愈是產生緊張。
一直要到她了解這個座右銘或內在誓言對自己的控制力,她才有可能從潛意識的狀態進入意識的狀態,從新開始有一些調整和選擇。
內在誓言有好多種,比方說,男人都是不可靠的,所以要存私房錢;或者你父母從小就很貧困,養成了你認為人生就要打拼,工作即人生,人生即工作;這樣的人將來結婚生子後,他的人生目標還是工作,沒辦法從這樣的內在誓言中脫出來,
而且,還要注意,過去的人生經驗產生了這些內在誓言之後,每一個人會有自己的防衛方式。
要怎樣來處理人際關係?一般來講,會有好幾種不同方式。
人際互動方式
心理學家霍尼講到,人與人互動的方式有三,一個是討好人(MOVETOWARDSPEOPLE):他看到人總是笑嘻嘻地討好人,這是「只要我乖,人就愛我」的內在誓言,就一直做個乖乖牌,做個好人,以為這樣人就會愛他。
但如果他只用這種討好人的方式來處理不同問題,就會有問題,會沒有彈性。
因為人需要好幾種方式來面對問題。
另外一種,是指責人(AGAINSTPEOPLE):人還沒有指責你之前,就先兇狠地指責別人,讓人與你保持距離。
我們周圍也會看到一些人一天到晚都是兇巴巴的樣子,讓人不敢靠近他。
其實這也是保護自己的方式之一。
他碰到你時就批評你,讓你覺得要與他保持三分距離。
他用這種方式把自己的軟弱隱藏在心裡,不被人揭發,他付出的代價卻太大了,其實他心中是很需要愛的,但卻用批評攻擊人的方式,拒人於千里之外。
這樣的人很寂寞,得不到人的愛。
第三種方式是隔離人(MOVEAWAYFROMPEOPLE):也就是與人保持距離,也不攻擊,也不討好,就在遠處觀察人,甚至好像在告訴自己,自己是沒有缺點的,就像電腦,甚麼都做得好好的。
他用一種理性的方法,將自己的感情保護起來,讓他不需要與任何人互動,這樣的人不將心事告訴別人,有一點離群索居的味道。
霍尼沒有提到的還有一種人,是整天嘻皮笑臉的,用一種小丑的方式來討好。
雖然和第一型有點像,但第一型是真的想討好人,這一型是屬交際型的,但絕不會將心中的感覺告訴人,是用一種小丑的方式來自我防衛。
學習經驗
自我省察是需要學習的。
我們很難在沒有學習的情況下就會自己知道,今天我們已經有這些資訊,就可以看一些書,參加一些研習會聽人際關係這一類的講座,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情緒,多了解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運作。
自我省察是第一步,第二步,則是經驗上的學習,與第一步是無法完全脫節的。
比方說,你在聽這一類的演講中,過程中會不斷的反省,過去在生活中發生了甚麼事,這其實已經有點是在做經驗性的學習。
記錄情緒
但是有相當多的步驟,可以幫助一個人更深地去了解自己的過去,而且開始做一些轉變。
比方說,除了去參加演講之外,可以自己做一些日記,但沒有必要將所有細節都寫下來,而是情緒日記。
裡面記錄的是,發生了甚麼事情,讓你產生過激的反應。
這樣的事情,如果能把它記錄下來,對你自己的成長與心理復健過程,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有一個個案,與親戚到購物中心去購物時,發現有個走失的三歲小孩,正在哭泣。
他的親戚就走過去要安撫那個小孩,他卻突然叫親戚小心,不要去碰那個小孩。
親戚就問他為甚麼,他就答,「小孩的父母可能會以為你要誘拐他們的小孩!」他的親戚就覺得莫名其妙。
於是,他回去之後,就開始回想,為甚麼自己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應?他想到,原來自己小時候,父母常常不在,他一個人哭泣時,也沒有人來安慰他;現在看到一個小孩發生類似的情形,竟然有人要去理他,他心中就冒起一股無名火。
當他意識到這一點,他才可以慢慢做一些調整。
我們的人生,不知有多少像這一類的經驗,如果說,我們可以藉著情緒日記,開始一點一滴記錄下來,就可以幫助我們自我反省。
營造新經驗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在自我復健的心理治療過程中,我們要給自己一些新的、好的情緒經驗。
過去所受的傷的確是受傷了,但是,我們不要忘了,給自己一些新的好的情緒經驗。
比方說,一杯乾淨的水裡面滴了一滴墨水,怎麼辦?我的看法就是,不斷加入新的清水,將它淡化。
所以說,我們要不斷加入一些好的經驗。
不要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太單調,否則,你會失去生活中的樂趣。
你要去嘗試,學習為自己創造一些新的經驗。
即使我們已經年屆七十、八十歲,還是可以做這樣的事。
比方說,可以去學插花,去學才藝,做一些自己過去不曾做過的事;跟不同的人交往,聽一些不同的音樂,到教會去,教會經常會有一些成長性的團體一些益智性的活動,對我們的成長都有幫助。
對我們的家庭來說,也可以一同營造新的經驗。
也許,你們全家下回出去旅行時,不要去住最好、最漂亮的旅館,不妨去露營;而且,還要選大雷雨的時候,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全家在雷雨中同舟共濟,彼此相愛,這種經驗對整個家庭來說,是永生難忘的。
這都是一些增加新的好的經驗的方法。
學習新的生命經驗
在前一個單元中提到心靈醫治的第一個步驟。
也就理性上的覺醒,重新檢視過去發生了甚麼事情,對這方面有一個了解。
但如果我們停留在上一個步驟,即使我們參加過很多課程,買了很多書來看,行為上還是不會有多大的改變。
這就像,我們買了一本以色列的地圖想去遊覽,但人一定要親身去到以色列,才知道以色列是怎麼一回事。
因此,心理學上很強調的一個步驟,就是經驗性的學習。
分析過去
想要親身經驗回溯過去的家庭歷史,首先,可以做一件事情,就是LIFELINEANALYSIS,也就是生命線或生命歷史的分析。
簡單來說,你可以拿一張白紙,畫一條橫線,線的左端是○歲,橫線的右端寫上現在的年歲,線的上方寫上美好喜樂的生命回憶,線的下方寫上過去所受的傷害的歷史。
比方說,你在四歲時全家到日月潭去玩,原本在車上有說有笑,你就把這個好的經驗寫在四的上方;或是七歲時,學數學沒有學好,這是一個負性的經驗,可以寫在七的下面;可能八歲時,爸爸媽媽把我最心愛的白狗送給了人,說白狗不吉利,我記得白狗被牽走的那一幕,我淚眼汪汪整晚睡不著,你就可以寫在八的下面。
也許十歲時,爸爸送我一個鼓,一輩子沒這麼開心過;十一歲跟爸爸頂嘴,被爸爸狠狠修理了一頓;十九歲離家前,爸爸說很為我驕傲,他第一次正面鼓勵我;二十三歲時祖父去世,第一次看到爸爸掉眼淚……。
這一類的事,你可以一項一項記錄下來,當然也會有比這些更傷痛或更喜樂的經驗。
比方說,我的一個個案,他從小父母感情就不好,父親常常不在家。
有一天他回家時,看見媽媽和另一個男人在床上,對這個小孩的心靈是一個震驚,媽媽對他說,「你絕對不可以將這件事告訴爸爸。
」試想,在這麼幼小的心靈,必須背負這麼大的秘密,對這一輩子造成很大的創傷。
可靠的人
去回顧這樣的經驗時,最好身旁有所謂的「可靠的人」(SAFEPEOPLE)。
他可以是你最好的朋友,只要你可以自在地在他面前做你自己。
有時,我們身邊最親密的人,並不見得是可靠的人。
比方說,你和父母所反對的女孩子交往,當你和女孩子吵架時,可能父母就會趁機在你面前說女友的不是,所以你無法和父母講。
因此,在這件事情上,父母就不是可靠的人。
我們生命中往往充滿了許多人,他們對我們都懷有好的動機,但是當我們把心中的話告訴他們時,他們就對我們批評論斷,用各樣的方式來逼迫我們。
難怪會有些人在從波士頓到洛杉磯的飛機上,向隔壁坐位上的陌生人傾訴生命中的創傷,下了飛機覺得非常地暢快,因為大家都知道誰也不會再遇見誰。
我們生活中並不容易找到這樣的對象,但是當我們打開眼睛觀察,的確可以找到一些人幫助我們守密。
幫人守密是非常重要的事。
這也是為何我演講時,就鼓勵每個人都成為那個身上帶著恩慈,多傾聽少論斷的人,多一點SAFEPEOPLE,讓人可以得著醫治。
專家協助
這樣在心靈探索的過程中,大家可以得到醫治。
碰到這些特別傷痛的事,必須用我們現在成年人、更大更遠更成熟的眼光重新回去檢視,過去那些破壞的魔力,才能讓它消失或減少。
就像我太太回到她兒時舊居,本來小孩眼中那條大河,如今回去一看竟然是一個小水溝。
若是沒有回去檢視,那麼在她心中永遠是一條大河。
這還算是一個好事,假如是壞的事情,痛苦的事,在小孩時無法應付的事,現在一個學習多年的大人,有成長的智慧、新的眼光,重新回去檢視,就比較容易重新解決過去這些傷痛。
在做這方面自我治療的時候,我們要非常小心,就怕碰到沒有經驗的人。
我的原則是,要探索過去這些事,若只是小小的不愉快,可以自己做;但若是大的傷害,例如受到性侵害這一類的,最好是找受過專業訓練者,如果是牧師受過專業訓練也可以。
最主要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不但能夠保密,他知道心理受傷與醫治的過程,他知道在合適的時候,讓人經歷某些創傷、經歷得差不多時,他知道如何幫你在創傷的狀態中提昇出來。
很多時候,在基督徒的輔導過程中,要倚靠聖靈的力量來幫助我們。
心理教育
對中國人來說,認為找心理輔導就是精神有問題,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觀念。
想想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家庭與婚姻,一般連修車、理工,每一樣都有課程,同樣地,我們也一定要經過訓練,每個人都要經過一些學習,才能成為好的爸媽、好的子女。
心理治療是一個個別化的教育,教導一個人如何自我瞭解,瞭解自己的情緒,瞭解別人的情緒。
心理治療者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訓練,就是讓我們知道每個人在應付過去的創傷時,會有不同的方式。
比方說,有的人會用討好的方式,有些人就用咒罵別人的方式,來保護自己,這個咒罵別人的人其實心裡很需要愛,才能脫離自己咒罵別人的窠臼或老招式,他一碰到別人,別人總是被他制服,或是對他敬而遠之。
當這樣的人碰到一個心理治療者,如果這個治療者受過相當的訓練,他會有很好的心理功力,或防毒裝備。
甚麼時候人可以得到醫治?就是當對方的感受、懼怕或喜樂真真實實地被了解,在那一剎間,才能夠得到一些醫治。
心裡容器
但這個一天到晚咒罵別人、用壓力拒人於千里之外的人,他用這個招式若是得逞,那他永遠不需要改變,永遠就用同一個招式來防衛自己。
我有一個病人,他會在第一次就對我說,「DR黃,我已經看了十六個治療師,你是這十六個治療師裡面最差的一個。
」
如果我聽到這一句話時就生氣,或是為自己辯護對她說:「不然我看別的病人都有很高的治癒率,績效都不錯。
」如果說他一開始就激起我的防衛性,我就中了她的陷阱。
在這種情況下,我不但沒有辦法幫助他,我也變得跟一般人沒有兩樣。
我必須有個很好的心裡容器,讓她將這些傷痛發泄在我身上,我也沒有像一般人被她嚇走,或以罵回去的方式來回應他,在這種情況下,他發現,過去的招式不管用了,他才會開始有機會發展新的招式,可以學習可以自省。
因此,找一個專業者,就會有這方面的好處。
團契扶持
人在很多時候,心裡面的問題必須能夠把它講出來。
其實,在講的過程中,就是在整理自己的思緒,只是放在自己心中很難去做一個清理。
若是旁邊有人可以聽到你的話,就是很好的方式,你也可以寫下來,但還是不如有個可靠的人能聽你的傾訴。
在沒有心裡輔導者的情況下,旁邊那些愛我們關心我們的人,也可以在某些程度上幫助我們。
我就知道有一個教會中的成長團體,本來姊妹在聚會分享,弟兄就在一旁談球賽之類的話題,慢慢有人願意付出冒險,講出自己心中的問題,旁邊的人看了也跟著願意加入分享。
有時,他們就花錢請輔導來,做一些心裡測驗,幫助他們促進協調自己的問題,探索夫妻之間更深的問題。
這些人就開始成長,注重自己的婚姻生活,也彼此鼓勵重視婚姻生活。
他們規定,夫妻平時要做功課,每一週要有一次對話的時間,不能批評,只講讚美的話;還想出一個罰錢的辦法,鼓勵大家能持之以恆,逐漸地,每一對都在努力地培養家庭的幸福。
因此,並不見得一定需要專業輔導。
再去經歷
當我們要重新回顧過去時,第一個步驟便是,從理性上去瞭解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就好像我們看地圖要去旅行一樣;但看清楚地圖,還不是最重要的一步,最重要的是第二步,重新從經驗上再去經歷,由成人的眼光回到過去的傷痛點,在專業的輔導從旁幫助下,重新回想,用新的、好的方法去取代過去的那些行為模式。
比如說,你瞭解自己從小就常被爸媽丟棄在黑暗的屋子裡,所以你相當怕黑。
現在到晚上,你可以點個燈睡覺,學習自己照顧自己的方法。
你覺得從小沒有得到太多的愛,現在你可以學習到教會去,從神這邊得到多一點愛,也就多得著一點能力去愛別人。
當你愛別人、給出去時,就會發現收獲很多。
這就是用新的經驗代替過往既有的經驗。
你甚至可以不花一毛錢,到寵物店去,挑一隻最可愛的狗,好好地摸一摸,愛一愛牠,這樣,狗也被愛了,你自己也被愛了。
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是可以用創意去學習的。
了解自己
你原本就應該要瞭解自己的情緒按鈕。
例如,先生回家時是夫妻最容易吵架的時候,因為先生下班時,需要一點心理上的空間能夠安靜下來,而太太卻因為整天都沒有看到先生,通常在那時很需要與先生講講話。
我們可以學習潛意識運作的狀態,把那個回到家就不知不覺要吵架的狀態,變成意識的狀態,先生在了解自己的心理需要及太太的需要後,就用口語講出來,對太太說:「太太,我知道我們現在應該要談話,但可否給我三十分鐘的時間,讓我休息一下,我們待會兒再談。
」
學習將自己的心理需要講出來,也就是用合理的方式,去要求,而不是強求。
很多親密關係的問題就出在,我們去強求,覺得對方好像欠我們的,在我們開口前,就應該知道我們的需要,滿足我們的需要。
在過去如果有一些深層的傷害,你可能會需要專業的輔導,我建議你最好去找有信仰的、受過良好訓練的輔導,他們會好好幫助你走過這一段的艱辛路。
教授簡介:
黃維仁博士是國際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任教於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被譽為“Dr.Love”(愛情醫生)。
2004年十月應邀擔任聯合國世界家庭研討會之主題講員,2002年五月應美國政府邀請到白宮晉見布希(Bush)總統。
黃博士在http://blog.sina.com.cn/doctoroflove婚姻心理教育之文章點擊量超過3,000,000次。
黃博士多次應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政府之邀為其培訓婚姻家庭與心理工作者。
他是美國愛家協會(FocusontheFamily)的國際講員,使者協會,台福傳播中心,真愛協會顧問,美國基督徒心理輔導協會泛文化組召集人(AACCMulticulturalTrackLeader)於2013年9月13日榮獲AACC多元文化諮商特殊貢獻獎,及上海心理協會顧問。
著有「窗外依然有藍天」、「愛就是彼此珍惜」及「活在愛中的秘訣」。
宗旨 結合社會關懷及佈道,領回圈外的羊。
在各地華人社區中,建立一個完整清晰的基督徒見證–堅定的信仰、愛心的關懷,活出聖經的價值觀。
支持角聲
輔導付款QuickLinks聯絡我們 地址
電話
電郵
辦公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十時至下午三時
(僅限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