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禁止越叛逆!談白熊效應(White Bear Phenomenon)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從實驗結果,韋格納發現:當人們越努力想壓抑腦袋裡的想法,反而越容易想更多。
除了開頭的例子,再來想想隔天要出去玩所以前一天決定早睡的你。
躺在床上 ...
越是禁止越叛逆!談白熊效應(WhiteBearPhenomenon)AndreaDaiFollowJan13·5minreadSource:Pixabay失戀了,越是想忘記對方,甜蜜的回憶越是湧上心頭;變胖了,越是想節制飲食,美味的食物更是顯得可口;老師說要寫作業,學生越是要擺爛;爸媽管得越嚴,小孩越是要挑戰底線;人到底為何就如亞當夏娃一樣,如此犯賤?在開始之前,請先聽從我的指令:請把剛剛看到的北極熊圖片忘記。
不要在腦海中想像一隻白色的熊。
不要描繪一隻白熊的模樣。
不要喔!不要想白熊!Source:Pixnio喂喂,不要說謊,你剛剛腦海中的確想到了一隻白熊吧?叫你不要想,還想?沒關繫啦,不怪你,因為根據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韋格納(DanielWegner)指出,越是壓抑的「壞」想法,越是容易在腦中揮之不去。
俄國知名小說家托爾斯泰(LeoTolstoy)曾經分享了一則「螞蟻兄弟會」的故事,這是他小時候會和兄弟姐妹一起玩的遊戲。
只要加入該兄弟會的成員們,就能如同螞蟻般相親相愛、勤勞生活,並一起探索世間上的美好事物,想要入會,條件只有一個,但可沒那麼簡單:你必須站在房間角落,而且被規定不能想到「北極熊」。
然而,無論再怎麼努力,托爾斯泰兄弟們都辦不到,而同時代的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Dostoevsky)也說道,「努力讓自己不去想北極熊,北極熊卻像詛咒一般,無時無刻不在腦中。
」這項有趣而奇妙的現象,鼓舞了百年後的韋格納,也成就了知名的「白熊實驗」。
Source:Geograph1980年代,韋格納招募了一批實驗者,並隨機分成三組,分別給予他們不同的指令:第一組,「不要想到白熊」,五分鐘後,再請他們「想白熊」。
第二組,「請想白熊」,五分鐘後,再請他們「不要想到白熊」。
第三組則被要求,「不要想到白熊,萬一想到白熊,請想紅色的汽車」,五分鐘後,再請他們「想白熊」。
所有人在指令中,都輪流被要求「想」及「不想」白熊,但只要想到的時候都要按一次鈴。
根據按鈴次數的統計結果顯示,先被告知不要想到白熊的組別,按鈴的次數反而比一開始可以自由想像白熊的人還多。
另外,即使同樣在一開始都被禁止想到白熊,但由於實驗提供了第三組成員一個紅色汽車的替代方案,「反彈現象」較為緩和;意即,最被禁止的第一組成員,等到過了五分鐘後,想到白熊的次數更是因為「禁忌解除」後大幅度增加。
Source:Pixabay從實驗結果,韋格納發現:當人們越努力想壓抑腦袋裡的想法,反而越容易想更多。
除了開頭的例子,再來想想隔天要出去玩所以前一天決定早睡的你。
躺在床上,不免開始擔心,萬一睡過頭怎麼辦?鬧鐘會壞掉嘛?天啊,我真的該睡了,不然會爬不起來,結果最後多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或是決心新年要有所改變,所以打算戒菸的自己。
通常啦,那種嘴巴上說得越是信誓旦旦的人,最容易失敗,因為當這個執念執入腦袋之時,禁忌之物更是令人垂涎,渴望被無限放大後,最終總會達到極限而爆裂。
為什麼呢?根據大腦運作的機制,為了不要想到白熊,我們就必須找個替代品,比如說為了戒菸,你就會開始吃口香糖。
等等喔,但在此之前,大腦必須先知道身體為什麼要這麼做:目標就是想要避開的「白熊」,也就是菸,所以大腦反而會不斷想起牠,偏偏這又是人們想避開的念頭。
簡言之,靠著壓抑的行為阻止自己做出或想像某個事物,刻意做出「分神」的行為,最終反而會引起反彈,這也是為什麼節食總是最容易失敗的減肥方法。
Source:Inbodyuse.com那如果想要根除壞習慣,或是要求自己遵守立下的規則,該如何馴服叛逆的大腦,讓白熊消失呢?一開始不妨先學學看第三組,利用替代方案分心,不過這個方法很耗費心力,通常不能持續太久。
但不要灰心,韋格納還提出了另外兩種辦法。
第一,「控制環境」,也就是把會讓你聯想到「白熊」的觸發因素去除,切斷大腦的聯想力:如果看不到菸、看不到舊情人的照片、看不到鹹酥雞,想像空間也會比較小。
不過外在環境有時候不是我們能輕易控制的,加上人們在切換環境後,或不可避免地「墮落」回舒適圈中,因此你也可以採取第二種方法:正面迎擊。
不要壓抑自己的想法,如同實驗證明,這只會讓白熊反撲更加惡化情況;先放任那個想法浮現,正面擁抱它帶來的感受,再仔細反思自己想要根除它的原因與決心;以毒攻毒雖然痛苦,但也許,這會是最有效的療法呢!Andrea’sDiscovery隨筆/科學/心理學/人文/社會Andrea’sDiscoveryThisiswhereIwritesomefunandinterestingstuffIlearnedinbooksorvideos.WrittenbyAndreaDaiFollowHieveryone,thisiswhereIoccasionallysharesomeworth-sharing,interestingfunfacts,knowledgeandpersonalnotes.Andrea’sDiscoveryThisiswhereIwritesomefunandinterestingstuffIlearnedinbooksorvideos.
延伸文章資訊
- 1白熊效應 要自己別想越會想
像是難以忘記告白失敗的痛苦,或是被禁止吃某些食物時,反而越想吃……,這種現象就稱為「白熊效應」。 心理學家韋格納做過一個實驗,將自願參加實驗的參與 ...
- 2壞念頭 《停不下來的人》 - PanSci 泛科學
他生前負責管理哈佛大學的「心理控制實驗室」,最為人知的莫過於「白熊實驗」,足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在騎腳踏車時,即使看到前方路面有洞,還是會騎進洞裡去,也能說明 ...
- 3白熊實驗:如何戰勝強迫性思維 - 博客來
書名:白熊實驗:如何戰勝強迫性思維,語言:簡體中文,ISBN:9787115485359,頁數:253,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作者:(美)丹尼爾·韋格納,出版日期:2018/07/01 ...
- 4我讀「白熊心理學」:白熊實驗「擁抱」遺忘 - 蹇驢記
白熊實驗「擁抱」遺忘最近讀了一本書--「白熊心理學」,作者:植木理惠(三采文化出版)。覺得內容非常有趣,想將書中的一些理論記下來。
- 5白熊效應- MBA智库百科
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反彈效應,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