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舒茨人際關係三維理論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社會心理學家舒茨認爲,每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這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決定了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所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理論】舒茨人際關係三維理論
2021-02-18社創立誠
l 中文名:人際關係三維理論/人際需要理論l 外文名:ThreeDimensionalInterpersonalRelationsTheoryl 提出人:威廉·舒茨(WilliamSchutz)l 時 間:1958年社會心理學家舒茨認爲,每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這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決定了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所採用的行爲,以及如何描述、解釋和預測他人行爲。
三種基本需要的形成與個體的早期成長經驗密切相關。
舒茨進一步根據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以及個體在表現這三種基本人際需要時的主動性和被動性,將人的社會行爲劃分爲六種人際關係的行爲模式。
人物簡介舒茨(1925年12月19日-2002年11月9日)出生在美國芝加哥 伊利諾州。
1960年在Esalen學院實習,後來他成爲BConWSAInternational的總裁。
他獲得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博士學位。
1950年,他是芝加哥大學輔導中心同伴小組的成員,其中包括卡爾羅傑斯、托馬斯戈登、亞伯拉罕馬斯洛和伊萊亞斯波特。
他曾在塔夫茨大學、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加州大學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任教,並在安提亞克大學擔任整體研究系主任,直到1983年。
1958年,舒茨引入了一種人際關係理論,他稱之爲基本的人際關係導向(FIRO)。
創建了FIRO-B,一種測量工具表單,具有評估三維行爲方面的尺度。
2002年,舒茨在加利福尼亞州MuirBeach的家中去世。
過往經歷在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其他機構教書和研究期間,舒茨專注於心理學,但也研究哲學,特別是科學方法、科學哲學、邏輯經驗主義和研究設計(與HansReichenbach和AbrahamKaplan一起)。
他還與著名社會學家和方法論學家PaulLazarsfeld以及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麻薩諸塞州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病住院醫師培訓臨牀主任ElvinSemrad一起工作。
作爲一名狂熱的學生,舒茨還在緬因州伯特利的國家培訓實驗室(NTL)學習了T-group方法(「T」指培訓),精神綜合法,一種涉及意象的精神導向技巧,由弗洛伊德的義大利同時代人物RobertoAssagioli設計,HannahWeiner的心理劇,AlexanderLowen和JohnPierrakos的生物能學,IdaRolf的羅爾芬,PaulGoodman的完形治療。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嘗試了所有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的一切飲食,所有療法、所有身體方法、慢跑、冥想、拜訪印度的一個大師,並禁食34天除了喝水。
這些經歷抵衡了我20年的科學生涯,讓我強烈希望將科學與經歷融爲一體。
」基本觀點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舒茨認爲,每個個體都有進行人際交往的願望和需要,並且不同的人有著各自不同的需要。
根據每個人對別人的基本反應傾向、需求方式的不同,舒茨把人際關係的需要分爲三種,並且每一種需要還具有主動和被動兩種不同取向的表現形式。
一、包容的需要,指個體希望與別人接觸、交往、隸屬於某個羣體、建立和維持和諧關係的需要。
由這一需要激發的人際交往的主動取向表現爲主動與人交往,積極參與社會生活,被動取向表現爲退縮、孤立、期待他人的接納。
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若是社會交往的經歷過少,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正常的交往,兒童與同齡夥伴也缺乏適量的交往,那麼兒童的包容需要就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就會與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關係,產生焦慮,於是就傾向於形成低社會行爲,在行爲表現上傾向於內部言語,傾向於擺脫相互作用而與人保持距離,拒絕參加羣體活動。
如果個體在早期的成長經歷中社會交往過多,包容需要得到了過分的滿足的話,他們又會形成超社會行爲,在人際交往中,會過分地尋求與人接觸、尋求他人的注意,過分地熱衷於參加羣體活動。
相反,如果個體在早期能夠與父母或他人進行有效的適當的交往,他們就不會產生焦慮,他們就會形成理想的社會行爲,這樣的個體會依照具體的情境來決定自己的行爲,決定自己是否應該參加或參與羣體活動,形成適當的社會行爲。
二、支配的需要,是指個體控制他人或者被他人控制的需要。
該需要激發的人際交往的主動取向表現爲喜歡運用權力,影響及控制他人,被動取向表現爲期待他人引導和支配,願意追隨他人。
個體在早期生活經歷中,若是成長於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氣氛環境裡,個體就會形成既樂於順從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爲傾向,他們能夠順利解決人際關係中與控制有關的問題,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確定自己的地位和權力範圍。
而如果個體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裡,他們就傾向於形成專制型的或是服從型的行爲方式。
專制型行爲方式的個體,表現爲傾向於控制別人,但卻絕對反對別人控制自己,他們喜歡擁有最高統治地位,喜歡爲別人做出決定。
服從型行爲方式的個體,表現爲過分順從、依賴別人,完全拒絕支配別人,不願意對任何事情或他人負責任,在與他人進行交往時,這種人甘願當配角。
三、情感的需要,是指在感情與別人建立和維持親密聯繫的需要。
該需要激發的人際交往的主動取向表現爲對他人表現出友善、喜愛、同情和親密等,被動取向的表現爲冷漠、期待他人對自己表現親密。
當個體在早期經驗中沒有獲得愛的滿足時,個體就會傾向於形成低個人行爲,他們表面上對人友好,但在個人的情感世界深處,卻與他人保持距離,總是避免親密的人際關係。
若個體在早期經歷中,被過於溺愛,他就會形成超個人行爲,這些個體在行爲表現上,強烈地尋求愛,並總是在任何方面都試圖與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聯繫,過分希望自己與別人有親密的關係。
而在早期生活中經歷了適當的關心和愛的個體,則能形成理想的個人行爲,他們總能適當地對待自己和他人,能適量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別人的情感,又不會產生愛的缺失感,他們自信自己會討人喜愛,而且能夠依據具體情況與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也可以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理論表現舒茨認爲這三種基本的需求是人類成長的關鍵,他們必需同時被滿足,任何一個需要不能得到滿足都會造成個體心理上的創傷,而這種未能滿足的需要可能就會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尋找。
如果兒童時期的包容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那等到長大之後就會去網絡中尋找能接觸、尋找或者隸屬於某個羣體,由於網絡的匿名性可以不用擔心會有人知道自己是誰。
如果個體在早期生活中的權利需求被壓抑,被過度的壓制,那麼個體只能去虛擬的世界裡尋找一種平衡。
如果個體的童年生活不能和別人建立合適的情感需要,等到長到之後缺乏了與他人溝通的能力,那也只能去網絡中尋找了。
相關焦點
殘缺的小世界理論?
然後,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Stan-leyMilgram)通過著名的信件郵寄,一個連鎖信件實驗證明了小世界的現象,並提出了「六度分離」理論。
運用小世界理論的聚合效應,研究社會局部事件,如何利用網絡化渠道演變成爲危急全社會穩定的突發公共事件,有針對性地開展預防工作,切實維護公共安全和生活政治穩定,將成爲小世界理論的發展大舞台,成爲研究處理公共建立危機的重要突破點。
在經濟學、管理學領域,小世界理論也有極大的拓展空間。
雙因素理論
理論貢獻者,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1959年。
教育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用於對孩子的行爲動機進行分析的心理學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理論學堂|社會支持理論與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
理論在社會工作研究與實務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從社會工作實務來看,理論的恰當應用更是保障實務工作有效性和科學性的重中之重,但同時,也是廣大一線社會工作者能力構成中最薄弱的環節。
爲了促進一線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者更好地學習和使用理論,爲未成年人提供更加科學、有效的服務,研究院集結了部分研究人員和具有豐富一線實務工作經驗的社會工作者,對於在一線服務中經常使用的理論從理論的主要內容、理論在司法社會工作中的應用啓示、理論實際應用案例和理論反思幾個角度進行了詳細的梳理,旨在提供給一線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者一套可用、實用、好用的理論應用指南。
【理論與方法】尼可拉斯·盧曼及其社會學理論
不足爲怪,他接受了馬圖拉納和瓦芮拉關於生命組織的理論,其中觀察者的概念扮演一種關鍵性角色。
結合自己在法律科學方面所接受的精確、複雜的推理訓練,他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論並將其移植進社會學,不久便成爲他自己的紀念碑式理論建構的基石。
註:馬圖拉納(HumbertoR.Maturana)和瓦芮拉(FranciscoJ.Varela)爲智利生物學家及神經生理學家。
什麼是雙因素理論?
雙因素理論也叫「保健-激勵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茲伯格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提出的。
【傳播學專題】創新擴散理論
一、理論前提變遷(一)從理論前提來看新媒體環境下,創新與擴散理論依然適用,只是擴散的機制有所變化。
二、新媒體語境下創新擴散理論的不適應雖然羅傑斯的創新擴散理論自問世以來,成功預測了很多新技術的傳播與普及,然而在新媒體語境下創新擴散理論的發展出現了「瓶頸」。
Young理論|多元智能理論
視覺空間智能:人對色彩形狀、空間位置的正確感受和表達能力,突出特徵爲對視覺世界有準確的感知,有三維空間的思維能力。
4.音樂韻律智能:人的感受辨別、記憶、表達音樂的能力,突出特徵爲對環境中的非言語聲音,包括韻律和曲調、節奏音高音質的敏感。
5.
全息宇宙理論
愛因斯坦在他的相對論中提出空間與時間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他稱爲「空間—時間連續體」,這個理論震驚了全世界。
現在,玻姆將這個理論又提高了一層,他說宇宙萬物皆爲連續體。
外表看起來每一件東西都是分離的,然而每一件東西都是另一件東西的延伸。
看看你的手,再看看桌上的燈及腳邊的狗,你和它們是由同樣的粒子組成,「你就是它們」,不可分離。
【社工理論篇】社會支持理論
社會支持理論(一)概述:1、涵義
【陳春花】家族企業代理人治理機制研究——基於代理理論和嵌入理論
家族企業代理人治理機制研究——基於代理理論和嵌入理論目前大多學者是從職業經理人和家族內部經理人的管理弊端出發單向地研究其解決方案,忽略了兩者之間存在的制約互補關係。
十大革命性理論
1915年,愛因斯坦向普魯士科學院遞交了全新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將引力描述爲是時空彎曲的結果(時空=三維空間+一維時間),它表明引力並非像艾薩克·牛頓其他科學家,如愛因斯坦、尼爾斯·玻爾(NielsBohr)、路易斯·德布羅意(LouisdeBroglie)、埃爾溫·薛丁格(ErwinSchrödinger)和保羅·狄拉克(PaulDirac),精進了普朗克的理論,共同構建了量子理論的體系。
動機理論綜述及整合
關於動機的理論非常多,早期的動機理論是在20世紀50年代所誕生的四種,分別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爲每個人內心都存在五種層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麥格雷戈的X和Y理論(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性假設:一種基本上是消極的,稱爲X理論;另一種基本上是積極的,成爲Y理論)、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又稱激勵-保健理論,提出了一種二維連續體:「滿意」的對立面是
使用與滿足|新傳理論20
這些早期研究推動了理論的概念化進程,歸納了「使用」與「滿足」的基本類型。
但在理論上沒有取得進一步突破,在方法上局限於訪談記錄,沒有形成嚴密的調查分析程序。
早期研究只是無意中發現了受衆的主動選擇,並未達到創建「使用與滿足」理論的高度。
到了50年代,「使用與滿足」研究進入了停滯期。
一畫微言_書摘_超弦理論與膜理論
單擊上面一畫微言關注即可獲得更多驚喜探索者:全意識論更象是一種哲學體系,你怎麼定位這個理論。
壺子:現在談定位似乎還太早,但我可以肯定地講,這個體系很好地圓融了東西方文化的所有層面。
探索者:現在學術界無數學者、專家都在嘗試建立一種完備的理論,以解釋宇宙內發生的所有問題,比如超弦理論及膜理論等。
M理論能否成爲解釋一切的「萬有理論」?
物理學家愛德華·威滕(EdwardWitten)發現了所有弦理論都有著同一根源。
他發現了種種表明微擾弦理論可以合成爲一個相干的非微擾理論的跡象,他稱其爲M理論。
M理論看起來像是在不同物理條件下的不同弦理論,但它本身在有效性範圍上並沒有什麼限制,這是萬物理論需具備的一個重要前提。
三分鐘課堂——六度分隔理論
《六度分隔理論》👇 👇 👇只要找對了方向和方法你和成功就只有幾步之遙
物理的終極理論:萬物理論
好吧,到目前爲止,科學家甚至還不知道的後者,但他們正在設法找到答案,這實際上可能是通往物理聖杯(即萬物理論)的道路。
那麼萬物的理論是什麼? 萬物理論是科學界廣泛使用的術語。
實際上,有一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教授的傳記,以該理論命名。
驚人的三大「成長理論」:蘑菇理論,大象理論,火雞理論(值得收藏)
關於成長,比較有名的有三大理論:蘑菇理論,大象理論,火雞理論。
而這三大理論有著共同的內涵:成長,需要厚積薄發,要忍受煎熬,耐得住寂寞,堅持,堅持,再堅持!大象理論大象是這樣求婚的:它們伸出長長的鼻子,向遠處發出深情的呼喚。
大象的聲音能傳播大約10公里。
超弦的十一維理論:宇宙是用一張張膜分割的不同世界
嚴格意義上的第四維仍然和其他三維具有相同性質,或者說單位相同,因此是不包含時間的。
我們生存的空間宇宙是一個維度空間,人們在宇宙的維度空間中不斷探索。
根據霍金的計算,需要解釋宇宙的結構必須要有十一個未知數,因此誕生了十一維空間的理論。
延伸文章資訊
- 1第二章文獻探討
(二)人際需求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W. C. Schutz(1958)提出人際需求理論(interpersonal needs theory),又稱「人際關係三向度理論(three dimens...
- 2人際關係三維理論:社會心理學家舒茨(W.Schutz)在1958年提出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舒茨"( William Schutz, 1958)認為,每個個體都有進行人際交往的願望和需要,並且不同的人有著各自不同的需要。根據每個人對別人的基本反應傾向、需求方式 ...
- 3【理論】舒茨人際關係三維理論 - 人人焦點
社會心理學家舒茨認爲,每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這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決定了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所 ...
- 4人際關係三維理論_百度百科
社會心理學家舒茨(W.Schutz)在1958年提出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舒茨認為,每一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 5人際關係理論 - shkola-t.ru
Schutz認為人際關係中的互動行為,依雙方需求配合程度的好壞,進而建立和維持關係,並透過三種人際需求加以詮釋。. 情感需求(affection need):反映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