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1-16章寬整理@ 〈國立〉空大書香園地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4. 認知論:以人類的思考、語言學習以及內在心理歷程作為研究重點。

5. 生理論:偏重在生理與心理歷程之間的關係。

〈國立〉空大書香園地這裡是補充空大課業資訊的好地方!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309211654心理學1-16章寬整理?社會科學系心理學1-16章 寬整理     第一章 一、心理學的涵義(p2~3) (1)哲學心理學時代:泛指研究人類心靈的學問。

(2)二十世紀60年代心理學界定為:心理學是研究人類或動物外在的行為,與內在心理活動歷程的科學。

  二、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科學的特性:(p4~5) 1.客觀性 2.驗證性 3.系統性 4.創發性   三、心理學的研究目的(p6~8) 1.陳述 2.詮釋 3.預測 4.控制 5.提升人類生活品質   四、現代哲學之父(p8) 笛卡兒,主張二元論,強調身與心是分開的,兩者之間藉著松果腺來溝通。

  五、心理學之父(p9) 德國教授馮德,在1879年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實驗室,是心理學的創始人。

此時心理學才逐漸成為一門獨立自主的科學。

  六、結構主義大師(p10) 英國人鐵欽納,倡導意識結構的理念,結構主義遂成為科學心理學的第一個學派,藉著內省法,探討受試者在不同情境之下,其內在意識的內在結構。

  七、內省法:(p10) 讓受試者說出自己對外界環境刺激所產生的心思意念,研究者再進一步分析構成這些心思意識。

  八、功能主義:(p10) 又稱功能論,由美國詹姆斯所倡導,該理論認為:心理學應研究意識的功能而非其結構。

  九、行為主義:(p11) 由美國心理學家華森所創立,主張心理學應採科學方法,研究可以觀察得到的與可以驗證的行為,反對研究有關思考、情緒、認知及意識等內在的心理歷程。

  十、完形心理學:(p13) 研究的主題在探討人類知覺與意識的心理歷程。

主張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

十一、精神分析論:(p14~15) 又稱為心理分析,由佛洛依德所創立。

他認為人是非理性的動物,人類的行為完全受到潛意識的驅使。

同時亦主張性與攻擊是人類的基本本能,這兩種本能成為主宰人類行為的原動力。

因此,精神分析學派又稱為心理動力。

   十二、潛意識:是潛藏不為個人所知曉的思想、記憶與慾望,它不但對個人的行為具有重大的影響力,而且不為個人所察覺(p14)    十三、人本心理學:(p15~16) 由人本運動大師羅吉斯與馬斯洛所創立。

強調人有自由意志、主動積極與善良本性以達到自我實現,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

十四、神經心理學:(p17) 是從生理心理學衍生出來的,探討大腦各部位以及神經系統,對個體行為表現扮演的角色。

  十五、現代心理學的新取向:(p18) 近代心理學有轉向泛文化的趨勢,也就是比較不同文化背景者行為的異同點   十六、現代心理學的理論學派:(p18~21) 1.行為論:研究重點在學習、行為改變與行為治療、動機及社會學習等。

, 2.精神分析論:主張社會文化對人格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被稱為新佛洛依德學派。

3.人本論:以個人生活經驗的獨特性、生活型態、價值與目標,作為研究重點。

4.認知論:以人類的思考、語言學習以及內在心理歷程作為研究重點。

5.生理論:偏重在生理與心理歷程之間的關係。

  十七、現代心理學的門類(p22~26) (一)理論心理學: 1.發展心理學 2.實驗心理學 3.社會心理學 4.生理心理學 5.認知心理學:旨在探索人類高層次的心理歷程。

6.人格心理學 7.學習心理學 8.心理測量學 9.比較心理學:旨在探討與比較各類動物行為的異同,並且找出行為變化的原則。

10.變態心理學:研究範圍包括:器質性心理異常、酗酒、藥物濫用與上癮、人格異常、心身症、精神官能症與精神病等方面。

(二)應用心理學:1.臨床心理學 2.諮商心理學 3.教育心理學 4.工業心理學 5.消費心理學         6.管理心理學 7.健康心理學 8.犯罪心理學 9.廣告心理學 10.環境心理學   十八、心理學的研究方法:(p27~34) 1.觀察法、2.調查法、3.個案研究法、4.實驗法、5.相關法   十九、觀察法的類型:(p27~28) 1.就觀察者身份立場不同分為: (1)參與觀察者:參與被觀察者的情境,成為一員,隨時觀察記錄所見所聞。

(2)非參與觀察者:不介入該團體的任何活動,將所見所聞隨時加以觀察記錄 2.就觀察資料設計來分: (1)結構性觀察:將可能發生的行為項目,事先設計出結構性的紀錄表格,觀察者只要找出被觀察者行為表現的項目,做記錄,對這些記號量化及分析解釋。

(2)非結構性觀察:缺乏明確的觀察細目及系統化表格,通常以文字描述觀察者的行為,結果只能作質的分析。

  二十、觀察法的優點:(p29) (1)具有質的研究性質 (2)可以在自然情境中進行 (3)能夠對沒有能力接受訪問或填寫問卷者,蒐集研究資料 (4)容易蒐集個體真實的行為資料   二一、觀察法的缺點:(p29~30) (1)研究結果不容易做科學性的驗證 (2)資料不易數量化及統計分析 (3)不易由研究結果找出研究變項的因果關係 (4)研究結果的信度普遍偏低 (5)觀察者使用評定量表,容易產生主觀評量的誤差 (6)觀察者個人的經驗與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對被觀察都行為的解釋或推論,甚至混淆 (7)觀察者與被觀察者難以建立和諧關係,難免影響觀察結果的真實性   二二、調查法分為兩種:(p30~33) 1.問卷調查法:以抽樣調查居多 2.訪問法   二三、抽樣調查:其目的乃在經由對樣本調查所得的資料,推論或解釋母群體的行為特徵   二四、抽樣調查的方法: 1.簡單隨機抽樣 2.系統抽樣 3.分層隨機抽樣 4.叢集抽樣   二五、調查法的優點:(p33) (1)可以很快獲得研究問題的資料,適合進行大樣本的研究 (2)可以做為採取某些措施的參考和依據 (3)適於大量蒐集受試者意見資料,有助於建立各種理論模式和普遍的原則 (4)適於描述行為現象,以及受試者的意見和反應   二六、調查法的缺點(p33~34) (1)不容易探究研究對象的深層問題 (2)調查過程,資料分析,常需要許多經費的支持 (3)研究人員需要具備統計學及資料處理分析能力 (4)由調查樣本所得資料,欲推論到母群體時,常有誤差現象 (5)難以分析研究問題的因果關係 (6)調查所得資料經統計分析、電腦資料處理或人工整理,常常須花費許多時間。

  二七、個案研究:係個人或組織(如一個家庭、一所學校或一個社區)作為對象。

在蒐集相關資                    料後,對個案的問題做深入分析,再據以提出矯正或治療方案的一種研究方法。

  二八、蒐集個案資料的方法(p34~35) 1.文件分析法 2.個別晤談或問卷調查 3.以觀察法蒐集個案的各種行為資料 4.實施各種測驗 5.以社會計量法,了解個案的社會人際關係 6.由個案的身體健康檢查資料,了解個案行為發生的生理原因 7.蒐集個案的家庭生活、工作環境與工作情形等相關資料   二九、實地實驗:常在實際生活環境中進行實驗,研究都只能盡量控制無關干擾變項,是不可能           像控制得那麼嚴謹。

(p37) 三十、準實驗:指實驗者不能隨機分派受試者,而且無法有效控制實驗誤差。

三一、試探性實驗:研究者在對所探討的問題所知有限,不能提出實驗的假設之前,為了尋找哪些自變項會影響依變項,而進行的實驗。

(p38) 三二、驗證性實驗:指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設,驗證某些自變項是否為影響實驗結果的真正原因,考驗所提出假設的真偽 三三、以對抗平衡法,控制因實驗順序所產生的誤差(p39)   三四、相關法:旨在探討一個因素(或稱變項)的變化,與另一個因素變化之間的關聯性。

(p41)   三五、心理學的研究,必須遵照社會及行為科學的倫理道德來進行,不可侵犯個人隱私權及讓研究中的人或動物,在身心受到傷害。

(p42)   第二章 一、神經元:係構成神經系統的基本單位。

神經元的構造包括:細胞體、樹狀突與軸突等(p46) 二、神經元依性質不同,可分為:(p48) 1.感覺神經元:具有將身體各種感覺器官所接受到的各種刺激,產生神經衝動之後,傳導到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

2.運動神經元;將中樞神經系統傳來的神經衝動,傳導到負責動作反應的反應器,譬如腺体和肌肉 3.中介神經元:主要功能在傳導神經衝動,因此又稱為聯結神經元 三、人體的神經系統:(p49) 1.中樞神經系統:脊髓和腦兩部分 2.周圍神經系統;軀體神經系統與自主神經系統 四、軀體神經系統:連接中樞神經系統與全身的隨意肌,使個體能夠隨意志支配各種動作(p50) 五、自主神經系統:系統的運作不受個體意志所支配,負責人體的心跳、消化與呼吸等功能 六、自主神經系統分為:(p52) 交感神經系統 副交感神經系統 1.交感神經系統:使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血醣增加以及骨骼肌部位的肌肉大量充血。

2.副交感神經系統:促使身體留存能量、心跳減慢、血壓降低,並且將運動部分肌肉的血液流至消化系統,促進消化。

  七、腦幹包括:(p53~54)延腦 腦橋 中腦 網狀系統 1.延腦:具有控制呼吸、心跳、消化、血壓、咳嗽及打噴嚏等功能 2.腦橋:可將神經衝動由小腦一個半球,傳導到另一個半球,使身體兩側肌肉發揮協調,並具有使人睡眠及醒來的功能 3.中腦:是聽覺與視覺的反射中樞(眼球轉動與各種視覺反射),中腦分泌的多巴胺不足,將導致巴金森氏症 4.網狀系統:主要功能為控制睡眠、覺醒以及注意力的功能   八、小腦:主要功能為身體動作協調、平衡感以及感覺和認知歷程 九、前腦是人腦中最複雜的區域,包括:(p55~57) 1.視丘:調節來自各感覺器官訊息的功能 2.下視丘:有管制自主神經系統、調節體溫、管制內分泌系統、維持新陳代謝等功能, 3.邊緣系統:具有記憶、情緒、動机、嗅覺、內分泌、學習及攝食等均與該系統有密切關係 4.大腦皮質:負責複雜的心理活動,如思考、記憶、學習等   十、額葉:掌管身體各部位運動 十一、頂葉:責責統合來自身體各部位的感覺,以及方位感覺 十二、枕葉:專司人類的視覺,這個區域如受到損傷,會造成視而不見的現象 十三、大腦左半球:是控制語言的中樞,也是記憶、推理、解決問題、思考、思想等運作的部位 1.布洛卡語言區:管制語言的中樞主要管制語言的表達(p59) 2.威尼克語言區:掌管語言的理解和記憶,如果受損,語言的理解和記憶力變差,患者會胡言亂語 十四、美國學者史培黎對探討右半球的功能,有重大的貢獻(p59) 十五、右腦:掌理非語文方面的功能,如空間、音樂以及視覺認知等(p61~62) 十六、左撇子易患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失語症又酗酒者較多;習慣使用左手的人,其平均壽命較短。

十七、內分泌分泌的化學物質稱為激素,俗稱賀爾蒙(p64) 十八、內分泌系統:(p64~68) 1.腦下垂體(1)分泌多種激素流遍全身,有促進其他腺體分泌的功能,因而常被稱為主腺。

(2)腦下垂體前葉:刺激前葉分泌生長激素,該激素可以控制身體的生長,分泌過多 可能造成巨人症。

(3)腦下垂體後葉分泌兩種激素: 1.泌乳激素:促進孕婦生產後母乳分泌子宮收縮及少女乳房發育等功能。

2.性腺激素:功能在刺激男性睪丸內精子的成熟,或刺激女性卵巢細胞成熟。

2.甲狀腺:甲狀腺素分泌不足時,會使身體生長發育幾乎停止。

3.副甲狀腺:共有四顆。

(1)副甲狀腺機能高亢時:會使血液中的鈣增多、磷減少,硬骨基質中的鈣大量移至血液中,使骨骼變得脆弱、容易折斷或變形,使尿中的排泄量增加,在腎臟內形成結石。

(2)副甲狀腺機能分泌不足時:會使血液中鈣的濃度減少、磷增多,肌肉與神經的興奮性增高而引起痙攣,嚴重者甚至因喉頭肌肉痙攣而窒息死亡。

4.胰島腺:胰島腺素可以促進肝糖分解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

5.腎上腺:在自主神經系統傳來神經衝動時,會被大量釋放出來,使個體提高應付緊急事件的能力。

6.性腺:1.男性稱為睪丸,分泌雄性賀爾蒙激素,不只一種,其中最重要者為睪丸素酮。

2.女性稱為卵巢,分泌動情激素與黃體素,促使女性出現第二性徵。

7.松果腺:分泌的激素可以抑制卵巢的發育。

8.胸腺:是產生免疫力的重要器官。

  十九、染色體是遺傳的決定因子,人體除了性細胞外,含有二十三對(四十六條)染色體。

(p69)   二十、在基因中攜帶遺傳訊息者,為去氧核糖核酸,簡稱DNA是遺傳的最基本單位。

  二一、同卵孿生:係由同一個受精卵發育而成。

(p71)   二二、由不同的受精卵發育而成。

  二三、遺傳基因對智力與人格都有影響,同卵孿生的智力與人格特質並非完全相同,環境是影響其差異的可能因素。

  第三章(p76) 一、感覺:每一個人藉著身體的感覺器官,接受外在環境的各種資訊,了解與辦別外在刺激屬性。

二、知覺:個人在覺察到外在環境的刺激時,會主動去建構或解釋該刺激,進一步認識該刺激所代 表的涵義,這種現象稱為知覺。

  三、心理物理學:探討物理刺激如何轉化為心理感覺的經驗。

  四、閾限:指物理刺激能量,可以被個人察覺的臨界點。

  五、絕對閾限:個體對單一刺激引起感覺經驗時所需最低的刺激強度。

  六、最小可覺差異:JND (JustNoticeableDifference)   七、實驗時對受試者呈現兩種不同強度的刺激,其中一個保持不變,稱為標準刺激,另一個使之微量變化,稱為比較刺激。

  八、差異閾限:當受試者某一個感覺器官,在辨別標準與比較刺激時,最小可覺差異,此時這兩個  刺激強度的最低差異量,稱為差異閾限。

(課本p77)   差異閾限:辨別兩種刺激之間的差異時,此兩種刺激達強度的最低差異量。

(指引p33)   九、韋伯定律:人類各種感覺,其差異閾限與標準刺激之間,成定比關係。

(p78)        韋伯氏分數:韋伯定律中的常數K,又稱為韋伯氏分數。

       Δ/I=K  Δ:差異閾限 I:標準刺激強度 十、視覺之常數最小1/60,嗅覺之常數最大1/4   十一、心理物理測量:人類接受外在物理刺激強度與其內在感覺。

(p79)   十二、費欽納定律:外在的物刺激強度與個人的感覺小間,成一種對數關係,這就是費欽納定律。

  十三、訊號偵察理論認為:個體對某一訊號是否做出正確的反應,除了訊號本身的強度以外,與個      人的情緒、動機、主觀經驗以及干擾訊息等因素,都有密切關係。

(p80)   十四、感覺適應:感覺器官接受刺激較久,而使其感覺敏銳程度降低?熔{象,稱為感覺適應。

(p82)   十五、日常生活中感覺適應對人的影響:(p82) 1.利的方面:人體器官的刺激敏銳度降低的感覺適應,有助於減輕身心的壓力。

2.弊的方面:個體對器官的刺激敏銳度降低的感覺適應,容易使人失去安全的警覺性。

  十六、視盤:沒有桿狀細胞,也沒有錐體細胞,它是視網膜上最不敏感的地方,因而稱該處為盲點(p84)   十七、光屬於電磁輻射波,它具有波長、振幅以及純度等三種物理屬性。

(p86)   十八、色覺刺激具有色調、振幅及純度三個心理屬性。

  十九、人類所能見到的光波,介於400nm至700nm之間(p87)   二十、在人類肉眼可見,紅色感的波長為700nm。

  二十一、色調:由光波的長短所產生的顏色感覺,又稱為色調。

  二十二、視覺的適應歷程可分為:(p87~88) 1.暗適應:一個人由明亮處進入黑暗處時,會逐漸產生暗適應,全程大約需十至三十分鐘。

     先是錐體細胞逐漸適應弱光,後來桿狀細胞逐漸提高敏銳度。

2.亮適應:瞳孔逐漸縮小,減少光線進入眼球,網膜上錐體細胞的感光敏銳程度漸漸降低,網膜上桿狀細胞的感光敏銳度迅速降低。

二十三、後像:刺激消失,在視覺上尚暫時存在原刺激的現象。

(p89)   二十四、負後像:指後像的色彩與原來所看的顏色成為互補色,同時後像的明亮度與原來所看顏色相反 二十五、色覺缺陷:對紅、藍、綠等三種顏色不能明確辨別。

若完全沒有色覺經驗的人,就稱色盲。

  二十六、色盲有遺傳現象,最主要是X染色體基因突變所造成。

二十七、色覺理論:(p91~92) 1.色覺三色論:德國學者爾霍茲提出,證實人類眼球視網膜上有三種感受器,分別職司感受不同的光波。

2.相對歷程論:錐體細胞接受色光刺激時,就是對顏色產生互補作用的歷程。

黑林的色覺理論,被稱為「相對歷程論」。

3.調和論:將三色論與相對歷程論作系統化的調和,因而被稱為調和理論。

  二十八、聽覺:聽覺的器官是耳朵,人每天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藉著聽覺人際間可以互相溝通。

  二十九、歐氏管:通往鼻咽,平時關閉,在咀嚼或吞嚥時才打開,使空氣進入中耳,以維持鼓膜內外壓的平衡。

(p93)   三十、迷路:內耳又稱迷路,專司轉化聲音的物理性刺激成為生理性的神經衝動,再經由聽覺神經傳至大腦皮質,產生聽覺,也職司身體的平衝感覺。

  三十一、柯蒂氏器:聽覺的主要感受器。

其內外兩旁都有毛狀細胞,聲波傳到柯蒂氏器毛狀細胞,引起聽神經衝動,繼而經由視丘傳入大腦聽覺皮質顳葉,因而產生聽覺。

  三十二、聲波具有振幅、波長或頻率以及波純度或混合度等特徵(物理屬性)。

  三十三、聲音的心理屬性:音強、音調、音色。

  三十四、聲音強度,通常每增加10分貝,人就會感覺聲音加大一倍。

  三十五、樂音:各種不同振幅與不同頻率的聲波組合在一起,成為有規律而週期性的振動時,其所發出的聲音稱為樂音。

三十六、陪音:當一物體受到撞擊時,全部振動的聲音為基本音,部分振動的聲音為陪音。

(p97) 三十七、噪音:由不同振幅與不同頻率的多種聲波混雜而成,這種聲音稱為噪音。

(p97)   三十八、聽覺理論::(p97~98) 1.部位論:由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黑爾霍茲於1863年提出。

當不同頻率的聲波衝擊鼓膜引起振動時,中耳的三塊小骨立即隨之振動,進而牽動耳蝸底部的基底膜,做基底膜上柯蒂氏器的毛狀細胞振動。

2.頻率論:人對音調產生感覺,決定於基底膜振動的頻率,不同頻率的聲音,引發不同的神經電位活動頻率。

3.部位論與頻率論的調和:威伯提出併發原理,認為不同組的神經纖維,對相同頻率的聲波,聯合以快速又連續方式做出反應。

  三十九、人類聞到某種氣味,大約四分鐘就覺得該氣味的強度降低一半。

(p99)   四十、味覺細胞人約只存活十天,即由新細胞替換。

(p101)   四十一、舌上職司四種味蕾:(p101~102)  1.舌尖:負責甜覺  2.舌側邊:司酸或鹹  3.舌根:司苦覺   四十二、後效應現象:吃過甜食之後,立刻吃其他食物,會覺得有點酸味或苦味。

(p102)   四十三、皮膚覺: 1.觸覺:又稱壓力覺,分兩種: (1)主動觸覺:以肢體主動接觸物體時,所產生的感覺。

(2)被動觸覺:由外來物體碰觸到皮膚時,所產生的感覺。

§兩點閾限法:以觸覺器來測量皮膚的敏銳度,該儀器有兩個尖端,可以任意調整尖端點之間的距離。

2.溫度覺:不類對溫度的感覺,並不完全受溫度變化所左右。

3.痛覺:閘門控制理論是痛覺的重要理論。

  四十四、閘門控制理論:在大腦與脊髓連接處,有一類似閘門的構造,會對通往大腦的痛覺訊息作選擇性的管制,當較粗神經纖維傳導訊息過來時,會自動關閉,因此劇烈的痛覺不會持續太久。

(p105)   四十五、運動覺:來自肌肉的收縮或伸張產生的壓力。

(p106)   四十六、平衡覺:當一個人身體重感不平衡時,就會有不舒服的感覺,這是由於耳石不斷衝擊毛狀細胞,造成前庭無法適應所導致。

(p107)     第四章 01、知覺:個體接受外界訊息之後,對這些訊息的分析、解釋與認知的心理歷程。

(p110)   02、知覺的特性:(p111~119) 1.知覺的相對性:常見的有  (1)形象與背景:  (2)知覺的對比:兩種刺激同時出現時,在知覺上產生明顯的差異現象。

2.知覺的選擇性 3.知覺主觀的建構性:知覺刺激雖然是零散的,但是知覺經驗都是整體性的。

4.知覺的恆常性:不同的大小、形狀、亮度、顏色、位置、方向等情境之下,知覺經驗仍然維持穩定的心理傾向,稱為知覺恆常性。

(p117~119) ※常見的知覺恆常現象: (1)大小恆常性:對物體大小的知覺經驗,不受觀察物體遠近影響的現象 (2)形狀恆常性: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件物體時,視網膜上的形象雖然有所變化,但個人對該物體的知覺仍然保持原來的形狀特徵 (3)亮度恆常性:物體在不同照明環境之下,知覺上仍然覺得該物體亮度維持不變 的心理傾向。

(4)顏色恆常性:不因物體環境改變,在心理上仍然保持原來顏色的知覺現象。

(5)其他恆常性 a位置恆常性:計程車在大街小巷穿梭,在知覺上,總是知道自己住家的位置 b方向恆常性:個人不論擺什麼姿,不會影響對方位的知覺判斷。

c味覺恆常性:即使在藥水中加一些糖,吃藥時仍覺得藥是苦的。

5.知覺的組織性:完形心理學者魏邁等人,對人類知覺的組織曾做深入的研究,經過實徵性研究後,歸納出一些法則,稱為組織完形法則。

  03、知覺組織法則:(p120~122) 1.接近法則:同一類物體,假如在空間上彼此接近時,觀察會將相接近的物體看成同一組。

2.相似法則:當有多種刺激物同時出現時,各激物在某方面若具有相同特徵,在知覺上會傾向將它們歸屬於同一類。

3.封閉法則:個體在接受不太完整或殘缺零散的刺激時,會主動地在知覺上將這些刺激補全。

4.簡易法則:個體對所接受的各種刺激,在知覺上以簡易方式,將其組成完美的形象。

5.連續法則:個體連續接受同一刺激,在知覺上會主動將這些刺激串連起來。

  04、知覺歷程:(p123~142) 1.空間的知覺:人藉著視覺系統產生視覺,視覺所及範圍經由心理歷程產生空間知覺。

2.時間的知覺:個人對時間的判斷與感受。

3.移動知覺:個人對視野空間的物體,判斷其移動速度、方向以及自身移動的知覺。

4.錯覺:個體對某事物的知覺,產生失真、扭曲或錯誤的知覺經驗。

心理學研究的錯覺中以視錯覺居多。

  ◎空間的知覺:視空間知覺、聽空間知覺   05、視空間知覺:是指深度知覺,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立體感。

  (1)單眼線索:利用物體本身的特徵,得到深度知覺的線索。

 成為深度知覺的單眼線索的九種特徵:(p123~127)  1.直線透視  4.重疊    7.清晰度  2.紋路梯度  5.平面高度  8.移動  3.相對大小  6.明暗    9.距離   (2)雙眼線索:利用雙眼視物時,由兩眼彼此協調作用以獲得深度知覺的線索。

  ◎雙眼彼此協調運作產生深度知覺的歷程:(p127~128)   1.輻輳作用:個人在注視近距離的物體時,兩眼球必須轉動,以能使視線聚合於物體上,進而       產生深度知覺。

  2.雙眼像差:個體兩眼同時注視某一物体時,因兩眼視線的角度略有差別,在網膜上所形成的     兩個影像不完全相同。

一般立體感的電影,就是利用這種原理來製作的。

06、雙耳由三種形式來獲得聲音的線索:(p129~130)   1.時間差:聲音如從正前方或正後方傳來,幾乎同時到達雙耳。

  2.強度差:同一聲音傳導愈遠,它的強度愈低。

  3.壓波差:是指聲波傳導到耳翼,經耳翼阻擋進入聽道,再傳導到鼓膜產生壓力。

  07、人對時間知覺,其線索可能包括:(p130~131)   1.自然環境變化 2.注意力 3.身心狀況 4.生理時鐘   08、常見的移動知覺現象:(p131~134) 真實移動、相對移動、擬似移動   1.真實移動:realmotion   2.相對移動:自靜他動、自動他靜、同靜同動   3.擬似移動(1)(2)(3)    (1)自動現象:又稱自動效應,注視暗室中之小光點片刻後,會感覺小光點來回移動之現象。

   (2)閃光移動:物體本身未移動,將其影像以迅速而連續方式呈現,使人感覺是物體在移動。

   (3)誘發移動:當物體處於靜止狀態時,由於受周圍物體移動的影響,因而使觀察者覺得靜物反而在移動的現象。

  09、人類的空間知覺能力,兩個學派最有名:(p142)   1.先天論: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主張人類的認知能力來自遺傳。

  2.經驗論:主張人類的空間知覺能力,是經由後天學習歷程而獲得。

  3.互動論:現代認知心理學家大多數採用互動論,認為知覺能力係由先天遺傳與後天學習交互          作用所造成的。

  10、視覺懸崖:吉伯森與瓦克用來研究嬰兒的深度知覺。

六個月的嬰兒就有深度知覺的能力。

(p144)   11、影響個人產生知覺的心理因素;(p145~148)   1.注意:選擇性注意、分散性注意   2.學習與經驗:   3.期望:預定達成目標的意念。

  4.動機:行為之原動力。

  5.需求:生理需求、心理需求   6.價值觀:史普格將人的價值觀分為六類型,包括政治、宗教、科學、經濟、藝術與社會服務   7.文化背景   12、超感知覺:不經由感覺器官,就可以知悉外界環境的資訊,獲得知覺經驗。

  13、心靈學;以科學的方法,來探究超感知覺與靈力,統稱為心靈學。

(p149)   14、超感知覺分為三類;(p150~151)   1.心電感應:不必藉任何溝通工具或溝通媒介(如語言、動作),就能彼此傳達心思意念的過程,         因此又稱為傳心術。

  2.靈視力:俗稱千里眼,是一種能看見視線所不能到達的能力。

  3.先知:事件未發生之前,就有預先知悉的能力。

  第五章 意識與意識狀態 01、意識:是指個人對自己內在的身心狀態,以及外在環境各種刺激的覺察與認識。

     詹姆斯將感覺、意念、心象、知覺、思考等意識連續變化的現象稱為意識的泉源。

02、意識的改變與何者有關? Ans. 大腦皮質電位變化 03、人類腦波四種形態:愈清醒,腦波的頻率大。

  1.delta(Δ)波(4CPS以下):熟睡   2.theta(θ)波(4-7CPS):淺睡   3.alpha(α)波(8-12CPS):輕鬆愉快、冥思、心無雜念、極放鬆。

  4.beta(β)波(13-24CPS)思考、焦慮不安,解決問題、清醒、作夢。

  04、生物時鐘:支配個體規律活動作息的生理機制。

05、日節律:每天二十四小時的生理活動,有規律的變化,稱為日節律。

06、快速動眼睡眠:在人的大腦腦幹內部,副皮質結構中的網狀組織,專司清醒與睡眠的週期。

假如組織的神經纖維受到破壞,就會出現連續昏睡的現象。

07、睡眠剝奪:指自願不睡或到了該睡眠時間不能睡。

08、部分睡眠剝奪:個人如果在一段時間之內,睡眠時間比平時減少,稱為部分睡眠剝奪。

09、五種睡眠失常:1.失眠 2.突發性睡眠症 3.窒息性失眠 4.夢話 5.夢魘 10、假性失眠:患者不是真正失眠,只是在主觀上認為自己沒睡足幾個小時就是失眠。

11、失眠的原因:   1.物理因素:如噪音太大、光線太強。

  2.生理因素:如氣喘、飢餓。

  3.心理或精神因素:如工作壓力太大、情緒不穩。

  4.藥物因素:如服用鎮定劑、安非他命等造成藥物癮,沒有使用藥物時無法入睡。

  5.生活習慣因素:喝酒、咖啡、作息不正常。

  6.其他因素:如飛行時差、輪班工作、長期壓力。

12、突發性睡眠症:是指一種在日間突然產生昏睡的現象。

15~25歲者居多。

13、猝倒症:患者在發作期間,四肢無力突然倒下。

14、窒息性失眠:是指一種由呼吸不正常造成睡眠障礙的現象。

15、夢遊:又稱夢遊症,患者會在睡眠中起,從事各種活動,然後再回到床上繼續睡眠,次日醒來,對昨夜的夢遊渾然不自知。

兒童居多數。

16、羅夏克測驗:對十歲以上夢遊者實施測驗,結果發現夢遊的人,具有攻擊和自我壓抑的性格。

17、夢遊的時間,常在非快速動眼睡眠時發生,也就是作夢時不會夢遊。

18、夜驚:又稱為睡驚,夜驚不是從作惡夢中醒來,其發生都在非快速動眼睡眠階段。

19、夢魘:是指在睡眠中作惡夢驚醒過來,醒來之後,對作夢的內容仍然記憶猶新,難以再入睡。

20、佛洛伊德夢的理論: 1.夢是了解個人潛意識的捷徑: (1)顯性內容:患者尚能記得的作夢內容。

(2)潛性內容:患者在醒來之後,不復記憶的夢境。

屬於潛意識,通常會以偽裝方式表現。

2.夢境內容的變化:個人所能記得作夢情節,是由潛性內容轉化而來,常見轉化的方式: (1)濃縮:夢境顯性內容,由潛性內容簡化而來。

(2)轉移作夢的潛性內容,轉化為顯性內容時,作夢的內容可能彼此產生轉移。

(3)象徵:作夢的顯性內容,通常為潛性內容被壓抑的慾望,或衝動的特殊表徵。

(4)誇大:作夢內容比真實事件誇大許多。

3.作夢的功能: (1)慾望的實現 (2)警告作用 (3)紓解心理衝突與壓力   20、泛性論:佛洛依德對夢的解析,持泛性論。

  22、集體潛意識:楊格認為,每個人都有承受來自祖先遺留下來的集體潛意識,這些集體潛意識普遍存在於同一個社會文化裡。

23、催眠:是一種介於清醒與睡眠之間,意識朦朧恍惚的狀態。

  24、催眠術:由催眠師安排一種特殊的情境,利用催眠誘導與暗示,使個人由意識清醒,逐漸進入催眠狀態的技術。

25、影響催眠的因素:    1.權威 2.重複 3.信賴 4.漸進誘導 5.期望 6.意願 7.良好的催眠環境 26、催眠理論   1.角色扮演理論:   2.解離論: 27、冥思:使人拋開心中一切雜念,達到與催眠相似的效果。

28、超覺靜坐:簡稱TM,使人進入冥思的方法之一,由印度教教主馬哈瑞西所創立。

  29、興奮劑:心理興奮劑:是一種化學物質,它會改變使用者的心理、情緒或行為。

如:    1.安非他命2.古柯鹼 30、抑制劑:會壓抑或減緩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

如:1.酒精 2.鴉片 3.鎮靜劑   31、迷幻藥:1.大麻 2.LSD:麥角酸乙二胺,它的藥效最強。

  32、藥物依賴:個體必須使用更多或更高濃度藥物,才能滿足心理上與情緒上的需求。

    第六章(P192~P216) 學習原理 ※學習:因經驗或練習,使行為或知識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

(P192)   1.經驗:a.過去的負面感受 b.過去的正面感受 c.觀察他人遭遇所得之教訓   2.練習:許多行為因反覆練習而得。

  3.行為:a.表現於外之動作。

 b.隱藏於內之精神活動。

  一、古典制約學習:由俄國巴夫洛夫於1903年首先倡導的。

在聲音與食物配對的條件下,是使狗產生學習的主要原因,這種學習歷程為制約或條件化,又稱為古典制約作用。

  二、古典制約學習的歷程:(p194) 1.非制約刺激:以實際事物之呈現。

2.非制約反應:不需要經過學習的自然反應。

3.制約刺激:由中性刺激變成可以取代實際事物(非制約刺激),如實驗之聽聲音產生分泌唾液反應。

4.制約反應:由該中性刺激(連結非制約刺激)所引起的反應,如實驗中狗之唾液反應。

  ※以不相干之事物與直接能產生刺激之事物予以關聯,以下是搞笑的例子  a.某人見到鄰居美女 b.即心生歡喜 c.每當美女走過都會散發X牌香水之香氣 d.有一天老祖母也擦著X牌香水即將走來,某人已聞到香氣。

 請問此人心中會想到誰?   三、古典制約學習的基本現象 (一)制約的獲得 1.同時制約:制約刺激與非制約刺激,同時出現又同時停止。

2.延宕制約:制約刺激出現以後,間隔短暫時間又再出現非制約刺激。

這種制約的效果最大。

3.遺跡制約:制約刺激出現稍後就停止,再出現非制約刺激。

4.逆向制約:非制約刺激出現以後,再現制約刺激。

5.時間制約:制約刺激不出現只有非制約刺激每間隔一段時間出現一次,到後來時間變成條件刺激。

  (二)消弱:由單獨出現的制約刺激所產生的制約反應,其強度將逐漸減弱,甚至完全消失。

(三)自發恢復:在消弱現象出現之後,休息一段時間,然後單獨呈現制約刺激,仍然會使個體再度引發制約反應。

(四)刺激類化:與制約刺激性質相類似的其他刺激,不必經過制約學習的歷程,也會引發制約反應。

(五)刺激辨別:當制約刺激能引起制約反應之後,個體學習到只對原來的制約刺激反應,而不對與制約刺激相類似的制約做反應。

刺激辨別又稱為辨別作用。

(六)高層制約:將制約刺激當做非制約刺激,再與另一個制約刺激相伴出現,進而形成更高一層次的制約學習。

  四、古典制約學習的應用; 1.恐懼或焦慮的學習        4.廣告行銷 2.愉快情緒的學習         5.生理反應 3.偏差行為的學習         6.以古典制約治療不適應行為   五、操作制約學習:海豚表演動作與教練的指令產生聯結,這一種學習模式就是操作制約學習。

六、最早從事操作制約學習研究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

  七、桑代克根據貓操作迷籠機關,外出得食的過程,提出學習理論: 1.嘗試與錯誤學習:為解決困難問題,表現出多種嘗試性行為,經不斷嘗試與錯誤的過程中,              一直到出現正確行為解決困難問題之後,就學會做正確的反應。

2.效果律:個體經過錯誤與嘗試的學習後,對刺激能做出正確反應,使刺激與反應之間能聯結。

3.練習律:多次練習而累積行為反應效果的經驗,刺激與正確反應之間產生聯結,稱為練習律。

4.準備律:個體身心準備狀態。

(注意力、慾望等)   八、史金納的操作制約學習理論   1.正增強作用:正增強物(酬賞物)的出現,使個體原來的行為表現得到強化。

  2.負增強作用:由於負增強物的消失,使個體原來的行為表現得到強化。

    負增強物:個體表現某行為之後,立即終止其所厭惡的刺激,則該行為會得到強化,這個          厭惡的刺激稱負增強物。

  3.處罰:對個體呈現其厭惡的刺激,有時可以取消酬賞物作為處罰的手段。

  九、迴避學習:指個體做出某些行為,以預防厭惡刺激的發生。

  十、操作制約的學習現象與原理 1.增強物出現的時間 2.行為塑造:將現有行為與達成目標行為之間,分解成幾個步驟,在學會了一個反應之後,再學習第二個反應,最後終於能夠表現出複雜的行為。

3.原始強化作用與次級強化作用   (1).原始強化作用:藉著原始強化物來強化個體的行為反應。

  (2).次級強化作用:由次級強化物而強化個体的行為反應的學習歷程。

4.強化作用的安排方式:(1)連續增強作用 (2)部分或間歇增強作用  部分或間歇增強作用可細分四種:   (1)固定比率方式:當個體固定做出幾次的反應之後,就給予正強化物。

  (2)不固定比率方式::體不一定要做出幾次的反應,才可以獲得強化物。

  (3)固定時距方式:每當個體對某刺激做出行為反應,必須在固定時間之後才能獲得正強化物。

  (4)不固定時距方式:當個體對某刺激做反應,在不固定時間內獲得增強物。

   表現反應次數以(4)(3)(2)(1)順序遞減    表現反應次數以不固定時距方式最多,固定比率方式反應次數最少 5.消弱作用:對某刺激表現的制約行為不再獲得強化物時,則其已建立之制約反應將逐漸減少,          甚至完全消失。

6.類化作用:個體在操作制約學習時,對相似刺激可引起相同的制約反應。

7.辨別作用:個體學會只對得到強化物的刺激做反應。

8.迷信行為:人類有些行為在偶然機會得到增強,則以後容易重複表現該行為。

  十一、操作制約學習的應用 1.飽足原理:讓個體重複做其不被人接受的行為,一直做到厭煩、疲倦為止。

2.消弱原理:假如表現該行為都不再獲得增強物,則該行為出現的次數將逐漸減少,甚至消失,利       用此原理,來改變不受歡迎的行為。

3.相互抵制原理:每當個體表現不受歡迎的行為時,就不給予強化物,其不受歡迎的行為逐漸減弱,新的受歡迎行為逐漸建立起來。

4.處罰原理:用來減弱個體不受歡迎的行為。

  十二、班度拉,首先主張觀察學習是社會學習的基礎。

 觀察學習:又稱替代性學習,是指由觀察進而模仿楷模者的行為。

十四、影響觀察學習的因素:1.動機 2.注意 3.記憶力 4.動作能力   十五、領悟學習:強調個體學習過程,不必經由習或觀察,而是領悟情境中各個刺激之間的關係,就可以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庫勒做了一系列有關領悟的實驗,研究黑猩猩如何解決各種問題。

十六、方位學習:托爾曼和同事於1946年進行老鼠跑迷津尋找食物的學習實驗,老鼠在歷經經驗          之後,在心理產生認知圖。

  第七章 01、記憶的類別: 1.感官記憶:SM(SensoryMemory) 個體接收外界刺激時,僅能短暫記取的刺激。

又稱感官收錄。

(1)餘音記憶:由聽覺器官所收錄的訊息記憶。

(2)影像記憶:由視覺器官所收錄的訊息,大約只 2.短期記憶:STM(Short-TermMemory) (1)短期記憶是指感官記憶訊息不須經過複誦,就能記住某些事物達二十至三十秒之久。

(2)應時常復誦,以持續保存記憶。

(3)記憶容量:心理學家米勒研,一般人對於新接觸的事物,每一次大約只能記得五到九件,也就是7±2,這種記憶容量稱為記憶廣度,也就是短期記憶平均可以記住七件事。

(4)運作記憶:個體接收外界訊息之後,在心理對這些訊息進行運作思考的現象。

(5)全現心象:能將所看見的一切事物,完全正確地記憶下來。

又稱攝影記憶。

3.長期記憶:LTM(Long-TermMemory) 指經重複練習之後,能夠長期記住或終生不忘的記憶。

  02、影響長期記憶的因素: 1.專心複誦:將所要記憶的訊息,先仔細思考這些訊息的涵義,再時常複誦,藉以加深印象。

2.閃光燈記憶:指在看到震憾人心事件的新聞報導之後,留下不容易磨滅的印象。

3.序列位置效應:指個人在記憶許多個連續項目時,這些項目在序列中的位置,會影響記憶的效果。

4.酒精:在進入人體到達某一定程度,會損害長期記憶。

5.雷斯多夫效應;個人所見所聞的資訊中,容易記住最特殊的部分,這種現象稱為雷斯多夫效應。

03、序列位置效應的現象: 1.在於最初學習部分複誦的機會較多,訊息乃進入長期記憶,因而較容易記得。

2.居於序列中間部分的項目,可能受前後項目訊息的干擾,以致最不容易記得。

3.在序列後面部分的項目,距離回憶的時間最短,因此也比較容易記住。

  04、學習材料的組織與記憶(如何影響長期記憶): 1.歸類:將所要記憶的資料加以歸類。

2.分層次:將所要記憶的材料,依其性質、特徵或屬性給予分層組織,將有益於記憶。

3.語意網路:有一些資料不容易作系統的分類與分層次組織,但是可以由這些資料的相關概念組成            語意網路,來幫助記憶。

5.先前經驗的圖象:對某些特定事物產生記憶圖象,利用某些名詞產生圖象,所組成的印象。

05、記憶的歷程:人類記憶任何資訊,都要經過三個歷程: 1.編碼:指個體在接收外在各種訊息之後,將這些刺激的各種特徵,經由心理運思再轉換成另一種   文字、圖形或符號,以備日後回憶之用。

2.貯存:將編碼的訊息,留存在記憶裡,以備日後回憶檢索之用。

3.檢索:指在回憶時,將貯存在記憶中的訊息,提取出來的心理歷程。

  06、三種記憶的測量的方法: 1.回憶法:實驗者唸完一串數目字,接著由受試者複誦或書寫出來。

2.再認法:對受試者呈現以前學習過的材料與其他無關的材料,供其辨認的一種測量記憶的方法。

3.節省法:又稱再學習法。

讓受試者再學習以前學習過的材料,在達到初次學習同樣熟練的程度時,   依所節省次數的多寡,來計算記憶力。

  07、遺忘 遺忘的現象:最早對遺忘做科學研究者,首推艾爾豪斯。

遺忘曲線:記憶時間與記憶所構成的曲線。

遺忘的原因: 1.消逝論:因停止練習之後,隨著時間的消逝,大腦新陳代謝的作用,造成記憶痕跡模糊與衰退。

2.干擾論:過去的經驗與新經驗之間互相干擾,抑制了記功能的正常運作,導致遺忘。

3.編碼不當:在編碼過程中如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造成編碼失誤,以致在回憶時造成遺忘。

4.檢索困難:未循著原先記憶編碼的途徑思索而造成遺忘的現象。

      舌尖現象:一件事彷彿快要脫口而出,可是一下子又想不起來的現象。

這種現象的產             生,是由於檢索不當所造成的。

5.動機性遺忘:人會將不愉快或痛苦的經驗,壓抑形成潛意識,以致平時對這些經驗想不起來的。

6.機體性因素:大腦嚴重損傷,經治療後如無法完全後原,就可能導致記憶力衰退或健忘。

  08、記憶練習方式:(1)分散練習 (2)集中練習   09、超常記憶:對某些訊息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流逝反而增進的經驗。

  10、抑制可分為:    (1)順向抑制:指舊的學習經驗干擾新學習內容的記憶。

   (2)反向抑制:指新的學習經驗干擾舊學習內容的記憶。

  11、增進記憶力的方法: (01)過度學習:個人在學習過程中,隨著練習次數增加,到達完全學會以後,仍繼續加強練習或不 斷複誦,進而達到滾瓜爛熟的地步,就能減少遺忘發生。

(02)善用練習方式:將所要記憶的材料時常加以練習。

(03)減少干擾:各種刺激都會干擾記憶,不論學習任何事物,個人應聚精會神,不可分心。

(04)充分了解學習材料的涵義:學習必須知其然,更須知其所以然,這樣才可牢記在心。

(05)利用檢核表:將所要記憶的材料,全部條列在一張清單上。

(06)聯想:將所要記憶的材料與相關的資料聯想在一起。

(07)軌跡記憶法:為記憶術的方法之一。

係將所要記憶的內容,與有特定空間順序的事物,逐一聯想在一起。

(08)韻語、口訣記憶法:將所要記憶的材料,編成有節奏韻律的詩歌或歌曲。

(09)讀書記憶法:先對整本書有大略的概念,再依照章節順序仔細閱讀,在特別重要的地方做記號,接下來就是認真背誦與複誦。

(10)關鍵字記憶法:指利用心象聯想的方式,來協助記憶。

(11)歸類法:將一些繁雜事物,依照某一法則歸類,將有助於記憶。

(12)故事法:利用故事的前後連貫性,以及故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13)關聯法:將所要記憶的材料,設法找出它們之間的關聯,將有利於記憶。

(14)諧音法:是利用相似的語音,來幫助記憶。

(15)聚集法:將一長串資料,分成幾組來記憶。

  12、有效的閱讀技術:1.綜覽 2.質疑 3.閱讀 4.背誦 5.複習     第八章 01、社會語言學:每一個人對自己從小使用的語言,都相當有親切感,母語或方言的形成,與社會因素頗有密切關係,這方面屬於社會語言學。

02、有意義的言語必須具備:語音,由語音組合成語法,以及語法組合成語意。

03、詞位:是語言中最小的意義單位,通常是單字。

04、電報式語言:嬰兒大約到兩歲,講的話語不完整,宛如打電報一樣。

05、語言學習論: 1.行為論:史金納語言行為書中強調,兒童學習語言與一般行為歷程想同,兒童經由模仿、強化作用或制約作用等方式學習語言。

2.天賦論:人類與生俱來具有學習語言的能力。

由語言心理學家強士基所倡導。

3.交互作用論:採認知理論與社會溝通理論。

人類學習語言受先天生理功能與後天學習環境交互作用的影響。

06、社會學習理論:是解釋語言學習的理論之一,屬於行為論的一支。

強調嬰幼兒在語言學習過程中,以父母、親人或其他人為楷模,向他們觀察、模仿與學習。

代表人物:班度拉。

07、社會溝通理論:主張人際溝通對語言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

08、概念: 1.廣義:指個體將不同事物,依照某些共同多屬性,給予歸納或歸類的心理現象。

2.狹義;以名稱或文字、符號等代表某一類事物時,就是一種概念。

09、概念形成:人對任何事物經過學習歷程,方可以形成概念。

10、概念涉及邏輯法則,稱為邏輯概念,分為四類: 1.連言概念:指概念中至少要同時具備兩個特性。

2.選言概念:指概念中同時具有兩個特性,或只有其中一個特性。

3.條件概念:指概念中必須有先後順序的條件。

4.雙條件概念:指概念中的屬性,合於「若A則B,若B則A」的形式者。

11、聯結論:心理或意識是由許多觀念所組成的。

12、無心象的思考:人在想過程中,海裡並沒有察覺到任何意象,稱這種思考過程為無心象的思考。

13、後設認知:指認知的認知,認知是「知其然」後設認知就是「知其所以然」,也就是比認知更高層次的認知。

14、思考的類別: 1.依思考的方向分類: (1)正向思考:朝積極、進取、樂觀的方向思考。

(2)負向思考;朝向消極、退縮、悲觀的方向思考。

(3)垂直思考:對一個問題,不斷朝同一個方向思考,是屬於鑽牛角尖的思考。

(4)水平思考:對一個問題,朝一個方向思考不得其解時,就朝其他方向去思考。

2.依思考的運作方式分類; (1)收斂性思考:指一個問題必有其客觀明確的答案,只要依照一定的法則去推求,就可以得到這個正確的答案。

(問題只要透過認真思考,就可以得到正確答案。

) (2)擴散性思考:一個問題有很多種可能的答案,雖沒有最正確的答案,但有比較好的答案。

3.依思考的過程分類: (1)外顯思考:將解決問題的程序排列出來,由排列出來的步驟,再推出下一步怎麼做的思考歷程。

(2)內隱思考:只在腦中推演這些步驟,這種思考歷程稱為內穩思考。

內穩思考方式,是根據經驗或直覺判斷,有時反而比固定程式思考有效,又稱為捷徑式思考。

15、創造力的思考方式: 1.流暢性:指心智伶俐暢通,能對某事物產生不同的觀念,形成靈活的聯想。

2.變通性:指思考變化多端,能隨機應變,不墨守成規,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獨創性;指思想新奇獨特,超越凡人,對問題能提出創新解決方法,對事物處理能提出獨特的見解。

4.精密性:指對所遭遇的問題,能周密分析、老謀深算、深思熟慮,力求完美無缺。

  16、固定程式思考:按部就班的外顯思考方式。

17、推理:是由已知之事物,推求未知結果的心理歷程。

有效的推理過程必須依循邏輯,因此又稱不邏輯推理。

18、邏輯推理: 1.歸納推理:是由觀察許多事象,從中找出共同或相似的特點,進而歸結出一概括性的通則。

2.演繹推理:是根據某一原則、定理或定律,據以推演到某特定的事象,再得到一具體結論的思考方式。

  19、類推論證:歸納推理只是科學研究的起步,在日常生活中由歸納推理所得到的結論,並不完全正確。

20、無效的論證:精神分裂症患考的思考方式,通常不合乎邏輯,其推理方式屬於超邏輯,也就是無效的論證。

21、捷徑推理:以過去的經驗,對有待解決的問是推理,而不是採用邏輯法則來推理。

  22、問題解決:個人在問題情境中,思索解決的心理歷程。

  23、解決問題的步驟: 1.遇到疑難問題 2.分析困難問題的關鍵 3.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4.找出最適當的解決方法 5.驗證解決是否正確 24、常用問題解決的方法: 1.嘗試錯誤:嘗試各種可能的方法。

這種方法比較沒有效率,也不保證能夠找到解決的途徑 2.程序法:依照某特定的規則,就一定可以得到解答,如按圖索驥,一定可解決,但時間長。

3.捷徑思考法:個人在解決問題是,依據過去處理同一類問題的經驗,以抄捷徑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種方法較節省時間、有效率,但有時不一定能夠有效的解決問題。

4.化整為零:將所要解決的問題,細分成幾個較小的問題,然後逐一去解決。

5.類推:由目前所遇到的難題,依循過去曾碰到類似問題的解決方法,可作為解決當前問題的借鏡。

6.觀前顧後:指思考問題時,對問題的來龍去脈作全盤思考,有助於解決問題。

25、影響問題解決的心理因素:     1.迷思概念:指個人在腦海中存著似是而非的想法或觀念。

一般人的迷信,屬於迷思概念。

2.心向作用:指個人對一件事的做法,假如經常採用相同的方法,都能夠順利解決,後來遇到相類似情境時,就以舊方法去解決問題的習慣傾向。

3.功能固著:指個人對各種物體存有固定功能的觀念,以致在遭遇到困難問題時,產生無法以這些物體變通解決問題的心理現象。

是一種負面心向作用,不利解決問題。

4.認知類型:指個體面對某問題情境時,在問題思考推理的認知活動中,所表現的行為特徵。

○場地獨立:指認知活動中,較少受到周圍刺激的干擾,能夠專心注意。

○場地依賴:認知活動中,容易受到外在事物的干擾,造成分心、無法專心。

    第九章能力與能力測驗 心理能力(mentalability)包括智力、性向、成熟、創造力等4類。

個人心理能力受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影響,因而產生個別差異。

實施能力測驗的目的,在使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職得其人,發揮個人潛能和善用人力資源。

第1節心理能力與能力測驗 心理能力:以心理測量技術所測得的能力。

又可分為兩種: 1.成就:個人在某方面經由學習之後,所表現的實際能力,又稱成就。

2.性向:個人將來如有機會學習某些事物,所具有的潛在能力,又稱性向。

性向分二: 1.普通性向普通能力,(或稱智力)如接受教育訓練,可能成為普通人才。

2.特殊性向,特殊能力:具某方面特殊的潛在能力,如接受教育訓練,可能成為專業人才。

  能力測驗:心理測驗的一種。

心理學家常以能力測驗來鑑定個人能力,藉以區別受試者間能力的差異。

1. 性向測驗 學術性向測驗:測量學生學術的潛在能力,以預測將來適合何種學術研究工作。

職業性向測驗:旨在測量個人具備職業的潛力,以預測將來適合何種職業。

普通性向測驗:用於測驗一般潛在能力。

特殊性向測驗:用於測量某方面的潛在能力。

2. 成就測驗 學業成就測驗:適用於學生修習學科成績的評量與診斷。

職業成就測驗:適用於各行各業從業人員,工作績效的評量與鑑定。

普通成就測驗:用於測量一般學科的學習成就。

分科成就測驗:用於測量某些學科的學習成就。

  能力測驗應具備的條件 A.標準化B.建立常模C.信度D.效度 標準化程序(標準化:係指編製測驗時,必須遵循的標準程序): 1. 決定測驗內容2.選定代表性樣本進行測試3.施測程序標準化4.評分方法標準化   常模:對標準化樣本實施測驗後,將全體受試者的答案卷,計分求得平均分數就是常模。

常模是解釋測驗結果的參考依據。

常模之種類(有時為了便於解釋與應用,將測驗所得到的原始分數(rawscore)轉換成衍生分數): 1.發展常模(年齡常模、年級常模)2.團體內常模(百分位數常模、標準分數常模) 3.全國常模和地區常模4.特殊團體常模   信度:指可信程度(trustworthiness)或可靠程度。

又指測驗結果的一致性或穩定性。

估計五測量信度常用方法有五:1.再測法2.複本法3.折半法4.庫李法5.評分者法   效度:就是測驗分數的正確性,指一個測驗能測量其所欲測量心理特質的程度。

效度是測驗最重要的條件。

▶美國心理學會於1974年將測驗效度分三類:1.內容效度2.效標關聯效度3.建構效度   再測法:又稱重測法。

係以同一份測驗對同受試者試測兩次,前後間隔2周到半年較佳。

複本法:讓一群受試者接受兩種複本測驗,計算兩種複本測驗得分的相關係數。

同時實施所得之複本信度稱為等值係數,間隔實施得到穩定與等值係數。

折半法:將受試者接受測驗的結果,按題目的單雙數分成兩半計分,再依照所有受試者在這兩半測驗上得到的分數,計算其相關係數,就可得到折半信度。

    由於只是半個測驗,故再須以史布公式加以校正。

庫李法:由庫德和李查遜發表分析試題間一致性方法。

適用於O得1分,X得0分。

評分者法:指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測驗,由2名以上學者專家各自客觀評分,再根據評分結果,經統計分析其評分一致性之後,即得評分者信度。

內容效度:是指測驗內容的可靠程度。

內容效度的衡量方法,依據課程目標與教材內容,以邏輯方法分析測驗題目的性能,故又稱為邏輯效度或課程效度。

效標關聯效度:是指測驗分數和效度標準之間的相關程度。

效度標準又稱效標。

可分為同時效度和預測效度。

  同時效度:測驗分數與效標之間的相關。

  預測效度:指測驗分數與將來效標之間的相關。

建構效度:是指一個測驗能測量心理學理論的概念程度。

所謂建構,就是心理學理論的假設性抽象概念。

  第2節智力測驗的演進 高爾登 19世紀末英國生物學家F.Galton研究達爾文家族,發現資賦優異者具有家族性與遺傳性。

1869年撰寫天才遺傳,強調遺傳對智力的影響很大。

感覺反應的靈敏程度,與個人的智力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高爾登研究偏重生理基礎行為測量,忽略高層次心智能力測量。

比奈(AlfredBinet,1857-1911,法國) 探討人類頭顱大小、手相、字跡與智力的關係。

他認為智力包括理解、記憶、想像、審美、解決問題及判斷等能力。

智力是個人對生活情境的判斷、推理以及適應能力的總和。

1905研發全世界第一個標準化智力測驗-《比西智力量表(Binet-SimonScale)》。

心理年齡:比西智力量表30個題目修訂為59題,所測得的分數可以用心理層次來表示,能計算受試者的心理年齡。

特曼與史丹福比奈 特曼和其同事在史丹福大學修訂比奈智力測驗,在1916年出版《史比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Scale)》(最著名之一),並由德國心理學家史頓發展出智力商數(IntelligenceQuotient,IQ)   IQ=[心理年齡(MA)/實足年齡(CA)]*100 因為是心理年齡(MentalAge)與實足年齡(ChronologicalAge)的比值,因此稱為比率智商 《史比智力量表》在1972第四次修訂後,適用於兩歲到成人,該測驗在美國成為最普遍的智力測驗工具。

魏氏智力量表(WechslerAdultIntelligenceScale,WAIS) 魏斯勒(DavidWechsler)認為史比智力量表偏重在兒童智力測驗,於是他在1939年設計成人用智力測驗,並聞名於美國《魏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

魏氏於1974出版魏氏兒童智力量表修訂本。

該修訂本也分語文量表與作業量表: 語文量表包括:常識、相似、算術、字彙、理解。

作業量表包括:圖形補充、連環圖畫、方塊設計、物形組合、密碼(或迷津)。

衛斯勒在智力測驗上,至少有兩大貢獻: 1.其內容除語言部分,尚包括非語文(實作)部分,測驗結果包括語文智商、非語文智商、全量表智商。

2.測驗分數呈常態分配,平均數100,標準差15。

離差智商:由個別受試者測驗分數與平均分數相減所得的數目,除以標準差就得到離差智商(DeviationIQ)。

離差智商可以用來解釋受試者智力的高低。

早年我國學者以美國各著名智力測驗為藍本,進行修訂,以國人施測建立新的常模。

不過近年來由於國際間非常重視智慧財產權,故紛紛停售不合法的各種測驗。

  第3節智力與智力測驗 智力測驗的目的有三:1.篩選與診斷2.甄選與安置3.評量與研究  影響智力的因素: 1.遺傳2.家庭環境3.遺傳與家庭環境交互作用4.健康情形 5.教育與文化刺激6.文化背景與智商7.其他因素 --- 一、智力測驗的目的:P.302(第3節) (一)篩選與診斷:機構以智力測驗篩選新進人員,學校作為診斷學生能力。

實施能力分班。

(二)甄選與安置:機構選拔人才,安排職務參考。

如:預備軍官的考試。

P.303 (三)評量與研究:為職務訓練或職務安排的參考。

學術性研究將智力測驗的分數,當做一 二、智力的穩定性:同一個人的智力在一生中穩定性很高。

年齡愈低者接受智力測驗所得 三、智力測驗分數的涵義:所得的分數,應從統計的觀點來解釋。

大多數智力測驗的平均 四、智力測驗分數與個人未來成就的關係:個人在智力測驗上得到高分,未來從事職業的職位比較高,因為智商高的人接受教育的年限較長,所取得的學位也比較高,但個人成就並非完全決定於智商;個人的家庭背景、工作動機與態度、情緒穩定性、人群關係以及機運等因素,也都會影響個人事業的成就。

愛迪生曾說:「一分天才,加上99分努力」。

五、智力優異:智商在130以上,通常稱為智力優異者。

美心理學者特曼,研究發現其身 六、智能不足(心智遲滯):智商70以下。

遲滯是指在18歲以前,心智能力低於正常人,致缺乏自我照顧、 七、○問影響智力的因素有七:智力受遺傳與家庭環境的交互影響最大, 個人的健康情形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也都會影響智力。

茲簡述如下: (一)遺傳的影響:特曼追蹤研究1528名IQ14O以上的父母,發現其子女平均智商為127.,150以上為2-8倍。

遺傳對智力的影響大於環境。

仁森發現:智力80%來自遺傳,20%環境。

(二)家庭環境的影響:馬可固:兄弟姊妹住在一起者,智商的相關係數為0.47:不住在一 (三)遺傳與家庭環境交互作用:遺傳決定個人智商的上限與下限,環境為促使個人智商 (四)健康情形:母親懷孕時感染梅毒、德國麻疹、腮腺炎、營養不良、接受過量輻射線、酗 (五)教育與文化刺激:幼兒假如缺乏五官的感覺刺激,照顧幼兒者又缺乏愛心與善意的溝 (六)文化背景與智商:認為某些民族比較優秀,智商比較高。

在美白人的智商分數往往高於 (七)其他因素:除上述因素外,同儕之間競爭、教師對學生的啟發、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 --- 第5節創造力及其測量 吉爾福曾以因素分析法,發現創造力涵蓋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和精密性等。

所謂創造力不只是研發新的產品,尚包括各種創新的觀念、新的做法。

不少認知心理學者主張,創造力來自理性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造力與擴散性思考有密切的關係。

所謂擴散性思考,是指對於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所採取的思考方式。

創造力的測量 1.想出某一些物品的各種可能用途2.思想流暢性3.字彙流暢性 4.想像一些假設性問題5.組合簡單圖形成為有意義的東西 6.想出將來可能從事的工作7.遙遠聯想8.廢物利用 創造力高的人其智商大都高於同齡平均。

但高智商創造力不一定高,尤其填鴨教育下。

創造力高的人大都具有獨立性、自主性、自信心、耐心、不從眾、幽默等人格特質。

較具有容忍不特定性、矛盾及複雜性的特質。

成就動機較強者,具自我成長、冒險、克服困難的個性。

 --- 一、創造力的涵義:創造力也是種能力。

吉爾稿:以因素分析法,發現創造力涵蓋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和精密性等。

P.314 二、創造力的測量:對受試者提供些題目,讓他們在規定時間內,儘量想出各種可能性。

三、創造力與智力、人格的關係:創造力高的人,智商大都高於同年齡的平均智力,但有     第十章動機與情緒 第1節動機的性質 一、動機的涵義:動機是引發並維持個體活動,以及促使該活動朝向某目標進行的原動力。

動機具有以下3特質: 1.動機並非影響個人行為的唯一因素 2.動機是動態性的 3.動機要靠自我調節來維持 二、外在動機:個人做某件事是為了得到他人的獎賞、讚美或報酬。

二、內在動機:個人做某件事是出自自己的興趣或好奇心,並無外在誘因。

動機的產生,來自個體內在與外在兩個層面。

第3節生理性動機 1.口渴動機2.飢餓動機3.性動機 口渴動機:下視丘是控制口渴的主要部位,人類口渴除生理因素外,也與心理狀態有密切關聯。

如緊張、焦慮、恐懼與憤怒。

飢餓的生理因素 在哺乳動物大腦下視丘有兩個部位,具有產生飢餓動機與調節飲食行為的功能: 1.下視丘側面(進食中樞)(LH):激發動物產生飲食慾望的區域 2.中室下視丘(飽食中樞)(VMH):抑制動物進食的部位。

影響飢餓的其他因素: 1.飲食偏好與習慣2.與食物有關的線索3.情緒影響飲食 飲食與體重肥胖:體重超過理想體重15%-20%。

理想體重:1.男性→(身高-80)0.72.女性→(身高-70)0.6 肥胖因素:1.遺傳2.飲食3.新陳代謝4.脂肪細胞5.飲食節制 賀爾蒙的功效 下視丘與腦下垂體都有調節賀爾蒙的功能。

公猴注射睪丸素酮就會恢復性趣。

人類性行為較一般動物複雜,不純粹是生理的變化。

擇偶動機男性→女性的年齡與相貌女性→甜言蜜語、關懷入微 就心理分析觀點,個人由戀愛到結婚,大都受到個人潛意識的影響。

大多數國家的受試者,都很重視伴侶做家事的能力,以及宗教信仰是否相同。

同性戀(homosexuality) 指同性之間相互愛慕、擁抱、接吻、甚至性交之異常行為。

心理分析論與行為學者,大多數認為是由環境所造成。

可能原因如下: 1.對異性不滿或失望。

2.曾經受過異性虐待 3.母親個性剛強,父親懦弱,母親成為兒子認同的對象 4.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觸異性5.社會大眾過度關注,媒體大肆報導,產生社會學習。

6.崇拜同性的偶像人物,以彌補自己的缺點。

同性戀六項生理因素: 1.同性戀者52%為同卵雙生子,22%為異卵雙生子。

2.男性同性戀者X染色體上有特殊的遺傳因子。

3.大腦下視丘前葉與第三間隙核比正常人小。

4.胎兒期男性賀爾蒙分泌失常。

5.母親懷孕時,服用過多的黃體激素藥物。

6.母親懷孕期間,遭受過大的壓力。

美國醫學會在1980年,將同性戀自心理疾病種類中除名。

母性動機:係指母親表現愛護子女行為的內在動力。

雌性動物在生產之後,授乳期間腦垂腺會分泌一種泌乳激素,此激素經由神經傳導到大腦某特定部位,會使雌性動物表現母愛行為。

  第4節心理性動機  心理性動機大致可分為3 一、成就動機:指個人追求卓越成就的內在驅力。

二、親和動機:指個體在生活中,維持與他人親近或親密的需要。

(Maslow馬斯洛將之列為第3層,愛與隸屬)。

成為團體領袖的機會比較大 三、權力動機:指個人具有支配他人或影響他人的內在力量。

 成就動機的高低頗受生活經驗、社會文化的影響。

(一)成就動機因人而異 內在控制者:認為個人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外在控制者:相信命運控制自己的前程,相信被控制。

(二)影響個人成就動機的情境因素3: 1.個人追求成功動機的強度。

2.個人估計自己努力工作後,成功的機率有多大。

3.個人成功以後有何意義。

(四)主題統覺測驗是測驗成就動機的有效工具。

與成就動機有關的問題: (一)成就動機因人而異  (二)成就動機受情境的影響 (三)成就動機與失敗有關 (四)成就動機的測量(五)成就動機有性別差異   三、權利動機大致可分政治、學術、經濟、宗教、藝術、社會等領域的權利。

  第5節情緒 情緒:指個人在受到某種刺激之後,所產生的心理狀態。

情緒狀態包括:生理、認知與行為等三個層面。

測謊器:就是根據個人在情緒狀態之下,生理變化而設計的多線記錄器。

可測量呼吸、心跳、皮膚電流反應。

大約有25%的正確性 身體語言:個人在某種情緒狀態之下,有時會經由身體各部位的動作,代替語文來表達其情緒。

臉部是表達情緒最主要的部位。

人際距離:熟悉者會靠近一點,彼此不相識會保持距離。

個人空間:個人企圖擁有一定的空間,防衛外人侵入而產生不舒服的壓迫感。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表現情緒各有異同之處。

但生氣、討厭、恐懼、快樂、悲傷與驚訝的臉部表情大致相同。

一個人在強烈的情緒狀態之下,容易變成主觀、思考不週延、喪失理性,甚至表現凶殘的行為。

中國人一向重視容忍,這是控制情緒方法之一。

平穩的情緒對理性思考有益。

情緒商數(EmotionalQuotient,EQ):首先由美國哈佛大學高曼教授提出。

又稱為情緒智力,係指個人情緒成熟的程度。

情緒圓融的人(EQ高的人),具有以下特徵: 1.理性與感性並重2.具有健全的自我觀念 3.情緒表達與控制得當4.人際關係良好,人脈廣,廣結善緣 5.能自信、自重與自愛6.樂觀、進取、積極 7.能與人競爭與合作8.善於與人溝通,尊重他人 9.具有堅強毅力,及鍥而不捨精神10.對新奇事物努力去探索 影響情緒的因素:1.陽光 2.噪音 3.氧氣 4.血糖 5.身體疾病     第10章動機與情緒(P.319-343) 第一節動機的性質↓ 動機:是促進個人長久維持身心活動的原動力。

看不見,只能由個人的行為,來推論其動機。

霍爾和米勒:都認為動機與學習行為有密切關係。

行為主義學者 史金納:刺激與行為之間的關係,認為動機是抽象、無法客觀測量的,不認為有動機的存在。

動機:來自個體內在與外在兩個層面,個人內在的心理需要或外在刺激,都會促使他產生動機, 動機理論:本能論、驅力論、誘因論、覺醒理論、馬斯洛的動機理論 一、本能論:動物的行為是由與生俱來的本能所控制的,例如:候鳥冬季往南方遷徙、哺乳動 二、驅力論:動機是身體內在的.一股力量,稱之為驅力。

霍爾主張:當個體內在生理需要產 三、誘因論:人所接觸的外在事物,如對自已具吸引力,就會激發使人產生動機。

個人在外界   四、覺醒理論:指個人有維持在某一警覺狀態的動機。

如:當個人獨處時,會想尋求各種刺 五、馬斯洛的動機理論:人本心理學者馬斯洛提出需求階層的動機理論,他將人類的需要 底層:生理需求:食物、水、睡眠、空氣、溫度等基本的生理需求。

參見圖10-1 次層:安全的需求,在生理和安全需求滿足後,P.322 三層:愛與隸屬的需求:始能相繼產生。

四層;自尊需求:關心自已的成就、地位以及受他人肯定。

最高層次:自我實現:就是發揮自我潛能,貢獻人類社會。

循序漸進、不可跳級的,P.323   第三節生理性動機:口渴動機、飢餓動機、性動機。

P.324 一、口渴動機:大腦下方的下視丘:控制口渴的主要部位,人類口渴動機除生理因素外,也與 二、飢餓動機:每個人都曾經有肚子飢餓的經驗,飢餓動機使人尋求食物來吃。

飢餓的生理因素:橫側下視丘LH、中室下視丘VMH、飢餓感、胰臟分泌的胰島素 (一)飢餓的生理因素:哺乳動物大腦下視丘有兩個部位,產生飢餓動機與調節飲食行為功能。

1、橫側下視丘LH:是激發動物產生飲食慾望的區域(進食中樞),如這個區域遭受破壞, 2、中室下視丘VMH:是抑制動物進食的部位(飽食中樞),如以電流刺激這個區域,動 3、飢餓感:不是完全來自胃部。

有些學者研究發現:食物經消化轉化成葡萄醣,經小腸吸 4、胰臟分泌的胰島素:胰島素分泌過量會產生強烈飢餓感,使人大量進食,造成過度肥 (二)影響飢餓的其他因素: 1、飲食偏好與習慣:偏好經由生活經驗學習而得。

個人生活文化背景、居住環境、氣候、 2、與食物有關的線索:看到可口佳餚或聞到香味,就會產生飢餓感,這種動機與外在環境 3、情緒影響飲食:人在不如意情境之下,會產生焦慮不安、食慾降低、食量減少的現象。

飲食與體重:遺傳、飲食習慣、新陳代謝、脂肪細胞、飲食節制 (三)飲食與體重:肥胖指體重超過理想重量15%至20%;男性理想體重(身高-80)×0.7 肥胖原因;遺傳、飲食習慣、新陳代謝、脂肪細胞、飲食節制等,有密切關係。

1、遺傳因素:同父母小孩,自小被領養在不同家庭,;同卵雙生子從小分別在不同家庭,長 2、飲食習慣:喜歡攝取高熱量食物:炸雞、乳酪、漢堡、冰淇淋及各種甜點。

雖三餐食量 3、新陳代謝;身體所消耗的卡路里需要由食物來補充。

經由飲食所產生的能量,約1/3就足 4、脂肪細胞:正常人體內約有300億至4O0億個脂肪細胞,這些細胞的數量會受基因與飲食 5、飲食節制:到減肥或健身中心,接受減肥計畫,每天吃少量且低能量的食物,又配合運   柒、試說明人類性動機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性動機:賀爾蒙的功能、擇偶動機、同性戀、母性動機 三、性動機:無法獲得滿足,不會危及個人生命。

人類的性行為除了受生物因素的影響之外 與性動機有關的問題: (一)賀爾蒙的功能:下視丘與腦下垂體,都有調節這些賀爾蒙分泌的功能。

賀爾蒙會影響雄 (二)擇偶動機:動物以華麗的外貌或聲音來吸引異性,人類除外觀長相之外,學歷、人格特 (三)同性戀:指同性之間相互愛慕、擁抱、接吻,甚至性交之異常行為,俗稱「斷袖之癖」。

(四)母性動機:指母親表現愛護子女行為的內在動力。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一般動物   心理性動機:成就動機、親和動機、與權力動機:P.333 一、成就動機:指個人這求卓越成就的內在驅力。

是勇於接受嚴酷考驗、挑戰,在與他人競 二、親和動機:個體在生活中,維持與他人親近或親密的需要:對他人的關心、協助及合作、 三、權力動機:指個人具有支配他人或影響他人的內在力量。

社會心理學者大都認為: ******* 一♫:指個人這求卓越成就的內在驅力。

是勇於接受嚴酷考驗、挑戰,在與他人競 :因人而異、受情境的影響、與恐懼失敗有關、主題統覺測驗、有性別差異。

(一)成就動機因人而異: 1、內在控制者:具有高度成就動機的人,在其人生旅程中勇於接受挑戰,勤奮不懈,凡事 2、外在控制者:有些人的成就動機很低,他們凡事順其自然、逆來順受、與世無爭,處世 (二)成就動機受情境的影響:亞特金森認為下三個情境因素,會影響個人的成就動機: 1、個人這求成功動機的強度。

2、個人估計自己努力工作以後,成功的機率有多大。

3、成功後有何意義:認為奮鬥之後成功的機率大,且對自已有正面意義,成就動機比較大。

(三)成就動機與恐懼失敗有關:亞特金森:個人在這求成功歷程中,失敗在所難免,因 (四)成就動機的測量:統覺測驗簡稱TATI,作為測量成就動機的工具。

測驗時請受試者 (五)成就動機有性別差異:傳統社會受重男輕女文化影響,培養了男性追求希望成功、女   二、親和動機:個體在生活中,維持與他人親近或親密的需要:對他人的關心、協助及合作、 三、權力動機:指個人具有支配他人或影響他人的內在力量。

社會心理學者大都認為: ***** 情緒:係指個人在受到某種刺激之後,所產生的心理狀態。

情緒狀態包括生理上的激動、認知上的感受以及表現出來的行為。

情緒與心理健康有密切關係,長期陷入焦慮、憂鬱情緒的人,需要接受心理診斷與治療。

.337   一、情緒的成分:涵蓋生理、認知與行為等三個層面: (一)生理方面:個人在情緒激動時,生理方面常有以下明顯的反應: 1、呼吸急促2、血壓升高3、心跳加速4、眼睛瞳孔放大 5、胃腸蠕動減少6、血醣濃度增加7、肌肉緊漲、毛髮聳立8、皮膚電阻降低。

P.338 (二)認知方面:個人處於刺激情境之下,引起的喜、怒、哀、樂、憂、懼等情緒,自己可主 (三)行為方面:個人代某艇情緒狀態之下,有時自經由身體各部位的動作,代替話文來表達   二、情緒的學習:人類的情緒可經由學習歷程來獲得。

行為主義鼻租華森以小男孩與小白 三、情緒與文化背景的關係:不同處:在日本的文化裏,在他人面前不表現負面的情緒: 四、情緒與理性思考:個人在強烈的緒狀態之下,易變成很主觀、思考不周延、喪失理性, 五、情緒函數EQ:高雯認為許多學生雖然在校成績優異,可是這些人畢業後的成就卻很平   EQ的培養應從家庭教育做起,讓每個人有愉快的童年,父母婚姻幸福美滿,對小孩具有愛心、耐心,教養子女對人有情、有義,建立良好的人群關係,養成高度的挫折容忍力。

學校與社會教育力面,應重視培養個人學習克制欲望與衝動,以及舒解憤怒的方法,使個人維護自己的權益又不必訴諸暴力,成為--個到處受歡迎的人。

P.343 -------------------     第十一章個人生涯中的身心發展 本章所謂生涯發展,是指個人由受孕經出生到死亡,在人生全程中身心各方面的成長與改變。

第1節研究人類發展的方法 縱貫研究法:研究同一個人或一群人,在經歷一段時間後,其行為的變化情形。

優點:   1.相同研究對象長期重複接受觀察或測驗,研究者可以了解個體在發展歷程中身心變化情形。

  2.可以由長期所蒐集的資料,找出影響個體行為的原因。

缺點:   1.研究對象容易流失,因研究時間很長,研究對象聯繫困難。

  2.接受研究的樣本與流失樣本,在身心特質方面可能不同,研究結果的可靠性頗受質疑。

  3.研究對象長期接受重複測驗或觀察,會產生練習效果,影響研究結果效度。

  4.研究時間很長,耗費人力、物力相當可觀。

橫斷研究法:研究者在同一時間內,從不同年齡組的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加以觀察或測量其行為,然後比較不同年齡組同類資料的差異,進而了解不同年齡者的發展。

優點:可節省研究時間與經費。

缺點:不能了解同一年齡組人的個別差異,同時研究結果不能做為因果關係的推論。

橫斷後續研究法:同時對數組受試者,從事相當時間的研究。

具有縱貫與橫斷研究的優點。

回溯研究法:根據研究樣本的現況,蒐集以往生活歷史的各種資料,據以分析研判造成目前行為的原因。

常用於老年人人格特質與其幼年時期生活背景。

優點:可對個體發展過程,作深入追查和分析。

缺點:資料蒐集不容易完整或不確定。

  第3節兒童期的身心發展 認知發展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瑞士) 1.感覺動作期(出生~2歲) 具有物體永存概念:在看不見物體的情境下,知道該物體仍然存在。

(8個月大) 2.前運思期(2~7歲) (1)自我中心主義:兒童很主觀,無法接受他人的觀念。

(萬物有靈主義) (2)不可逆轉:兒童沒有還原的觀念。

(3)專心注意:兒童具有聚精會神的態度。

3.具體運思期(7~11歲) 能夠憑具體事物來思考。

可逆性、分散性。

以數目保留概念最早發展完成。

4.形式運思期(11歲以後)能夠利用各種符號、文字、圖形及數字,來推理和思考疑難問題。

Vygotsky的認知發展理論(蘇聯,1896-1934) 影響兒童認知發展的三個因素 1.社會文化:如風俗、社會制度、宗教信仰、道德規範,對兒童有重大影響。

2.自我中心語言:兒童遭遇問題時,會有自言自語現象,有助其認知發展。

3.鷹架作用:兒童目前認知的水平,在別人的協助下,可以使其認知發展達到最大發展區。

他人的協助又稱為鷹架作用。

動作發展 動作發展指身體各種活動技能的進展。

受到生理成熟與學習的影響。

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情緒發展 在嬰幼兒時期,由身體的接觸產生親情,這種現象稱為依附。

當母親必須外出工作或長期離開小孩,會使兒童產生分離焦慮。

兒童大約6-8個月,就有與母親分離的焦慮,14-18個月達到最高峰。

語言發展 6個月大開始牙牙學語。

2歲半使用簡短語句,這種講不出完整句子的現象,稱為電報式語言。

3歲大多數幼兒能夠講出完整的話語。

影響兒童語言發展的因素頗多,其中以遺傳、環境及學習等為重要因素。

由於語言為思考的工具,因此語言發展遲緩的兒童,對其智力發展也是不利。

社會發展 社會化:兒童自小就要學習成為受歡迎的社會成員的現象稱為社會化。

父母、家人、同伴、學校以及大眾傳播媒體都會影響兒童的社會化。

艾瑞克森(E.Erikson)將出生到兒童期的心理社會發展分為4個階段: 1.0-12.1-33.3-64.6-青春期 父母管教子女可粗略分為7類型: 1.專制權威型2.恩威並濟型3.縱容放任型4.過度保護型 5.拒絕冷漠型6.矛盾不一致型7.民主型 1、3、5容易養成小孩攻擊、退縮、自私等性格。

常採體罰方式容易產生攻擊暴力行為。

道德發展 道德發展係指個人在社會化歷程中,學習明辨是非善惡以及實踐道德行為的過程。

柯柏(Kohlberg,1984)為研究道德發展的著名學者。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 無律期:不知是非善惡,容易為所欲為,不能自我約束。

他律期:要他人約束,才會表現合宜的行為。

自律期:可以約束自己的行為。

柯柏將一般人的道德發展分為3個層次,每1層次又分為2個階段: 道德成規前期:由個人行為是否受到他人稱讚或處罰而定。

  階段一:個人所表現的行為,不受他人處罰,則該行為是好的。

  階段二:個人所表現的行為,假如受到他人讚美,則該行為是好的。

道德成規期:由他人的標準來判斷。

  階段三:個人為討人喜歡,才表現良好的行為。

  階段四:個人依社會的法律規範來形式。

道德成規後期:此時期之道德觀超越社會法律規範。

  階段五:認為法律是為了保護個人與社會的安全。

  階段六:以關懷全人類的福祉為主。

認知能力越強,越容易表現道德行為。

年齡越大對道德越具思考判斷力。

知易行難。

第4節青少年期的身心發展 青少年期係介於兒童期與成人期之間,這一個時期是人生中最不穩定的過渡時期。

身體快速發展 在性徵成熟之初,稱為青春期。

這個時期大約只有2-3年。

男性大約9-16歲之間,平均12歲。

女性大約介於7-14歲,平均10歲。

主要性徵與次要性徵的出現 當青春期來臨時,賀爾蒙大量分泌,生殖器產生明顯變化,稱為主要性徵。

男性身體明顯增高,初具大人身材,睪丸能生產精子,開始有夢遺現象。

女性開始有月經,卵巢開始生產卵細胞,已經具有懷孕的能力。

次要性徵 男性:嗓音變粗、鬍鬚、腋毛及體毛出現。

女性:乳房隆起、臀部變大、皮下脂肪增加、嗓音變細、身材婀娜多姿。

成長驟然增加:青春期身體快速成長。

男性:12-15歲,20歲巔峰。

女性:11-13歲,17歲高峰。

女比男發育早。

除身高外,體重明顯增加,食量大增、睡眠時間加長。

早晚熟對兩性的影響 1.早熟男較自信,人際關係好。

晚熟男身材小,易自卑、害羞及生活適應困難。

2.早熟女團體中不自在。

晚熟女為遲來初經擔心,最後長得較高、身段苗條迷人。

認知發展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論,青少年具有抽象思考能力,其認知發展進入形式運思期。

青少年由於缺乏生活經驗,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對自己的想法非常堅持,總認為別人應該聽他的話,成為他的聽眾,這種現象稱為「想像聽眾」。

道德發展 根據柯柏的道德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有60%的青少年的道德發展已達到道德成規期。

25%發展到道德成規前期。

青少年在道德知行方面有時並不一致。

生長在良好親子關係的青少年,其道德發展較佳。

父母管教子女恩威並濟,其子女的道德發展最好。

縱容放任型其子女容易酗酒藥物濫用。

專制權威型其子女其道德發展如何?     第11章個人生涯中的身心發展P.347-371 玖、試比較縱貫法與橫斷法的優缺點。

研究人類行為的發展四種方法:影響因素 一、縱貫研究法:指研究同一個人或一群人,在經歷一段時間之後,其行為變化的情形如: 二、橫斷研究:在同一個時段,同時比較不同年齡組群樣本,在某些行為層面上的差異情形; 三、縱貫系列設計:是綜合縱貫研究與橫斷研究的方法。

在幾年之內,對幾個不同年齡組群的 四、回溯研究法:根據研究樣本的現況,蒐集以往生活歷史的各種資料,據以分析研判這成目   兒童期各種發展的特徵:P.353 一、認知發展:認知指思考、推理、記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動作發展:是指身體各種活動技能的進展。

動作發展受到生理成熟與學習的影響。

三、情緒發展:出生後,須受人照料養育才能長大,由身體的接觸產生親情,現象→依附。

四、語言發展:新生嬰兒只會以哭來與他人溝通,例如:飢餓、口渴、痛、身體不舒服等。

哭 五、社會發展:兒童自小就要學習成為受歡迎的社會成員,稱為杜會化。

父母、家人、同 六、道德發展:指個人在社會化歷程中,學習明辨是非善惡以及實踐道德行為的過程。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一)感覺動作期:0-2歲:物體永存概念發展出感覺和動作協調的能力。

兒童的行為從本 (二)前運思期:2-7歲,認知能力就進入前運思期如:給幼兒看兩杯等量的水,然後將其 (三)貝體運思期:7-11歲,心智能力已進入具體運思→兒童能夠憑心象來思考:知道兩 (四)形式運思期:兒童在11歲以後:已經具有抽象概念。

***** 皮亞傑:前運思期的兒童具自我中心主義、不可逆轉,專心注意的特徵。

P.355 1、自我中心主義:兒童很主觀無法接受他人的觀點。

「蘋果已經是我的」不肯歸還他人。

2、不可逆轉:指兒童沒有還原的概念。

如杯子,無法想像再倒回去的水量,仍保持不變 3、專心注意:指兒童具有聚精會神的態度。

例如,將一杯水倒入另一杯,幼兒只注意水   五、社會發展:兒童自小就要學習成為受歡迎的社會成員,稱為杜會化。

父母、家人、同 艾瑞克森:出生到兒童期的心理社會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一)0-1歲:如嬰幼兒得到他人充分的關愛,就會發展出信任他人的個性,這是健康人格的基 (二)1-3歲的嬰幼兒:心智能力逐漸成長,能表現出個人的意志與行為。

如父母適度給予鼓勵, (三)3-6歲:如果幼童的一切作為受到他人的肯定,長大之後會表現出主動積極進取的性格,否 (四)6歲-青春期,這時兒童已經就學,如學習行為受到父母、師長的鼓勵與稱讚,就會發展出   父母管教子女的態度,可以粗略分為七個類型: (1)專制權感型。

(2)恩感並濟型。

(3)縱容放任型。

(4)過度保護型。

(5)拒絕冷漠型。

(6)矛盾不一致型(7)民主型。

以專制權感、縱容放任、拒絕冷漠等類型,容易養成小孩攻擊、退縮、自私等性格。

P.361   六、道德發展:指個人在社會化歷程中,學習明辨是非善惡以及實踐道德行為的過程。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兒童的道德發展,歷經:無律期、他律期、自律期 1、無律期:尚不知是非善惡,容易為所欲為,不能自我約束; 2、他律期:要他人來約束,才會表現合宜的行為, 3、自律期:兒童已可以約束自己的行為。

P.362   伍、如何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水準?試抒己見。

柯柏將一般人的道德發展細分為三個層次,每一個層次又分為兩個階段。

一、道德成規前期:這個時期的道德觀念,由個人的行為是否受到他人的稱讚或處罰而定: 1、階段1的道德觀念是:個人表現的行為不受他人處罰,則該行為是好的; 2、階段2的道德觀念是:個人所表現的行為,假如受他人讚美、獎勵才是對的。

二、道德成規後期:這個時期的道德觀是從他人的標準來判斷。

這個層次的道德發展,在階段3、階段3的道德觀個人為了讓人喜歡才表現良好的行為; 4、階段4的道德觀個人依社會的法律規範來行事。

三、道德成規後期:此時期的道德觀念超越社會法律規範,如:白動捐款濟助窮人不求回報。

5、階段5的道德觀:認為法律是為了保護個人與社會的安全; 6、階段6的道德觀:以關懷全人類的福祉為主。

一般兒童的道德發展,只到達第一個層次。

  柯柏的道德發展理論,個人道德發展與認知發展相輔相成,認知能力愈強的人,愈能明辨是   青少年期:介於兒童期與成人期之間,(13→22歲間)是人生中最不穩定的過渡時期,「狂飆期、   壹、現代青年人的身心特徵。

青少年期身心發展,可以歸納下述幾個特徵: 一、身體快速發展:性生理逐慚趨於成熟,性特徵成熟之初稱青春期,約只2-3年,男性約於 二、認知發展: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青少年具有抽象思考能力,其認知發展已進入形 三、道德發展:柯柏的道德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有60%青少年的道德發展,已經到達 四、社會發展:在青少年期社會化的過程中,需要充分了解;「我是誰」,也就是認識自己的能 ***** 青少年期的生理發展。

具有以下特徵:P363-5 (一)主要性徵與次要性徵的出現:青春期來臨時賀爾蒙大量分泌,生殖器?有明顯的變 (二)生長陡增:青春期身體快速成長。

P.364 (三)早晚熟對兩性的影響:P.3641、早熟與晚熟的男性:早熟的男性在同儕中顯得人高   陸、試述皮亞傑對兒童認知發展研究的貢獻。

二、認知發展: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青少年具有抽象思考能力,其認知發展已進入形式運思期。

青少年在邏輯推理、提出假設與檢驗假設方面的能力,幾乎與成人相等。

但 想像聽眾:青少年比成人缺乏生活經驗,因而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食古不化、不能靈活變通的思想,對自已的想法相當堅持,總認為別人應該聽他的話,成為他的聽眾。

P.365 三、道德發展:柯柏的道德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有60%青少年的道德發展,已經到達 道德成規期:青少年會參照成人所訂行為規範行事。

已達道德成規前期者,約占25%。



  貳、試述更年期症候群的心理因素。

成年期的生理、認知、人格與社會發展等方面,分別討論如下: 一、生理發展:女45→55歲賀爾蒙分泌減少,更年期:焦慮不安、易怒、沮喪、憂鬱等停經症候群 二、認知發展:,成年人在推理能力、字彙和為人處世方面的能力,普遍優於青年人。

許艾;語文能力、空間知覺、歸納推理、數字與文字流暢等能力,在40歲左右達到最高峰, 三、人格與社會發展:心智最成熟、處理最圓融年歲。

多數中年人有固定收人與崇高地位,   個人想耍在退休後,過著輕鬆愉快的生活及安享天年,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有足夠的老本;2、有健慷的老伴3、有知心的朋友;4、有正常的娛樂嗜好; 5、有子女親人的關懷;6、有社會的支持:7、有健康的身心,這樣才能夠老來幸福。

    第12章人格與人格的測量 P.375-411 人格理論:心理分析論與人本論、學習論與特質論、人格生物論等, 一、人格的涵義:(第一節:人格的涵義與人格的形成)「人格」在有兩種意涵:P.375 (1)人格是指個人在各種不同場合,表現自相當一致性的行為特質;P.375 (2)人格是指個人有自已獨特的性格特質。

各人即使在相同情境下的行為表現,也會有個別差異,人格是指個人在生活情境中,對一切人、事、物所表現持續的獨特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指個人在各種生活情境中,所表現的性情:友善、焦慮、誠實、興奮、依賴、懷疑、仁慈、謙卑、虛心、蠻橫(的等)。

二、人格的形成:成長過程中,生理遺傳、父母教育方式、家人關係、同儕團體、師生關係、學校教育、宗教信仰、生長環境及文化背景等因素交互作用下,逐漸塑個人的人格特質。

***** 一、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論:患者生理上的疾病,在器官上毫無病因,是由情緒困擾所引起的,較明顯疾病歇斯底里症、耳鳴與顫抖等。

人格、動機以及心理異常,起源於幼年時代不如意的生活經驗,這些被壓抑的內容形成潛在意識,影響人的一生至為深遠。

  壹、試述佛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

(一)人格結構:佛洛伊德理論,人格包括本我、自我以及超我等三部分。

P.377 1、本我id: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本能部分,人的飢、渴、性、睡眠等基本生理需求屬之。

2、自我ego:是由本我分化而來。

如本我的各種需求在現實環境中,不能立即獲得滿足,個 3、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最高層次部分。

使人在生活中,接受父母教養、學校教育 ***** 1、本我id: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本能部分,人的飢、渴、性、睡眠等基本生理需求屬之。

(1)生之本能佛洛伊德將本我的基本生理需求。

慾力:生之本能引發個體生存的內在力 (2)死之本能:攻擊、報復以及自殺等衝動。

當本我需求產生時,個人為了得到立即滿 (二)意識的層次:將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與超我細分意識、前意識、潛意識。

1、意識:指個人對客觀世界的覺察或醒悟,如:上課時知道老師講課的內容;中午用餐。

2、前意識:指接近意識的部分,只要加以思索就可以知曉,P.378 3、潛意識:指潛藏在意識之下的思想,童年時代心靈的創傷、對父母的不滿、性壓抑。

本我全部屬於潛意識,自我與超我則涵蓋這三個意識。

P.379   二、焦慮與心理防衛方式:在個體潛意識中,性與攻擊的衝動會這成內在衝突和緊張,這 常見的防衛機制,有以下幾類:P.379 1、壓抑作用:將不容於意識的慾念、感情和衝動,壓入潛意識中,使自己不察覺以保持心 2、投射作用:將自已不為社會接納的慾念加諸他人,藉以減輕自己缺點所生的焦慮。

3、否認作用:將已發生過不愉快事情加以否定,認為它沒有發生,藉以逃避心理上痛苦。

4、轉移作用:指需求無法直接獲得滿是,或憤怒無法向對象直接發洩時,轉移對象以獲得 5、反向作用:指行為表現與內心的慾念完全相反。

例如「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故事。

6、退化作用:指個體遇到挫折時,放棄已經學得的成人理性行為,改以較幼稚的方式去應 7、合理化作用:指個體在行為發生後,找一個社會認可的理由,取代行為其正的原因,藉 8、認同作用:模仿或學習偶像人物的行為,藉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或地位,減少內心的焦慮。

9、隔離作用:將部分真實事情,從意識中區隔開,讓自己不察覺到該事情的存在,免引起不 10、抵消作用:不愉快事情發生後,以象徵性的行為加以抵消,藉以彌補心中的不快。

11、幻想作用:指個體無法面對現實問題,改以幻想來得到內心約滿是。

P.381 12、補償作用:身心缺陷或能力不是時,企圖以某種方法來彌補,以達成自己內心的慾求。

13、昇華作用:不為社會認可的動機慾望,以合社會標準的行為來表現,以達成自已的願望。

昇華作用是比較好的心理防衛方式。

P.381-2   性心理發展各時期的基本要義如下:P.382 1、口腔期0-1歲:嬰幼兒的原始慾望,主要靠口腔部位獲得滿是。

此時期口腔活動假如不 2、肛門期2一3歲:嬰幼兒由排泄大小便,獲得原始慾力的滿足。

這時期衛生與如廁訓練, 3、性器期4一5歲:幼兒原始慾力靠性器宮的郡位來獲得滿是,此時,幼兒喜歡觸摸自已的 4、潛伏期6一12歲:兒童正在學校求學,接觸的對象由家人擴展到學校的師生,其快樂來源 5、兩性期青春期以後:大約13歲以後,男女兩性性器官逐漸成熟,身心特徵從此自趨明   二、楊格的:瑞士精神科醫師,與佛洛伊德私交甚篤,後分道揚鑣,各立門戶。

楊格的分析心理學人格理論,其基本要義如下:P.384人格結構、自我取向、象徵 (一)人格結構:楊格主張人格包含自我、個人潛意識與集體潛意識, (二)自我取向:楊格特別重視兩種極端的性格,即與。

P.385 (三)象徵:楊格研究許多民族的文學、藝術與宗教倍仰,發現每個民族文化都有自己共同的 ***** (一)人格結構:楊格主張人格包含自我、個人潛意識與集體潛意識,簡要說明如下: 1、自我:含個人的思考、記憶、感情和知覺等意識,自我係由使人在幼年生活經驗中,逐漸 2、個人潛意識:與佛洛伊德所指的潛意識雷同;凡不愉快或創傷的經驗,從意識中被壓抑下 3、集體潛意識:指個人生長的族群,在長期演化中,從祖先共同留存下來的潛意識型態,構成集體潛意識的基本元素稱為原型,他認為重要的原型有四類: (1)假面人格:對什麼人說什麼話,將真正自我隱藏,此成分如太強,戕害人格正常發展; (2)阿尼瑪:指男人具有女人的性格; (3)阿尼慕:指女人具有男人的性格。

楊格男人逐漸傾向女性化,女人則傾向男性化; (4)陰影:黑暗或妖魔鬼怪。

對死亡都存有恐懼感,害怕幽靈鬼魂,集體潛意識可以由原始 (二)自我取向:楊格特別重視兩種極端的性格,即與。

P.385 內向:性格上內斂、含蓄、保守、退縮,較多關心自已事物,對外在事物、人際關係缺興趣 外向:活潑、好動、擅於領導他人、能言善道,關心自己以外的一切,喜歡參與社會活動。

(三)象徵:楊格研究許多民族的文學、藝術與宗教倍仰,發現每個民族文化都有自己共同的圖騰、標記,作為崇拜的對象與精神的象徵。

例如:中國人崇祥龍,向稱為龍的傳人;   捌、試述阿德勒個別心理學的貢獻。

三、阿德勒的個別心理學: 個別心理學:強調個人行為是由家庭與社會所塑造而來的。

其重要概念分述如下:P.386 自卑感、補償作用、追求卓越、生活格調、社會人際關係、人格發展 (一)自卑感:個人無法達成目標時,對自已產生無助感與無力感的心態。

P.387 (二)補償作用:當個人產生自卑感以後,為了恢復內心的平衡,會設法彌補自己的缺點: (三)追求卓越:追求卓越不單指在社會上有崇高的聲望或地位,且是鍛練自己戰勝任(四) (四)生活格調: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追求舒適生活、超越他人的理想,可是在 (五)社會人際關係:個人事業的成功,很難完全靠單打獨鬥,須借助他人協助方能成事。

個 (六)人格發展:認為被過度保護、被人拒絕及出生序等因素, 對人格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 (一)自卑感:個人無法達成目標時,對自已產生無助感與無力感的心態。

P.387 1、器官自卑感:是指身體某一器官比較脆弱容易生病,這種由自卑感來自遺傳。

2、心理自卑感:在家庭生活或學校生活中,如常有挫敗感,也會造成心理上的自卑感。

(六)人格發展:認為被過度保護、被人拒絕及出生序等因素,對人格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 1、過度保護:小孩如從小生長在嬌生慣養的家庭,凡事只要求別人幫忙,容易喪失抵抗 2、被人拒絕:有些小孩因以下列因素,父母無法接納他們:(1)長相不雅;(2)智能低; 3、自生序:   四、人本論:來自有些心理學者無法接受心理分析論與行為主義。

因為: 心理分析論以心理或精神異常者為研究對象,將研究結果推論到正常人的行為; 行為主義以動物為實驗對象,研究緒果再推論到人類的行為,都不是以正常人為研究對象。

人本論;強調每個人有獨立自主的人格,尤其是個人心靈的自由與潛能,是人格成長基礎   肆、試比較馬斯洛與羅吉斯對人性看法的異同點。

P.390-1 (一)羅吉斯的個人中心論:以個人的自我為核心,稱之為自我理論。

該理論的要點: 自我觀念、積極關愛、自我一致性 1、自我觀念:個人對自已的了解、認識與感受,統稱為自我觀念。

這種觀念係由個人在 2、積極關愛:羅吉斯認為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可以分為兩類: (1)無條件積極關愛:父母對子女的才能與各種行為表現,總是以勉勵代替處罰,以 (2)有條件積極關愛: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有條件的,例如:要求小孩每次月考達到90 3、自我一致性:個人的自我觀念中,自我和諧的心理現象,稱為自我一致性:人格才   (二)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陸、一個人如何才能夠自我實現?人本論 1、自我實現的需要:低層次需要滿足才晉升高一個層次:自我實現的人是潛能充分發 2、自我實現者的特徵: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者人格非常健全,且個人不斷學習與成 (三)人本論的評價:理想自我 1、人本論重視個人的主觀經驗及自我觀念,在人格發展上的重要性,開闢了另一條途徑。

2、人本論的理念無法做科學的檢驗,個人成長和自我實現,都不容易界定與衡量。

  人格生物論:觀察同卵雙生子,自小住不同家庭成長,或探討同一個家庭收養不同父母所生的 一、薛爾隆的體型論:體型與人格之間有密切關聯,他將人的體型依照胚胎學分為:P.400 (1)內胚型:認為內胚型體型肥胖、腰圍粗大、肌肉鬆軟,具有擅交際、樂觀、和藹等性格; (2)中胚型:身體壯碩、硬朗、肌肉發達,很有幹勁、由信心、競爭性及支配他人等性格; (3)外胚型:身體瘦長、體力差,內向、沈思、壓抑等人格特質。

理論尚無法獲肯定支持。

二、艾森克的人格理論:人格主要受遺傳基因影響,內向者生理警覺性高於外向者。

強調人1     拾、測量個人人格有何科學方法?P.404 一、人格測驗的功用:心理學家常以人格測驗作為鑑定人格特質的工具。

由人格測驗的結 1、在臨床診斷方面:精神科醫師在治撩患者疾病前,除觀察和面談之外,有時要借助 2、在諮商輔導方面:心理學家常以專業知識,來幫助案主自我成長。

諮商輔導的對象很廣 3、在員工甄選與安置方面:任何機構都希望有優秀人才,來提升工作績效及競爭力 4、在心理研究方面:心理學家有時需要進行各種學術性研究,例如:IQ是否與EQ有關 二、自陳式量表:由受試者在人格測驗題目中,選答最適合描述自己情形的答案工具,此表誠 三、投射測驗(投射技術):以曖昧的刺激情境,讓受試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形下,隨心所 以投射測驗來測量人格,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P.407 (一)羅夏墨漬測驗:瑞士精神科醫師羅夏所設計的。

該測驗有10張圖片,其中5張是黑白 (二)主題統覺測驗TAT:由美心理學家繆瑞和摩根所編製。

該測驗全部有3O張圖片, (三)字詞聯想與語句完成測驗:P.410 1、字詞聯想測驗:以單字或詞當作刺激,讓受試者自由聯想。

如:刀、木、水、火、 2、語句完成測驗:對受試者提供不完整句子,讓受試者將不完整句子填滿,成為一完整的 (四)繪畫測驗:畫人測驗最普遍。

由古德引納夫所提倡,此測驗適用於不善吉辭表達者或兒   投射測驗具有以下四個優點:P.411 (1)可以使受試者減少心理防衛,坦誠作答;(2)可以測量受試者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問題; (3)試題的設計與編製比較簡單;(4)受試對象適用於兒童及身體殘障者。

不過, 投射測驗亦具有以下五項缺點: (1)缺乏客觀評分辦法;(2)主試人員必須按受嚴格酌專業馴練; (3)測驗結果的解釋相當主觀:(4)信度與效度不高;可測驗的常模不容易建立。

人格測驗除了前述幾類之外,尚有: (1)定向測驗;(2)藏圖測驗:(3)情境測驗; (4)自我概念測驗;(5)自傳量表;(6)提名技術等。

P.411     第13章壓力與身心健康P.415-427 第二節:壓力的來源:生活改變、生活瑣事、心理因素、不可抗拒的因素、 不可預測的因素、天不從人願、人為的災禍、創傷後遺留下來的壓力 一、生活改變: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會遭遇到些不愉快的事件,使得自己的生活作息改 二、生活瑣事: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

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許多瑣碎事情,讓自己無法 三、心理因素:個人內在心理上的困擾,也會形成生活壓力,由心埋因素所造成的生活壓力, 四、不可抗拒的因素:俗稱說:「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

颱風吹倒住屋P.424 五、不可預測的因素:生活中有許多事情自己無法掌控,突如其來或不可預料的事件。

六、天不從人願:每個人生活在指望之中,成為追求生活目標的原動力。

可是,假如不幸期 七、人為的災禍:在犯罪、暴力、罪惡充斥的社會裏,人隨時隨地都可能遭受攻擊與侵八、 八、創傷後遺留下來的壓力:過去曾有嚴重心靈創傷經驗,雖該事件己事過境遷,但   參、長期的心理衝突會導致何種結果?最常見的有挫折與衝突兩項。

P.421 (一)挫折:指個人的動機或期望,受到個人或外在因素阻礙,產生挫折感。

如:焦慮、煩惱、 (二)衝突:心理衝突的簡稱。

當個人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機,無法同時獲得滿足時,所產生的心理困境稱為衝突。

心理衝突至少有下五種: 1、雙趨衝突:當兩個動機促使個人這求兩個目標,但是因為某種條件的限制,只能在這兩 2、雙避衝突:兩個目標同時對個人具有威脅性,個人必須接受其一時,就產生雙避衝突。

3、趨避衝突:只有單一目標,同時懷有想趨近與厭惡或逃避的心理,兩難的心理困境中, 4、雙趨避衝突:同時處於兩個想趨近、兩個想避之的目標時,只能在這些目標中選擇其一 5、多趨避衝突:有多個動機促使其在行為上,同時追求多個目標,而這些目標有的具有誘惑     第三節壓力對個人行為的影響↓心理、生理、行為P.425 一、心理方面:對太大壓力產生不愉快情緒,壓力愈大情緒愈惡劣,情緒會持續相當長時間。

(1)煩惱、生氣、憤怒。

(2)焦慮、害怕、憂慮、不安。

(3)沮喪、悲傷、憂愁。

(4)罪惡感、害羞、嫉妒、討厭等。

  *心理壓力與疾病有何關聯? 長期或突如其來的巨大壓力,會使人產生心理失常問題,譬如:失眠、作惡夢、憂鬱、精神官能症,嚴重者可能導致精神崩潰。

*圖13-3 二、生理方面:個人在心理壓力之下,大腦將壓力訊息傳遞到內分泌系統,分泌各種賀爾蒙,壓力促使大腦下視丘,激發自主神經系統交感部分,繼而促使腎上腺分泌增加,個人乃處於攻擊或逃避的反應狀態,結果導致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流汗增多、血液快速流向肌向,使得肌肉力量大增、心智活躍及注意力中。

P.426 壓力同時促使腦下垂體分泌增加,刺激副腎皮質分泌賀爾蒙,結果導致蛋自質與脂肪消耗,力量大增。

自動減少身體組織發炎。

壓力會改變身體的免疫力,降低抵抗疾病的能力,同時,影響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正常運作,進而產生憂鬱、失眠、神經質等現象。

P.426-8 三、行為方面: (一)攻擊:人在壓力下,會表現出肢體或言語的攻擊行為。

多勒等提出挫折攻擊假說,該 (二)放縱自己:有些人在處於巨大壓力之下,會表現一些自暴自棄的行為,諸如酒、使用禁 (三)退縮:有些人遭遇壓力,就從社會人際關係中退縮下來,表現恐懼、沮喪、自閉或表現幼 (四)自我防衛:壓抑、投射、合理化、認同作用、反向作用、否認、隔離作用、低消作用、   第四節:壓力與身心健康 一、壓力與疾病:心臟病、腸胃潰瘍、氣喘、皮膚病、偏頭痛等。

中風、肺結核、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自血球過多症、癌症、過敏症、傳染性疾病、長期背痛、性無能、難產、汕氣、青光眼、陰道感染、?疹、甲狀腺腫大、血友病、直腸炎、便秘、牙周病、感冒等疾 二、病患特徵:巴森氏:生病期間,可得到別人注意、同情、關心,以獲禮物,潛意識裏, 三、人格類型與疾病:1/3死於心臟病。

佛雷德曼與羅森曼:心臟病患者多具有A型人格: A型人格:具有憤世嫉俗、求好心切、對人存有敵意與猜疑心、個性及燥、情緒不穩定等人格特質,追求完美,容易動怒、批評別人,生活忙碌不堪,這種人在都市化的工商業社會中最常見。

由於日常生活中存有許多機會,凡事都要競爭,勝者生存,敗者被洶汰,在這樣重大的生活壓力情境之下,內分泌腺會分泌有毒的物質,就容易使人得病。

B型人格:凡事從容不迫、悠閒自在,一切隨緣、與世無爭,對名利看得很淡薄、沒有罪惡感,這種人比蛟不會得心臟病。

斐利曼與其同僚的研光發現:A型人格者患心臟病的機率,為B型人格者的6倍。

P.430   貳、如何減少挫折,保持心理健康?壓力認知理論 第五節:對付壓力的方法可以分為下述幾類: 一、針對問題,尋求解決之道:P.431-2 二、視危機為轉機:許多壓力事件是個人無法避免的,在這種情況之下,自己換個角度去看問 三、有宗教信仰:使人有個精神寄託,當個人面臨不如意事件時,藉由宗教信仰所產生四、 四、多關心與參與自身以外的事務:助人為快樂之本,多去關心外在環境的一切,不 五、樂觀積極進取:樂觀的人通常身體比較健康。

在面對重大壓力時,比較能夠作良好的適 六、社會支持:個人遭遇到苦難時,社會支持t是舒解壓力很重要的管通。

社會支持是指社   影響個人健康與疾病的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 (1)心理因素:壓力、應付壓力的技巧、人格特質、對疾病的心理反應; (2)生活方式: (3)生理因素:生活環境、免疫力、遺傳因子; (4)社會因素:環境與公共衛生、衛生教育、醫療體系、污染防治、社會支持等。

    第14章心理異常P.441-464 心理學家常以底下標準,來判斷個人的行為是否異常:P.441 1、行為偏離社會常規:個人的行為若偏離社會規範,就被視為不正常。

由於各個社會的規 2、行為適應不良:個人若無法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其行為屬於異常。

長期失業、犯罪 3、長期自覺苦惱:有些人時常覺得煩躁、不安、沈悶、悲傷、失眠,總是覺得身體不舒服與 4、違法行為:凡是違反法律條文的行為,均屬於異常。

個人的行為須由合格的臨床心理學家   正常的人應具有下述心理特質。

P.441-2 1、對現實有適當的知覺:正常的人能對自己的能力或環境,作適度的評價。

不會怨天尤 2、有自知之明:一個良好適應的人,他能夠覺察到自己的動機和感覺,不會自欺欺人。

凡事 3、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正常人有信心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

雖然正常人也有攻擊、衝動 4、自尊和自我接受:良好適應的人具有自我價值感,為周圍人所接受。

具有良好的人際關 5、有和諧與和睦的人際關係:能和他人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能知覺到別人的需要,知 6、工作能力:心理健康的人能熱衷於自己的工作,生活充滿活力與朝氣。

不正常的人對自己   二、焦慮症的侍徵:焦慮是指緊張、坐立不安、心情紊亂、注意力不集中、恐懼、煩躁等情緒狀態。

個人焦慮時,常有心悸、失眠、身心疲勞、頭暈、嗯心、無端恐懼與不合理的思想。

常見的焦慮症有以下三類:泛慮症、恐怖症、強迫症。

P.443 (一)泛慮症:指患者過分敏感,對生活中任何小事過分搶心,隨時覺得不幸的事會降臨到自 (二)恐怖症::患者對於毫無危險的情境或事物,會持續且不合理的懼怕,致妨礙其日常生 (三)強迫症:通常在成年期之前出現。

P.444   三、焦慮症的原因:生物因素、學習因素、認知因素、人格因素P.445 (一)生物因素:人與生俱來氣質或個性,可能發展成焦慮、多愁善感的人,對身體內在疾病 (二)學習因素:人類的行為或習慣,不論是適應或不適應,都是由學習歷程所形成的。

學習過程至少涵蓋三種方式:(1)古典制的學習;(2)操作制的學習;(3)觀察學習。

(三)認知因素:人對某些事件的看法或認知,也可能產生焦慮。

中美斷交、中共試射飛彈 (四)人格因素:具有神經質傾向,缺乏安全感、罪惡感、沮喪、內向、情緒不穩定等人格特 (五)壓力:個人如長期處於壓力下,而這壓力大於其所能承擔範圍,就很容易產生焦慮症。

壓   體化症:指個體的身體覺得不舒服,可是毫無生理機能的病因,也不是假裝有病。

這種症狀與心因性疾病略有不同,心因性疾病是指個體身體不適,有心理或情緒的因素。

體化症可以分為三類:(1)身體不適症(2)轉化症(3)慮病症P.446-7 一、身體不適症:患者身體不舒服,係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這種患者以女性居多。

患者長年 二、轉化症:心理上的問題,轉化為生理疾病現象;在其生理上找不出明確病因,以單一器官系 三、慮病症:患者經常擔心自己罹患重病:癌症、肝癌、心臟病、腎臟病、,伴隨強迫症、 體化症的病因:認知因素、人格因素、生病的感受P.448 (一)認知因素:人如太在意自己身體,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很少去關心身外的人、 (二)人格因素:凡是具有過分自我關心、容易接受他人暗示、內向、消極悲觀、情緒不穩 (三)生病的感受:幼年生病時,父母過分關心,別人又給予過度同情與愛護,甚贈送太多禮   解離症:指案主將痛苦的記憶,或不為人接受的慾念與衝動,從意識中脫離出去,藉以防衛常見的解離症有:解離健忘症、解離迷遊症。

及多重人格。

茲簡述如下:P.449 一、解離健忘症:健忘症患者,有時會突然間喪失某方面的記憶,尤其是與自己有關的重要資 二、解離迷遊症:指患者不但喪失記憶,而且到處走動卻找不到自己的家。

有的患者長達數 三、多重人格:是自我的解離,患者同時具有二個以上不同人格特質。

在不同時空裏,會出 四、解離症的病因:解離症是由於個人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太大所造成的。

個人在幼年時代,曾   情感失常:情緒非常低落、哀傷沮喪、意志消沈、萬念俱灰、對生活與工作失去興趣或情緒極端興奮者。

情感症依症狀的不同分為:憂鬱症又稱為抑鬱症、躁鬱症與狂躁症等三種: 一、憂鬱症(抑鬱症):個人如長期陷入情緒極端低潮,就有憂鬱症的特徵。

精神醫學上診斷: 二、躁鬱症與狂躁症:P.452陸、躁鬱症患者有何行為特徵?試述之。

1、躁鬱症(兩極化情感症):有時候極端狂躁,有時候則極端憂鬱。

其情緒極端興奮時 (1)基因缺陷:遺傳因素與憂鬱症、躁鬱症之間,彼此有顯著的相關。

同卵雙生子其中一人 (2)神經化學因素:根據最新的醫學研究,大腦中腎上腺素、血清素與乙醯膽素 (3)認知因素:情感失常的人,常對自己或其他人、事、物,作負面解釋,患者常歸咎自己   精神分裂症:屬最嚴重精神異常(精神病)。

患者已喪失自主生活的能力,通常須住院治療。

一、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狀:思想紊亂、知覺扭曲、脫離現實、妄想與幻覺、情緒錯亂、動作古怪P.454 (一)思想紊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想混亂,無論在口語或文字表達時,均不合乎邏輯;注意 (二)知覺扭曲:精神分裂症患者發作時,對各種顏色覺得鮮明耀眼,很小的聲音覺得震耳欲 (三)脫離現實:患者常離群索居,整天生活在自我幻想的世界;極端退縮,不與人交往,對任 (四)妄想與幻覺: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不合邏輯與事實的思想觀念,此現象稱為妄想。

妄 (五)情緒錯亂:精神分裂症患者喜怒無常,在喜事場合可能嚎陶大哭,在喪事場合可能狂歡 (六)動作古怪: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怪與動作,有時喃喃自語,有時比手劃腳,有時 ***** (四)妄想與幻覺: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不合邏輯與事實的思想觀念,此現象稱為妄想。

妄想症分為六種:誇大妄想、迫害妄想、支配妄想、關聯妄想、嫉妒妄想 (1)誇大妄想:患者誇大自己的身分、地位、錢財、能力,藉以誇耀自己,隱瞞自卑感。

(2)迫害妄想:患者擔心別人處心積慮想陷害或殺害他,常提心吊膽、草木皆兵、杯弓蛇影。

(3)支配妄想:患者深信他人有分身的功力,能控制他的言行。

(4)關聯妄想:患者將一些不相關的事情聯想在一起,例如:警方追緝的行兇歹徒就是他、樹 (5)嫉妒妄想:患者常有強烈嫉妒別人之心。

精神分裂症患者,除了妄想之外,幻覺常為其主   二、精神分裂症的類型:P.456 (一)妄想型:妄想型人格:有些患者相信許多敵人埋伏在身遽,沒有一個親人是可靠的, (二)僵直型:僵直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極端退縮,他們會無端擺出無意義的姿勢,長達數 (三)混亂型:混亂型精神分裂症糊裡糊塗、不著邊際的行為,有時莫名其妙放聲大哭、掉 (四)未分化型: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是指患者明顯具有前述精神分裂症的一般症狀,但是   三、精神分裂症的原因:遺傳因素、大腦內部神經化學物質不平衡、心理因素 (一)遺傳因素:精神醫學家研究:精神分裂症與家族遺傳有密切關係。

患症為正常人10倍。

(二)大腦內部神經化學物質不平衡:大腦內部的多巴胺系統分泌過多,該神經化學物質位於大腦副皮質邊緣系統:是掌控人類情緒的中樞。

患者服用平衡多巴胺藥物之後,能有效控制其情緒。

經由大腦斷層掃描發現,精神分裂者的大腦腦室比正常人大,P.458 (三)心理因素:P.458-9 1、親子關係:父母對子女有過度保護、過分關心,或對子女有拒絕、冷漠、過分嚴格、 2、家庭問題: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都父母早逝或在破碎家庭中長大,如父母犯罪坐牢、 3、生活與環境壓力:承受的壓力如果太大,可能使其人格崩潰。

生活在競爭劇烈都市中   壹、人格異常分哪些類型?第六節:其他心理異常:人格異常、性心理異常 一、人格(性格)異常:指異於正常人性格。

患者的偏差行為不符合社會規範,甚至傷害他人; 二、性心理異常:指個體在性行為表現上,明顯與正常人不同的現象。

性行為就狹義來講,僅 人格異常類型:反社會人格、妄想型人格、戲劇型人格、自懋型人格、邊緣型人格 1、反社會人格:行為違反社會法律規範,具有傷害他人而不感到愧疚性格。

自小就有 2、妄想型人格:係指具有對人、事、物存有高度猜疑心,不信任別人且隨時防範他人, 3、戲劇型人格:具有喜歡他人注意與讚賞、行為表現幼稚、情緒非常不穩定、以自我為 4、自懋型人格:指具有自我誇大、待人傲慢、自我陶醉、炫耀自己等性格。

5、邊緣型人格:係指情緒極不穩定、行為怪異變化多端、無法與人建立良好關係、行為 (二)人格異常的原因:與遺傳有密切關係。

這類患者缺乏抑制非法行為的能力。

其自主神經   (一)性變態:個人不經由正常性行為,尋求性滿足。

以某些事物、情境或儀式,就能夠獲得 (二)亂倫:指與近親發生性關係,這是違反人倫的一種性行為。

父女>繼父女>兄妹>母子。

(三)強暴:社會地位低微,無正當職業,25歲以下者居多。

強暴者在行動之前就有預謀。

    第15章心理治療P.467-497***** 心理治療的種類可歸納:領悟治療、行為治療、折衷取自治療與生理治療四大取向。

領悟治療法:心理分析治療、案主中心治療、認知治療與團體治療等 領悟治療法:旨在協助案主徹底領悟自己的思想、情緒、動機、行為以及心理防衛機制, 一、心理分析治療法:佛洛伊德:旨在揭露案主潛在意識的衝突、動機與心理防衛機制, 治療的步驟:自由聯想、夢的解析、夢的解析、移情分析、闡釋P.468 (一)自由聯想:自由聯想法可以使案主在童年時的心理創傷、壓抑,在潛意識裏的衝動、慾 (二)夢的解析:案主在自由聯想時,想到自己作夢的內容,成為心理分析很更要的資料。

佛 (三)夢的解析:全部療程約十餘次,有時案主不肯將內心壓抑的感情全部傾吐;有時不按事先 (四)移情分析:案主在接受心理分析過程中,可能將其童年關係密切的人物、愛與恨的情 1、正移情:案主將潛藏在內心深處,對別人的愛意轉移到分析師。

2、負移情:案主將隱藏在內心深處,對別人的恨意轉移到分析師。

(五)闡釋:心理分析最後一個步驟,是闡釋。

分析師根據案主自由聯想、作夢的主題、抗拒   二、案主中心治療法(當事人中心治療):羅古斯秉持人文主義的理念倡導。

屬領悟治(一)治療的氣氛:羅古斯認為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營造安詳、和諧的氣氛是非常重要 為達到上述效果,治療師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真誠、無條件積極關、同理心 1、真誠:治療師對案主必須真心誠意、坦誠溝通、態度誠懇及自然,不處偽造作、不擺出2、無條件積極關注:治療師對案主所陳述的一切,都要無條件的接納;尊重案主的人3、同理心:指治療師在傾聽案主自我陳述之後,站在案主的立場,設身處地的去體會案   三、認知治療法:類許多不良適應的行為,來自個人認知上的偏差。

認知治療;係根據認知理 (一)理情治療法的基本概念:艾理斯心理學博士學位。

曾開業當心理醫師,在行醫期間發 (二)理情治療法的理論基礎:理情治療法的人格理論,又稱為A-B-C-E-F理論;見圖I5-4。

A代表發生的事件,B代表個人對事件所持的信念,C代表由信念所引起的情緒後果,D代表對信念的駁斥,E代表駁斥之後產生的效果,F代表新的情感。

RET的人格結構模式 A發生的事件→B對事件的信念→C由信念引起的情緒後果 ↑ D對信念的駁斥→E產生諮商治療的效果→F產生新的情感P.474 (三)心理失常起源於非理性的信念:艾理斯在多年的臨床心理診療工作中,發現許多人的   (一)系統減敏感法:歐爾培倡導。

利用反制約與交互抑制的原理,採取以下步驟 1、協助案主確定焦慮階層:案主面對特定事物,引發不同程度的焦慮層次:害怕面對群 2、對案主實施放鬆訓練:當一個人焦慮、恐懼時,肌肉通常緊繃,藉著身心放鬆,能 3、身體放鬆時,想像焦慮的事項:當案主身體完全放鬆時,讓他從焦慮階層I的事項開 (二)嫌惡治療法:利用使案主厭惡的刺激,來改變其不良適應行為的治療法。

嫌惡治療法適 (三)代幣法:當案主表現適當行為時,給予替代錢幣的物品;當案主累積到一定數量時,可以 (四)隔離法:指將行為偏共約案主,暫時與他人隔離,使其產生不愉快的經驗,藉以減弱或消 (五)刺激飽足法:對案主提供許多其所需要的東西,使其對過多的增強物失去吸引力,進而 (六)洪水法:對案主呈現其最感到恐懼的刺激,藉以降低對恐懼物的敏感度。

如:案主患 (七)爆炸法:指在案主沒有心理準備的情形之下,突然呈現其最恐懼的刺激,當其能克服個刺 (八)社會技巧訓練和自我肯定訓練:對自卑、退縮、內向以及沮喪者,都很有幫助。

(九)行為契約法:治療師與案主協商,將案主預期達成的新行為當作目標,彼 (十)自我管理:由治療師協助案主,自動自發地自我約束、管理不良適應的行為, (十一)生理回饋法:利用儀器傳達身體功能訊息,增進案主控制生理活動歷程的行為治潦   第三節:折衷取自向療法:針對案主的心理特徵,採取兩個以上學派方法的優點,靈活 完形治療法、現實治療法、存在治療法與意義治療法、溝通分析法: (一)完形治療法的哲理基礎:完形治療:皮爾斯:該治療法源自存在哲學,重視人存 (二)完形治療法的人格理論:主張個人是個統合的有機體,具有生物性與社會性需求,健 (三)治療的目標與程序:完形治療的主要目的,在提升案主對人、事、物的覺察能力,使自 (四)完形治療法常用的技術:P.488-9   四、溝通分析法TA(交流分析):柏尼:認為人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表達自我情感、 (一)溝通分析的人格理論:溝適分析將人格的自我狀態,分為二個類型: (1)父母自我狀態P:係認同父母的態度、價值觀,形成命令、訓誡及專斷的持質。

(2)成人自我狀態A:係學習成人現實、理性的態度、所產生的人格特質;P.494 (3)兒童自我狀態C:指保留兒童時期不成熟、幼稚及衝動的性格。

一般正常人的人格結構,P、A、C三部分彼此獨立;不正常者的人格結構,P、A、C三者相互重疊或排斥。

    第十六章社會行為P.501-530(P.531之後未整理) 社會行為心理學研究:對社會的知覺、人際關係、社會影響以及團體影響等方面。

一、印象的形成因素:對方的相貌、刻板印象、情境因素、個人因素、 初始效應、月暈效應P.501-2 社會知覺:指個人對人、事、物的認識、了解或判斷,對人的知覺稱為人際知覺: (一)對方的相貌:第一印象從相貌特徵。

認為外貌英俊或嬌美者,智力比較高,做事較成功 (二)刻板印象:個人對特定人、事、物,存根深蒂固牢不可破觀念。

刻板印象可分為三類: 1、性別刻板印象:對男性存有攻擊、支配、理性印象;對女性存有溫柔、順良、感性等印象 2、種族刻板印象:認為美國人是民主、自由、富有的;日本人是有禮貌、守秩序及團結的。

3、職業刻板印:醫師是富有的,教師是清高的,商人是奸詐的。

P.502刻板印象是由長期生 (三)情境因素:個人對他人的印象,頗受當時情境的影響。

例如:某生時常曠課、遊手好 (四)個人因素:個人的態度、價值觀、情緒、智力、宗教信仰等,都會影響對別人的印象。

(五)初始效應::指自已對他人的全部印象,受先接受到對方資訊的部分影響較大,後來接 (六)月暈效應:對他人第一印象,以偏蓋全心理。

對方的印象,產生誇大不實的現象   二、歸因歷程:個人對自己獲別人行為發生原因,所作推論或解釋,如:朋友婉拒和你去看電 (1)一件令大家很關注的事。

(2)某事件與自己有密切的關聯。

(3)他人的行為出乎自已的預料之外。

(4)個人對他人的行為產生懷疑。

歸因的類別、理論學說以及相關的問題: 海德:內在歸因與外在歸因、凱利的歸因論(一致性、特殊性、共同性)、魏尼爾成功與失敗的歸因(內外在與穩不穩定)、歸因的偏差、文化背景與歸因p.504 (一)內在歸因與外在歸因:社會心理學者海德歸因理論。

他將歸因分為兩類: (1)內在歸因:將個人行為歸因於能力、特質、性向和情感等,如:有位朋友因成績不及格 (2)外在歸因:將個人行為解釋為情境或環境的因素。

例;你認為是因教師命題大難或評分 (二)凱利的歸因論:凱利:認為一般人在推論別人的行為時,通常有以下二個特性: 1、一致性:指某人在相似情境之下,是否重複表現相同的行為?例如上課都守規矩嗎? 2、特殊性:指一個人的行為,只有在特殊情境之下發生嗎?例如學課不守規矩嗎? 3、共同性:指其他人在同樣情境上,都表現相同的行為嗎?例如學上課時,都不守規矩嗎? (三)成功與失敗的歸因:魏尼爾研究,成功或失敗的歸因,可以分為內在或外在、穩定 (四)歸因的偏差:人以理性態度,對自己或別人行為作歸因常見歸因偏差有下幾類: 1、當事人與觀察者的偏差:當事人與觀察者對同一個行為的歸因,彼此間常有很大的差 2、心理防衛歸因:旁觀者對他人的不幸遭遇,傾向於作內在歸因。

將他人的不幸遭遇, 3、自我歸因誤差:個人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將失敗歸因於情境,此現象→自我歸因誤差。

(五)文化背景與歸因:西方強調個人主義、獨立自主、自尊與依靠自己;依據個人的人格特   三、偏見:因種族歧視或宗教信仰衝突,造成攻擊暴力事件,這些行為與偏見有連帶關係。

偏見:對某些人、事、物所持有的負面態度,以種族、性別、宗教信仰方面的偏見居多。

(一)產生偏見的原因:P.509 1、團體內衝突:在社會團體之間,有時成員為了爭取工作機會或掠取有限資源,產生 2、團體間壁壘分明:每一個人對其所隸屬的團體,常有濃厚的感情,彼此有共同的信念 3、社會學習:一般人自從兒童時期,學習父母、教師、朋友與其他成人的行為。

假如成人 4、刻板印象:個人對某特定對象,在認知上深信對方擁有某些特質,這種刻板印象與個 (二)消除偏見的方法:壹、如何消除團體之間的偏見?P.510 1、直接接觸:彼此增加接觸的機會,透過溝通增加互相了解,可減少對抗與降低偏見。

2、包容對方:透過各種教育方式,培養人們以愛代替仇恨、以尊重代替敵對,有利消除 3、打破團體間界限:讓各個團體成員分工合作,制定法律保障弱勢族群的權益,鼓勵不同族群通婚,統一語言與文字,增進彼此了解減少彼此間誤會,有助於消除偏見。

  第二節:人際關係↓:人際吸引、愛倩、人際吸引、愛倩與文化背景 一、人際吸引:人與人間彼此相互欣賞、愛慕與關注心理好感。

人際吸引使人建立感情與愛情,人際吸引的影響因素: (一)接近效應:個人與活動空間相近的人,由於接觸頻繁容易由相識產生感情。

P.511 (二)身體外貌的魅力:個人的身材外貌,決定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

但經過長期交往之後 (三)相似性:俗語說:「物以類聚」、「惺惺相惜」、「官官相護」,這些都說明性質相近 (四)互補性:個人為了彌補自己的不是或缺陷,因而對自身所缺而對方所長的人,產生示好 二、愛倩: (一)愛的涵義:佛洛姆認為:愛就是給予和接受。

古今中外對愛敘述最透徹的,記載在聖 (二)愛情三角論:史騰柏格:將愛情分為熱情、親密及承諾等三個層面。

每一個層面 (三)愛倩與幼年生活經驗有關:個人在童年的生活經驗,會產生三類性格: 三、人際吸引、愛倩與文化背景:人際吸引與個人生長的環境有密切關係。

布士:發現具   態度的性質:社會心理學者主張,態度三種成份:認知、情感、行為 (1)認知成分:指個人對人、事、物擁有的信念、觀念、看法:我認為運動有益身心健康; (2)情感成分:指個人對人、事、物的好惡與感情,例如:我喜歡出國留學; (3)行為成分;指個人對人、事、物所採取的行動,例如:我每天去游泳。

圖16-5,態度是 說服的過程包括四個基本因素:訊息來源、訊息內容、傳播訊息的工具以及接收者 1、訊息來源:傳播訊息來源的可信度高,比較容易說服人。

如:政府官方資料通常比小道 2、訊息內容:傳播訊息內容若採正面的論點,稱為單向論點(單向傳播):演講、政見 3、傳播工具;一般常見的傳播工具,有報紙、電視、廣播、雜誌以及電腦等,這些傳播工 4、接收者:智力低的人較容易被訊息說服;尤其單向傳播訊息更為明顯,就性別來說,女   (四)海德的態度形成與態度改變的理論:P.519 1、態度平衡理論:假設當事人P、他人0;態度事物X表示,激發個人改變態度尋求平衡 2、學習理論:態度的形成,頗受學習經驗的影響。

態度的情感成分,可經由制約作用歷程 3、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他認為兩個相關的認知彼此不協調時,個人產生緊張不 4、邊姆的自我知覺理論:主張個人由自己的行為,來推論自己的態度,如:我上課遲   二、從眾、順從語服從: (一)從眾:指個人在社會壓力下,棄守己見而與團體成員表現相同的行為。

(二)順從:指個人在社會壓力之下,為了自身利益或避免受到懲罰,而屈從於他人的行為,也 (三)服從:指擁有權力者,以權威命令他人完全順從,假如有所不從必加以處罰,服從是順從   三、助人行為(利社會行為):影響助人行為有五個重要因素: (1)遺傳基因;;(3)大眾傳播(4)過去的生活經驗;(5)宗教信仰等。

(1)遺傳基因:由同卵雙生子的研究發現,其利他行為顯著高於異卵雙生子。

遺傳會影響 (2)社會學習:父母或其他成人假如常表現助人行為,同時對子女的善良行為加以稱讚, (3)大眾傳播:大眾傳播內容對兒童影響很大,電影明星人物假如常表現助人行為,對兒 (4)過去的生活經驗:個人在生活經驗中,曾經受到他人幫助度過難關;或是從前沒有得 (5)宗教信仰:虔誠的宗教信仰,可以培養個人具有悲天憫人的性格,以及愛人如己的情   四、攻擊輿暴力行為:攻擊指意圖以不法手段,傷害他人身心行為。

攻擊與暴力行為原因 (一)生理因素:攻擊與暴力和個人的基因、賀爾蒙以及大腦損傷有連帶關係。

同卵雙生攻擊 (二)攻擊來自挫折:挫折容忍力低的人,容易不耐煩、暴躁或憤怒,甚至表現攻擊行為。

(三)攻擊與暴力來自社會學習:據社會學習理論,個人觀察他人攻擊行為,會助長自己攻   一、團體對個人行為的影響: (一)社會助長作用:個人在群眾場合出現時,表現異於平常行為的心理現象。

如:個人平 (二)社會性偷懶:需要多人通力合作的情境下,個人的行為表現比獨自一人時差。

當個人的 二、團體決策:團體性的事務,經團體中多數成員共同做成的決定,決策最常出現下現象 (一)團體極化:團體所做的決定不是趨於中庸,而是趨向極端。

P.527 1、冒險偏移:團體成員在討論問題時,如多數人傾向激進,他們容易做出冒險的決定。

2、謹慎偏移:假如大多數人傾向保守,則容易做出謹慎的決定。

  (二)團體思考:團體事務經所有團員集思決定。

團體做決策前,通常要經過團體思考歷程。

腦力激盪法:藉著團體思考合力解決問題,由團體成員共同想出最好的辦法。

團體思考最好在自由、和諧的氣氛中進行,每個成員的意見都受到肯定與尊重,沒有權威人上在   領袖人物的產生、影響領袖人才的因素以及領導的技巧,進行分析與討論。

P.528 (一)領袖人物的產生:一個團體領袖產生的原因,有三個理論:P528 1、偉人論:認為領導者具有超人能力,領導者能運籌帷喔、扭轉乾坤,就是英雄造時勢, 2、情境論:認為領導者是由情境因素所造成的,也就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

3、互動論:認為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互相影響,如果領導者無法滿足被領導者的期望或需求, (二)影響領袖人才的因素:政治、宗教、軍事或企業界的領導人,其出生序大都屬於居中者。

但身材魁梧是領導者的重要特徵。

個性外向、人際關係良好、為人慷慨、外貌不凡以及公而忘私者,都比較容易成為領袖。

    ���,�ޢ���ng=EN-US>   一、印象的形成因素:對方的相貌、刻板印象、情境因素、個人因素、 初始效應、月暈效應P.501-2 社會知覺:指個人對人、事、物的認識、了解或判斷,對人的知覺稱為人際知覺: (一)對方的相貌:第一印象從相貌特徵。

認為外貌英俊或嬌美者,智力比較高,做事較成功 (二)刻板印象:個人對特定人、事、物,存根深蒂固牢不可破觀念。

刻板印象可分為三類: 1、性別刻板印象:對男性存有攻擊、支配、理性印象;對女性存有溫柔、順良、感性等印象 2、種族刻板印象:認為美國人是民主、自由、富有的;日本人是有禮貌、守秩序及團結的。

3、職業刻板印:醫師是富有的,教師是清高的,商人是奸詐的。

P.502刻板印象是由長期生 (三)情境因素:個人對他人的印象,頗受當時情境的影響。

例如:某生時常曠課、遊手好 (四)個人因素:個人的態度、價值觀、情緒、智力、宗教信仰等,都會影響對別人的印象。

(五)初始效應::指自已對他人的全部印象,受先接受到對方資訊的部分影響較大,後來接 (六)月暈效應:對他人第一印象,以偏蓋全心理。

對方的印象,產生誇大不實的現象   二、歸因歷程:個人對自己獲別人行為發生原因,所作推論或解釋,如:朋友婉拒和你去看電 (1)一件令大家很關注的事。

(2)某事件與自己有密切的關聯。

(3)他人的行為出乎自已的預料之外。

(4)個人對他人的行為產生懷疑。

歸因的類別、理論學說以及相關的問題: 海德:內在歸因與外在歸因、凱利的歸因論(一致性、特殊性、共同性)、魏尼爾成功與失敗的歸因(內外在與穩不穩定)、歸因的偏差、文化背景與歸因p.504 (一)內在歸因與外在歸因:社會心理學者海德歸因理論。

他將歸因分為兩類: (1)內在歸因:將個人行為歸因於能力、特質、性向和情感等,如:有位朋友因成績不及格 (2)外在歸因:將個人行為解釋為情境或環境的因素。

例;你認為是因教師命題大難或評分 (二)凱利的歸因論:凱利:認為一般人在推論別人的行為時,通常有以下二個特性: 1、一致性:指某人在相似情境之下,是否重複表現相同的行為?例如上課都守規矩嗎? 2、特殊性:指一個人的行為,只有在特殊情境之下發生嗎?例如學課不守規矩嗎? 3、共同性:指其他人在同樣情境上,都表現相同的行為嗎?例如學上課時,都不守規矩嗎? (三)成功與失敗的歸因:魏尼爾研究,成功或失敗的歸因,可以分為內在或外在、穩定 (四)歸因的偏差:人以理性態度,對自己或別人行為作歸因常見歸因偏差有下幾類: 1、當事人與觀察者的偏差:當事人與觀察者對同一個行為的歸因,彼此間常有很大的差 2、心理防衛歸因:旁觀者對他人的不幸遭遇,傾向於作內在歸因。

將他人的不幸遭遇, 3、自我歸因誤差:個人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將失敗歸因於情境,此現象→自我歸因誤差。

(五)文化背景與歸因:西方強調個人主義、獨立自主、自尊與依靠自己;依據個人的人格特   三、偏見:因種族歧視或宗教信仰衝突,造成攻擊暴力事件,這些行為與偏見有連帶關係。

偏見:對某些人、事、物所持有的負面態度,以種族、性別、宗教信仰方面的偏見居多。

(一)產生偏見的原因:P.509 1、團體內衝突:在社會團體之間,有時成員為了爭取工作機會或掠取有限資源,產生 2、團體間壁壘分明:每一個人對其所隸屬的團體,常有濃厚的感情,彼此有共同的信念 3、社會學習:一般人自從兒童時期,學習父母、教師、朋友與其他成人的行為。

假如成人 4、刻板印象:個人對某特定對象,在認知上深信對方擁有某些特質,這種刻板印象與個 (二)消除偏見的方法:壹、如何消除團體之間的偏見?P.510 1、直接接觸:彼此增加接觸的機會,透過溝通增加互相了解,可減少對抗與降低偏見。

2、包容對方:透過各種教育方式,培養人們以愛代替仇恨、以尊重代替敵對,有利消除 3、打破團體間界限:讓各個團體成員分工合作,制定法律保障弱勢族群的權益,鼓勵不同族群通婚,統一語言與文字,增進彼此了解減少彼此間誤會,有助於消除偏見。

  第二節:人際關係↓:人際吸引、愛倩、人際吸引、愛倩與文化背景 一、人際吸引:人與人間彼此相互欣賞、愛慕與關注心理好感。

人際吸引使人建立感情與愛情,人際吸引的影響因素: (一)接近效應:個人與活動空間相近的人,由於接觸頻繁容易由相識產生感情。

P.511 (二)身體外貌的魅力:個人的身材外貌,決定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

但經過長期交往之後 (三)相似性:俗語說:「物以類聚」、「惺惺相惜」、「官官相護」,這些都說明性質相近 (四)互補性:個人為了彌補自己的不是或缺陷,因而對自身所缺而對方所長的人,產生示好 二、愛倩: (一)愛的涵義:佛洛姆認為:愛就是給予和接受。

古今中外對愛敘述最透徹的,記載在聖 (二)愛情三角論:史騰柏格:將愛情分為熱情、親密及承諾等三個層面。

每一個層面 (三)愛倩與幼年生活經驗有關:個人在童年的生活經驗,會產生三類性格: 三、人際吸引、愛倩與文化背景:人際吸引與個人生長的環境有密切關係。

布士:發現具   態度的性質:社會心理學者主張,態度三種成份:認知、情感、行為 (1)認知成分:指個人對人、事、物擁有的信念、觀念、看法:我認為運動有益身心健康; (2)情感成分:指個人對人、事、物的好惡與感情,例如:我喜歡出國留學; (3)行為成分;指個人對人、事、物所採取的行動,例如:我每天去游泳。

圖16-5,態度是 說服的過程包括四個基本因素:訊息來源、訊息內容、傳播訊息的工具以及接收者 1、訊息來源:傳播訊息來源的可信度高,比較容易說服人。

如:政府官方資料通常比小道 2、訊息內容:傳播訊息內容若採正面的論點,稱為單向論點(單向傳播):演講、政見 3、傳播工具;一般常見的傳播工具,有報紙、電視、廣播、雜誌以及電腦等,這些傳播工 4、接收者:智力低的人較容易被訊息說服;尤其單向傳播訊息更為明顯,就性別來說,女   (四)海德的態度形成與態度改變的理論:P.519 1、態度平衡理論:假設當事人P、他人0;態度事物X表示,激發個人改變態度尋求平衡 2、學習理論:態度的形成,頗受學習經驗的影響。

態度的情感成分,可經由制約作用歷程 3、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他認為兩個相關的認知彼此不協調時,個人產生緊張不 4、邊姆的自我知覺理論:主張個人由自己的行為,來推論自己的態度,如:我上課遲   二、從眾、順從語服從: (一)從眾:指個人在社會壓力下,棄守己見而與團體成員表現相同的行為。

(二)順從:指個人在社會壓力之下,為了自身利益或避免受到懲罰,而屈從於他人的行為,也 (三)服從:指擁有權力者,以權威命令他人完全順從,假如有所不從必加以處罰,服從是順從   三、助人行為(利社會行為):影響助人行為有五個重要因素: (1)遺傳基因;;(3)大眾傳播(4)過去的生活經驗;(5)宗教信仰等。

(1)遺傳基因:由同卵雙生子的研究發現,其利他行為顯著高於異卵雙生子。

遺傳會影響 (2)社會學習:父母或其他成人假如常表現助人行為,同時對子女的善良行為加以稱讚, (3)大眾傳播:大眾傳播內容對兒童影響很大,電影明星人物假如常表現助人行為,對兒 (4)過去的生活經驗:個人在生活經驗中,曾經受到他人幫助度過難關;或是從前沒有得 (5)宗教信仰:虔誠的宗教信仰,可以培養個人具有悲天憫人的性格,以及愛人如己的情   四、攻擊輿暴力行為:攻擊指意圖以不法手段,傷害他人身心行為。

攻擊與暴力行為原因 (一)生理因素:攻擊與暴力和個人的基因、賀爾蒙以及大腦損傷有連帶關係。

同卵雙生攻擊 (二)攻擊來自挫折:挫折容忍力低的人,容易不耐煩、暴躁或憤怒,甚至表現攻擊行為。

(三)攻擊與暴力來自社會學習:據社會學習理論,個人觀察他人攻擊行為,會助長自己攻   一、團體對個人行為的影響: (一)社會助長作用:個人在群眾場合出現時,表現異於平常行為的心理現象。

如:個人平 (二)社會性偷懶:需要多人通力合作的情境下,個人的行為表現比獨自一人時差。

當個人的 二、團體決策:團體性的事務,經團體中多數成員共同做成的決定,決策最常出現下現象 (一)團體極化:團體所做的決定不是趨於中庸,而是趨向極端。

P.527 1、冒險偏移:團體成員在討論問題時,如多數人傾向激進,他們容易做出冒險的決定。

2、謹慎偏移:假如大多數人傾向保守,則容易做出謹慎的決定。

  (二)團體思考:團體事務經所有團員集思決定。

團體做決策前,通常要經過團體思考歷程。

腦力激盪法:藉著團體思考合力解決問題,由團體成員共同想出最好的辦法。

團體思考最好在自由、和諧的氣氛中進行,每個成員的意見都受到肯定與尊重,沒有權威人上在   領袖人物的產生、影響領袖人才的因素以及領導的技巧,進行分析與討論。

P.528 (一)領袖人物的產生:一個團體領袖產生的原因,有三個理論:P528 1、偉人論:認為領導者具有超人能力,領導者能運籌帷喔、扭轉乾坤,就是英雄造時勢, 2、情境論:認為領導者是由情境因素所造成的,也就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

3、互動論:認為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互相影響,如果領導者無法滿足被領導者的期望或需求, (二)影響領袖人才的因素:政治、宗教、軍事或企業界的領導人,其出生序大都屬於居中者。

但身材魁梧是領導者的重要特徵。

個性外向、人際關係良好、為人慷慨、外貌不凡以及公而忘私者,都比較容易成為領袖。

     hikaru/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發展心理學1-14章新版...|日誌首頁|心理學期未整理9-16...上一篇發展心理學1-14章新版課文重點syl0315整理...下一篇心理學期未整理9-16章Snow自製...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hikaru.chu's新文章103上課程開設科目表(共計83科)陸續整理中103下方案設計與評估期末考重點台中社科顧問林英鸞整理103下方案設計與評估期中考第1章~8章重點p1-p212台中社科顧問林英鸞Jocelyn整理103下社會工作管理期中考重點台中社科顧問林英鸞Jocelyn整理98上專案企劃之理論與實務1-6章athena學長整理請大家共襄盛舉,幫忙募集一些東西和書給山上有需要的小朋友!感恩您!專案企劃之理論與實務7~12章期末考範圍專企劃之理論與實務期中考前複習重點陳世晉老師姜學長提供個人行銷與形象管理9~15章精簡重點瑋瑋提供個人行銷與形象管理第9章至第16章。

(P.195~P.362)wu.jk頡哥整理個人行銷與形象管理頡哥整理 英文保健站 【分享】要聽佛經就點我喔! 阿彌陀佛! 我的音樂農曆 小和尚陪大家 唸唸經 願大家都吉祥安康 懺悔文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悲咒+心經+慈經-齊豫 空大生資訊區 靜心心靜 重點整理悠遊自得 世界景點銀行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hikaru.chu'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國立〉空大書香園地〈國立〉空大書香園地 關鍵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